•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前言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前言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氣 候 變 化 國 際 間 審 查 小 組(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01年科學評估報告顯示:如果CO2排放情景維持現狀,2100 年時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攝氏1.4至5.8度,這種快速升溫情況在過去的1000 年不曾發現,而這項結果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9至88公分。這是過去一萬年 以來的最大增溫幅度。從氣候變化的觀點來看,目前氣溫與上次冰河時期 也不過相差攝氏4度,和上次IPCC 1995年評估報告攝氏1.5度至3度的增溫幅 度相比,攝氏1.4至5.8度的預測結果應該是令人們所震驚的,其所延伸的氣 象災害也必定是災情慘重的。IPCC 2001年報告預估,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氣 象災害將造成每年將超過三千億美元的損失。此外,溫室氣體如CO2在大氣 中的生命週期可長達50~200年,N2O 120年,甲烷12年,微量但溫室效應更 強的氟氯碳化物也高達50年。即使全球排放減量策略奏效,也只能短期減 緩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溫室氣體濃度方得穩定。

所以,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是一項長遠性、前瞻性的政策考量。[1]

全球氣候溫暖化的問題,聯合國於1992年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1995 年開議,在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簽定議定書之後,終於在2004年10月得

到俄羅斯同意批准議定書,並使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而我國 行政院也分別針對京都議定書召開兩次全國能源會議,相關部門也因此舉 辦數場的研討會,針對議定書之六大議題進行研商以擬定出應對的方法。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指的是當太陽光以短波輻射穿透大氣 層,照射至地表後再以長波幅射反射出來,這些長波幅射可被大氣中某些 氣體吸收,將能量保留下來,此為維持地表溫度的重要機制,而這些可以 吸收長波輻射的氣體有CO2、CH4、N2O、O3及CFCs等,其中以CO2在大氣 層的含量最高。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其燃燒所產生 的 CO2氣體,使大氣中 CO2濃度遽增[2],致使全球暖化的情況越來越嚴 重。有研究顯示,以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礦或天然氣為原料的火力發電廠 所排放的 CO2量比例最重[3],幾乎占了人為排放的 1/3 以上。2005 年我 國全國燃料使用所排放的 CO2為 262,657 千公噸/年,而各部門燃料燃燒所 排放出來的 CO2 總排放量為 254,235 千公噸/年(各部門不包括用電排放的 CO2),其中能源(轉換)工業部門排放量為 157,127 千公噸/年約占 61.80%、

工業部門排放量為 49,666 千公噸/年約占 19.54%、運輸業部門排放量為 34,508 千公噸/年約占 13.57%、商業部門排放量為 2,178 千公噸/年約占 0.86%、住宅部門排放量為 5,656 千公噸/年約占 2.22%、農林漁牧業排放量為

2,716 千公噸/年約占 1.07%和其他部門排放量為 2,384 千公噸/年約占 0.94%;

由上述資料換算我國 2005 年人均排放CO2為 11.52 公噸/人[4],而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5 中統計我國 2003 年人均排放 CO2為 10.85 公噸/人,比 OECD 國家的人均排放 CO2為 11.08 公噸/人略 低外,卻遠高於全球的人均排放CO2為 3.99 公噸/人。因此,如何減少 CO2 氣體排放至大氣中,為目前最熱門的環保議題之ㄧ。

國內環保署日前完成了「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送行政院審議,行政 院院會並於2006年9月20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草案中確定未來 將進行溫室氣體限量管制,國內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也可以進行市 場交易。草案中也訂定了相關罰責,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核定分配的額度,

可以處5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各種溫室氣體減量措施施行 後,還是達不到國家總體減量的標準,將會立法實行「碳稅制度」向排放 戶收稅[5]。經濟部工業局目前也已完成的相關法令修訂,說明如下:

1. 已修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將投資於利用新及淨潔能源、節約能源及 工業用水再利用之設備或技術,及投資於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或提高 能源使用效率之設備或技術納入,當年度起 5 年內抵減各年度應納營 利事業所得稅額。

2. 將提供製造業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工程技術服務業、節約能源或利用 新及淨潔能源工程技術服務業,納入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獎勵,新增 投資5 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6〕

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大概可分為三項如下:(1)增加能源使用效率(2)

使用再生、乾淨或新能源(3)CO2捕集與封存技術等,其中第 3 項有學者 提出將 CO2從煙道排放氣體中分離出來,而收集下來的 CO2再注入油田或 海底等地處置。在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5)中評估在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以後出版的有關 CO2排放源、捕獲 系統、運輸及其各種封存機制,根據 IPCC 的工作程式,2005 年 9 月 22-24 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IPCC 第三工作組會議上,各國政府逐一同意通 過了本報告的決策者摘要,因此該特別報告和技術摘要已經被各國政府所 接受,在此特別報告中將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列為 CO2減量的一個可行的方法之ㄧ[7]。關於分離CO2 的方法,早期有以Monoethanolamine (MEA)等溶液進行化學吸收,唯再生 成本過高、廢液處理和二次污染等問題[8];Knowles et al. [9]、Kim et al.

[10]及 Zheng et al. [11]等提出以胺類(例如 polyethylenimine, PEI 或 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APTS)去修飾具高比表面積的吸附材,例如 SBA-15、MCM-41 或 MCM-48 等,對 CO2進行吸附行為,此吸附劑具有良 好的再生率且可在室溫下進行吸附,但吸附量普遍偏低,仍有待改進。

在目前提出的吸附劑中,氧化鈣(CaO)可說是最具有發展價值的一個,

雖然氧化鈣在自然界中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形式,但石灰石(CaCO3)卻大量存 在於環境中,而石灰石高溫脫附後會形成CaO。

因石灰石必須先經過脫附 CO2之步驟,若要應用於 CO2溫室氣體之控 制,必須要能重複使用才可以達到CO2減量之目的。其化學反應式如(1)(2) 所示:

CaCO3 ⎯⎯⎯→>700oC CaO CO+ 2-180KJ (1) CaO+CO2 ⎯⎯⎯→<700oC CaCO3 +180KJ (2)

因此由反應(1)可知,一莫耳 CaCO3在脫附CO2後,其重量損失將為原 來之44/100=44%,亦即其剩餘重量為原來之 56%。而由反應式(2)可知一莫 耳的CaO 可以吸附一莫耳的 CO2,若換算成重量百分比,則CaO 之理論吸 附量為44/56=0.7857 g CO2/g CaO。熱分解乾燥和鍛燒石灰石的反應溫度在 1200 K 時,能量需求在 210 千焦/mole CO2的範圍內[12]。CaO 捕集 CO2 之優點如下:

1. CaO 的化學穩定性高,即多次反覆利用後仍具有較高的吸收活性,雖 然經多次重複使用後有活性慢慢減弱的現象,但CaO 價格便宜、產地 多可以大規模生產且取得容易,因此可以添加新鮮的CaO 以補償損失。

2. 設備簡單處理量大,目前雖未有商業化之實績,但各部分獨立之操作,

於工業界已有大型機組正在運轉,要商業化不是問題。

3. 可直接在煙氣環境下分離 CO2,比較沒有傳統吸收程序之限制(氣體 組成成分、氣體溫度、氣體壓力、處理量等),且處理後煙氣 CO2濃度 低,再生時可以產生高純度的CO2

4. 沒有危險物質存在,所用之 CaO (生石灰)與 CaCO3(熟石灰),較 其他化學吸收劑而言安全許多。

5. 而CaO 捕集 CO2之吸收負載,理論上最高可達786mg CO2/g CaO。而 實際上在理想狀態下約有393mg CO2/g CaO,相對化學吸收劑而言,

可以少量之吸收體積,吸收較多的 CO2(35℃時 30%MEA:343mg CO2/g sorbent、30%AMP:315mg CO2/g sorbent〔13〕)。

台彎蘊藏豐富的石灰石,根據經濟部礦務局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石 灰石的蘊藏量相當豐富,石灰石蘊藏大致可分南部和北部二個地區。南部 地區分布於嘉義、台南、高雄一帶,近年來產量已日漸枯竭,北部份布於 新竹、花蓮和宜蘭縣蘇澳等地。這些石灰石均蘊藏於第三紀及第四紀地層 中,大都露天開採,我國在1997 年的石灰石產量為 15,447,434 公噸達到最 高峰,而後逐年降低在 2006 年石灰石產量為 351,779 公噸,產量降低是因 為政府實施出口管制所致。國內東部石灰石蘊藏量十分豐富,尤其中央山 脈東斜面,自花蓮和平至瑞穗區段間之蘊藏量即超過4000 億公噸,可謂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14]。但是國內缺乏相關針對石灰石分離二氧化碳的研 究,雖然國外有許多學者已經進行CaO 吸附二氧化碳相關的研究,如 Grasa et al.(2006)等進行石灰石多次吸脫附試驗[15]、Abanades et al.(2004)等進 行吸收劑的費用評估[16]、Hughes et al.(2004)進行石灰石在流體化床裡的 變化[17]和 Stanmore et al.(2005)等探討石灰石利用斷燒及碳酸化分離二 氧化碳[18]等,可是 Hughes et al.(2004)在其實驗中針對 2 種石灰石進行 成分分析,由其分析結果發現雖然都屬石灰石,但其組成不完全相同,光 CaO 的成分就差了快 3%,也因此針對國內如果將來要利用石灰石在高溫下 分離二氧化碳,則進行類似的研究是必需的,並可將研究結果提供給將來 設計反應器時所需要的參考資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