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基於對科學教育工作的熱愛,並解決在教學崗位發現的問題,希望藉由本 研究了解高一學生在不同類型的探究活動中,科學探究能力改變的情形。研究者 於現行高一基礎地球科學課程中進行探究式課程,藉由提供學生提出問題、設計 實驗、實地觀測、分析資料及解釋結果的機會,試圖探討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及 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偏好如何受不同探究方式的影響,並且調查學生對於探究 活動的觀感,以作為未來相關課程研發的參考。本章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背 景」、「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者個人在地球科學教學崗位已經 13 年。每學年初,當學生們組隊報名 校內科展競賽時,總觸發對科學探究的一些想法。來訪的學生們會問,「我該做 什麼題目」?而且努力了許久,還是想不出生活上有什麼可以探討的地方。即使,

老師把問題送到面前,「要怎麼開始?」「方法是什麼?」這些學業成績優良的學 生,其科學探究能力卻不成正比。然而,科學探究能力才是帶得走、能解決生活 問題的重要技能,也是一般學生選修自然科學的學習目標。

在95 學年度高級中學新課程地球科學綱要目標提到,「為培養具備『地球科 學』基本素養(包括知識、思維和技能、態度)的現代公民,促進生涯發展,普 通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目標如下:一、使學生具備地球科學的重要基 本知識,並能了解或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地球科學的報導。二、使學生在日常生 活中能夠活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並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三、使學生對地 球科學及環境等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習意願,並能主動關心和珍惜地球環境。」

(教育部,2004)由目標二,活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即為發展科學探究初級能力。

在97年1 月24 日發布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綱要 之實施要點中,對基礎地球科學的教學方法說明如下:教學方法應以達成課程目

標為依歸,故建議教師廣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除課堂講授與演示外,教師應配合不同教學主題,適度採用不同之教學方法,如 引導學生進行觀測、調查、探究、小組討論、上台報告、問題解決、戶外參觀、

小組合作學習、遊戲或競賽、表演或公聽會等等,使教學過程生動多變化(教育 部,2008,273頁)。

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應當發展科學探究教學活動,引導學生 於課堂上進行探究活動。 科學探究有多種面貌及方式。文獻關於科學探究可的 開放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等級:

1.根據劉宏文(2001)及 Herron(1971),可分為 0-3 等級,如表 1-1.所示:

表1-1.1 科學探究的等級

等級 問題 方法 答案

 0 指定 指定 指定

 1 指定 指定 開放

 2 指定 開放 開放

 3 開放 開放 開放

2.根據 Hegarty-Hazel(1986)修改 Herron 的科學活動層次,分為 5 個層次,如表 1-1.2 所示:

表1-1.2 科學活動層次

層次 問題 實驗器材 步驟 答案 一般稱謂

0 給予 給予 給予 給予 驗證式

1 給予 給予 給予 開放 引導式探究 2a 給予 給予 開放 開放 開放式引導探究 2b 給予 開放 開放 開放 開放式引導探究

3 開放 開放 開放 開放 開放式探究

3.根據 Tamir(1991)、Colburn(2000),可分為四等級,如表 1-1.3 所示:

表1-1.3 科學探究活動的分級與內涵

等級 科學探究活動的內涵

第一級 食譜式實驗

教師提供學生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器材,並且告知學生預 定的實驗結果,學生按指示操作實驗。

偏向以教師為主的學習。

第二級 結構式實驗

教師提供學生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器材,但是未告知學生 預定的實驗結果。

偏向以教師為主的學習。

第三級 引導式實驗

教師只提供學生研究問題、研究所需器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研 究、發展方法以解決研究問題。

未告知學生預定的研究結果。

教師從旁輔助。

第四級 開放式實驗

從研究問題的形成、研究方法及所需器材皆由學生自行提出,而 從研究過程中歸納出研究結果。

偏向以學生為主的學習。

學生參加科學展覽,即為完成開放式實驗的探究過程,為最高級的探究活 動。但科學探究並非直覺或自然形成的產物,而要經過一再地探索,歷經科學探 究的過程,因此,科學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在國外進行的 GLOBE、Journey North 及 Green 課程,都是秉持「學生即是 科學家」的信念。「學生被問到有如科學家該要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真實 世界的環境問題。學生被訓練得要用一系列的計畫案去收集資料。」

(Mintzes,Wandersee,&Novak,1998)。

研究者參考以上理論基礎,即著手設計探究式教學活動的課程,以讓任教的 高二學生有機會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然而,面對這些社會組趨向的高二學生,那 一種類型的探究活動是比較有效的呢?因為在設計課程時發現了這個問題,於 是,95 學年度第二學期即設計了三種探究方式的活動(結構式、引導式、開放式),

隨機選擇班級進行,但限於課程進度壓力無法收集資料以對探究活動前後的科學 探究能力改變情形進行分析。96 學年度,研究者嘗試在高一基礎地球科學課程 中安排進行探究活動,並收集資料進行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