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探究

近年來,教育不斷改革,由封閉走向開放的趨勢,由傳統以教師為中 心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質,於是過去以訓練、記憶、背 誦為重點的教學,已將焦點轉變為啟發思考、創意及潛能開發(高強華,

1998)。

一、探究的本質

Abd-El-Khalick(2004)提出,以在科學中探究(inquiry as mean;inquiry in science)的角度而言,探究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及過程,幫助學生發展科學概 念。若以探究科學(inquiry as end;inquiry about science)的角度來看,探究 是教學的成果,學生學習在科學內容中探究,發展出對科學本質及科學知 識的認知以及有意義的探究技能。

劉宏文、張惠博(2001)提到,雖然學生所從事的科學活動、所經驗的情 境,可能與科學家真正的科學工作有些差距,然而卻是極富啟發意義的探 究經驗,是抽離情境下的科學教學所難以比擬的。

(一)科學素養

在教育部公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分段能力指標」

說明中,進一步闡釋自然科學的學習,主要目的為提昇國民的科學素養。

所謂「科學素養」是經由科學性的探究,自然科學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相關 的知識與技能。學生若能經常依照科學方法從事探討與論證,養成科學的 思考習慣和運用科學知識與技能,便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長期從事 科學性的探討活動,將會更認識經由探究方式建立的知識之本質,養成提

出證據和講求道理的處事習慣,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持以好奇與積 極的探討、瞭解及合理解決的態度,這些知識、見解、能力與態度即為「科 學與科技素養」(教育部,2003)。

(二)探究過程技能

科學學習的目的不只在於接受目前已知的科學解釋,更重要是經由探 究過程形成科學解釋,當問題發生時,便會運用探究的過程來解決問題,

探究過程如下:

1.起始、觀察、操作

2.提出問題、精緻問題、提出或討論科學調查的主題 3.計畫與設計來解決問題、設計科學調查活動

4.進行實驗工作

5.使資料有意義、資料分析與討論 6.尋找資訊、產生產品

7.分享想法、解釋、溝通

在探究過程中,需要應用到「觀察、分類、測量、預測、推論、編寫 假設、溝通、辨別變因、設計實驗」等過程技能。所謂的觀察包含了定性 觀察與定量觀察;分類即是找出相同與相異點;測量是適當地運用工具進 行量度,利用熟悉事物作量度標準顯示結果;預測為預期所將觀測到的事 物;推論即是根據事實做合理猜測;假設是預測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設 定需要收集的數據;溝通是為了表達意見及情感。而科學探究步驟是選取 變因(操縱、控制及應變)、假設及預測、設計實驗、記錄、用圖表找出關係、

結論、實驗的準確性及可信性。設計實驗是進行探究時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重點是去改變一些因素,繼而量度這個改變對其他方面的影響(HKIEd HAS Centre,1998)。

(三)實驗與探究活動

探究進行的形式也有很多種,例如實驗活動、論證與討論…。但現行 的實驗活動不一定能達成「探究」的理想目標,有些主要是教授科學概念,

透過問題引導學生按步驟歸納出預期的答案。這與科學研究情況有一些矛 盾的地方:

1. 要求絕對答案:為了方便掌控進度、批改作業或達成某些特定的教學目標,

所探究的問題甚至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2. 有限時間:受限於進度及課程時間,探究的時間必須被壓縮或切割。

3. 經歷過程但未設計過程:學生依規劃好的實習活動一口令一動作,其實只有 快速地經歷流程,體驗不夠深入。

4. 跟著指示進行即會成功,未提及檢討及修正:如此一來,會造成學生對科學 不正確的認知,易將科學過度以簡單化。

二、科學探究能力

在教育部頒行之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 領域)」中,將國民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依其屬性和層次分成八個要項(教育 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2008,頁1-3):

1.過程技能:增進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

2.科學與技術認知:科學概念與技術的培養與訓練;

3.科學與技術本質:科學是可驗證的、技術是可操作的;

4.科技的發展:瞭解科學如何發現與技術如何發展的過程;

5.科學態度:處事求真求實、喜愛探究之科學精神與態度、感受科學之美與 影響力;

6.思考智能:對事物能夠做推論與批判、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維能 力,以及資訊統整能力;

7.科學應用:應用科學知識以及探究方法以處理問題的能力;

8.設計與製作:能夠運用個人與團體合作的創意來製作科技的產品。

在這八個要項中,第1項、第5項、第6項、第7項都和科學探究相關,足見能 國民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中,將科學探究列為很重要的能力。

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出版之《探究與國家科學 教育標準》(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2000)中,認為 9~12年級(相當於國三~高三)學生所應具備科學能力有提出問題(Question)、計畫 執行(Plan)、分析詮釋(Analyze)、建構解釋和模式(Model)及溝通分享

(Communicate)五個方向,並訂有能力標準(NRC,2000),整理如表2-1.1。

表2-1.1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 9~12 年級學生的能力標準

能力 能力標準細目

提出問題 Question

Q1.學生能形成一個可測試的假說

Q2.學生可說明假說的科學觀念與實驗設計間的邏輯關係 計畫執行

Plan

P1.能澄清問題、方法、操作及變因 P2.能組織並展示資料

P3.能修正方法及解釋

P4.將結果公開展示並接受其他同學的批評回饋 分析詮釋

Analyze

A1.整合儀器設備於科學調查中

A2.使用電腦來收集、分析、展示資料

A3.在探究過程中,能應用數學來分析詮釋及展示資料及其關 係

建構解釋和模 式

Model

M1.能依據資料形成解釋或模式

M2.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根據科學知識、邏輯及科學 調查的證據參與討論,並修正解釋或模式

M3.根據分析討論,檢查現有的知識、證據的比重、邏輯的思 考來決定哪一個才是最佳的解釋及模式

溝通分享 Communicate

C1.學生能正確及有效率的溝通:寫、跟隨指示步驟、表達觀 念、檢查資料、總結資料

C2.適當使用語言及圖表解釋統計結果

C3.解釋統計分析、清楚及邏輯的表達、建立一個理性的討論、

對批評議論能適當回答

Hsu等(2008)將上述的五種能力,再將科學探究能力歸納為四個面向,分別

為「提出問題與假說」、「計畫」、「實驗與資料蒐集分析」及「詮釋與結論」。 (NRC,2000 ; Hsu,Yang,&Tsai,2008)

探究型態的變異

探究型態的變異

基本特徵 面向 較多←←←←←←←←←學生導向的程度→→→→→→→→→較少 較少←←←←←←←←教師或教材導向的程度→→→→→→→較多 他們的解

釋作交流 及辯護

E 評估 ReA回應

的及邏輯的論 證以交流解釋

發展交流的方

的指導以學習 如何交流

的步驟和程序

(二)探究的開放程度

除了學生導向或教師導向外,也可依探究的開放程度來分類探究的層次。

Herron(1971)依據探究時,探究問題、操作程序以及解答的提供與否,提出探究 開放程度的四個層次,分別為驗證層次、引導式探究層次、開放引導式探究層次 以及開放性探究層次。

1.第 0 層次:為驗證層次(confirmation/verification),問題、操作方法、操作步 驟以及答案均提供給學生,學生僅依步驟進行操作,目的為驗證已知結果 2.第 1 層次:為結構式探究(structured inquiry)層次,問題以及操作的方法及步驟,

學生只需依步驟去進行操作,就可以得到結果。

3.第 2 層次:為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層次,由教師給予問題,學生使用自 己設計或選擇的步驟解決問題

4.第 3 層次:為開放性探究(open inquiry)層次,學生探索與主題相關的問題,所 探究的問題是由學生在選擇、設計的程序中所產生的。

(三)探究與傳統的組合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可以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這種結合其本質 仍可以歸為探究式教學,唯有在「學生導向與教師導向」的程度上有所差異。洪 振方(2003) 以探究的「學生導向與教師導向」、「開放式與封閉式」、及「非結構 式與結構式」三個向度,畫出如圖2-1.1所示。圖中,結構式向度程度越高,指的 是給予學生越多的引導、壓力,在探究活動的計劃、設計、實施和評量上也是越

具組織性。

圖2-1.1 探究活動的向度(引自洪振方,2003,第 659 頁)

(四)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

引導式探究的層次只提供學生任務(問題),而讓學生自行選用實驗器材 進行實驗設計、操作,並提出解答。學生探索教師所展示的問題,但學生 必須自己設計或選擇的步驟解決問題,以學得其中的科學相關知識。

探究並非只有一種型式,可將科學探究想成直線,一端為傳統、直接 講述式,一端為開放式探究,那麼,引導式便是介於傳統講述與開放探究 之間的探究形式(Furtak,2006),如圖 2-1.2 所示。

圖2-1.2 引導式探究的定位

傳統直接

講述式  引導式探究  開放式探究 

教師可以用生活上的問題來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發現重要的概念,

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比傳統教學活動更活潑,可使學生更積極參與學 習,從依賴教科書轉變成獨立探究,教師則轉為教學過程中的協調者,營 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科學能力(翁榮源、陳定威、

施信宏,2006)。

(五)開放式探究

開放式探究指的是,從研究問題的形成、研究方法及所需器材皆由學 生自行提出,而從研究過程中歸納出研究結果。在以色列高中的 Biomind 課程,即為一套讓學生經歷開放式探究的新生物課程。

一般課程中含有印證式探究(食譜式)、結構式探究、引導式探究及開放 式探究,其中開放式探究所佔的比例最少。而過多的食譜式實驗無法達成 探究的目標,也無法讓學生在過程中統整真正重要的概念或培養正向的科 學態度。

近幾年來,科學教育專家已認同發展高階統整性科學過程技能的重要 性(Roberts,2001),而且,以探究方式來進行學習或研究對科學知識的發展

近幾年來,科學教育專家已認同發展高階統整性科學過程技能的重要 性(Roberts,2001),而且,以探究方式來進行學習或研究對科學知識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