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 2008 年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之綜合結論發 現,攝取低升糖的全穀類食物可輕微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大量攝取全穀 類食物或穀類纖維,與較低的第 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有關。飲食可能會 在糖尿病的控制上扮演重要角色,採行全麥的醣類食物與低升糖指數飲 食會有所幫助。低升糖指數飲食針對減緩食物的消化來讓身體在進食後 更適當的調整糖份的負擔。歐陽鐘美(2006)對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建議是:

先固定每餐食物含醣量,少量多餐,監測血糖和記錄糖尿病自主管理日 誌,情境練習與處理,邀請家人或朋友參加衛教課程和病友聯誼活動;

故運用高纖低升糖的醣類食物選用策略來增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管 理充能,是有助於血糖控制的。

研究發現連續攝取 10 星期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及低升糖負荷 (glycemic load)飲食介入第 2 型糖尿病的肥胖個案中,有助於血糖的控制 (Jennie, et al., 2003)。研究發現低升糖及低升糖負荷飲食可改善飯後血糖 值(Barclay et al, 2008)而也有學者研究指出維持高醣飲食,而選擇低升糖 指數的食物替代白吐司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Allison, et al., 2004);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醣類食物及良好的生活型態改變可助於第一型 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血糖控制及體重管理(Burani, et al., 2006)。

依據文獻顯示,食物的升糖指數值已從僅為規劃糖尿病患者飲食的 工具,進展到積極的應用於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心血管疾病各方面的飲 食衛教上,(吳崇榮,2002)。以低升糖飲食連續介入 10 週的第一型及第 二型糖尿病個案中發現,可降低其糖化血色素值 0.4% (Jennie, 2003);低 升糖指數飲食是一個有用的衛教工具,且可降低個案之糖化血色素值 0.25

% (Yuki Amano, 2007);在不減少醣類食物的情形之下,選擇低升糖指數 的醣類食物,並以全麥土司代替白吐司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 (Angela , 2004);於睡前喝醋可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隔日早上空腹的血 糖值,但是否與低升糖指數之效應有關,需近一步的研究才能明瞭 (Andrea, & Carol, 2007)。

林依婷等人(2009),以12位健康受試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低升糖飲食對 於運動耐力表現的研究,隨機給予高昇糖指數飲食(74.0HGI)、低昇糖指 數飲食(25.4,LGI)或水(控制組),一小時後以65% VO2max之運動強度 跑至力竭。分別於攝食前、攝食後15、30、45、60及力竭點進行採血,

並於運動前、運動中10分鐘、運動中20分鐘與力竭時採氣並紀錄心跳,

以測量運動表現與運動後血液生化值及呼吸代謝交換率的影響。結果顯 示,在運動前LGI與HGI組之呼吸交換率顯著高於控制組(p<0.05),運動 中20分鐘HGI組顯著高於控制組(p<0.05)。食用HGI與LGI飲食後,血糖較

控制組顯著上升(p<0.05),且HGI組上升幅度又顯著高於LGI組;然而HGI 組與LGI組游離脂肪酸均顯著低於控制組(p<005)。由以上結果可得以下 結論,運動前的過高呼吸交換率可當成運動時的能量依賴的參考值,且 有氧運動前一小時選擇LGI飲食,將有助醣類於運動時能量之利用,但需 避免食用HGI飲食,因其可能引起高胰島素現象,對運動表現會有不利的 影響。

余靜芳(2008)應用低脂高纖維營養補充品介入第 2 型糖尿病患者飲 食後是否可以改善病人血液脂質生化值。將研究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 為計算低脂高纖維營養補充品昇糖指數及昇糖負荷。第二部分評估給予 第 2 型糖尿病患 3 個月低脂高纖維營養補充品對於血糖、血脂質影響。

第一部分招募條件為 19~30 歲健康者,結果以葡萄糖水溶液當作參考標 準試驗食品時昇糖指數 14.7 (昇糖負荷 5.8),以白吐司當作參考標準試驗 食品時昇糖指數 23.6 (昇糖負荷 9.2)。第二部分受試者招募條件為 30~70 歲,經臨床醫師判斷確認為第 2 型糖尿病患者且已穩定接受糖尿病治療 患者。研究為期 5 個月之臨床研究,於介入期間給予 85 公克低脂高纖維 營養補充品,結果患者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顯著降低( p<0.05),

白蛋白顯著增加( p<0.05),其餘飯前血糖、三酸甘油酯、膽固醇、高密 度脂蛋白膽固醇、肌酸酐、尿素氮、天門冬胺酸轉胺酶、丙胺酸轉胺酶

則無顯著差異。結論低脂高纖維營養配方為低昇糖負荷及低昇糖指數食 品,且對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

依據Westman E.C., et al. (2009) 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84 位 社區自願者為肥胖且患第2 型糖尿病,其中完成研究的有49 位

(58.3%),將參加者隨機分兩組:低碳水化合物之生酮飲食組(碳水化合物 小於20g/d; LCKD)或低昇糖、低熱量飲食組(維持體重熱量減少500 kcal/d;

LGID)。兩組都接受小組會議、營養補充品與運動之建議。結果發現:兩 組的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和體重皆改善。LCKD 組與LGID 組之糖化血色素((-1.5% vs. -0.5%,p=0.03) 、體重(-11.1 ㎏ vs.-6.9 ㎏,

p=0.008)、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6 mg/dL vs. 0 mg/dL,p<0.001)都改善 了。糖尿病藥量減少或完全不用者在LCKD 組佔95.2%,在LGID 組佔 62% (p < 0.01)。結論可知飲食調整可改善患有第2 型糖尿病、具動機的 自願者之血糖控制與用藥減少/完全不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比低昇糖指 數飲食更能改善血糖控制,更多的用藥減量/完全不用。使用低碳水化合 物介入的生活方式改變可有效改善並逆轉第2 型糖尿病。由陳宥儒( 2008 ) 的高纖與低升糖指數飲食對糖尿病病情控制之整合性分析研究,納入19 篇高纖飲食及13篇低升糖指數研究,其中高纖飲食為每日平均食入48.1 克纖維,低升糖指數飲食為每日飲食中升糖指數值平均為56.2%。以碳水

化合物為主要熱量來源的高纖飲食(HCHF)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HbA1c濃 度4.5% (95% CI: -8.1%, -1.0%)、空腹血糖9.4% (95% CI: -15.9%, -2.8%)、

體重1.1% (95% CI: -1.9%, -0.3%)、總膽固醇7.2% (95% CI: -12.2%,

-2.3%)、HDL濃度10.4% (95% CI: -15.5%, -5.2%)及LDL 濃度10.2% (95%

CI: -18.8%, -1.7%);單純的高纖飲食(MCHF)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空腹血 糖4.9% (95% CI: -8.9%, -0.9%)、LDL 濃度3.6% (95% CI: -6.1%, -1.0%)及 TG濃度8.3% (95% CI: -12.0%, -3.6%)。低升糖指數飲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 患HbA1c濃度4.3% (95% CI: -6.0%, -2.7%)、空腹血糖3.5% (95% CI: -6.3%, -0.8%)、體重0.7% (95% CI: -1.4%, -0.03%)、LDL 4.9% (95% CI: -9.0%, -0.8%),並使HDL上升2.7% (95% CI: 0.1%, 5.4%)。結論得知高纖及低升 糖指數飲食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血糖血脂控制情形,故糖尿病患平日 應攝取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熱量來源的高纖及低升糖指數飲食。然飲食 的成效有限(改善的範圍介於2.7%至10.4%),但若要在控制糖尿病病情方 面達到更好的效果,運動及自我血糖監控亦不可忽視。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1977年,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個新概念。因為他發 現到,個體透過觀察學習,雖可以產生替代性增能的效果,卻不一定能 讓他/她決定去從事觀察到的行為。可能是因為受到另一個因素影響,也

就是「自我效能」。所謂的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針對特定的行為,評估 自己有多少信心和把握可以完成它。總而言之,自我效能是決定人們是 否要採行特定行為很重要的因素。自我效能具有激發個體產生行為的作 用,是行為的動力來源(Bandura, 1977);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自我效 能感比較低的人會對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手邊工作的能力有所懷疑,並且 很容易就會放棄。反之,具有高度自我效能的人在出現挫折的時候會更 加努力以掌握住所面臨的局面。他們堅持不放棄的結果,總是讓他們達 到預定的目標,而後這種成功的感覺又可以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所 以,個人對於自我效能所依據的信念,會決定他是否願意面對問題的 情境,以及在面對問題時所持有的容忍度。當個體願意將眼光放遠、

堅持繼續完成他所預定要做的工作時,他會預估較高的自我能力,並 因此而增加了願意面對困難的動機。有了較高的自我期許以及動機,

會因此實現個體的自驗預言,並呈現較平時更為優秀的表現。透過對 自我以及環境的監控,個體所發展的不僅只是對自我當前能力水準的 信念,還有自我能力改善程度的信念、期待。因此,在任何的時間下,

影響個體開始執行以及持續下去的動力不只是個體對於自身當前能 力的信念,尚有預期自己能力改變的程度,以及個體預計達到目標的 程度,都會影響個體繼續的動機。若個體預估自己能力的增進可以

很快地發生,那他會比較願意嘗試新的任務,並且可以面對困難以持 續地完成他的工作。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

個人個人

個人個人 行為 行為行為行為 結果結果結果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圖 圖 圖

圖 2222----1111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理論圖理論圖理論圖理論圖

自我照顧、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愈好者,其血糖控制情形愈好。宗 教信仰、自我照顧行為(包括飲食控制行為)為 HbA1C 值的顯著預測因子 (王景漩等人,1998b)。陳素月等人(2010)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方案對成人 氣喘病患所有自我照顧行為,包括遵從服藥、自我監控、遠離過敏原、

定期返診及規律的運動均有顯著性進步,自我效能方案對成人氣喘病患 的預防氣喘發作及氣喘發作時的處理自我效能均有顯著性進步。自我效 能、實際危險因子數、工作狀態、以及健康信念等變項可用來解釋 38%

的危險因子修正行為的變異量。其中以自我效能最具有預測力,此研究 結果建議護理人員應該評估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子、自我

效能、和健康信念情形,並提供患者個別化的整體性照護。(邱愛富、汪 慧鈴、陳保羅、丁予安、許寬立、高憲立,2009)。社會支持與老年巴金 森氏症病患之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及控制策略等方面可能有所相關,

臨床照護上可應用提升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於衛生教育中。(呂以榮等,

2009)。

蔡明燕(2007)發現許多糖尿病人未能遵從醫療人員的建議,按時服 藥、測血糖和配合飲食計劃、運動、戒菸,是因為感到糖尿病的自我管

蔡明燕(2007)發現許多糖尿病人未能遵從醫療人員的建議,按時服 藥、測血糖和配合飲食計劃、運動、戒菸,是因為感到糖尿病的自我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