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實施步驟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

實際教學實驗從九十四年四月十八日開始實施,至九十四年五月 六日結束,每週 6 小時,由於當時該校訂於六月十六、十七日辦理在 校生丙級術科檢定,因此剛好可以配合教學的實驗。在進行教學實驗 時,並未告知學生還要進行後測,但說明此次教學實驗的進行不影響 學期成績,在教學時亦不特別強調電腦模擬評分系統的效能,使電腦 模擬評分系統的結果,能夠正確的顯示學習的成效。

伍、實施後測

後測的時間在選擇上,為避免學生對於電腦模擬評分系統的敏感 性而導致不正確的結果,因此在進行教學實驗完成後,於九十四年五 月九日至九十四年五月廿日實施後測。為達到後測評分的正確性與客 觀性,特別邀請具有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測驗監評人員來擔任,這樣 可以減少評分上的爭議與評分的誤差。

陸、資料分析與報告

將前、後測的資料統計分析後,撰寫成報告與結論。其包含三個 實施步驟為:1.分析研究資料;2.結論與建議;3.撰寫研究報告。

第五節 資料處理

在資料處理及分析方面,將教學實驗前、後測驗的成績資料鍵入 電腦,計算每一位同學的平均分數,利用 SPSS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 析。首先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檢定兩組學生的前測成績是否達 到顯著水準,再以依變項與自變項的共變數,考驗不同的教學策略對 於學生「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檢定成效是否有顯著差異。主要分析步 驟為[10] [11] [18]:

1.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檢驗各組是否符合「組內迴

歸係數同質性」之基本假定及共變數是否為線性關係。

2.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以探討不同的教學策略 對於學生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以上所述之統計方法,為兼顧第一類型的錯誤與第二類型的錯誤 的可能性,將第一類型錯誤之顯著水準α定為 0.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為了瞭解電腦文書處理模擬評分系統介入教學後,對高職 資料處理科學生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檢定文書處理部分,

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章就實驗前後所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

研究採用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等;接著就 學生參加在校生「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檢定所得到的成績加以分 析。全章共分為三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樣本選取新竹縣義民高級中學資料處理科二年級甲、乙兩 班學生共 101 人為研究對象;而抽樣方式不採用隨機抽樣模式,而採 用系統抽樣模式,其中甲班為實驗組 53 人,採用電腦模擬評分系統 教學評分,乙班為控制組 48 人,採用傳統教師評分方式教學,樣本 資料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實驗教學組別人數分佈表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電腦模擬評分系統教學(實驗組) 53 52%

傳統教師評分教學(控制組) 48 48%

總計 101 100%

為有效控制實驗誤差,避免因抽樣所導致假象錯誤,因此於實驗 開始之前,先對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在前測階段不提任何攸關教學實 驗之事,於前測結束後進行教學實驗。基本上分組的兩班上課,平常

就互不影響,教學實驗期間不告知學生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上課期間 有 如 平 常 , 亦 未 告 知 教 學 之 後 還 要 進 行 後 測 , 以 避 免 霍 桑 效 應

(Hawthorne effect)。

第二節 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學習「電腦文書處理能力」

成就之差異性分析

為瞭解學生對本研究所需具備之「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於教學 實驗之前,先施以前測。

壹、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之差異性分析

本項檢定題組有十五組,每題組滿分為 100 分,以十五題組的平 均分數作計算,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成績統計表如表 4-2 所示。

表 4-2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成績 組別 編號 成績

E1 75.0 C1 80.0

E2 87.9 C2 89.3

E3 71.4 C3 91.4

E4 46.4 C4 78.6

E5 38.6 C5 81.7

E6 90.7 C6 73.6

E7 45.7 C7 93.6

E8 85.0 C8 61.0

E9 49.3 C9 81.4

E10 79.3 C10 79.0 E11 81.4 C11 67.9 實

表 4-2 (接前頁)

E16 58.9 C16 65.7 E17 89.3 C17 81.4 E18 77.1 C18 35.0 E19 87.9 C19 77.9 E20 67.1 C20 72.1 E21 78.6 C21 80.0 E22 79.3 C22 78.6 E23 87.1 C23 80.7 E24 79.3 C24 63.6 E25 67.9 C25 68.6 E26 75.7 C26 82.9 E27 96.4 C27 60.7 E28 91.4 C28 55.7 E29 88.1 C29 66.7 E30 82.7 C30 62.9 E31 90.7 C31 70.6 E32 55.0 C32 36.0 E33 38.6 C33 27.9 E34 31.4 C34 86.4 E35 71.4 C35 52.9 E36 79.6 C36 60.3 E37 80.7 C37 63.1 E38 92.9 C38 58.6 E39 87.9 C39 41.4 E40 91.4 C40 63.1 E41 50.7 C41 55.7 E42 84.3 C42 44.3 E43 53.6 C43 68.1 E44 40.0 C44 84.3 E45 27.9 C45 56.4 E46 50.0 C46 86.4 E47 15.7 C47 75.0 E48 82.9 C48 25.7 E49 24.3

E50 11.4 E51 30.0 E52 46.4 實

E53 62.9

前測的主要目的乃在瞭解教學實驗前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能 力,根據表 4-2 的成績統計表來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α= 0.05)之 雙側考驗,以考驗兩組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基本能力是否有差異存 在。其結果如表 4-3 所示。

由表 4-3 可知,在未進行實驗之前,兩組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能 力在平均數上未達顯著之差異(t=0.219,p>0.05),表示兩組學生 在本研究所需之基本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上無明顯的差別。

表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成績之 t 考驗(滿分 100 分)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顯著性

實驗組 53 67.56 22.80 控制組 48 68.43 16.50

0.219 0.827

貳、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對學習成就測驗(後測)之 差異性分析

不同教學策略分組的學生,以「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成績為 影響共變項因素,在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文書處理檢定學 習成就平均數之差異分析。

在進行教學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後測成績統計表如表 4-4 所示,表格中的分數為學生測驗十五個題組之後的平均分數。

表 4-4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成績 組別 編號 成績

E1 81.0 C1 84.6

E2 93.4 C2 92.4

E3 78.8 C3 92.5

E4 77.0 C4 79.5

E5 66.0 C5 83.8

E6 92.6 C6 82.3

E7 75.8 C7 95.3

E8 91.4 C8 79.7

E9 66.2 C9 88.5

E10 86.5 C10 86.6 E11 89.1 C11 73.3 E12 95.0 C12 90.7 E13 92.9 C13 81.2 E14 97.4 C14 78.1 E15 74.0 C15 86.5 E16 66.7 C16 67.3 E17 96.0 C17 86.4 E18 87.5 C18 58.8 E19 90.4 C19 84.5 E20 84.4 C20 84.2 E21 81.4 C21 90.7 E22 89.1 C22 86.1 E23 91.1 C23 85.1 E24 94.0 C24 75.6 E25 83.8 C25 83.1 E26 90.1 C26 84.7 E27 99.2 C27 76.8 E28 93.3 C28 70.3 E29 89.1 C29 78.8 E30 94.1 C30 78.2 E31 90.8 C31 87.1 E32 93.5 C32 78.4 E33 81.4 C33 71.4 E34 67.7 C34 92.9 E35 84.4 C35 82.0 E36 93.9 C36 81.1 E37 89.5 C37 83.2 實

E38 97.6

C38 75.9

表 4-4 (接前頁)

E39 89.6 C39 62.6 E40 94.9 C40 86.8 E41 73.1 C41 78.1 E42 95.0 C42 77.0 E43 55.8 C43 77.9 E44 76.7 C44 92.6 E45 69.4 C45 70.7 E46 84.4 C46 90.7 E47 59.7 C47 83.7 E48 84.4 C48 75.6 E49 79.0

E50 74.6 E51 62.9 E52 76.7 實

E53 82.3

根據表 4-4 的成績統計表之成績分配,整理出前、後測成績如表 4-5 所示。並以前測成績為變異數,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然後 再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來考驗假設。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後測成績表

前測(滿分 100 分) 後測(滿分 100 分)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67.56 22.80 83.86 10.70 控制組 68.43 16.50 81.52 7.79

驗組與控制組的組內迴歸線具有同質性,兩種模式的教學方法之斜率 相同,因此接受兩組為同質性的假設,即可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ANCOVA)。

表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顯著性 組間(迴歸係數) 1.546 1 1.546

組內(誤差) 3407.305 97 35.127

0.044 0.834

表 4-7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再剔除前測成績因 素的影響下,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的評量 中,達到顯著的差異(F=4.474,p<0.05),表示實驗組採用「電腦 模擬評分系統」的教學模式優於控制組「傳統教師評分」的教學模式。

表 4-7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顯著性 組間(組別) 155.617 1 155.617

組內(誤差) 3408.851 98 34.784

4.474 0.037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