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電腦評分系統應用於教學之研究-以高職生 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為例

!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in Teaching - Case Study of Qualifications of

Technician for Class C Skill Tes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Application

系 所 別: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102004 劉名峰 指導老師:鄭芳炫 教授

中華民國 94 年 7 月

(2)
(3)
(4)
(5)
(6)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評分系統輔助教學的效益,以實施分組教學 實驗,探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文書處理能力的變化,並藉以了解電 腦評分系統輔助教師教學與評分,對於高職學生參加在校生「電腦軟 體應用」丙級術科技能檢定有何影響,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提升學生參 加技能檢定術科檢定成績。

本研究主要以目前職訓局勞委會公佈的「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 術士技能檢定術科題庫為依據,以文書處理部分為研究的範本,評分 系統軟體研發是採用 Visual Basic 6.0 版,開發出人性化的操作介 面,不但可以協助教師的教學,輔助教師評分上的疏失,並可協助學 生作為課後補救教學之用,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本研究為教學實驗,以新竹縣義民高中資料處理科學生為實驗對 象,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的前測-後測設計」。實驗組採用自行研 發的「電腦軟體應用文書處理評分系統」評分,控制組則採用傳統的 教師評分,實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參加「電腦軟體 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的能力上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出

「電腦軟體應用文書處理評分系統」能夠提升學生技能檢定術科成 績。

(7)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on i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ping instruction, we can keep track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operating the software “Word Process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on teaching and scoring , as well as find out how much influence of this software has o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will take the “Qualifications of Technician for Class C Skill Tes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Applic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used to promote grades on “Qualifications of Technician for Class C Skill Test.”

This research mainly is focusing on the part of word processing extracted from testing database issued by LRC and the scoring software is programmed by “Visual Basic v. 6.0.” This software is characteristic of friendly-used interface 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another accurate means of 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eachers’ instruction. Besides, it can be used as self-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hich may not be possible in conventional instruction.

This teaching experiment use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 in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All subjects in this research were sampled from Yi-ming senior high school, Hsinchu, and all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Data Processing. We divided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former group used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while the latter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scoring system, given

(8)

scores by teache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tudents who used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could get better grades than those who used conventional scoring system.

The result supports that the computer-aided scoring system can help students get better grades on “Qualifications of Technician for Class C Skill Test.”

(9)

誌 謝 辭

回想過去三年在中華大學資訊工程所求學的日子裡,除了必須工 作及處理個人事務外,還要兼顧學校裡的學業,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感謝一路陪我走來的親友與師長,使我能夠順利完成這篇論文。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鄭芳炫教授,由於他不辭辛勞地細心 指導,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指正,這篇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亦 感謝口試委員鐘太郎博士、連振昌博士在論文審核時給予懇切的指導 與寶貴的建議,使得本論文能夠更臻完善;也很感謝許多同學與學 弟,在論文的研究過程中,提供幫助並解決困難。

最後要特別感謝我的父母以及太太,在求學研究期間給了我最大 的支持和照顧,也給了我相當多的關懷與鼓勵,陪我渡過這段最值得 回憶的學生生活,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家人。

(10)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辭...iv

目錄...v

圖目錄...vii

表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電腦輔助教學的相關理論...8

第二節 字串的比對...17

第三節.我國職校學生技能檢定實施現況...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26

第三節 評分系統設計...27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35

(11)

第二節 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學習「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成就之

差異性分析...39

第三節 參加在校生「電腦軟體應用」術科檢定結果...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6

第一節 結論...47

第二節 建議...49

參考文獻...51

附錄一、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參考答案...54

附錄二、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題庫範例...58

附錄三、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評分標準表...61

(12)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6

圖 2-1 Brute-force演算法………18

圖 2-2 Knuth、Morris和Pratt演算法:狀況一………18

圖 2-3 Knuth、Morris和Pratt演算法:狀況二………19

圖 2-4 Knuth、Morris和Pratt演算法:狀況三………19

圖 2-5 Knuth、Morris和Pratt演算法之基本想法………20

圖 2-6 Boyer、Moore演算法………20

圖 2-7 依訓練層級分析培訓人次及訓練經費………22

圖 3-1 研究架構圖………26

圖 3-2 系統模組架構圖………32

圖 3-3 系統實施流程………33

圖 3-4 輸入應撿人員資料畫面………34

圖 3-5 評分結果畫面………34

(13)

表目錄

表3-1 實驗設計模式………27

表3-2 技能檢定術科場地設備表………28

表3-3 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題組分析………29

表4-1 實驗教學組別人數分佈表………38

表4-2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成績統計表………39

表4-3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成績之t考驗………41

表4-4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成績統計表………42

表4-5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後測成績表…………43

表4-6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迴歸同質性考驗摘 要表………44

表4-7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4 表4-8 實驗組與控制組技能檢定成績統計表………45

表4-9 實驗組與控制組參加術科技能檢定成績統計表………46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經濟高度成長與發展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技職教育體系扮演 著非常重要的關鍵地位,也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尤其是各行 各業的基層技術人員。另外,吳清基[25]也指出技職教育的目標,乃 在培育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所需的各級技術人力,且關係著一個國家經 濟發展和國民生計至深且鉅。換言之,實務專業實為技職教育的主要 目標,並扮演著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責大任。因此,在技職教育中,

技能領域的學習當為技職教育的重心[22]。

目前國內許多私立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國中求學時期課業成績不 是很理想,上了高中職之後都要參加職訓局所舉辦的丙級技能檢定,

不少學生是以死背方式通過學科的測驗,但是術科部分全憑個人的操 作能力與熟練度,唯有靠平時的努力訓練以提升技術能力,才可能通 過術科的檢定。在傳統教學上,技職教育實作技能領域的教學方法,

首推以習慣技能的反覆操作(Drill)和重覆練習(Practice),使 某些動作、技能、經驗和教材達到純熟和正確反應為主的練習教學法 [1]。但是在技能的學習上,許多練習被視為是累贅的、重覆的;許 多學生不瞭解為什麼要練習,練習之後不能得到回饋,練習令人生厭 [2]。也因此,以往繁複的練習教學法,很難再繼續滿足習於科技現 代化的學生。因此,在資訊科技的衝擊下,技能的培養乃將「以培育 青年具備實用技術,並奠定學習專門知能之基礎為目標[3],以取代 養成熟練的基層技術人員之目標。因此,在技能的教學方式及認知工

(15)

動,提高學生之興趣。也惟有科技與技能的結合,才能夠繼續推動技 職教育的永續發展,因應現代科技化的社會時代。因此,技職教育在 教學上,不能再故步自封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技能教學與現代化 科技結合,實為目前技職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8]。

目前許多私立職業學校,為了招生及提升技能檢定的及格率,要 求相關任教專業課程教師加強輔導,並以此視為任課教師教學績效,

多數教師都會配合學校政策,調整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法,甚至利用 寒、暑假或夜間加強輔導等方式。但是在「電腦軟體應用」職類的術 科評分標準內容繁複,常常導致教師教學及評分上的困擾,尤其是評 分標準的認定上,常常因為授課教師的不同而產生不一致性,造成學 生有點無所適從,徒增學生無謂的負擔。電腦輔助評分系統除了可以 避免教師評分的壓力外,並可以給學生個別化的教育與課後補助教 學。本研究基於上述實際教學工作中所發生的現象而引發動機,發展 一套電腦輔助評分系統來協助教師與學生,以協助學生通過丙級「電 腦軟體應用」術科技能檢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高職資料處理科的學生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能 檢定術科測驗,常常是學生感到技能學習一項重大障礙,因此本研究 即以在校生丙級技能檢定「電腦軟體應用」職種術科測驗為目標,希 望能夠提升高職學生對學習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測驗的興趣及信心。藉 由電腦評分輔助教學的認知工具,在技能學習課程中以電腦輔助評分 系統來符合學生個別化學習,以適應學生個別之差異,期能避免傳統 式教學與評分之人為疏失,以達到學生能體認教學目的之成效。

本研究的歸納及發現,將有助於教師瞭解電腦評分系統在教學上

(16)

對學生的影響,間接地也能影響師生之間的互信,期能使學生的潛能 及創造設計能力能夠充份發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以提供 彈性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專長發揮到極致,減少教師因評分而造成 時間上的浪費,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以職訓局所公佈術科題庫為藍本,設計一套丙級「電腦軟體 應用職類技能檢定」電腦輔助評分教學系統,以供教師授課及參加檢 定的學生使用。。

二、探討上述所發展之電腦輔助評分教學系統軟體與傳統教學教 師評分法在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三、提供以後在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待答問題

為達上述應用電腦輔助評分系統以通過「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 科技能檢定之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本研究所設計之丙級「電腦軟體應用」職類術科電腦輔助評 分系統與傳統教師評分是否產生顯著差異?

二、本研究所設計之丙級「電腦軟體應用」職類術科電腦輔助評 分系統與傳統教師評分,在實際參加在校生技能檢定的通過 率上是否有不同的成效?

(17)

基本技能上,其前測平均分數無顯著差異。

二、分派於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兩組學生,在「電腦文書處理」的 不同的教學策略上,以「前測分數」為影響之共變項因素,

在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上無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之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 亦 稱 不 等 組 前 測 – 後 測 設 計 (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29],以新竹縣 義民高中資料處理科二年級甲、乙班為實驗對象,甲班為實驗組,乙 班為控制組,學生課業表現平均分配,沒有特殊的安排。其中實驗組 接受電腦輔助評分系統實驗軟體;控制組則為教師傳統評分方式教學 法。在教學實驗進行之前,兩組均進行前測,然後控制學習情境並進 行實驗;於教學完成之後,再繼續進行後測,以求得兩組的差異。並 於實驗完成後,實際參加在校生丙級「電腦軟體應用」職類術科的檢 定。

貳、研究步驟

依據本研究所設定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進行之步 驟如圖 1-1 所示:

一、擬定研究目的:確定本研究之主要目標。

二、確定研究問題:訂定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

(18)

三、搜集相關文獻:探討相關文獻,以獲得實驗教學之理論依據。

四、研發電腦輔助評分系統:依據職訓局所公佈「電腦軟體應用」

丙級技能檢定術科題庫,針對本研究所欲達成之教學目的發 展電腦輔助評分系統。

五、實驗分組:為避免霍桑效應,以平常本校資料處科兩班學生 技能實習時的組別分成。

六、實施前測:進行「文書處理」前測評量,以求得學生學前之 程度,以作為考驗之依據。

七、進行教學實驗:依據組別進行教學實驗。

八、實施後測:進行「文書處理」後測評量,以作為考驗之依據。

九、分析研究資料:依據上述前測、後測所獲得之成績資料據以 分析,以求得研究之結果。

十、依據實際參加在校生丙級技能檢定的成績來驗證研究結果。

十一、結論與建議:根據研究結果以及研究過程所產生之問題予 以歸納出結論與建議。

十二、撰寫研究報告:撰寫本研究之報告。

(19)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擬定研究

目的

確定研究問題

實驗分組

實施前測 研發電腦模擬

評分系統

進行教學實驗

搜集相關文獻

實施後測

分析研究 資料

參加技能檢定

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教學實驗,針對上述的研究目的,及權衡人力、物力、

研究時間、受試者及研究者之專長等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的限制與範 圍如下:

一、 本研究以微軟( Microsoft )公司的 Word 及 Visual Basic 6.0 技術作為教學系統之平台,以職訓局勞委會所公佈丙級 技能檢定「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為教材範圍,以新竹縣 義民高中資料處理科二年級學生參加在校生「電腦軟體應 用」丙級術科測驗為研究藍本,並探討電腦模擬評分系統及 實驗教學相關的學習理論。

二、 本研究僅針對新竹縣私立義民高級中學資料處理科二年級 的學生進行研究,因此受限於研究的外在效度,不宜過度推 論。

三、 本研究在實施時,為避免耽誤正常課程進度,在實施時可利 用時間不多,無法進行長期性、全面性的概觀研究,因此在 探討教學成效時應更為審慎。

四、 因僅以職訓局勞委會所委託學校所辦理的在校生「電腦軟體 應用」丙級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部分為例,無法針對「電 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發展整套完整系統,待後續之研究。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電腦輔助教學的相關理論,

第二部分說明字串的比對,最後探討職校學生參加在校生丙級技能檢 定實施現況。

第一節 電腦輔助教學的相關理論

壹、電腦輔助教學的定義

電 腦 輔 助 教 學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以 下 簡 稱 CAI),又稱為電腦輔助學習(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指結合 電腦、錄音機、打字機與電視機以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法 是將教學及編序教學的原理與設計,加以電腦化,並以電化器材配合 之[23][34][35]。

教 育 部 電 算 中 心 [4] 指 CAI 為 運 用 電 腦 之 交 談 式 或 互 動 式 (interactive)的功能來引介教材,以提供個別(individual)或個別 化(individualized)之一種學習環境。而 Sipple & Sipple (1980) 的定義,CAI 是一種將學生安置在已編寫好的電腦互動模組課程中的 教育觀念,電腦依照學生先前的學習反應,選擇下一個適當的主題或 單元,並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調整進度。王立行[7]認為 CAI 是一種教育的觀念,是一種直接運用電腦交談模式來呈現教材並控制 個別化學習環境的教學過程。

綜合以上幾位學者的意見,可知電腦輔助教學(CAI)其媒介是電 腦及教學軟體,而採用交談模式或互動模式,提供個別化學習環境,

由學生依照自己學習能力來調適學習進程,以輔助教師提高教學品質 的學習軟體教材。

(22)

貳、電腦教學的設計模式

國內學者湯清二[26]針對電腦教學,觀察並整理出以下幾種常見 的設計模式:

1、 反覆練習式(Drill and practice):主要依據行為學派的「刺 激-反應」理論,以提出問題及給予回饋為重心,讓學生針對特定 的情境做反覆練習,直到精熟為止。

2、 教導模式(Tutorials):電腦軟體如同老師一樣,透過文字或圖 形以一對一方式提出問題,學生答對則進行下一步,答錯則給予 適當指導糾正,以達到學習目的。

3、 模擬式(Simulations):透過電腦模擬真實環境,讓學習者能在 親臨實境的感覺下,針對特定工具或機械的操作做模擬練習,以 減少時間或金錢。

4、 問題解決式(Problem solving):此種模式典型的進行方式是呈 現問題、資料庫、處理資訊以及回饋,針對某些特定情況,由電 腦提出問題,學習者自行應用相關的資訊,針對問題做出回答,

而電腦給予適當回饋。

5、 遊戲式(Game):透過遊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教學 活動,並常常伴隨著競爭或比賽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

6、 人工智慧式(Intelligent):利用電腦設計出能夠模擬人類思考 的「系統」,這個「系統」會視學習者本身的經驗或反應產生不同 的反應,再引發不同的刺激,讓學生利用創造力和應用策略解決 問題。

7、 混合設計式(Hybrid design):上述的設計模式都有不同的學習

(23)

計式。

參、電腦輔助教學的優缺點

在瞭解電腦輔助教學的定義及設計模式之後,接著探討的是電腦 輔助教學的優點以及它的限制,使有志於電腦輔助教學的研究者或教 學者在實施教學活動時,能預先做調整與適應的準備。

(一) 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

溫嘉榮[17]指出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為:

1、 個別化的學習方式。

2、 學習可隨時進行。

3、 教學活動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教學情境與歷程可以保持穩定。

4、 可模擬具危險性或實際有困難的教學情境。

5、 可記錄每個學生全部學習的歷程,並施以補救教學。

6、 學習可得到立即回饋。

7、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安排進度。

8、 學生不會有問錯問題或答錯問題的顧慮。

陳昭雄[27]認為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為:

1、 提供個別化的教學:電腦助教學可以使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 進行自己的學習。

2、 提供不受人性干擾的教學:許多學生上課時不敢提問題,怕老師 是一個原因,怕同學譏笑是另一個原因。這種人性的困擾,對電 腦來說是完全不存在的。

3、 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空間方面,終端機可以分散裝設在距離 電腦很遠的地方,而依然可以進行教學。時間方面,學生可以選

(24)

擇任何時間接受電腦輔助教學。

4、 提供多元媒體的教學:科技的發展,電腦可以和其他視聽器材連 接使用,以提高學習效果。

5、 可以提供模擬實驗:在技職教育中,有許多的技術訓練具有危險 性,而且訓練的成本也太高,電腦輔助教學可以將實際的訓練情 境利用電腦加以模擬,如此則既經濟又沒有危險。

張春興[23]認為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是:

1、 一個電腦可以指揮數百套終端機,同時教授數百名學生。

2、 可以配合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速度。

3、 利用立即回饋及增強原理,來加強學習效果。

洪榮昭、劉明洲[5]在比較傳統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功能優缺點 時,提出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為:

1、 個別化教育:CAI 個別化教育的特質包括立即回饋(電腦對人的互 動),學習的進度自我控制(人對電腦的互動)。利用電腦輔助學習 或教學,不僅適用於資優學生,對於學習進度落後,而且教師無 法做個別輔導的環境下,也可讓學生趕上進度。

2、 時空限制減少:傳統教學法學生是在一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學習 活動,CAI 時空限制減少,學生若有中斷,可以隨時回到原來學習 駐腳的地方。

3、 適應人格發展:在 CAI 的環境中,電腦提供中性的反應,給學生 隱私權,讓學生獨立作業時,減少面對同學間的壓力,可使較害 羞的同學獲得較舒適的學習環境。CAI 在人格發展的特質還包括電

(25)

4、 教材發展與應用:CAI 的教材發展是由教育學者、教師、學生及 程式專家等共同編寫出來。一個良好的 CAI 教材,可以提供多數 的教師使用,因而可以節省很多教學勞力與時間的耗損。另外,

對於有危險性或實驗有困難的教材,以 CAI 表現較好。

(二) 電腦輔助教學的缺點:

溫嘉榮[17]認為電腦輔助教學具有以下的缺點:

1、 機械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意識的交流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

2、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學生的好奇心會慢慢減低,最後 甚至可能排斥。

3、 教師的阻力:有些教師認為當電腦輔教學普遍之後,其職業將失 去保障。

4、 缺乏教材:課程軟體的製作來自多方專家的參與,製作不易。

5、 教育成本偏高。

6、 中文字的處理:中文的電腦輔助教學,學生無法從鍵盤上以中文 回答,限制教學的功能。

陳昭雄[27]表示電腦輔助教學很傑出,深具教育價值,但它的缺 點亦不少:

1、 價格非常昂貴:電腦系統的主機和週邊設備都非常昂貴,遠非一 般學校所能負擔,其中以個人電腦最為經濟。

2、 軟體轉換程式花費不貲:編序教學資料轉換成適於電腦表示的型 式,需要涉及某些程式技巧。必須花費甚多的時間及心力將教學 資料轉換成電腦所能處理的形式,因此成本大幅提高。

3、 教材嚴重缺乏:教材之編製非常費時,根據 IBM 提供的統計數字,

編寫電腦輔助教學一小時的教材,需要花費二、三百人的時間。

(26)

此外,編製教材者必須具有三個條件,即課程的專業知識、編序 教學技術、以及程式語言技巧。一般說來,同時具備這三方面的 專家極少,再加上編製的費時費力,因此,現今的電腦輔助教學 僅用於十分簡單的課程中。

4、 未能標準化:目前大多數的電腦輔助教學程式是在某些機構的電 腦上發展出來的,這些機構使用的電腦不同,有時無法在別的電 腦上執行。

5、 中文字處理上的困難:中文的電腦輔助教學無法使學生在鍵盤上 以中文回答,因此限制了教學的效果。

張春興[23]所提出電腦輔助教學的缺點為:

1、 設備費用昂貴不易普遍採用。

2、 不適於複雜技能或態度觀念等的教學。

3、 在教學活動中缺少師生互動,因而無法達成群育與德育的目的。

另外,劉明洲與洪榮昭[5]於比較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法 時,提出電腦輔助教學所難以達成的傳統教學法的優點:

1、 互動學習:大班教學可以增加學習互動的機會,節省教師人力。

通常在團體教學中互動教學較有啟發性,教師導引出問題,可激 發學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並引出更多的問題。其互動效果是電腦連 線作業最不易表現的。

2、 教師的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傳統教學中教師上課可以適 時給予口頭上及身體上的動作,作為獎勵與責備。

3、 語言表達(rephrasing):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時,語意表達可

(27)

表現,採取適當的雙向溝通。而電腦沒有給學生學習刺激的機會。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得知電腦輔助教學的優點為:[8]

1、 適合個別化的教學:電腦輔助教學能提供給予學生在任何時刻學 習的機會,而不致因情緒上的心理因素,而導致學習進度落後,

甚至可以成為預先學習的教材,使資賦優異者早日習得該項能力。

2、 保障教學品質,提供更多學生學習:電腦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師因 心理不適而導致教學品質降低的情形改善,提供學生在學習時有 一定的學習品質保障;而電腦輔助教學教材設計完成後,亦可提 供更多的學生學習的機會。

3、 提供模擬的學習情境:電腦輔助教學可以提供模擬的情境,使學 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先行調適或取得資訊,以避免危險或耗費太多 時間於錯誤的嘗試。

4、 降低學習心理的障礙:一些學生由於反應較遲頓或害羞等心理障 礙,在課堂上不敢勇於表現與發問,導致學習效果低落,電腦輔 助教學可以使這部份的學生不用面對教師或同儕間的壓力,而能 舒適的進行學習。

5、 重覆學習與立即回饋:人的注意力有限的,在學習時學生經常掛 一漏萬,心有旁騖,導致學習進度落後,電腦輔助教學將可提供 重覆學習與練習的契機;或者,部份表現導向或場地依賴性的學 生,在學習時需要有適時的增強,電腦輔助教學可以在這一方面 提供正確的解答及聲音、圖片或者文字予以立即的回饋。

同樣的,雖目前科技進步迅速,但電腦輔助教學仍然有其缺點,

而這一部份則需教師在教學時予以加強:[8]

(28)

1、 師生與同儕互動減少:電腦輔助教學難以達成在教學時,師生以 及同儕互動間的激勵及啟發,學生在人際關係上可能更加的冷 漠。因此,電腦輔助教學所扮演的角色不宜完全取代教學,而只 能做為教學時類似教材的輔助工具,教師不宜太過於依賴。

2、 教學設備經費的問題:某些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需要較高級的電腦 或多媒體設備才能充份發揮功能。然而,這一部份的因素,在政 府的擴大內需與推動資訊教育下已有較好的改善。

3、 教師的觀念與態度:部份教師的主觀以為電腦輔助教學是取代教 師的教學,或者有些過度的依賴電腦輔助教學,認為讓學生去執 行就好,而不加以輔導或輔助,甚至一部份教師排斥電腦,不願 意接受與學習電腦,諸如此類的狀況,則有賴教師在觀念上必須 認為電腦輔助教學只是輔助教學的器材,而不是完全取代教學,

而面對資訊的洪流下,應該學習電腦的操作與應用,以利教學的 實施。

4、 缺乏發展人才與教材:一個良好的電腦輔助教學教材開發非常不 易,除了必須具備課程的專業知識、教學技術、以及程式語言技 巧外,最好能夠具備教學經驗,而具備這樣的人材太少,再加上 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發展,使得優良的教材 付之闕如,因此,大多的電腦輔助教學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就是 太多的遊戲,使學生在認知上混淆。

5、 中文字與標準化:目前中文字與標準化的問題已能夠解決。

肆、電腦輔助教學的特質

(29)

1. 即時學習(Learning On-Demand):藉著電腦與通訊網路所提 供的資源,學生可隨時需要而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活動。

2. 滿足學習需求(Meeting Learning Needs):運用 CAI 於學習 的目的是解決學習問題、滿足特殊學習需求。並於難以取得的教學資 源、其他教學媒介,CAI 具有提供較佳學習環境的潛力。

3. 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學生成為主動參與,從多元 訊息中建構知識而非被動的訊息收受者。

4. 個別化學習(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CAI 可適應不 同學生的背景、學習速度…等,使個別化學習及高度成效之精熟學習 理想成為可能。

5. 有 效 整 合 媒 體 元 素 (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edium Elements):藉由文字、圖形、動畫、照片、影片、旁白、音樂各媒 體元素之綜合詮釋,CAI 可提供互動的情境化教學之擬真性,使學生 更容易理解。

6. 合宜教學策略(Appropriat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各種教學策略可融入不同的 CAI 中,使得知識、技能、態度更易組織、

構建。

7. 提昇內因與外因動機(Stimulating Internal & External Motivation):藉聲光特效之吸引力及立即獎勵來強化學生之外因動 機;而有效學習的效果則提昇且展延學生的內因動機。

8. 學 習 成 效 精 確 定 質 ( Low Degree of Instructional Variability):嚴謹設計與開發的 CAI,更因著定質的執行輸出,使 得學習均能維持一定品質。

9. 學 習 管 理 與 診 斷 功 能 ( Learning Diagnostics &

Management):電腦具有數據處理與儲存功能,可以記下學生操作記

(30)

錄,因此,提供了教師極佳的學習管理與診斷的資料。

10. 新的教師角色(Teachers as Facilitators or mentors): CAI 承擔教師相當份量的教學負荷,教師的角色轉變而成為學習成長 之激勵者、輔導員、顧問,能夠提供學生多角度的協助。

第二節 字串的比對

本研究所發展的電腦輔助評分系統中,有許多的技術必須使用到 到文字、圖形及表格的比對,以下就字串比對的文獻探討說明如下。

字串搜尋在文書處理(Word processing)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各種演算法都是希望從長度為 N 的本文(text)中,找出長度為 M 之樣式字串(pattern),通常本文就是一段文章,而樣式可能是某 段文字,事實上字串的搜尋和樣式的比對(pattern matching)兩者 息息相關[12] [14]。

在此先下個字串比對的定義:給定兩個字串 T 及 P,長度分別是 t 及 p,其中 t≧p,在字串 T 中尋找所有字串 P 出現之處,以下說明 字串比對相關的演算法[31] [33]:

壹、Brute-Force 演算法

Brute-Force 比對方法就是測試本文字串可能與樣式(pattern)

字串的每個位置比對,以檢查是否比對成功。此種演算法如圖 2-1 所示。將字串 T 與另一字串 P 按照位置依次比對,若 P 字串的每個字 元其位置均比對成功,則輸出其比對成功之起始位置,否則就將字串 P 移至字串 T 的下一個位置再重新比對。圖 2-1 中藍色框表示比對成

(31)

T a b c a b c b d P a b c b

a b c b a b c b

a b c b a b c b 圖 2-1 Brute-force 演算法

貳、Knuth,Morris 和 Pratt 演算法

1970 年由 Knuth、Morris 和 Pratt 三位學者所發現的一種新字 串搜尋法,演算法是經由上演算法做一些技巧上的改良,即使在最壞 的情況下,只需要 N 次字元的比較。可能發生以下三個狀況[31] [32]

[36] [37]。

狀況一:

字串的第一個字元在 P 中沒有重複出現,如圖 2.2 所示, P1=a 在字串 P 中沒有重複出現,而 P4與 T4發生比對失敗,則我們可以直 接將 P1 移至 T4的位置,重新比對。

1 2 3 4 5 6 7 8 9

T a b c d a b c b d P a b c b d

1 2 3 4 5

a b c b d

1 2 3 4 5

圖 2-2 Knuth、Morris 和 Pratt 演算法:狀況一 move

(32)

狀況二:

字串的第一個字元在 P 已經比對成功的子字串中有重複出現,如 圖 2.3 所示, P1=a=P4,而在 P5發生比對失敗,則我們可以將 P1移 至剛才 P4之處,重新比對。

1 2 3 4 5 6 7 8 9

T a b c a a b c b d P a b c a d

1 2 3 4 5

a b c b d

1 2 3 4 5

圖 2-3 Knuth、Morris 和 Pratt 演算法:狀況二

狀況三:

在 P 已經比對成功的子字串中有字首重複出現,如圖 2.4 所示,

P1,2=P5,6,而 P7發生比對失敗,則我們可以移動字首重複之處,做下 一次的比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 a b c d a b c b d a e P a b c d a b e

1 2 3 4 5 6 7

a b c d a b e

1 2 3 4 5 6 7

圖 2-4 Knuth、Morris 和 Pratt 演算法:狀況三 move

move

(33)

其減少比對次數。如圖 2-5 所示,若在第 j 個位置發生比對失敗,則 可移至有重複之字首的位置上,繼續比對。這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 是 O(t+p)。

T:

P:

圖 2-5 Knuth、Morris 和 Pratt 演算法之基本想法

參、Boyer、Moore 演算法

這是由 Boyer 和 Moore 二位學者所提出之演算法,如同 KMP 演 算法一般,它也是先對字串 P 做處理,訂出一些移動規則,而最大的 不 同 之 處 為 它 是 由 字 串 P 的 末 端 向 左 比 對 。 我 們 大 致 敘 述 Boyer-Moore 演算法的法則[30] [31] [36]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 a b c

P: a d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shift

P: a d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圖 2-6 Boyer、Moore 演算法 shift

match mismatch

1 j p

j p 1

t

(34)

如圖 2-6 所示,假設字串 T 與字串 P 分別在第 12 與第 8 個位置 發生比對失敗,則我們在 P8的左邊找是否有和 T12一樣的字元(如 P4, 超過 2 個字元的話,取位置最大的),若有,則可將它移至剛才發生 比對失敗之處(如將 P4移至 T12),從新開始比對。

所以 Boyer-Moore 演算法是從 P 字串的末端由右至左比對,在比 對字串前,先對 P 的每個位置其三個法則的值給計算出來,一旦發生 比對失敗時,就可以參考而計算出下一次要比對的位置,節省比對次 數。此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與 KMP 演算法一樣,為 O(t+p),不過 實際應用上,比 KMP 演算法較有效率。

肆、字串比對問題與文件比對問題之比較

基本上就字串比對問題來說,為在一個很長的字串之中尋找一小 段文字,就好比關鍵字在一長串文字搜尋一般,就我們的問題來說,

文件 A 及 B 的字數 m 及 n 均遠大於 k,若要套用如上所述之字串比對 演算法,必需先將一份文件(如 B)從頭依次取 k 個字元和另一個文 件(如 A)做字串比對,如此要做 n-k+1 次,則時間複雜度為 O((m

+k)×(n-k+1)),即為 O(m×n),所以並不實際。

第三節 我國職校學生技能檢定實施現況

臺灣地區人口密度高,自然資源稀少,早期為落後的農業社會,

近年來快速發展為新興工業國家之一,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教育與經 濟發展的密切配合,以及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高素質的人力須賴有

(35)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 2004 年 6 月所公布「民國 91 年到 93 年職業 能力再提升方案」的研究報告指出,面對新世紀激烈的競爭與挑戰,

本方案配合「國家建設發展重點計畫」,加強辦理各項職業訓練措施,

讓失業者即刻習得重新就業之能力;在職者大幅提升其工作能量;原 住民、婦女、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監所收容人、就業弱勢勞工等 特定對象之就業能力充分開發。因此,本方案一方面針對產業結構調 整及配合知識經濟發展,提升知識與創新能力,充裕各級產業所需人 力供應,另一方面亦配合生活品質產業發展,提升就業能力。本方案 推動辦理之各項訓練措施皆配合市場需求逐年檢討調整訓練內涵,預 期 91-93 年三年合計總培訓人數為 1,413,652 人次,訓練總經費 11,881,421 千元。91-93 年平均每年培訓人數較 89 年、90 年分別增 加 78.24%及 27.93%,訓練經費則分別增加 81.52%及 32.54%,其中基 層人力的訓練人數佔 73%,統計資料如圖 2-7 所示:

圖 2-7 依訓練層級分析培訓人次及訓練經費

最近幾年台灣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進展,高職新課程就是因應著

(36)

教改的理念,作相當的調整,教育部在實施前即進行各項配合措施之 研擬,包括師資培訓、教材編撰、法令研修、設備配合、宣傳工作、

類科調整及學生進路等配合措施。尤其在當今民主社會裡,政府要贏 得政權,繼續執政之重要條件因素,便是政策能否提供學習機會,教 導人民謀生的技能;是否創造就業機會,讓人民免於失業的恐懼興痛 苦[13]。

政府希望傳統產業根留台灣,因此,職業學校仍應重視技能教 學,為基層技術人力之培育繼續作出貢獻。先進國家的教育機關、學 校及企業界對技能檢定都積極支持及參與,尤其德國,全國上下充分 肯定技術證照的地位與價值,促使該國工業技術一直居於領先的優 勢。鄰近的韓國工業水準與台灣相近,近十餘年來,成功的引進德國 模式,已獲得優異的成效。

我國職業教育與技能檢定結合應可追朔至民國六十四年,當時內 政部勞工司與台灣省教育廳合作辦理高職應屆畢業生技能檢定,但是 由於求好心切,開放學生參加乙級檢定,與高職課程相差過大,再加 上部分學校過度重視,為了提高合格率,每每窄化實習教學內容,嚴 重扭曲職業教育目標,故教育主管機關於民國七十二年決定停辦高職 應屆畢業生技能檢定[24]。

時至民國八十一年初,當時之行政院郝院長巡視勞委會,發現我 國推動技能檢定工作已達十八年之久,然而全國擁有技術士證的人數 卻僅有 30 幾萬人,故指示 5 年內應將全國擁有技術士證的人數達百 萬人以上,並建立完整的職業證照制度,提高人力素質及技能水準,

以促進技術及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以適應 2l 世紀高科技時

(37)

辦理在校生丙級專案技能檢定,民國八十一年由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及 教育部、廳、局共同組成『台灣區八十一學年度高職在校生丙級技術 士專案技能檢定委員會』,採省市教育廳局輪辦方式,再度開始辦理 高職在校生丙級技術土專案技能檢定。

為避免重蹈六十年代高職應屆畢業生技能檢定失敗之覆轍,教育 部與勞委會當時共同確立辦理的三大原則:

一、技能檢定不得影響學校正常教學。

二、技能檢定證照須維持一定的品質。

三、在校生技能檢定職類須擴大辦理,使高職每位學生皆有適當 職類可以報檢,作為全面推動證照制度之基礎。

技職學校工業類在校生丙級專案技能檢定辦理至今已屆十一 年,其間參檢的學生人數業已突破 210 萬人次,經由檢定合格所發出 之技術士證亦超過 112 萬張,為我國未來推展職業證照制度奠立良好 的基礎。而我國技能檢定發軔於五十年代後期,較之公共職訓機構的 創立猶早,自民國六十一年內政部公佈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

歷年實施技能檢定以來,截至九十一年底止,總共制定技能檢定規範 一七六個職類,實際辦理一三四個職類,累計核發各級技術士證二百 五十二萬五千三百五十五張。為國家經濟發展需要,配合亞太營運中 心設置,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人力素質,以適應社會各界所需,積極 擴大辦理技能檢定是政府既定的政策。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經過相關文獻的探討與分析,以電腦輔助教學與字串比對的相關 理論與研究,並配合技能檢定術科的實施,依據其理論架構,應用 Visual Basic 6.0 研發電腦輔助模擬評分系統,並以實驗研究法進 行教學實驗,實驗組採用自行研發的電腦輔助模擬評分系統,控制組 則採用傳統的教師評分,將學生的測驗成績作推論統計、變異數分析 以及共變數分析,探討電腦輔助模擬評分系統與傳統教師評分,在輔 導高職學生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檢定文書處理上的學習成 效。本章內容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 評分系統設計,第四節研究實施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茲將各節詳 細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為達成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經過相關的文獻探討後,並參酌學生 參加技能檢定與教師實際教學的問題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如 圖 3.1 所示。其內容涵蓋下列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文獻探討,包括字 串比對的探討、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我國職校學生技能檢定實施現 況;第二部分軟體開發,以 Visual Basic 6.0 發展本研究的電腦模 擬評分系統,以為教學實驗之用;第三部分為教學實驗,採準實驗設 計模式,將教學介入後,考驗其在檢定時文書處理能力上的影響;最 後再根據測驗結果加以分析、歸納出具體的結論與建議,以提供電腦

(39)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樣本對象為新竹縣義民高級中學資料處理科二年級 甲、乙兩班學生,以隨機方式編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學生文書處 理能力表現相當接近,而且沒有特殊組別安排,其中實驗組 53 人接 受「電腦輔助評分系統」教學實驗;控制組 48 人則為傳統的教師評 分教學法。為有效達成研究目的與考驗研究假設,兩組的「文書處理 能力」實驗教學,於民國九十四年四月四日至五月廿日進行為期七 週,共四十二小時的教學實驗,實驗設計模式如表 3-1 所示。教材內

自變項

控制變項

依變項 電腦輔助教

學的理論

字串比對的 探討

學生技能檢 定實施現況

應用 Visual Basic 6.0 程式發展「電 腦軟體應用」丙級 技能檢定術科電腦 模擬評分系統

教學方法

實驗組:電腦模擬評分系統 控制組:傳統教師評分方式

學生文書處理能力 教師能力

1. 專業知識 2. 教學經驗 教材性質

1. 教學的時數、內容 2. 軟硬體設備

3. 評量的標準

學習成效

1. 文書處理能力測驗結果 2. 參加技能檢定的成績

(40)

容主要依據民國九十四年二月職訓局所公布的「電腦軟體應用」丙級 術科題庫為主,教學實驗進行之前兩組學生均進行前測,然後再進行 實驗;教學活動完成後繼續進行後測,以求得兩組的差異。

表 3-1 實驗設計模式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Y1 X1 Y2

控制組 Y3 X2 Y4

Y1,Y3:表示前測 Y2,Y4:表示後測 X1,X2:表示教學實驗

第三節 評分系統設計

為達到研究的目的,依據職訓局「電腦軟體應用」職類檢定考場 軟、硬體設備規定,以及職訓局所公布的術科題庫,研究者依上述兩 項標準開發出供實驗組學生所使用的「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文書處 理模擬評分系統」,以此評分系統當作教學實驗的平台,茲將系統規 劃與設計流程說明如下[6]:

壹、 軟硬體設備

依據「電腦軟體應用」職類丙級術科檢定的場地設備表來規劃,

場地設備如表 3-2 所示[19]:

(41)

表 3-2 技能檢定術科場地設備表

名 稱 規 格 單

位 數

量 備 註

桌 上 型 電 腦

1. CPU Pentium III 500( 含 ) 以上、或其相容機種。

2. 主記憶體 128 MB。

3. 軟碟(3.5)吋一台。

4. 硬碟 10GB(含)以上。

5. 彩色顯示器。

6. 四十倍速(含)以上光碟機,

含使用手冊及驅動軟體。

7. 鍵盤、滑鼠,含驅動軟體

套 1

1. 左 列 設 備 需 安 裝 在 獨 立 的 工 作崗位,不得連 上網路。

2. 同 一 考 場 中 各 種 設 備 均 需 同 一規格。

印 表 機

1. 報表紙為 A4(含)以上的尺 寸。

2. 噴墨式或雷射式。

3. 含使用手冊及驅動軟體。

台 1

1. 同 一 考 場 之 印 表 機 規 格 需 一 致。

軟 體

1. 合法版權的 Windows 2000 (含)以上、或其相容軟體(含 授權及合法的光碟片)。

2. 合法版權的 Word 2000 (含) 以上、或其相容的中文文書 處理軟體(含授權及合法的 光碟片)。

3. 增裝二種中文輸入法。

4. 合法版權的偵毒軟體,含使 用手冊。

套 1

1. 左 列 軟 體 除 中 文 文 書 軟 體 由 考生安裝外,其 餘 軟 體 考 場 均 須安裝。

2. 請 安 裝 之 輸 入 法 為 Windows 2000( 含 ) 以 上、或其相容軟 體 沒 有 內 含 的 輸入法。

看 板 架 個 1

考生活動空間 1. 左右九十公分(含)以上。

2. 前後九十公分(含)以上。

指每位考生的活動 空間。

(42)

貳、 問題分析

依據職訓局所公布的「電腦軟體應用」職類術科題庫(範例題庫 如附錄一)來分析題組一到十五的各項要求,並將所有題目的各項評 分要項加以整理分類,以用來規劃評分系統中每個模組所要解決的各 種的評分要項,今以 Microsoft Word 2003 文書處理軟體為準。茲 將問題的分析如所示[12]。

表 3-3 技能檢定術科文書處理題組分析

問題類別 問 題 分 析

共同問題 分析段落數目與位置:

1. 判斷文字的格式:例如,網底、字型。

2. 判斷不同的日期格式。

3. 判斷各段落中列的數目與間距是否符合。

4. 比較各段落內各項格式的設定。

版面設定及存檔 1. 判斷版面設定:例如,使用 A4 尺寸報表紙,以「左右對 齊」的方式列印,且上、下、左、右的邊界設為「3 公分」;

以「直向」(「橫向」)列印,答案列印結果共二頁。

2. 判斷存檔格式:例如,將文書處理之「結果檔案」以您的

「姓名+座號」為檔名,以 doc 為副檔名(例如:趙自強 99.doc),儲存於考試磁片中。

本文規則與段落 分析

1. 判斷文章的段落數目、表格數及圖片。

2. 判斷標題字格式:大小、字體、網底、底線等。

3. 判斷應檢人員的檔案中,自行輸入的文字正確與否,以及 文字的格式,例如,中文字型設定為標楷體,英數字型設 為「Arial」。

4. 文中所有的特定字串皆以目的字串取代。例如,文中所有

(43)

5. 判斷特定段落,平均分成數欄及欄間距、網底及分隔線。

6. 段落內容皆設定左邊縮排,標題與段落,段落與段落,段 落與表格之間均以 18 點的空白列間隔。

7. 所有的中文字型除了特別要求之外(請參照「參考答 案」),其餘一律設定為「細明體」或「新細明體」,字體 大小設定為 12 點。

8. 所有的英文字型及數字除了特別要求之外(請參照「參考 答案」),其餘一律設定為「Arial」,字體大小設定為 12 點。

9. 每段落的格式設定(含縮排、框線、斜體、底線、網底等),

請參照「參考答案」。每一段落的格式設定必須完全與「參 考答案」對應之段落的格式相同,但避頭尾的設定不列入 評分項目,且每列字數與每頁列數沒有限制。

10. 第 p1 到 p2 段落框線及網底參照標準檔。(標題除外) 11. 段落首行文字放大:例如,第一段之首字必須再放大二行

的高度。

12. 頁面必須加雙框線。

頁首、頁尾的規 則

1. 頁首(尾)的內容有「您的准考證號碼」、「您的姓名」、「您 的座號」、「應檢日期」、「頁碼」。

2. 頁首(尾)的格式:例如,頁首(尾)為 10 點字型,中間為

「-x-」,其中 x 為順序頁碼,x 為半型字,右側為應檢日 期,格式為「yy 年 mm 月 dd 日」,其中 yy 為民國年,mm 為月,dd 為日,且均以半形字表示。

圖形規則 1. 圖形的大小:例如,高度及寬度分別設為 6 列及 10 個中 文字;大小設為原圖的 300%。

2. 圖形的位置:例如,插入第八段右上側;插入第二段第二 欄第四列右側位置;圖形右側與文字右側對齊;與左側文 字距離則為十四個中文字。

3. 圖形的格式:例如,以「文繞圖」方式插入第六段左上側,

圖形須加細外框及右下方陰影。

(44)

表格規則 1. 表格位置:例如,表格置於第三段後,第四段前,左右邊 界與文字對齊,請參照「參考答案」;表格左右皆設定縮 排「8 個 12 點全形字」;表格以「文繞圖」方式插入第六 段,表格之上邊界與第六段上邊界切齊,左側與文字距離 為 22 個中文字,右邊界與文字對齊,高度則為六列,請 參照「參考答案」。

2. 表格中的中、英文字型、字型大小及全型/半型。

3. 表格的格式:含斜體、底線、對齊、網底、直書/橫書等。

4. 判斷表格的欄數與列數。

5. 表格內不可無故增加資料、刪除資料或任意修改資料,請 參照「參考答案」。

6. 平均分配表格的第二欄及第三欄的寬度。

參、 建立標準答案資料庫

職訓局所公布的「電腦軟體應用」職類術科題庫,其中只有提供 原始的文字檔、表格檔與圖形檔,參考答案部分是列印出來的文件,

並沒有電子檔,因此必須自己建立題組一到十五的標準答案檔案(標 準檔案範例如附錄二);標準答案經過三位監評委員審慎檢查,確認 無誤過後,才可將學生所做出來的文件進行比對與評分[20]。

肆、 系統架構與功能

本研究使用的模擬評分系統採用 Visual Basic 6.0 程式來撰 寫,依據職訓局所公布的「電腦軟體應用」術科評分標準表(如附錄 三),以及上述的問題整理分析表,雖然總共有十五個題組,但是許 多問題的類型均有很大的相關性,而且問題常只是格式或位置的變

(45)

3-2 所示。

圖 3-2 系統模組架構圖

本系統功能主要是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在四十分鐘內要完 成文件的製作,並按照題目的要求將檔案儲存到測驗的磁片上,學生 只要在符合上述「場地設備表」中所列的電腦軟硬設備,均可使用本 模擬評分系統,但是在教學實驗期間,不開放學生回家使用,系統實 施流程架構如圖3-3所示,電腦模擬評分系統執行畫面如圖3.4,圖3.5 所示:

電腦模擬 評分系統

共同問題 評分模組

表格評分 模組 圖形評分

模組 頁首、頁

尾評分模 組 本文與段

落評分模 組 版面及存

檔格式評 分模組

(46)

圖 3-3 系統實施流程 使用者完成文 件製作並存檔

進入模擬 評分系統

進行電腦模擬 評分作業 選擇測驗題組、輸入使 用者准考證號碼、姓 名、座號、應檢日期

選擇欲評分文 件存檔位置

顯示本次 評分結果

結束

資料錯誤 重新輸入

(47)

模擬評分系統輸入應檢人員資料畫面,如圖 3-4 所示:

圖 3-4 輸入應檢人員資料

顯示模擬評分系統評分結果畫面,如圖 3-5 所示:

圖 3-5 評分結果畫面

(48)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

本研究採用「實驗設計法」(experimental method)進行教學 實驗,實驗設計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之不 等 的 前 測 - 後 測 控 制 組 設 計 (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 亦 稱 不 等 組 前 測 - 後 測 設 計 (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29]。根據本研 究所設定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進行之實施步驟如下:

壹、資料蒐集

蒐集各項相關資料、撰寫文獻、教學實驗所需之軟硬體設備等,

其中包含了三個實驗步驟:1.擬訂研究目的;2.確定研究問題; 3.

探討文獻。

貳、研發電腦模擬評分系統

由於教學實驗之需要,因此發展電腦軟體評分系統上,即成為本 研究之重點。在發展電腦軟體評分系統上,亦需透過文獻探討得知電 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的優、缺點,並據以改進軟體的實用性。

參、實施前測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之進行於九十四年四月四日至九十四年 四月十五日,前測時並未告知學生測驗的目的,使學生不致於知道測 驗目的後,而導致測驗結果的誤差。在組別的劃分上則依據當初的編 班劃分,編班係依據入學報名的先後時間,而不是成績,因此在組別 上並無明顯的差異存在。其包含二個實施步驟為:1.實驗分組;2.

(49)

實際教學實驗從九十四年四月十八日開始實施,至九十四年五月 六日結束,每週 6 小時,由於當時該校訂於六月十六、十七日辦理在 校生丙級術科檢定,因此剛好可以配合教學的實驗。在進行教學實驗 時,並未告知學生還要進行後測,但說明此次教學實驗的進行不影響 學期成績,在教學時亦不特別強調電腦模擬評分系統的效能,使電腦 模擬評分系統的結果,能夠正確的顯示學習的成效。

伍、實施後測

後測的時間在選擇上,為避免學生對於電腦模擬評分系統的敏感 性而導致不正確的結果,因此在進行教學實驗完成後,於九十四年五 月九日至九十四年五月廿日實施後測。為達到後測評分的正確性與客 觀性,特別邀請具有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測驗監評人員來擔任,這樣 可以減少評分上的爭議與評分的誤差。

陸、資料分析與報告

將前、後測的資料統計分析後,撰寫成報告與結論。其包含三個 實施步驟為:1.分析研究資料;2.結論與建議;3.撰寫研究報告。

第五節 資料處理

在資料處理及分析方面,將教學實驗前、後測驗的成績資料鍵入 電腦,計算每一位同學的平均分數,利用 SPSS 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 析。首先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來檢定兩組學生的前測成績是否達 到顯著水準,再以依變項與自變項的共變數,考驗不同的教學策略對 於學生「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檢定成效是否有顯著差異。主要分析步 驟為[10] [11] [18]:

1.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檢驗各組是否符合「組內迴

(50)

歸係數同質性」之基本假定及共變數是否為線性關係。

2.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以探討不同的教學策略 對於學生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以上所述之統計方法,為兼顧第一類型的錯誤與第二類型的錯誤 的可能性,將第一類型錯誤之顯著水準α定為 0.05。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為了瞭解電腦文書處理模擬評分系統介入教學後,對高職 資料處理科學生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檢定文書處理部分,

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章就實驗前後所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

研究採用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等;接著就 學生參加在校生「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檢定所得到的成績加以分 析。全章共分為三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樣本選取新竹縣義民高級中學資料處理科二年級甲、乙兩 班學生共 101 人為研究對象;而抽樣方式不採用隨機抽樣模式,而採 用系統抽樣模式,其中甲班為實驗組 53 人,採用電腦模擬評分系統 教學評分,乙班為控制組 48 人,採用傳統教師評分方式教學,樣本 資料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實驗教學組別人數分佈表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電腦模擬評分系統教學(實驗組) 53 52%

傳統教師評分教學(控制組) 48 48%

總計 101 100%

為有效控制實驗誤差,避免因抽樣所導致假象錯誤,因此於實驗 開始之前,先對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在前測階段不提任何攸關教學實 驗之事,於前測結束後進行教學實驗。基本上分組的兩班上課,平常

(52)

就互不影響,教學實驗期間不告知學生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上課期間 有 如 平 常 , 亦 未 告 知 教 學 之 後 還 要 進 行 後 測 , 以 避 免 霍 桑 效 應

(Hawthorne effect)。

第二節 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學習「電腦文書處理能力」

成就之差異性分析

為瞭解學生對本研究所需具備之「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於教學 實驗之前,先施以前測。

壹、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之差異性分析

本項檢定題組有十五組,每題組滿分為 100 分,以十五題組的平 均分數作計算,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成績統計表如表 4-2 所示。

表 4-2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成績 組別 編號 成績

E1 75.0 C1 80.0

E2 87.9 C2 89.3

E3 71.4 C3 91.4

E4 46.4 C4 78.6

E5 38.6 C5 81.7

E6 90.7 C6 73.6

E7 45.7 C7 93.6

E8 85.0 C8 61.0

E9 49.3 C9 81.4

E10 79.3 C10 79.0 E11 81.4 C11 67.9 實

(53)

表 4-2 (接前頁)

E16 58.9 C16 65.7 E17 89.3 C17 81.4 E18 77.1 C18 35.0 E19 87.9 C19 77.9 E20 67.1 C20 72.1 E21 78.6 C21 80.0 E22 79.3 C22 78.6 E23 87.1 C23 80.7 E24 79.3 C24 63.6 E25 67.9 C25 68.6 E26 75.7 C26 82.9 E27 96.4 C27 60.7 E28 91.4 C28 55.7 E29 88.1 C29 66.7 E30 82.7 C30 62.9 E31 90.7 C31 70.6 E32 55.0 C32 36.0 E33 38.6 C33 27.9 E34 31.4 C34 86.4 E35 71.4 C35 52.9 E36 79.6 C36 60.3 E37 80.7 C37 63.1 E38 92.9 C38 58.6 E39 87.9 C39 41.4 E40 91.4 C40 63.1 E41 50.7 C41 55.7 E42 84.3 C42 44.3 E43 53.6 C43 68.1 E44 40.0 C44 84.3 E45 27.9 C45 56.4 E46 50.0 C46 86.4 E47 15.7 C47 75.0 E48 82.9 C48 25.7 E49 24.3

E50 11.4 E51 30.0 E52 46.4 實

E53 62.9

(54)

前測的主要目的乃在瞭解教學實驗前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能 力,根據表 4-2 的成績統計表來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α= 0.05)之 雙側考驗,以考驗兩組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基本能力是否有差異存 在。其結果如表 4-3 所示。

由表 4-3 可知,在未進行實驗之前,兩組學生的電腦文書處理能 力在平均數上未達顯著之差異(t=0.219,p>0.05),表示兩組學生 在本研究所需之基本電腦文書處理能力上無明顯的差別。

表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成績之 t 考驗(滿分 100 分)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顯著性

實驗組 53 67.56 22.80 控制組 48 68.43 16.50

0.219 0.827

貳、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對學習成就測驗(後測)之 差異性分析

不同教學策略分組的學生,以「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測成績為 影響共變項因素,在參加「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術科文書處理檢定學 習成就平均數之差異分析。

在進行教學實驗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後測成績統計表如表 4-4 所示,表格中的分數為學生測驗十五個題組之後的平均分數。

(55)

表 4-4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成績 組別 編號 成績

E1 81.0 C1 84.6

E2 93.4 C2 92.4

E3 78.8 C3 92.5

E4 77.0 C4 79.5

E5 66.0 C5 83.8

E6 92.6 C6 82.3

E7 75.8 C7 95.3

E8 91.4 C8 79.7

E9 66.2 C9 88.5

E10 86.5 C10 86.6 E11 89.1 C11 73.3 E12 95.0 C12 90.7 E13 92.9 C13 81.2 E14 97.4 C14 78.1 E15 74.0 C15 86.5 E16 66.7 C16 67.3 E17 96.0 C17 86.4 E18 87.5 C18 58.8 E19 90.4 C19 84.5 E20 84.4 C20 84.2 E21 81.4 C21 90.7 E22 89.1 C22 86.1 E23 91.1 C23 85.1 E24 94.0 C24 75.6 E25 83.8 C25 83.1 E26 90.1 C26 84.7 E27 99.2 C27 76.8 E28 93.3 C28 70.3 E29 89.1 C29 78.8 E30 94.1 C30 78.2 E31 90.8 C31 87.1 E32 93.5 C32 78.4 E33 81.4 C33 71.4 E34 67.7 C34 92.9 E35 84.4 C35 82.0 E36 93.9 C36 81.1 E37 89.5 C37 83.2 實

E38 97.6

C38 75.9

(56)

表 4-4 (接前頁)

E39 89.6 C39 62.6 E40 94.9 C40 86.8 E41 73.1 C41 78.1 E42 95.0 C42 77.0 E43 55.8 C43 77.9 E44 76.7 C44 92.6 E45 69.4 C45 70.7 E46 84.4 C46 90.7 E47 59.7 C47 83.7 E48 84.4 C48 75.6 E49 79.0

E50 74.6 E51 62.9 E52 76.7 實

E53 82.3

根據表 4-4 的成績統計表之成績分配,整理出前、後測成績如表 4-5 所示。並以前測成績為變異數,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然後 再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來考驗假設。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前、後測成績表

前測(滿分 100 分) 後測(滿分 100 分)

組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67.56 22.80 83.86 10.70 控制組 68.43 16.50 81.52 7.79

(57)

驗組與控制組的組內迴歸線具有同質性,兩種模式的教學方法之斜率 相同,因此接受兩組為同質性的假設,即可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ANCOVA)。

表 4-6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測驗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顯著性 組間(迴歸係數) 1.546 1 1.546

組內(誤差) 3407.305 97 35.127

0.044 0.834

表 4-7 電腦文書處理能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再剔除前測成績因 素的影響下,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的評量 中,達到顯著的差異(F=4.474,p<0.05),表示實驗組採用「電腦 模擬評分系統」的教學模式優於控制組「傳統教師評分」的教學模式。

表 4-7 實驗組與控制組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顯著性 組間(組別) 155.617 1 155.617

組內(誤差) 3408.851 98 34.784

4.474 0.037

第三節 參加在校生「電腦軟體應用」術科檢定結果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於九十四年六月十六、十七日參加職訓局 所舉辦的在校生「電腦軟體應用」職類丙級術科技能檢定,測驗成績 如表 4-8 所示:

(58)

表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技能檢定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成績 組別 編號 成績

E1 87 C1 88

E2 90 C2 97

E3 83 C3 100

E4 89 C4 84

E5 87 C5 87

E6 100 C6 87

E7 87 C7 100

E8 100 C8 84

E9 85 C9 93

E10 87 C10 87

E11 94 C11 77

E12 94 C12 100

E13 94 C13 84

E14 100 C14 83

E15 82 C15 100

E16 77 C16 87

E17 100 C17 83

E18 91 C18 88

E19 100 C19 85

E20 88 C20 79

E21 87 C21 100

E22 92 C22 82

E23 100 C23 94

E24 97 C24 87

E25 88 C25 94

E26 94 C26 87

E27 100 C27 93

E28 100 C28 85

E29 92 C29 89

E30 94 C30 81

E31 94 C31 92

E32 92 C32 56

E33 84 C33 55

E34 55 C34 1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that how to dispose the resource whe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mple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affection of trading tren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lization and the Acting role and influence on high tech field, the change

In terms of external cognitive factors, this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assurance, apathy and price reasonability as par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 have influence on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Taking National No.5 Highway and Ilan area as object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mpact of on Ilan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