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收集研究所需資料。問卷研究工具係 採用呂美玲(2004)所編撰之『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問卷』,

經編撰者同意後引用之,研究者亦顧及桃園縣與新北市學生地區與生 態之差異性,對新北市蘆洲區蘆洲國小抽取兩班進行前測,以求其內 部的一致性,正式施測時,並將預試時的班級樣本排除。再對新北市 蘆洲區五所國民小學進行普通班高年級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 態度調查。本問卷分為二大部分,分別為基本資料與態度問卷內容等。

一、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包含國小學生的性別、年級、接觸經驗、學業成績、有 無擔任班級幹部與有無手足等六項背景資料,以此作為可能影響新北 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的變項。

(一) 學業成績

學業成績係指經由教師授課後,進行多元測驗所得之相對分數的 優劣,通常表示學生資優的程度。成績的優劣通常代表一位學生知識 的豐富與否,而知識的豐富在於與人相處上應該有所幫助。

本研究所指之學業成績為一百學年度上學期的學期總成績排 名,由級任老師按照學期的名次,將全班的名次分成三等份,即『高

- 56 -

分組』『中間組』『低分組』。

(二)接觸經驗

指人與人之間互動過程後所累積之印象體驗(林東山,2005)。有 接觸過身心障礙學生的同學,應該存有舊的互動經驗。接觸經驗的好 壞將影響個體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

本研究之接觸經驗是指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普通班學生在 學校生活中有、無直接接觸身心障礙同儕與之互動的經驗。有接觸經 驗是指現在就讀的班級有身心障礙學生;無接觸經驗是指現在就讀的 班級沒有身心障礙學生。

(三)班級幹部

有擔任過班級幹部的學生,是被老師和同學所認同的,有過於一 般學生的能力。而且擔任過班級幹部的學生也具有負責任的態度、願 意幫助人的想法。

在本研究中係指一百學年度在所處的班級中,曾擔任過班長、風 紀、服務、愛心小天使等幹部之學生。

(四)手足

手足在個體成長過程中擔任社會代理人的角色,因為手足通常提 供孩子初步的同儕關係模擬,提供孩子初步社會化的相關內容以及社 會交際的手腕。

本研究所指的手足,是指學生家中有無兄弟姐妹。

二、態度問卷內容

本問卷『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問卷』係引用自呂美玲 (2004)依據態度相關理論,將態度分為『認知』、『情意』、『行動 傾向』等三個層面來設計問卷,問卷標題不使用『接納』的詞彙,以 避免影響受試者真實反應的程度,並根據國內相關文獻中有關身心障

- 57 -

礙者態度問卷與問卷編製的內容成分與問卷型式編撰而成。以下就信 度與內容效度加以說明:

(一)信度

信度分析以 Cronbach's α值對問卷內容的一致性進行檢驗,α 值越大代表問卷內部一致性越高(吳明隆,2007)。本問卷題目為 32 題,分別為認知、情感、行動取向等三個分量表。認知分量表有 10 題,Cronbach's α值為.8008;情感分量表有 10 題,Cronbach's α 值為.8628;行動傾向分量表為 12 題,Cronbach's α值為.9092;態 度全量表的 Cronbach's α值為.9404,表示態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頗高。

(二)內容效度

問卷定稿完成時,即函請校外對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班熟悉的特殊 教育專家,針對問卷架構評鑑題意表達及完整性等提供意見。

問卷經由專家學者彙整意見後,進行項目分析。並以主成分分析 法與因素轉軸建立建構效度,最後進行刪除不當題目與語意內容修正 等工作,以完成問卷題目。

(三)問卷填答與計分

『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問卷』共計有 32 題,其中含有 三個分量表,係依照態度理論架構所訂定,分別為認知分量表 10 題、

情感分量表 10 題、行動傾向分量表 12 題。計分方式採李克特式的五 點量表,分別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研究參與者由以上五個不同選項中勾選出最符合其 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然後分別給予『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該問卷中另設有反向題,分別為第 5、7、9、11、15、

20、21、24、27、28、30、32 題,以上 12 題則反向給分。最後將該

- 58 -

研究參與者的得分加總起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其對身心障礙同儕 的態度越積極;所得分數越低,表示其對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越消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