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不同流程實作活動教案設計課程」

與「語意流程圖析法」兩種。

一、 不同流程實作活動教案設計課程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要探討在經過一學期兩種不同教學法後,職 前科技教師對工程設計思考認知結構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在參考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的課程理念與目標後,本研究認為教育部所訂定之 師資培育之大學精進師資素質計畫作業要點的「STEM 科際整合教學-鼠 夾車製作活動」課程(張民杰等,2014),符合本研究中所要探討的職前科 技教師對工程設計思考的認知結構,於是研究者從中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 規範來強化職前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思考能力,分述如下:

(一) 實驗組工程設計流程實作活動教案設計:

1. 說明:

本教案是結合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提到的 Atman 等人(2007)的「工程 設計活動流程」和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作為實作活動設計的依據。研究者 以「工程設計流程」為本教案設計的教學方式,再以 STEM 實作活動內容 為整個主要的課程架構,融入工程設計教學模式於實際教學活動中,期望 能促進職前科技教師的概念改變,達成有意義的學習。其工程設計流程的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如圖 3-3。

74

圖3-3 工程設計流程的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

2. 教案:

 科目:生活科技科

 教學年級:臺北市某一所師資培育機構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職前科技教師

 活動名稱: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

 教學時數:十二節(共 600 分鐘)

表 3-3 工程設計流程的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教案

75

76

77

78

圖3-4 問題解決流程的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

2. 教案:

 科目:生活科技科

 教學年級:臺北市某一所師資培育機構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職前科技教師

 活動名稱: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

 教學時數:十二節(共 600 分鐘)

表 3-4 問題解決流程的 STEM 專題本位學習之鼠夾車實作活動教案

79

80 理模式,本研究將採Tsai & Huang(2002)以「概念廣度」、「正確性」、

「整合性」、「可得性」和「訊息處理策略」五個向度的方式來分析職前

81

法分析受訪者的錄音訪談內容,再配合修改自Tsai(1999b)所提出的概念 的「邏輯」分類方式,將受訪者在陳述概念時發生的認知推理模式,由低 階到高階依序分為五個訊息處理模式:「定義」、「描述」、「比較或對 比」、「推理」與「因果解釋」,以幫助研究者將有關整個受訪者「訊息 處理策略」的質性資料轉換成量化資料方式呈現,以利後續分析,而整個 分析的架構如表3-5。

為了方便整理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將語意流程圖析法所得的資料 分為兩大類:一是「語意流程圖的量化資料」,包含前述所提之「概念廣 度」、「正確性」、「整合性」與「可得性」;另一個是「訊息處理策 略」,即前述所提之「訊息處理策略」,之後研究者再根據本研究之研究 問題逐一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

表 3-5 認知結構分析架構表

認知結構向度 相關之語意流程圖變因 概念廣度

(extent)

最初直線連結數(ILL)、最後直線連結數(FLL)

正確性

(correctness)

錯誤陳述個數(ERR)

整合性 最初迴歸連結數(ICL)、最後迴歸連結數(FCL)、

82

(integration) 最初直線概念複雜度(IPC)、最後直線概念複雜度

(FPC)

可得性

(availability)

直線概念改變量(CLL)、迴歸連結數改變量

(CCL)、直線概念複雜度改變量(CPC)

訊息處理策略

(information process

strategies)

定義(defining)、描述(describing)、比較或對比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推理(conditional inferring)與因果解釋(explaining)

資料來源: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以

「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387-41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