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僅對所定義的「閱讀」相關試題進行分析,乃因其他非本研究所定義

之「閱讀」相關試題,如字詞的形、音。義,或屬於記憶、背誦的問題屬於「低

層次」的閱讀理解歷程,因之,本研究所分析的高層次閱讀理解歷程試題實屬難

得。而大考中心更應督促試題的出題方向,使其在符合所規定的命題原則、內容

的情況下,亦能測驗出「高階」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程度能在「考試指導教學」

貳、教學方面

在教學方面,教師的講授除注重課程之外,還可加強閱讀能力之應用,依王 明通(2003)《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所言,其範文可為課內及課內之補充與應 用的文章,使教師在規範內的時空中,教會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由於學測為大 考,為求公平性,減少開放性問題,然而老師在教學時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必 定需要更多機會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或回答開放性問題,才能紮實地訓練學生 閱讀能力,這些方法於王明通(2003)《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有詳實的說明。 

在出題方面,首先是文章所提供的訊息,必須使考生足夠判斷選項的問題。

其次是要慎選有深度的文章,能藉文章以抒情、說理,表現「言外之意」者更佳。 

參、未來研究方面

在試題方面,本研究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為研究對象,同樣以「學力」

為名的「基本學力測驗」 ,亦可加以探究。 

在理論方面,本研究歸納「高階閱讀能力」試題的出題原則,唯題目較少,

較看不出命題趨勢。日後待題目數量足夠,將可發展各題型的理論依據,使教師

出題時,能更有明確的依據。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明通(2003)。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台北:五南。 

王德春(1997)。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於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基礎,

第一卷(31‐76)。臺北市:心理。 

張必隱(2004)。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許世瑛(1998)。中國文法講話。台北:開明。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於楊中芳、高尚仁,中 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40‐582)。台北:遠流。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及李亦園主編,社會及 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訂(1998)。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 

歐用生(1997) 。內容分析法。於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229‐253) 。台北:

師大。 

鄭昭明(1982)。漢字的認知歷程。於高尚仁、鄭昭明編,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 究(135‐172)。台北:文鶴出版。 

鄭昭明(1987)。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現代教育,2(2),86‐144。 

(二)期刊論文 

仇小屏(2005)。論九十四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從國語文能力切入。

國文天地,19‐25。 

王慧卿(2000)。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命題理念初探。選才,2。 

吳瑞屯、劉英茂(1978)。句子產生歷程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65‐81。 

李玉惠(2000)。資優生真的有較好的後設認知嗎。資優教育季刊,12‐17。 

林美惠、鄭昭明(1976) 。過去知識對文章理解與記憶作用。中華心理學刊,121‐128。 

林繼生(1999 年 7 月)。活潑與媚俗,傳統與古板之間──八十七學年度大學入 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分析。國文天地,96‐99。 

邱上真(1989) 。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12‐16。 

徐易男(2006)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火星文試題爭議及對教育的省思。臺 灣教育,45‐48。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2‐8。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10‐19。 

陳嘉鳳、鄭昭明(1976)。速度訓練對閱讀速度、語文理解、及檢字的效果。中 華心理學刊,61‐66。 

楊國樞、左煥源(1961)。中國舊詩句每句字數與其快感價之關係。臺灣大學理 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125‐131。 

蒲基維(2006)。九十五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分析──以辭章學及語 文能力的理論為分析。國文天地,60‐66。 

劉英茂、葉重新、王聯慧、張迎桂(1974)。語詞單位對閱讀效率的影響。中華 心理學刊,16,25‐32。 

劉英茂(1976)。短文及書本的寫法和知識的記憶。中華心理學刊,1‐18。 

劉英茂、梁庚辰(1977) 。中文肯定句與否定句的核對過程。科學發展,432‐441。 

劉英茂(1978)。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國內近年來的發展。中華心理學刊,

1‐4。 

潘麗珠(2005)。錯把「穴烏」當「穴鳥」,復將「失去」改另題‐‐今年大考中心 學測國文科非選擇題閱卷之我見。國文天地,4‐7。 

蔣碧君(2003)。九十二年度第一次學測國文科試題分析──世說新語命題的最 愛,儒家仁的思想入題。百世教育雜誌,11‐20。 

鄭圓鈴(2005)。九十四年學測國文科試題評析。國文天地,8‐18。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 研究,16,385‐412。 

蘇秀錦(2007)。技巧性解國文科大考試題──以 96 學測、指考某一題型為例。 

  國文天地,66‐70。 

(三)研討會論文

胡志偉、吳昭容、張家惠、胡婷婷(1991)。兩個從閱讀時間推斷閱讀歷程的實 驗。第三次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95‐106。 

曾榮汾(2005)。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第十六屆文字學研討會論文。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王聯慧(1977)。短期記憶在閱讀文章中的功能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 

呂彩雲(2008) 。九十七學年度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之分析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敏華(2008)。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選擇題試題分析──以九十一至九十七 年試題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韻如(2004)。臺海兩岸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作文試題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

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牧貞(1990) 。中文字彙知識的腦側化性。臺大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玲宜(1985)。學前兒童對國語基本句型結構之理解。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 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五)專案研究計畫與論文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 。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006 報告) 。國科會研究計畫。 

(六)其他與網路資料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5)。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擷取自大學入學 考試中心:http://www.ceec.edu.tw/ /95 課綱考試說明/01‐95 學測國文考試說 明_定稿_.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0) 。學科能力測驗簡介。擷取自大學入學考試中心:http:

//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蔡銘津(2009)。增進英文閱讀理解成效的策略探討。樹德人文社會電子集刊,5 卷,2 期,1‐12。http://www.csss.tu.edu.tw/studies/studies_no1.html。 

鄭瑞成(2010)。部長的話。擷取自教育部 101 親子閱讀入口網: 

http://140.11.134.72/edu.101/templates/index.htm。 

二、西文部份

(一)專書

Adams Jager Marilyn.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Urbana‐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Read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Anderson C., & Pearson, P. D.R.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P.Pearson,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Y.: 

Longman. 

BarchersI.S. (1998). Teaching reading from process to practice. Belmont, CA: 

Wadsworth. 

Barchers Suzanne. (1988). Beyond Disney: Reading and Writing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Fairy Tales. 

Bartlett F.C. (1932). Remember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ton Kiewra,K.A.S.L.&. (1987). The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actors in academic 

abilities. In R.R.Ronning.J.A.Glover.C.Conoley.&J.C.Witt.,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on testing (145‐189). Hillsale,N.J.: Erlbaum. 

Bloomfield Leonard. (1942). Outline Guide for the Prac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 Baltimore, Md: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Cartwright D.P. (1953).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Material. Research Method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21‐470).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hall J.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 Graw‐Hill. 

Chall SternlichtJeanne.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Downing & Leong, C. K.J. (1982). Psychology of reading. NY: Macmillam. 

E.Rumelhart David. (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 J. 

Spiro Bruce, & W. F. Brewer (Eds.)B.C.,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33‐58). Hillsdale, NJ:Erlbaum. 

Evans S., Evans, W. H., & Mercer, C. D.S. (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Flavell H.J. (1978).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BrainerdM. Scandura & C. J.J., 

Structural process theories of complex human behavior (272‐278). Alphen a.d. 

Rijin,The Netherlands: Sijtjoff and Noordhoff. 

Gagn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E.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agne' E.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llo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ibson J., & Levin, H.E. (1975).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Goodman K.S. (1996). On read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eilman Blair, T., & Rupley, W.A.,. (199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 

Columbus, OH: Merrill. 

Henning G. (1987).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Boston, Mass: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HydeA.Marilyn Bizar.Arthur. (1989).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ognitive processe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Longman. 

Lamberg J. & Lamb, C.E.W. (1980). Reading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Lerner W.J. (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cNeil D.J. (1984).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directions for classroom practice. 

San Francisco: Scott, Foresman and Co. 

Paul C. Burns D. Roe, Sandy H. SmithBetty. (1999). Teaching Reading In Today's 

Elementary School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Pearson D. & Johnson,D.D.P.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Rosenblatt L. (1938.).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o. 

Rosenblatt L. (1978).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umelhart E., & Ortony, A.D. (1977). 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memory. in R. 

C. AndersonJ. Sprio, & W. E. Montagues (Eds.)R., 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Rumelhart E David. (1985).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ingerand  Robert B. RuddellHarry, Theoretical models and the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umellhart E., & Ortony, A.D. (1977). 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qwledge in memory. in  R.C. AndersonJ. Spiro, & W. E. MontagueR., 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amuels J.,S., & KamilL.M. (1984). Models of reading process. in P. D. PearsonBarr, M. 

L. Kamil,& MosenthalR., Handbook of reading processing (185‐224). New York: 

Longman. 

Smith F. (1978).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aby E. R.B. (1989).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二)期刊論文

Baker Linda, & BrownL.Ann. (1980.11).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Technical  Report, No. 188., 74. 

Ehri C.L. (1982).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ll.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5‐31. 

Goodman S. Kenneth. (1967.5).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Vol. 6:4, 126‐135. 

Pilliner A.E.G. (1968).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symposium: 

A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19‐35. 

Rosenblatt M.L. (1991). Literature‐S.O.S! .Language Arts, 444‐448. 

九十一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選擇題參考答案

1 B 13 D

2 C 14 I

3 D 15 A

4 A 16 B

5 B 17 A

6 A 18 C

7 D 19 BCDE

8 A 20 ABD

9 D 21 ACDE

10 C 22 ABC

11 B 23 BDE

12 E 24 ABCDE

ABCE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九十一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國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 120分鐘 題型題數:

˙選擇題共 24 題

˙非選擇題共三大題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

修正時應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

˙非選擇題用黑色或藍色筆在「答案卷」上作 答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祝考試順利

第 一 部 分 : 選 擇 題

( 佔 5 4 分 )

7 . 下 引 兩 段 散 文 □ 內 的 詞 語 , 請 依 文 意 仔 細 推 敲 , 選 出 最 適 合 填 入 的 選 項 。

1 2 - 1 5 為 題 組

下 列 短 文 有 四 個 空 格 , 請 自 參 考 選 項 中 選 出 最 適 當 的 答 案 。

現 代 社 會 講 求 高E Q, 然 而 和 諧 的 人 際 關 係 , 必 須 以 「 無 怨 」 為 基 礎 。 針 對 如 何 減 低 人 我 之 間 的 怨 , 《 論 語 》 中 有 許 多 精 闢 的 見 解 。 例 如 埋 怨 、 生 氣 往 往 來 自 他 人 輕 忽 我 們 的 才 能 、 誤 解 我 們 的 理 想 , 所 以 孔 子 便 以 1 2 勸 勉 我 們 在 此 情 況 下 要 處 之 泰 然 。 而 當 別 人 對 我 們 產 生 怨 尤 , 我 們 便 該 反 省 自 己 是 不 是 做 錯 了 什 麼 ? 1 3 就 是 提 醒 我 們 : 凡 事 貪 好 處 、 佔 便 宜 , 必 定 惹 人 討 厭 。 相 反 的 , 如 果 凡 事 設 身 處 地 為 人 著 想 , 自 然 到 哪 裡 都 不 會 得 罪 人 , 正 是 孔 子 說 的 1 4 。 至 於 若 遭 別 人 欺 負 , 該 以 什 麼 態 度 回 應 呢 ? 孔 子 認 為 應 該 1 5 , 才 能 維 持 人 與 人 之 間 公 平 、 合 理 的 相 處 之 道 。

( A ) 「 以 直 報 怨 」 ( B ) 「 以 德 報 怨 」 ( C ) 「 貧 而 無 怨 」 ( D ) 「 放 於 利 而 行 , 多 怨 」 ( E ) 「 人 不 知 而 不 慍 , 不 亦 君 子 乎 」 ( F ) 「 願 車 馬 衣 裘 , 與 朋 友 共 , 敝 之 而 無 憾 」

( G ) 「 詩 可 以 興 , 可 以 觀 , 可 以 群 , 可 以 怨 」 ( H ) 「 士 志 於 道 , 而 恥 惡 衣 惡 食 者 , 未 足 與 議 也 」 ( I )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於 人 , 在 邦 無 怨 , 在 家 無 怨 」 ( J ) 「 事 父 母 幾 諫 , 見 志 不 從 , 又 敬 不 違 , 勞 而 不 怨 」 1 6 - 1 8 為 題 組

下 列 短 文 有 三 個 空 格 , 請 自 各 題 參 考 選 項 中 選 出 最 適 當 的 答 案 。

古 人 對 於 女 性 的 態 度 , 有 許 多 值 得 商 榷 的 地 方 。 像 1 6 的 說 法 , 就 強 化 了 「 男 尊 女 卑 」 的 觀 念 , 將 女 性 矮 化 為 被 宰 制 的 角 色 。 正 因 如 此 , 一 旦 女 性 涉 入 原 屬 男 性 所 掌 控 的 領 域 , 便 引 起 男 性 的 不 安 , 成 語 1 7 即 帶 有 對 女 性「 竊 位 」 的 排 拒 。 而 在 諸 多 維 護 男 權 、 貶 抑 女 性 的 言 論 中 , 最 偏 差 者 莫 過 於 將 男 性 在 政 治 上 的 失 敗 歸 咎 於 女 性 , 例 如 「 商 之 興 也 以 簡 狄 , 及 其 亡 也 以 妲 己 ; 周 之 興 也 以 文 母,及 其 亡 也 以 1 8 」的 歷 史 解 釋,竟 要 女 性 擔 起 傾 覆 國 家 的 罪 名 , 無 疑 是 替 男 性 昏 君 卸 責 的 託 辭 。 類 似 這 些 既 不 客 觀 、 也 不 公 平 的 看 法 , 是 我 們 今 天 必 須 揚 棄 的 。

1 6 . ( A ) 「 君 子 之 道 , 造 端 於 夫 婦 」

( B ) 「 夫 不 御 婦 , 則 威 儀 廢 缺 ; 婦 不 事 夫 , 則 義 理 墮 闕 」

( C ) 「 有 萬 物 然 後 有 男 女 , 有 男 女 然 後 有 夫 婦 , 有 夫 婦 然 後 有 父 子 」

( D ) 「 天 子 聽 外 治 , 后 聽 內 職 。 教 順 成 俗 , 內 外 和 順 , 國 家 治 理 , 此 之 謂 盛 德 」 1 7 . ( A ) 「 牝 雞 司 晨 」 ( B ) 「 傾 國 傾 城 」 ( C ) 「 陰 盛 陽 衰 」 ( D ) 「 越 俎 代 庖 」 1 8 . ( A ) 貂 蟬 ( B ) 西 施 ( C ) 褒 姒 ( D ) 妹 喜

說明:第19題至第24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2 2 . 文 學 創 作 使 用 具 體 物 象 設 喻,往 往 可 使 讀 者 對 被 描 寫 的 事 物 獲 致 更 鮮 明 的 印 象 。

第 二 部 分 : 非 選 擇 題

( 共 三 大 題 , 佔 5 4 分 )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一」、「二」、「三」。

一 、 圖 表 判 讀 ( 佔 9 分 )

下 圖 顯 示 的 是 傳 染 病X從 民 國 8 5 年 到 8 8 年 各 年 度 四 季 之 間 的 發 生 率 。 圖 的 橫 軸 是 不 同 年 度 , 縱 軸 是 每 十 萬 人 發 生 的 個 案 數( 單 位 : 人 數 / 十 萬 人 )。 請 判 讀 本 圖 , 歸 納 、 分 析 它 所 傳 達 的 訊 息 , 並 以 條 列 方 式 陳 述 。

注 意 :1 . 請 分 點 列 舉 , 力 求 簡 明 扼 要 。 2 . 不 必 詳 述 具 體 數 字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85年 86年 87年 88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二 、 文 章 改 寫 ( 佔 1 8 分 )

寫 作 時 , 適 度 而 精 確 的 使 用 口 語 與 成 語 , 可 使 文 章 增 色 , 但 若 濫 用 、 誤 用 , 反 不 可 取 。 下 面 是 一 封 情 書 , 除 粗 陋 的 口 語 外 , 更 充 斥 俗 濫 與 錯 誤 的 成 語 。 請 在 不 違 背 其 本 意 的 前 提 下 , 用 真 切 、 自 然 的 文 字 加 以 改 寫 。

注 意 :1 . 改 寫 時 須 保 留 原 信 的 時 間 、 地 點 、 人 物 、 情 節 。 2 . 不 可 使 用 粗 陋 的 口 語 , 並 避 免 濫 用 成 語 。

「上個禮拜六在校刊編輯會議首度看到你,就被你煞得很慘。你長得稱得上是閉 月羞花,聲音也像鶯啼燕囀。從此,你在我心中音容宛在,害我臥薪嚐膽、形容枯槁。

我老媽看不下去,斥責我馬齒徒長、尸位素餐,不知奮發圖強,難道要等到名落孫山、

墓木已拱才甘心嗎?我也有自知之明,這封信對你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你一定棄之如

敝屣。但我相信愚公移山的偉大教訓,也就是人定勝天,如果你給我機會讓我向你表

三 、 情 境 寫 作 ( 佔 2 7 分 )

九十二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

題號 答案

1 A

2 B

3 B

4 D

5 C

6 C

7 A

8 C

9 B

10 D

11 B

12 D

13 D

14 B

15 A

16 G

17 A

18 E

19 BCE

20 BCE

21 AC

22 AB

23 BC

大㈻入㈻考試㆗心

㈨㈩㆓㈻年度㈻科能力測驗試題

國文考科

-作答㊟意事㊠-

考試時間: 120分鐘 題型題數:

˙選擇題共 23 題

˙非選擇題共㆓大題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作答,

修正時應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

˙非選擇題用黑色或藍色筆在「答案卷」㆖作 答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考試順利

第 ㆒ 部 分 : 選 擇 題 ( 佔 5 1 分 )

7. ㆒ 首 理 路 清 晰 的 現 ㈹ 詩 , 它 的 描 ㊢ 、 比 喻 、 形 容 , 必 然 是 前 後 相 關 、 彼 此 ㈺ 應

11-12為 題 組

( A) 樂 府 詩 ( B) 近 體 詩 ( C) 閨 怨 詩

22. 某 文 化 出 版 公 司 打 算 製 作 ㆒ 部 介 紹「 唐 ㈹ 詩 ㆟ 生 活 」的 ㆔ D動 畫 , 做 為 教 ㈻ 輔 助 之 用 。 ㆘ 列 內 容 , ㊜ 合 納 入 此 部 動 畫 的 選 ㊠ 是 :

( A) 幾 位 詩 ㆟ 在 酒 樓 小 聚 , 歌 ㊛ 吟 唱 其 ㆗ ㆒ 位 的 詩 : 「 黃 河 遠 ㆖ 白 雲 間 , ㆒ 片 孤 城 萬 仞 山 。 羌 笛 何 須 怨 楊 柳 , 春 風 不 度 玉 門 關 」

( B) 詩 ㆟ 擔 任 駐 邊 將 領 的 幕 僚 , ㊢ ㆘ 悲 壯 的 邊 塞 詩 : 「 秦 時 明 ㈪ 漢 時 關 , 萬 里 長 征 ㆟ 未 還 。 但 使 龍 城 飛 將 在 , 不 教 胡 馬 度 陰 山 」

( C) 詩 ㆟ 感 慨 家 國 淪 亡 , 興 復 無 望 : 「 渺 神 京 。 干 羽 方 懷 遠 , 靜 烽 燧 , 且 ㉁ 兵 。 冠 蓋 使 , 紛 馳 騖 , 若 為 情 。 聞 道 ㆗ 原 遺 老 , 常 南 望 、 翠 葆 霓 旌 」

( D) 詩 ㆟ 創 作 戲 劇 , 供 達 官 貴 ㆟ 在 宅 院 ㆗ 觀 賞 , 劇 ㆗ 主 角 的 唱 詞 是 : 「 原 來 姹 紫 嫣 紅 開 遍 , 似 這 般 都 付 與 斷 井 頹 垣 。 良 辰 美 景 奈 何 ㆝ , 賞 心 樂 事 誰 家 院 」 ( E) 詩 ㆟ 伏 案 窗 前 , ㈹ ㆟ ㊢ 情 書 : 「 展 花 箋 欲 ㊢ 幾 句 知 心 事 , 空 教 我 停 霜 毫 半 晌

無 才 思 。 往 常 得 興 時 , ㆒ 掃 無 瑕 疵 。 今 ㈰ 箇 病 厭 厭 , 剛 ㊢ ㆘ 兩 個 相 思 字 」 23. 請 閱 讀 ㆘ 文 , 選 出 ㊜ 合 做 為 標 題 的 選 ㊠ :

開 蘭 舉 ㆟ 黃 纘 緒 的 老 家 , 那 傳 統 的 ㆔ 合 院 建 築 , 在 經 濟 掛 帥 的 壓 力 ㆘ , ㆒ 瞬 間 , 化 為 醜 陋 的 建 築 工 ㆞ 。 被 怪 手 鏟 除 掉 的 , 不 只 是 傳 統 的 建 築 文 化 , 更 是

㆒ 段 宜 蘭 ㆟ 驕 傲 的 開 墾 歷 史 。

宜 蘭 舊 城 ㈲ 條 ㊝ 美 的 護 城 河 , 曾 經 悠 悠 ㆞ 流 過 宜 蘭 ㆟ 的 心 ㆗ , 豐 富 了 宜 蘭

㆟ 的 鄉 愁 記 憶 。 河 ㆗ 搖 曳 的 ㈬ 草 、 岸 邊 的 垂 柳 , 曾 經 是 宜 蘭 ㆟ 生 活 ㆗ 的 ㆒ 部 分 。 如 今 , 站 在 已 掩 蓋 的 原 址 , 過 去 護 城 河 流 經 的 ㆞ 方 , 只 見 車 來 車 往 , ㆒ 片 匆 忙 。 真 難 想 像 失 去 河 流 滋 潤 的 城 市 , 就 像 乾 枯 的 蘋 果 , 怎 會 美 麗 得 起 來 !

( A) 除 舊 與 布 新 ( B) 被 抹 去 的 記 憶 ( C) 消 失 的 宜 蘭 城 ( D) 宜 蘭 舊 城 風 物 考 ( E) ㊝ 美 的 傳 統 建 築 文 化

第 ㆓ 部 分 : 非 選 擇 題 ( 共 ㆓ 大 題 , 佔 5 1 分 )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在「答案卷」㆖,並標明「㆒」、「㆓」;「㆒」

再分 (㆒)、(㆓)。

㆒ 、 閱 讀 ㆘ 列 ㈾ 料 , 依 框 內 要 求 作 答 。 ( 佔 2 4 分 )

2001 年,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策劃了㆒㊠「PISA」(國際㈻生評量計畫),測驗 32 國

㆓㈩㈥萬㈤千多㈴㈩㈤歲青少年,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結果排㈴前㆔㈴的是芬蘭、

加拿大、紐西蘭。這㊠被喻為「教育界的全球盃」、具㈲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才競爭力的報告 引起各國震撼,排㈴不理想的國家紛紛檢討「我們的㈻生很笨嗎?我們的國民讀得夠不夠?」再次正 視閱讀的重要性。

近年來,在高科技時㈹、e 化浪潮㆗,傳統式閱讀卻重新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在美國,

無論是柯林頓任內「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或現任總統布希的「閱讀㊝先」方案,均見國家元首大力提 倡。911 恐怖事件發生時,布希總統正在小㈻為小朋友說故事,情景令㆟記憶猶新。在英國,布萊爾 首相在施政報告㆗連續重覆㆔次「教育、教育、教育」以表達其迫切性,政府更訂定「閱讀年」,與 媒體、㈽業、民間組織合作,要打造「㆒個舉國皆是讀書㆟的國度」。在澳洲,小㈻生的家庭作業包 括唸㆒本書,「㉃少唸㆓㈩分鐘才能停」。芬蘭的㈻生在PISA 調查㆗㈴列前茅,不但閱讀能力最強,

18%的芬蘭㆗㈻生每㆝花㆒、㆓小時,單純只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

台灣雖未參與PISA 評量,但據文建會調查:㈩㈤歲以㆖民眾從不看書或幾個㈪才看㆒次的比例 達 38.7%,半年內不曾買書或雜誌者佔 51.2%,而 46%小朋友的㉁閒活動是玩電腦、看電視。以芬

蘭為例,其首都市民平均每㆟每年從圖書館借閱16 本書,而台北市民則只㈲兩本。㈻者專家憂心台

灣㆗小㈻生「看電視、玩電腦,不看書,要看也只看教科書、參考書」。

(㆒)讀完㆖列㈾料,回顧㉂己的讀書生涯,此時最深的感想是什麼?文長㉃少200字。(佔12 分)

(㆓)㈲㆒所偏遠㆞區的小㈻,全校師生約兩百㆟,圖書欠缺、設備老舊、經費短絀,且家長對

㈻校的參與度甚低。現在假設你是這所小㈻的校長,看了㆖列㈾料,決心推動全校閱讀,

請㊢㆘你的「閱讀推動計畫」,文長㉃少200字。(佔12分)

【㊟意】:計畫內容必須具體。

㆓ 、 閱 讀 ㆘ 列 ㈾ 料 , 依 框 內 要 求 作 答 。 ( 佔 2 7 分 )

A 香米

「香米」,顧㈴思義即是煮熟後會散發出香味的米。民國66 年,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開始從事 香米育種研究,引進國外香米品種與台灣㊝良㈬稻品種進行雜交育種。

B 益全香米

C 台農 71 號

「台農 71 號」是繼「台稉 4 號」及「台農 72 號」之後,在台灣㆞區育成的第㆔個稉型香米品種。

「台稉4 號」是民國 79 年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命㈴;「台農 72 號」則是於民國 76 年由農試所嘉義 分所命㈴,兩種米雖然都㈲香味,但各㈲缺點,雖曾推廣種植,卻成效不佳。

「台農 71 號」是以「台稉 4 號」為父本,取其具㈲國㆟喜愛的芋頭香味,母本則為外觀、品質 均佳的「㈰本絹光米」。農試所㉂民國81 年起正式將「台稉 4 號」與「絹光米」進行雜交,據參與

育種的㆟員指出,「台農 71 號」不僅是㆓㈩幾年來農試所㉂行雜交育種成功的第㆒個稻作新品種,

也是農業界首度跳脫舊框架,以品質而非產量或抗病性為主要育種目的的新品種。專家表示,連栽種 方法也不能再循舊㈲模式,農民必須配合新香米的生長㈵性作改變。

D 關於郭益全

姓㈴ 郭益全

籍貫 台南縣鹽㈬鎮

生卒年 民國35 年生,民國 89 年 9 ㈪ 9 ㈰猝逝,享年 55 歲。

死因 家族本㈲心血管疾病病史,又因工作過㈸,引起胸口悶痛卻不察,導致心臟病發,送㊩

不治。

㈻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博士,研究「㈬稻遺傳與育種」。

經歷 民國81 年起,擔任農試所「㈬稻育種計畫」主持㆟,帶領團隊投入高品質香米品種改良

工作。民國89 年 10 ㈪ 25 ㈰,正式通過農委會之審查登記,命㈴為「台農 71 號」。

工作信念 「要種稻,就要種好稻;要吃米,就要吃好米」

讚譽 1. 農試所同仁讚譽他是「接受正統㈬稻遺傳育種訓練,在台灣從事相關研究的第㆒㆟」。

2. 農委會視「台農 71 號」為革命性稻作品種,為紀念郭益全,㈵訂㈴為「益全香米」。

其他 1. 郭益全猝逝後,同事接手他未完成的事務,見堆積如山的㈾料,才體會到他對工作的

投入㈲多深。

2. 郭夫㆟說:「每㆝洗米的時候就會想到他,如果他能吃㆒口香米再走,該㈲多好!」

E 加入 WTO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世界各國的米將大舉進軍台灣,從㈰本高級米「越光米」、

泰國皇家御用米到美國米、澳洲米、……,對稻農而言無疑是㆒大打擊。

閱畢㆖列㈾料,相信你對台灣香米育種歷史及「益全香米」靈魂㆟物郭益全博士已㈲初 步的認識。香米的育種過程讓我們看見,即使是最尋常的東西,也藏㈲無㈴英雄的心血。

現在假設要立㆒座「香米碑」,告訴民眾香米的故事,請將㆖列㈾料融會貫通,並運用 文㈻想像,以「香米碑」為題,鋪㊢㆒篇紀念郭益全博士並記述台灣香米育種歷史的文章,

文長不限。

【㊟意】:無須拘泥於碑文體製。

九十三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選擇題參考答案

題號 答案

1 D

2 B

3 C

4 A

5 D

6 D

7 B

8 A

9 B

10 B

11 D

12 C

13 A

14 D

15 C

16 C 或 B

17 DE

18 ABDE

19 BD

20 BE

21 BE

22 BCD

大 學 入 學 考 試 中 心

九 十 三 學 年 度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試 題

國文考科

- 作 答 注 意 事 項 -

考 試 時 間 : 120分 鐘 題 型 題 數 :

˙ 選 擇 題 共 22 題

˙ 非 選 擇 題 共 三 大 題 作 答 方 式 :

˙ 選 擇 題 用 2B 鉛 筆 在「 答 案 卡 」上 作 答 , 修 正 時 應 以 橡 皮 擦 拭 , 切 勿 使 用 修 正 液

˙ 非 選 擇 題 用 黑 色 或 藍 色 筆 在「 答 案 卷 」 上 作 答

選 擇 題 答 錯 不 倒 扣

祝 考 試 順 利

第 一 部 分 : 選 擇 題 ( 佔

5 0 分 )

6. 下 引 文 字 , 請 依 文 意 選 出 排 列 順 序 最 恰 當 的 選 項 :

11.依 文 意 推 敲 , 下 列 敘 述 正 確 的 選 項 是 :

15.文 中 說 :「 年 紀 差 距 與 她 最 近 卻 是 她 最 感 遙 遠 的 一 群 」, 原 因 是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