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5-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二)教師

1.任教地區:在整體「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上,鹿港教師優於彰化教師。

2.居住鹿港鎮的時間、在鹿港鎮任教年限:鹿港教師在整體「鹿港歷史文化認知」

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鹿港學童家長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鹿港學童家長在整體「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上,沒 有顯著差異。

鹿港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不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差 異,但鹿港學童卻因父親教育程度較低而有較差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因母親教 育程度較高而有較高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

港歷史文化的傳承。

3.培育文化素養深厚、氣勢寬宏的人才

為了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特色的落實及發展,鄉土文化人才的培育是不容忽視 的,尤其文史古蹟的解說員,更是當務之急。鹿港高中目前設有古蹟導覽解說團,

積極培訓高中學生成為文史古蹟解說員。希望學生藉由認識社區之文史古蹟,發 覺社區特色,進而認識社區之特有資產,產生對社區之情感,並能學以致用,解 說文史古蹟知識於民眾,對社會貢獻一份心力。

(二)對教育當局的建議 1.實施鄉土文化教育

鄉土文化知識涵蓋在在各學習領域中,而且內容很少。學童對於鄉土文化知 識的獲得是零碎、雜亂、無系統的。因此,本研究建議教育當局編修以鄉鎮為主 題的鄉土文化教材,並定期更新,讓學童能更有系統的學習鄉土文化。另外,訂 定每學期鄉土文化教育應實施節數,並建立評鑑機制,以確保各校實施鄉土文化 教學的成效。

2.建置完善的鄉土教育資源網

建置完善的鄉土教育資源網,可使教師在教學時瀏覽、查詢所需資訊。鄉土 教育資源網內可設動畫、圖片、解說,如此將可提供活潑多樣的鄉土教材,在鄉 土教學上提供支援。學童也可透過鄉土教育資源網,自行在家學習。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童在「傳統技藝」構面上答對率最低,因此,可採用互 動式網頁,以遊戲或問答方式吸引學童學習,加強「傳統技藝」構面之知識。

3.定期舉辦鄉土文化知識進修或研習活動

教師是傳授鄉土文化知識的重要人物,肩負鄉土文化教學的任務。然而,並 非每位敎師都具備專業的鄉土文化知識,因此,教育當局應定期舉辦鄉土文化知 識進修或研習活動,以增進教師之鄉土文化知識,藉以提升鄉土文化教學成效。

(三)對學校的建議 1.鄉土文化的情境佈置

學校應著力於鄉土文化的情境佈置,良好的鄉土文化學習環境可使學童在潛

移默化中學習,例如佈置學習步道、架設鄉土文化網站或是辦理鄉土文化闖關遊 戲,讓學童能隨時接觸鄉土文化資源,使學童在無形中吸收鄉土文化知識。

2.辦理親子鄉土文化講習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長雖有傳播鄉土文化知識,但頻率並不高。因此學校在 推動鄉土文化教學活動時,可整合社區各項資源,例如邀請社區耆老,辦理親子 鄉土文化講習,介紹社區的歷史演進、奇人軼事,使家長瞭解鄉土教育的重要性。

鼓勵家長多利用假日帶孩童參與社區活動及政府、民間團體所舉辦的鄉土文化活 動,如古蹟或廟宇巡禮、家鄉民俗技藝表演、家鄉文化展、傳統文化活動或鄉土 自然景觀體驗活動,使學童全面性的融入社區中,對社區有更深的認識。

(四)對教師的建議

1.研發、創新鄉土文化教材

規劃教師進行參觀進修、交換教師教學心得,以精進教師教學能力,經由教 師的研習、進修,將鄉土課程重新規劃、統整,設計以學生為本位的課程,以適 應個別差異,發展自我潛能。鄉土教材的設計亦須兼具趣味性、故事性、多樣性、

實用性、統整性,藉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再導入主題深入教學。

2.妥善運用教學技巧、結合社區教學,以提升鄉土教學成效

教師宜妥善運用教學技巧,如口頭發問、小組討論、腦力激盪、描繪地圖、

彩繪家鄉、訪問鄉賢和家鄉尋寶等活動。另外可配合社區的各種民俗技藝表演與 節慶活動來施教,達成鄉土教學與社區教學結合的目的。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樣本為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未來研究可延伸至國中或高中的學 生;亦可將特定族群、職業、居民為研究對象,更廣泛去探討不同層次、領域之 間的關係為何。以上所提對於鄉土文化教育,均有莫大的意義及幫助。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所探討的自變項為性別、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居住鹿港鎮 的時間、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等項,然而影響文化知識的因素很多,未來

研究亦可加入其他不同變項,如家庭結構、家長期望、網路媒體的使用、教師族 群、學校行政的配合來探討不同層面的影響結果,以利全面性研究資訊的獲得。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參閱所蒐集到的資料後,採自編的量表問卷來施測,雖經專家、學者 之徵詢,但在內容上不臻完善。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發展出一套標準化量表,或 理想的測量工具,以供後續研究。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之應用係採問卷調查法,根據所蒐集到的文獻及鄉土文化 教材來編製問卷,對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普測,其調查結果雖可解釋現況,但 結論也侷限在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無法推測到其他縣市、其他年級學童。再 者,本研究是以量化的統計方式進行研究,因此,建議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可採 行「質量並重」方式,以利於全面性的瞭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心岱(2006)。百年繁華,最鹿港。台北市:西遊記。

尤增輝、林彰三(1981)。鹿港三百年。台北市:戶外。

王玉豐主編(2004)。現代考工記:臺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再生實務座談會專輯。高 雄市:科工館。

王晴佳(1998)。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台北市:允晨。

甘懷真(2006)。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台北市:台大。

池永歆 (1998)。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詮釋。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主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71-102。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沈文台(2002)。臺灣老街圖艦。台北市:貓頭鷹。

巫仁和等編(1998)。老古蹟新用途座談會成果紀實。彰化縣: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 金會。

呂思勉(1995)。歷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李太昌等(2004)。台灣的古蹟:北台灣。台北縣:遠足文化。

李素馨、涂卉(2003)。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縣 文化局。

李乾朗(2004)。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台北市:藝術圖書。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市:遠流。

李豐楙編(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習俗類)。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李鎮岩(1999)。鹿港。台北市:太雅。

何培夫(1997)。臺灣古蹟與文物。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等編著(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詹氏。

杜維運(1995)。歷史的兩個境界。台北市:三民。

吳文星主持(2000)。鹿港鎮志【全套十冊】。彰化縣:彰縣鹿港鎮公所。

吳成偉(2000)。二鹿風華:鹿港歷史與生活百景映象輯。彰化縣鹿港鎮:鹿港文教基 金會。

吳郁萍、莊翰華(2004)。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 縣文化局。

吳墨譯(1986)。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台北市:大是。

花松村編纂(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五冊)。台北市:中一。

林文龍(1998)。臺灣中部的人文。台中市:常民。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

林會承(2004)。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林瑞榮(2000)。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綠譯(1978)。歷史的研究。台北市:源成。

周宇廷(2002)。來去玩、說走就走,臺灣走透透。台北市:大輿。

邱家文(2001)。臺灣民間風俗。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邱家文(1981)。文化建設。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卓克華(1988)。復興基地臺灣之名勝古蹟。台北市:正中。

梁永安譯(2008)。今日,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 Now?)台北縣:立緒。

范勝雄、邱茂林編(2005)。老建築新生命。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 處。

施仲榮、許漢卿(2003)。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 縣文化局。

施翠峰(1996)。臺灣民間藝術。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席德進(1986)。臺灣民間藝術。台北市:雄獅。

莊東星 (1999)。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許郁青(2008)。老建築的第二個春天—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載於藝術家雜誌社編輯製 作:文化與生活美學,頁 70-72。台北市:文建會。

許蒼澤、康原(1999)。懷念老臺灣。台北市:玉山社。

張武彥(1995)。文化觀光 : 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市:三民。

張植珊(1995)。文化建設與文化教育。台北市:正中。

張廣智、張廣勇(1992)。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台北市:淑馨。

康原(2004)。花田彰化。台北市:愛書人雜誌。

康原(2006)。鹿港工藝地圖:工藝鹿港.宏觀創意。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郭生玉 (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

郭為藩 (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臺北市:五南。

程克雄譯(2002)。文化的重要作用 : 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北京市 : 新華。

陳仕賢(2006)。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陳明福譯(1992)。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市:桂冠。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玉冠 (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沼元(2003)。臺灣的老街。台北縣:遠足。

黃柏勳(1997)。鹿港。台中:三久。

黃柏勳(2006)。鹿港旅遊精典。台中:文興。

黃政傑、李隆盛(1995)。鄉土教育。台北市:漢文。

黃俊傑(1984)。歷史的探索。台北市:水牛。

黃美英(1990)。臺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縣:稻香。

黃美英(1988)。臺灣文化滄桑。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淑玲編(2002)。來去小鎮作客。台北市:墨刻。

黃進興(1993)。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市:允晨。

傅朝卿(1998)。老古蹟新興用途座談會成果紀實。彰化縣: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 會

楊思偉(2005)。新教育實踐—開啟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台北市:師大。

趙文傑等編輯(1996)。民俗及有關文物保存維護論述專輯。台北市:內政部。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5-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