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及師長對於鹿港歷史文 化認知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Knowledge of Senior Students,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Changhua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ugang Township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10025 王慧婷 指導教授:王文良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二 月

(2)

摘要

歷史為人類社會文明的演變及經歷,而文化則是社會組成份子所共享與傳遞的學習 型態及行為結果,因此認識地方及國家的歷史文化,將有助於人民對其所居住之地方及 國家能夠有更深的瞭解並產生認同感。本研究旨在探討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鹿港歷史 文化認知之程度,並佐以彰化學童、鹿港教師、彰化教師、鹿港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 化認知程度做為比較。藉由自編問卷調查結果做為分析的資料,探討其鹿港歷史文化認 知程度是否會因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發現:

一、鹿港學童的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達中上程度。

二、鹿港學童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的來源以「學校上課」最多,其次為「親人及朋友」,

「傳播媒體」最少。

三、性別方面,鹿港男、女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均優於彰化男、女學童。

四、整體而言,父親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較差。

五、鹿港學童方面,在「名勝古蹟」、「傳統技藝」、「人文特色」構面上,母親教育程度 為大專(學)學歷的鹿港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較高。

六、鹿港學童方面,在「名勝古蹟」、「傳統技藝」、「人文特色」構面上,非居住在鹿港 鎮的鹿港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較高。

七、整體而言,鹿港教師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均優於彰化教師。

八、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之鹿港學童家長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沒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鹿港、鄉土、歷史文化

(3)

ABSTRACT

History is the evolu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civil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while culture is the learning style and behavior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society where people shares and delivers. Therefore, know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place where the people live will be helpful for those people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ir identities toward their country.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Lugang Township towards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students of Lugang Township.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Lugang Township for different groups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students of Chunghua County, both of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also compar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 It is shown that even recognition toward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tudents in Lugang Township is significant.

2. The resources of obtain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students of Lugang Township are mainly from “school teachers”, followed by

“relatives and friends”, while “media ” is the least.

3. It is shown that both of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f Lugang Township outperformed those of Chunghua County.

4.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whose fathers are less educated perform worse in almost every construct in both of the Lugang Township and Chunghua County.

5. The students of Lugang Township whose mothers have bachelor (college) degree perform better in most of the constructs.

6. The students of Lugang Township who don’t live in Lugang Township perform better in most of the constructs.

7. In general, the teachers in Lugang Township outperformed those of Chunghua County.

8. There exis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etween parents of Lugang Township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educations.

Keyword:

Lugang, indigenous, history and culture

(4)

誌謝

研究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有幸可以進入研究所之殿堂,才得以一窺其貌。也慶幸可 以盡一己之綿力,為社會做出些微的貢獻。

在論文付梓之際,心中滿是感謝。首要感謝指導教授王文良老師亦師亦兄的關照、

提攜與教導,使我在研究的探索中,能夠更加精進與成長,論文才能順利誕生。恩師對 教學、研究充滿熱情,引領眾多莘莘學子徜徉於浩瀚之學海,其精神更是我學習的榜樣。

其次要感謝的是口試委員──聯合大學黃貞芬老師及本校高玉芬老師,您們的精心 指正,並提供許多珍貴意見與指導,使得本論文更臻周詳、完善。

感謝資訊學院游坤明院長以及資訊管理學院的每位老師用心的教導;感謝問卷審查 的專家學者們,給予寶貴意見,使問卷更為完整;感謝學校的同事們,給予支持及建議,

使研究之路走來順遂;感謝協助問卷施測的學校老師、學童家長及學童,因為你們的熱 情參與,才使研究能夠如期完成。

研究所畢業只是個開始,期許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繼續不斷的學習成長,

貢獻所學,利他助人。

王慧婷 謹誌 一○一年二月

(5)

目錄

摘 要………i

Abstract………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2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歷史………5

第二節 文化………6

第三節 鄉土教育………7

第四節 文化產業………8

第五節 鹿港歷史文化知識………9

第六節 鄉土知識相關研究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6)

第二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38

第三節 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現況分析 ………4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上之差異分析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68

一 中文部分 ………68

二 英文部分 ………71

附錄 附錄一 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 ………73

附錄二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 ………76

附錄三 彰化縣國小教師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 ………79

附錄四 鹿港鎮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 ………82

(7)

表目錄

表 3-3-1 鹿港鎮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班級數及學童數統計………26

表 3-3-2 國小高年級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26

表 3-3-3 國小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 27

表 3-3-4 國小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 27

表 3-3-5 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27

表 3-3-6 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27

(續)表 3-3-6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28

表 3-3-7 鹿港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28

表 3-3-8 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28

(續)表 3-3-8 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29

表 3-3-9 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29

表 3-4-1 專家訪談名單………30

表 3-4-2 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預試題數各構面分佈表………31

表 3-4-3 專家學者審題名單………31

(續)表 3-4-3 專家學者審題名單………32

表 3-4-4 「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33

(續)表 3-4-4「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34

(續)表 3-4-4「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35

表 4-1 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各構面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表………37

表 4-2-1 鹿港學童個人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表………38

表 4-2-2 鹿港學童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分析統計表………39

表 4-2-3 彰化學童個人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40

表 4-2-4 彰化學童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分析統計表………40

表 4-2-5 鹿港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41

(續)表 4-2-5 鹿港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42

(8)

表 4-2-7 彰化教師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分析統計表 ………43

表 4-2-8 鹿港學童家長個人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 ………44

表 4-2-9 鹿港學童家長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分析統計 ………44

表 4-3-1 五個群體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答對率一覽表………45

表 4-3-2 五個群體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答對率之比較 ………46

表 4-4-1 不同性別的學童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計分析表……47

表 4-4-2 不同性別的學童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47

表 4-4-3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學童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 描述統計摘要表………48

表 4-4-4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學童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8

表 4-4-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 計表………49

表 4-4-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 4-4-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 計摘要表………51

表 4-4-8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1

表 4-4-9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 計摘要表………52

表 4-4-10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2

表 4-4-11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 計摘要表………53

(9)

表 4-4-1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續)表 4-4-12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 4-4-13 不同任教地區的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計摘要

………54 表 4-4-14 不同任教地區的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55 表 4-4-15 不同任教年限的鹿港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計

摘要表 ………55 表 4-4-16 不同任教年限的鹿港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 4-4-17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

描述統計摘要表 ………56 表 4-4-18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教師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 4-4-19 不同性別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計

摘要表 ………57 表 4-4-20 不同性別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4-21 不同年齡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統計

摘要表 ………58 表 4-4-22 不同年齡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 4-4-23 不同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描述

統計摘要表 ………59

(10)

表 4-4-24 不同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家長在「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之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11)

圖目錄

圖 2-5 文化產業之旗艦作用概念圖………9 圖 3-1-1 研究整體架構圖 ………23 圖 3-1-2 研究步驟實施流程圖 ………24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歷史是紀錄人類生活的發展過程;古往今來所發生事蹟的書寫。歷史為人類活動最 重要的指標,藉著歷史,人類可以評價、瞭解生活的一切。易言之,任何事物的性質可 由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來掌握,任何事物的價值亦可由其本身的歷史來判斷。歷史之所以 獨特而有價值,便是在於歷史得以跳脫單純的人事物表象,而企圖追究這些事物帶來的 意義。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經驗和遺產,它就像樹木有根、水有源頭一樣,假如沒有文化,

人類就像是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找不到其生存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文化發揮著重要 作用,決定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物質文明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僅決 定了物質文明,而一個國家的政權、民族精神和素養,歸根究柢也是取決於文化影響,

取決於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程克雄,2002)。

歷史和文化都是經過長久年代不斷的重組、分裂、衝擊、融合,才得以存在。歷史 創造文化,文化成就歷史,二者相互影響而共存。但歷史文化會流逝,假若現在不好好 的將它保存、傳承,它將消失不見。歷史文化的斷層一旦形成,便成無可彌補的遺憾。

因此,社會每一份子在歷史文化洪流之中,皆應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將歷史文化接 替、傳承下去。

德國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學者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功能在於「文化的繁衍」和「文化 的創造」,主張教育是文化的工具和目的(張植珊,1995)。基於人類的自然天性,愛國 必自愛鄉土起。鄉土教育的推動已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從鄉土的教學活動中可養成兒童 主動探究、觀察與解決鄉土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對鄉土的興趣,進而能認同欣賞鄉土文 化並願意加以保存。對鄉土的熟悉,可以引發對鄉土的情感,也唯有對自己生長的土地 有所瞭解,才會有更濃厚的鄉土情懷(池永歆,1998)。因此,國小教育應落實鄉土教學。

鹿港在臺灣開發史上是相當重要的商埠,其全盛時期與當今的台南、萬華並譽為臺 灣三大門戶,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因為地緣、歷史、民風的形塑,使鹿港 深具特色,也蘊涵豐饒多元的人文資源,雖然經歷了世代交替,其歷史文化的痕跡猶在。

(13)

本研究選擇鹿港為研究地域,希望藉此研究能深入瞭解鹿港鎮國小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 認知的情形。

代代相傳是文化乃至文明傳承的最重要的渠道,引導學童學習的教師,對於鄉土教 育的瞭解及重視,是影響鄉土教學主要成效因素。任教於鹿港鎮當地之國小老師若不瞭 解鹿港文化,就無法成為知識的傳遞者,無法教育出認知鹿港歷史文化的學童。因此,

本研究第二個層面要探究任教於鹿港鎮國小教師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的情形,藉此對爾 後實施鄉土教育提出具體的建議。

除了教師,父母藉由口述歷史文化知識也是教導孩童鄉土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所 以本研究於第三個層面要探究鹿港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的情形。

本研究希望舉一隅之結果,來喚醒國人對自身歷史文化精髓之認知,進而產生自覺 與省思,接替世代文化,將之維護、傳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鹿港學童、彰化學童、鹿港教師、彰化教師、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 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差異情形。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區域

本研究的研究區域以彰化縣之行政區域為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九 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

(14)

彰化縣鹿港鎮國小之教師」、「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之教 師」、「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家長」。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中的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僅限於研究者自編的研究工具其所涵蓋的範圍。

二、研究限制

因人力、物力、時間與抽樣對象等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本研究無法涵蓋各層面 及相關變數,故有以下的限制:

(一)研究對象

1.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以 及「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因此,研究結 果僅能推論到彰化縣高年級的學童。

2.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之教師」、以及

「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之教師」。因此,研究結果僅能 推論到任教於彰化縣的國小教師。

3.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家 長」。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推論到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家長。

(二)研究變項之限制

影響學童歷史文化認知之因素眾多,無法完全考量。本研究僅就學童性別、

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居住鹿港鎮的時間、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 等變項來探討,至於其他變項,如學童的智力、學業成就等變項,不在本研究探 討範圍。

(三)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用自編「鹿港鎮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彰化 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彰化縣國小教師之鹿港歷史文化 認知問卷」、以及「鹿港鎮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為測量工具。

(1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鹿港學童

指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高年級的學童。

二、彰化學童

指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高年級的學童。

三、鹿港教師

指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彰化縣鹿港鎮國小之教師。

四、彰化教師

指九十九學年度任教於彰化縣(非鹿港鎮)國小之教師。

五、鄉土

鄉土是一個人出生或長期居住、生活的地方,包含自然、人文與社會環境的綜 合體。而本研究的鄉土範圍,係指鹿港鎮學童所出生或長期居住、生活的鹿港鎮。

六、鹿港歷史文化認知

指對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之瞭解,鹿港歷史文化知識包含名勝古蹟、傳統技藝、

人文特色、產業特色等構面。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歷史

一、歷史的意義

歷史,乃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係(呂思勉,1995 )。

Carr(1964)認為:「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的不斷對話。」此與古代中國人的觀 念不謀而合;古代中國人認為過去與現在是有機式交互滲透的兩個時間點,古與今 互為主體性,人類藉著回顧過去的歷史經驗來批判現在或引導未來的方向。

文化是長期歷史與社會的產物,不同的歷史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歷史教育是人 類把過往成敗得失的經驗傳遞給後代子孫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藉由教育,人類瞭 解歷史的複雜性、多變性、以及人的有限性,並從有限之中創造無限可能。

二、歷史空間再利用

有些歷史空間機能已與現今社會需求不符,因此可藉由重新組構建築物而創造 新的使用機能,使其機能得以滿足新需求之形式來延續此空間,此即為歷史空間再 利用。透過再利用的活化過程,可以為閒置場所注入新生命,並可拓展出屬於新時 空環境下的新價值,成為永續發展能量的新基礎。

歷史空間再利用的最佳例子有許多: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其前身為火車站,後 來以奧塞美術館的姿態再生於世人面前;德國西部的魯爾區,本是煙囪林立的煤炭 與鋼鐵之都,該區域進行整體的再發展運動後,使長期荒廢的舊廠房,搖身一變成 為博物館、展覽館、舞蹈室;臺灣淡水的紅毛城改為陳列館,展示開臺史料、圖片;

安平德記洋行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敘述臺灣開拓時的艱辛過程。

一棟閒置的建築物其毀損速度是會比有人使用還要快的,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延 續它原來使用的功能,或延伸其機能,允許作性質相近的使用,開啟歷史建築物的第二 春。

鹿港民俗文物館、文開書院皆秉持歷史空間再利用之精神,發展出新的功能。鹿港 民俗文物館原為鹿港顯貴辜顯榮的故居,現今為臺灣民俗文物收藏最完善的展館之一。

廣大的「文開書院」空間,則是附近居民晨間運動地點。文開書院的內部,是「鹿港大

(17)

專文青會」主要的活動場所和辦公室,平日是以會員成長、采風服務和返鄉服務三項工 作為重點。「鹿港人文學社」曾利用書院空間辦理過大型演講、音樂會和兒童讀經班。另 外,設館龍山寺的聚英社,也曾在文開書院進行南管傳承的工作。

第二節 文化

一、文化的意義

泰勒(Taylor, 1871)認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知識、信仰、藝術、道 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林頓(Linton, 1947)認為:「文化是習得行為的綜合型態以及行為的結果,其內涵為某一特定社會 組成分子所共享與傳遞。」社會學者龍冠海(1966)認為:「文化是人類生活方法的 總體,包括人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東西。從個別社會的立場來講,一個社 會的文化是該社會所建立的,由上一代傳到下一代生活方法的總體。」

綜合以上所述,文化的內涵,包括精神、物質兩方面,其中各因素彼此相關,

形成一個體系。不同的人類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念亦有 所差異,所以個人人格特質常為所處的文化環境所決定。

二、文化與教育的基本關係

文化是人類經驗的精華,它提供教育的內容,內容包括生活上必須的知識、技 能、理想、態度與習慣等。教育具有傳遞文化的功能,進而培養與文化相關的個性 與創造能力,以利文化的更新(陳奎熹,2001)。

三、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是指具有文化、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可供鑑賞、研究、教育、

發展、宣揚,並經指定或登錄之下列資產:(一)古蹟、歷史建築及歷史建築群;(二)

遺址;(三)文化景觀;(四)民俗、傳統藝術及語言;(五)文物及文獻;(六)自 然地景;以及(七)其他具有保存價值經主管機關公告之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保存 法」修正草案,2003)。

文化資產分成兩類:(一)有形文化資產:文物、古蹟;(二)無形文化資產:

口傳文學及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能、傳統民俗節慶等。

(18)

文化資產最能反映地方文化的特色,最貼近於常民生活、讓人民能夠真實感受到的 非文字歷史。近年來,在政府與民間致力之下,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逐漸受到重視,而 政府的文化政策推動,也讓許多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產一一被發掘、呈現。這些先賢留 下之有形的古蹟、文物,以及無形的傳統藝術、民俗活動、民間信仰與傳說、俗諺等珍 貴文化資產,不僅是人們共同的回憶,更是一座城鎮最鮮明的印記。

第三節 鄉土教育

鄉土教育是指給予學生認識生活鄉土環境的教育,包含認知、技能、以及情意三方 面。其主要目標不僅在使學生認識、瞭解所居住的鄉土環境,更在於建立情感的認同與 聯繫,進而使鄉土居民能貢獻心力於鄉土建設之發展,是一種帶有主觀認同的情感教育

(黃玉冠,1994)。

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如下:

(一)人文教育論

鄉土教育的目的,在教導學生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瞭解 自己周遭的社會及所處的時代,進而「體認」人生的真理和「實現」文化規範的 價值。它不但注重經驗的學習、創造力的啟發,更強調情感的陶冶與充滿人文關 懷的「情意教育」。

(二)認知發展論

鄉土教學是以兒童為中心,配合兒童心理及認知發展、生活經驗,規劃有目 的的感官和體驗活動,從瞭解身邊的人、事、物開始,由小而大,由近及遠,透 過實地參與和實作的活動方式,培養客觀思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

(三)多元文化教育觀(multicultural education)

每一種文化都是獨立、獨特的,鄉土教育應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價值,藉由瞭 解不同文化的觀點、經驗與貢獻,培養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四)生活中心教育論

兒童從實際的觀察、訪問、調查等活動中進行學習,達到「教育即生活」、「由 做中學」的教育目標,以增進兒童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所以鄉土教育可以增進

(19)

兒童生活的經驗,充實生活知能。

(五)建構主義

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索與參與所建構的,鄉土教育也依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強 調學習的過程從鄉土開始,藉由積極體驗、參與而建構知識。

(六)世界觀

個人獲得種族認同以後,才能有國家認同,進而發展出世界認同(Banks, 1981)。鄉土教學活動讓學生認識鄉土,並拓展學生視野,瞭解鄉土是整個地球 村的一部分。除了保護鄉土環境外,更建立維護地球生態體系平衡的認知與責任 感。

鄉土教育可說是兒童對其生活和意義做價值澄清的過程。兒童經由學習鄉土,瞭解 其社區和族群,產生自尊自愛,產生社會意識,奠定健全人格的發展基礎。同時能肯定、

認同自己的鄉土,由愛家、愛鄉,進而愛國。並且發展多元文化觀和世界觀,具備國際 胸懷與視野。

第四節文化產業

一、文化產業的定義

將傳統之藝術文化轉為消費生產性商品,以創造文化的經濟效益,即為文化產 業。文化-產業-地方三者之間為高度共生;文化與經濟生產相結合形成的文化產 業,將可擁有地方性獨佔力量,而形塑出競爭優勢。

文化產業賣的是創意、想像力、品味以及與地方形成的文化氛圍(cultural milieu),是藉由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地方的魅力,透過活動的導入和經濟功能的 強化,帶來地方發展的契機。例如巴黎的羅浮宮、英國的四大名城、日本京都的文 化魅力,以及許多博物館、歌劇院、美術館、古蹟建築等。

二、文化產業的旗艦作用:地方再發展文化氛圍的形成

文化產業化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即地方文化展開產業化發展,將帶動地方社會 的調節,包括地方生活、鄉土活動、公共建設、自然環境、產業生產、創作傳承各 資源將重新調整,重組成新的架構,造就地方新的文化氛圍。文化產業的旗艦作用

(20)

如圖 2-5 所示。

鹿港鎮在地方農特產品與小吃、地方工藝產品、地方文化資產等三部份,均具有高 獨特性資源的優勢,故成為彰化縣 26 個鄉鎮市之中,地方空間領域展現程度最佳的區域。

鹿港鎮以其所擁有的地方文化產業項目,經由產業化過程、具體化過程和發展資源 的運作,形成的專業化地方文化產業經濟功能,不僅在彰化縣呈現出明確獨特象徵,並 同時獲得相當高的有形經濟性與無形精神性價值。

圖 2-5 文化產業之旗艦作用概念圖(辛晚教等,1995)

第五節 鹿港歷史文化知識

本研究參考各縣市鄉鎮志及各鄉鎮公所網站之分類,將鹿港歷史文化知識歸納為名 勝古蹟、傳統技藝、人文特色、以及產業特色等構面:

一、名勝古蹟

(一)鹿港龍山寺

地 鄉

方 土 生 活

活 動

自 公 然 共 環 建 境 設

產 創 業 作 生 傳

產 承

地方象徵與 精神價值

地方文化 產業發展

地 節 方 調 社 會 的

氛 圍 的

化 形

文 成

(21)

國家一級古蹟,有臺灣紫禁城之稱,興建於乾隆 51 年(西元 1786 年)。寺內 主祀觀世音菩薩,佔地一千六百餘坪,建築格局仿溫陵龍山寺,格局宏偉典雅,

結構精緻。

(二)鹿港天后宮

雍正三年(西元 1725 年)施世榜獻地重建,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雕、石雕,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廟中陳列之史料 及宗教文物亦為珍貴。

(三)文武廟

文祠、武廟之合稱,與文開書院相鄰,由正面觀之宛若一體的祠宇建築。文 祠倡建於清嘉慶 16 年(西元 1811 年),主祀文昌梓橦帝君。武廟亦倡建於嘉慶 16 年,位於文祠右側,主祀關聖帝君。

(四)文開書院

道光四年設立,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先後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 餘名秀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五)摸乳巷

由兩間長型店屋中間所形成的窄巷,且最窄之處僅有 50 公分,幾乎僅能容納 一個人通過,若碰到迎面而來的人走過來,雙方必須側身擦肩通行。

(六)意樓

慶昌大宅院中的閨樓。意樓天井處,精緻花窗上有葫蘆的造型,取「福祿」

之意。另有古代錢幣的造型,象徵「富貴與財富」,圓形花窗亦有「圓滿」之意。

(七)十宜樓

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因「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 月、宜博、宜煙、宜茶」而得此美名。

(八)新祖宮

興建於清乾隆 53 年(西元 1788 年),因平定林爽文叛亂之清官員福康安將 軍,感念媽祖神蹟相助,故奏請乾隆皇帝御賜興建。

(22)

(九)丁家古厝

位於鹿港五福大街(今中山路),丁家古厝為「三坎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

是鹿港街屋中保存格局完整的建築。

(十)桂花巷藝術村

座落在鹿港公會堂(藝文館)前紅磚道盡頭的聚落,去年經中央補助經費依 原貌重新整建完成後,闢為全縣 26 鄉鎮首創的「桂花巷藝術村」。

二、傳統技藝

(一)李松林

西元 1907 年生於木雕世家,自幼浸濡於傳統藝術中。木雕技藝名聞遐邇的李 松林,作品流傳於鹿港天后宮、鹿港龍山寺、通宵媽祖廟、三峽清水祖師廟、清 水觀音亭等。

(二)吳敦厚

西元 1925 年出生,對日趨式微的古老民藝燈籠最為偏愛,十五歲學習製作至 今,已歷經六十餘年。所彩繪的傳統燈籠,圖案鮮活,造型栩栩如生,曾獲民族 藝術薪傳獎。

(三)陳萬能

西元 1942 年出生於錫器世家,十四歲隨父親陳滔學藝。陳萬能早期的錫藝創 作,表現於瓶、壺、燈台等家用錫器。

(四)施教鏞

施教鏞先生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捏麵人捏塑與說唱功力,自己也喜歡研讀古籍 文獻,在創作上他著重人物表態神韻與背景故事的細膩呈現。

(五)南管

南管是小、巧、輕、雅的古典音樂,演唱以河洛正音,敘述流傳在民間耳熟 能詳的故事。鹿港一級古蹟龍山寺旁廂房「聚英社」,歷史悠久,培育過不少南管 樂菁英。

三、人文特色

(一)不見天街

(23)

舊稱鹿港大街、五福大街、馬芝大路。所謂的「不見天」是在街道上方以木 架搭構成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

(二)甕牆

關於甕牆的酒甕流傳有兩個說法,一是因早期鹿港船隻以酒甕與杉木來壓 艙,保持船隻在航海過程中的穩定性;二是古代家庭中若有嬰孩誕生,就會將紹 興酒埋入地底,若是兒子長大後高中及第,便以紹興宴客,稱為「狀元紅」,若為 女兒則稱為「女兒紅」,將之作為陪嫁的物品之一。

(三)九曲巷

指鹿港街道幹線之後彎曲多折狹隘的小巷。為減少風害,先民特於建築房屋 時,採迂迴方式排列建築,阻擋風勢。

(四)鹿港石敢當

石敢當是一塊長條形的石碑,大都嵌立於巷口、巷弄、橋道、三叉路衝處、

河川池塘邊、渡船場,有止煞招福的功用。

(五)隘門

後車巷中有一個類似牌坊的磚造建築,上題「門迎後車」,這便是鹿港早期眾 多「隘門」中,唯一僅存的一個。鹿港早年富裕繁華,是盜匪覬覦的目標,加上 各籍移民混雜,互相械鬥,治安欠佳。居民為了保衛生命財產,於是在自己的勢 力範圍四周,設置隘門。

(六)半邊井

瑤林街 12 號,一戶題有「三槐挺秀」的大宅院前,半邊井被牆隔成兩半。

在牆內的一半,由自家人使用,而留在牆外則的一半,則供無錢鑿井的人家或碼 頭苦力等自由汲水取用。

(七)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為台灣早期望族辜顯榮家族祖宅。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並本著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於民國六十二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家具、

器皿及收藏品,同時成立財團法人機構長期經營管理,為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 陳列館。

(24)

(八)台灣玻璃館

由台明將公司創立的「台灣玻璃館」,除了展示玻璃藝品,並以寓教於樂的方 式,使大眾深入瞭解所有玻璃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九)秀傳醫學博物館

首創國內醫院最大規模的人體醫學博物館,館內有多種設備、資訊、科技器 材且圖文並茂,並運用各項醫療技術來透視人體器官。

四、產業特色

(一)牛舌餅

鹿港牛舌餅不同於宜蘭牛舌餅的脆硬風味,而以皮酥餡軟獨步一方。

(二)麵線糊

麵線加上佐料豬肉、蝦米、蔥頭、豬骨熬成的原汁,風味極佳、入口滑順。

(三)蝦猴

蝦猴是鹿港特產,頭部像螻蛄(肚猴),尾部像蝦,因而得名。

(四)烏魚子

鹿港以產「烏魚子」聞名,早期鹿港流傳一句諺語:「要吃烏魚不穿褲﹝當掉 褲子﹞」,可見當時鹿港人喜愛之程度。

(五)芋丸

外型似肉圓,但以大甲檳榔心芋頭為表皮,內餡為精選上等豬肉。香 Q 的芋 頭配上獨家特調沾醬,口感扎實、風味獨特。

第六節 鄉土知識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所蒐集彙整之鄉土知識相關文獻,列舉說明如下:

一、整體知識

(一)李振任(2001)針對屏東縣萬丹鄉國小學童進行鄉土知識之研究,研究發現受試 者答對率為 76.39%,顯示該鄉學童的鄉土知識頗佳,表示萬丹鄉各級政府及學校 對鄉土教育的重視。

(二)秦有為(2001)針對花蓮市國小五年級學童做鄉土知識之研究,將鄉土知識分為

(25)

四類來進行探討,為「鄉土歷史」、「鄉土地裡」、「鄉土自然」、「鄉土藝術」。學童 對「鄉土自然」答對率最高達 73.4%,代表花蓮市學童對鄉土自然的認知最深,

其次為「鄉土地裡」72.8%、第三「鄉土歷史」70.6%,「鄉土藝術」最低,答對 率為 68.0%,然學童「整體鄉土知識」答對率為 71.2%,表示花蓮市學童鄉土知 識尚稱滿意,但還有努力的空間。

(三)姜孟佑(2002)對台北縣新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顯示,

以「鄉土歷史」的答對率 55.1%為最低;其次為「鄉土地裡」59.4%;答對率第 二高的是「鄉土自然」62.5%;答對率最高的是「鄉土藝術」69.3%;顯示新店市 政府在鄉土藝術上推展得還算滿意,但學童鄉土歷史的知識顯得較薄弱。

(四)張智遠(2002)對高雄市前鎮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結果 顯示,學童的「鄉土歷史」得分最低,答對率為 49.19%,第二是「鄉土社會生 活」,答對率為 49.38%,而答對率最高的是「鄉土地裡」,為 52.17%,整個前鎮 區學童的鄉土知識總平均為 50.34%。如以 60 分為及格標準,顯示高雄市前鎮區 學童的鄉土知識普遍不足。

(五)呂淑芬(2004)針對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做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的結果發現 台中縣學童鄉土知識的答對率為 68.34%,顯示台中縣學童在鄉土知識的獲取尚有 努力空間。

(六)麥建輝(2004)針對桃園縣觀音鄉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顯 示觀音鄉學童鄉土知識的平均答對率為 71.9%,表示桃園縣觀音鄉學童鄉土知識 尚稱滿意,但還有努力的空間。

(七)張育欽(2005)針對屏東縣潮州鎮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結 果顯示學童鄉土知識的答對率為 60.3%,顯示屏東縣潮州鎮六年級學童在鄉土知 識的程度上不夠理想,還有待努力。

(八)黃義添(2005)針對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顯示宜蘭 縣學童鄉土知識的平均答對率為 70.8%,表示學童具備的鄉土知識在中上程度以 上,顯示宜蘭縣政府有積極努力的推展鄉土教育。

(九)陳添城(2006)針對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環境知識的研究,研究結果

(26)

發現,「鄉土藝術」層面的答對率 65.83%為最高;其次依序是「鄉土地理」為 62.96

%;「鄉土歷史」為 62.2%;以「鄉土自然」的 50.23%為最低。所得結果並不算 理想。

(十)鄭玉平(2006)針對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學童鄉土知識的答對率為 65.22%,顯示高雄市六年級學童在鄉土知識上的了解有 待加強。

(十一)趙蓮英(2007)針對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顯示台 東縣學童在四大層面上的得分,以「鄉土地理」的得分最低,答對率為61.6%,

其次是「鄉土藝術」,答對率為65.4%,再其次是「鄉土自然」,答對率為68.3%;

「鄉土歷史」得分最高,答對率為71.6%。學童的鄉土知識尚可,仍需努力拓 廣學習的空間。

(十二)喻如妘(2009)針對台中縣大雅鄉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 結果顯示學童在鄉土知識四大層面的得分以「鄉土人文藝術」層面的答對率最 高;其次為「鄉土歷史」層面;「鄉土地理」層面居三;而以「鄉土自然」層面 的答對率為最低。學童的鄉土知識表現良好。

(十三)林秀玉(2010)針對高雄縣岡山鎮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鄉土社會」的答對率最高,其次為「鄉土地理」,「鄉土歷史」

答對率最低。

(十四)黃靜茹(2010)針對花蓮市市民為研究的對象,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研究結 果發現,「鄉土自然」層面答對率最高;其次依序為「鄉土藝術」、「鄉土歷 史」、「鄉土地理」。

二、以性別為背景變項

(一)鄧天德(1994)針對臺灣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發現男女學童在鄉土環境認知 測驗的成績,男生的鄉土地理知識高於女生。

(二)張桂芳(1998)針對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女生 優於男生,其原因在於女生的社會科成績優於男生,即女生具備較多的地理知識。

(三)李振任(2001)針對萬丹鄉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鄉

(27)

土歷史知識及鄉土地理知識部分,呈現女生優於男生。

(四)秦有為(2001)針對花蓮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在 鄉土地理、鄉土藝術上,女生均優於男生。

(五)張智遠(2002)針對高雄市前鎮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 現,在鄉土知識上,女生優於男生。

(六)賀雅蓉(2003)針對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地理知識的研究,結果顯現 在鄉土地理知識部分,女學童顯著優於男學童。

(七)呂淑芬(2004)針對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女學 童的鄉土知識明顯較佳。

(八)麥建輝(2005)針對桃園縣觀音鄉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 現女生的鄉土知識顯著優於男生。

(九)張育欽(2005)針對屏東縣潮州鎮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 現,在鄉土知識上,男學童與女學童沒有顯著差異。

(十)黃義添(2005)針對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在 鄉土知識上,女學童優於男學童。

(十一)陳添城(2006)針對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

在「鄉土藝術」的平均得分達顯著差異,女學童優於男學童;而在「鄉土歷史」、

「鄉土地理」、「鄉土自然」上沒有顯著差異。

(十二)趙蓮英(2007)針對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鄉土自然」、「鄉土藝術」、「整體鄉土知識」上,男學童優 於女學童;「鄉土歷史」、「鄉土地理」上,女學童優於男學童。

(十三)喻如妘(2009)針對台中縣大雅鄉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 發現,在鄉土知識表現上,以女學童優於男學童。

(十四)林秀玉(2010)針對高雄縣岡山鎮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研究的對象,進行鄉 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中、高年級學童在「鄉土地理」、「鄉土 社會」、「整體鄉土知識」等層面沒有顯著差異。

(十五)黃靜茹(2010)針對花蓮市市民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結果發現,居民在「整

(28)

體鄉土知識」得分上,男性居民高於女性居民。

綜合以上研究得知,以性別為背景變項分析其對學童鄉土知識之影響,所得之研究 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將學童性別納入背景變項加以探討。

三、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背景變項

(一)楊宜芬(1997)在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研究中,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為 專科、大學、研究所以上者之兒童,其鄉土史地知識顯著高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 未曾入學、國小、國中、高中(職)之兒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高職者之 兒童,其鄉土史地知識顯著高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未曾入學、國小、國中之學童。

(二)張桂芳(1998)在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父母親教育程 度不同的學童,其鄉土地理知識有明顯差別,父母教育程度為專科以上之學童,

其鄉土地理知識優於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之學童。

(三)張智遠(2002)在高雄市前鎮區國小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不同父母親教育程 度與學童的鄉土知識有顯著差異,即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者之學童,其鄉土知識 表現上亦較優。

(四)賀雅蓉(2003)在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在鄉土地 理知識上,不同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學童均沒有顯著差異。

(五)麥建輝(2004)在桃園縣觀音鄉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父親學 歷不同,在鄉土知識上沒有顯著差異;母親學歷為專科大學、高中高職者,其鄉 土知識優於學歷為研究所以上者。

(六)張育欽(2005)在屏東縣潮州鎮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父親教 育程度為「大學或大專」和「研究所以上」的學童,在鄉土知識表現上優於「國 中」、「國小以下」的學童。

(七)黃義添(2005)在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父母親教育程 度較高的學童優於父母親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童。

(八)趙蓮英(2007)在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父親教育程度 愈高,其學童的鄉土知識愈高。

(九)喻如妘(2009)在台中縣大雅鄉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在鄉土

(29)

知識上,父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童優於父親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童。

綜合以上研究得知,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背景變項所得之研究結果傾向正面效果,

亦即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學童的鄉土知識亦較優。因此,本研究將學童父母親之教育 程度納入背景變項加以探討。

四、以居住時間為背景變項

(一)楊宜芬(1997)在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研究中發現,不同居住時間的國 小學童,在鄉土史地知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二)秦有為(2001)在花蓮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居住在花蓮市 越久的學童,其鄉土知識越好。

(三)李振任(2001)在屏東縣萬丹鄉國小學童鄉土知識之研究中發現,居住時間對學 童的鄉土知識、鄉土歷史知識與鄉土地理知識都沒有顯著差異。

(四)張智遠(2002)在高雄市前鎮區國小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居住該區越久的學 童,其鄉土知識越好。

(五)賀雅蓉(2003)在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研究中發現,在鄉土地理 知識部分,不同居住時間的學童沒有顯著差異。

(六)呂淑芬(2004)在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居住時間較長 的學童,其鄉土知識與較佳。

(七)麥建輝(2004)在桃園縣觀音鄉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居 住時間的學童其鄉土知識沒有顯著差異。

(八)張育欽(2004)在屏東縣潮州鎮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居 住時間的學童在鄉土知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九)黃義添(2005)在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居住 時間的學童在鄉土知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十)陳添城(2006)在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在「鄉土 歷史」、「鄉土藝術」與整體鄉土環境知識上,居住時間越久之學童其鄉土環境知 識越佳。

(十一)趙蓮英(2007)在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國小六年級

(30)

學童在「出生到現在」就住在台東縣的學童明顯優於「國小前遷居」;在「整體 鄉土知識」得分上,「出生到現在」就住在台東縣的學童明顯優於「國小前遷居」

於台東縣的學童。另外,在「鄉土地理」、「鄉土藝術」方面則並沒有差異。

(十二)喻如妘(2009)在台中縣大雅鄉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在鄉 土知識上,居住十年以上的學童優於居住六到十年及五年以下的學童。

(十三)林秀玉(2010)在高雄縣岡山鎮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

不同居住時間的中、高年級學童在「鄉土歷史」、「鄉土社會」、「整體鄉土知識」

的平均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十四)黃靜茹(2010)在花蓮市市民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居住時間的市民,

在鄉土知識上沒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得知,以居住時間為背景變項分析其對學童鄉土知識之影響,所得之 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將學童居住時間納入背景變項加以探討。

五、鄉土資訊來源

(一)張桂芳(1998)在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對家 鄉的瞭解主要來自家人,其次依序為大眾傳播、學校上課和同學朋友;家鄉消息 主要來自電視,其次依序為書籍、報紙和廣播等傳播媒體。

(二)李振任(2001)在屏東縣萬丹鄉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 童鄉土知識來源主要為家人同學和朋友,其次依序為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

學校上課為最少。

(三)張智遠(2002)在高雄市前鎮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 土資訊來源主要為教師課本,其次為家長同學,再其次為課外書籍,看電視廣播 為最少。

(四)賀雅蓉(2002)在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土 資訊來源主要為學校上課,其次為其他,再其次為閱讀報紙、雜誌、書籍、聽廣 播、看電視,鄉土參觀和同學、朋友比例為最少。

(五)林家元(2003)在台中縣后里鄉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 土資訊來源主要為家人朋友同學,其次為學校上課,再其次為看報紙雜誌書籍,

(31)

看電視聽廣播為最少。

(六)姜孟佑(2004)在台北縣新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 土知識來源主要為學校上課,其次為家人及親友,再其次為報紙、雜誌及書籍,

看電視及聽廣播為最少。

(七)呂淑芬(2004)在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土知識 獲得來源為學校上課,其次為家人,再其次為電視、報紙、網路者,課外書籍及 同學或朋友,是比例較低的。

(八)張育欽(2004)在屏東縣潮州鎮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 土資訊來源主要為學校教師和課本,其次為家長長輩,再其次依序為圖書館書刊、

課外書籍、電視、廣播及報紙和其他,而以同學為最少。

(九)解詩汾(2005)在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土 知識來源主要為學校上課,其次依序為報紙、雜誌、課外書籍、電視、廣播電台、

網路,再其次為家人及親友,參加鄉土活動為最少。

(十)曾漢全(2007)在桃園縣平鎮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 土知識獲得來源主要為學校上課學習,其次為家人,再其次依序為電視、報紙或 網路、課外書籍和同學、朋友。

(十一)趙蓮英(2007)在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學童鄉土資 訊來源主要為教師教學、課本,其次為家人,再其次為電視、報紙、網路、課 外書籍和其他,朋友、同儕為最少。

(十二)蔡明芬(2007)在台北縣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的研究中發現,

學童鄉土資訊來源主要為父母、親戚,其次依序為新聞媒體,再其次為朋友、

同學,老師及其他僅佔很小的比例。

(十三)林秀玉(2010)在高雄縣岡山鎮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的研究中發現,

學童獲得鄉土知識的來源以「家人、親戚」最多,其次依序為「學校師長」、「朋 友、同學」、「電視、廣播」、「網路資訊」,以「書報雜誌」最少。

綜合上述研究,學童獲得鄉土訊息的來源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將其納入背景變 項中加以探討。

(32)

由上述的研究可發現,鄉土知識的研究已蔚為主流,廣獲矚目。然而目前的研究顯 示並沒有人做過有關鹿港鎮鄉土教育之探討,且大部分的鄉土教育研究對象僅侷限於該 鄉鎮之學童或居民。因此,本研究除了針對鹿港學童進行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之研究 外,另選取彰化學童、鹿港教師、彰化教師、鹿港學童家長四個群體進行研究,以求取 更深、更廣的結果,希望提供彰化縣各國小將來在規劃鄉土教學之參考。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目的在於瞭解鹿港學童、彰化學童、鹿港教師、彰化教師、

鹿港學童家長五個群體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現況及差異情形。

本章共分五節,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資料處理與分析,茲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擬定設計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研究架構顯 示本研究以不同背景變項,來探討鹿港、彰化學童的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情形,以及鹿 港、彰化教師和鹿港學童家長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情形,並進一步分析學童的鹿港歷 史文化認知之差異;教師的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差異;鹿港學童家長的鹿港歷史文化認 知之差異。

本研究的變項分為自變項與依變項,由自變項來探討對依變項之影響。茲分述如下:

一、自變項

(一)鹿港學童:(1)性別、(2)父親教育程度、(3)母親教育程度、(4)居住鹿港鎮 的時間、(5)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

(二)彰化學童:(1)性別、(2)父親教育程度、(3)母親教育程度、(4)獲得鹿港歷 史文化知識來源。

(三)鹿港教師:(1)在鹿港鎮任教年限、(2)居住鹿港鎮的時間、(3)獲得鹿港歷史 文化知識來源。

(四)彰化教師: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

(五)鹿港學童家長:(1)性別、(2)年齡、(3)教育程度、(4)對子女傳播鹿港歷史 文化知識之情形、(5)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

二、依變項

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包括(1)名勝古蹟、(2)傳統技藝、(3)人文特色、以及

(4)產業特色。

(34)

依據上述研究變項,本研究整體架構如圖 3-1-1 所示。

背景變項 結果變項

圖 3-1-1 研究整體架構圖(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鹿港學童 彰化學童 1.性別

2.父親教育程度 3.母親教育程度 4.居住鹿港鎮的

時間

5.獲得鹿港歷史 文化知識來源

1.性別

2.父親教育程度 3.母親教育程度 4.獲得鹿港歷史文

化知識來源

鹿港歷史

文化認知

名勝古蹟

傳統技藝

人文特色

產業特色 鹿港教師 彰化教師

1.在鹿港鎮任教 年限

2.居住鹿港鎮的 時間

3.獲得鹿港歷史 文化知識來源

獲得鹿港歷史文化 知識來源

鹿港學童家長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對子女傳播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之情 形

5.獲得鹿港歷史文化知識來源

(35)

依據上述研究變項,本研究步驟實施流程如圖 3-1-2 所示。

圖 3-1-2 研究步驟實施流程圖 文獻探討

形成研究問題

擬定研究計畫

專家訪談

編製研究工具

問卷預試與修正

正式施測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專家內容效度

試題分析

撰寫論文

(3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H1 :不同性別的鹿港學童和彰化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2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4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彰化學童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7 :不同任教地區的教師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8 :不同任教年限的鹿港教師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9 :不同居住鹿港鎮的時間之鹿港教師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10:不同性別的鹿港學童家長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11:不同年齡的鹿港學童家長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H12:不同教育程度的鹿港學童家長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節將對研究母群體及研究樣本詳加說明,其中將包含樣本之抽樣方式,加以說明 如下:

一、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以鹿港學童、彰化學童、鹿港教師、彰化教師、鹿港學童家長為研究的 母群體。九十九學年度彰化縣鹿港鎮國民小學共有九所,五、六年級共有 84 班,總 計學生 2673 人。彰化縣全部國小數共 175 所。

(37)

表 3-3-1 鹿港鎮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班級數及學童數統計表

校名 五年級 六年級

班級數 男生 女生 合計 班級數 男生 女生 合計 1 文開國小 6 96 87 183 6 104 80 184 2 東興國小 3 35 40 75 2 33 27 60 3 洛津國小 2 41 25 66 2 33 21 54 4 草港國小 4 74 62 136 4 63 61 124 5 海埔國小 2 40 30 70 2 41 41 82 6 鹿東國小 11 182 163 345 10 156 151 307 7 鹿港國小 6 110 102 212 7 131 105 236 8 頂番國小 6 95 80 175 7 120 120 240 9 新興國小 2 35 17 52 2 26 23 49 總計 42 708 606 1314 42 707 652 1359 資料來源:各校網站與研究者電話訪問

二、研究對象

(一)預試樣本

本研究預試樣本數如表 3-3-2、3-3-3、3-3-4。

表3-3-2 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 編號 校名 五年級 六年級 廢卷數 可用數

1 鹿港國小 12 12 3 21 2 伸東國小 12 12 3 21

總計 24 24 4 42

(38)

表3-3-3 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

編號 校名 教師 廢卷數 可用數 1 鹿港國小 20 0 20 2 伸東國小 20 1 19

總計 40 1 39

表3-3-4 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預試人數統計表 校名 家長 廢卷數 可用數

鹿港國小 35 2 33

(二)正式施測樣本

本研究樣本為鹿港學童 574 名、彰化學童 528 名(18 所國小)、鹿港教師 136 名、彰化教師 124 名、鹿港家長 153 名。如表 3-3-5、3-3-6、3-3-7、3-3-8、3-3-9 。

表3-3-5鹿港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名稱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廢卷數 有效問卷 可用率 文開國小 68 65 0 65 100%

東興國小 68 65 0 65 100%

洛津國小 68 66 2 64 97%

草港國小 68 61 1 60 98%

海埔國小 68 68 3 65 96%

鹿東國小 68 61 1 60 98%

鹿港國小 68 68 2 66 97%

頂番國小 68 66 2 64 97%

新興國小 68 68 3 65 96%

合計 612 587 14 574 98%

表3-3-6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所在 學校名稱 發放

問卷

回收問卷 廢卷 數

有效 問卷

可用率 花壇鄉 花壇國小 30 30 0 30 100%

秀水鄉 秀水國小 30 30 1 29 97%

福興鄉 西勢國小 30 30 1 29 97%

線西鄉 曉陽國小 30 30 1 29 97%

(39)

和美鎮 和美國小 30 30 0 30 100%

(續)表3-3-6彰化學童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所在 學校名稱 發放

問卷

回收問卷 廢卷 數

有效 問卷

可用率 和美鎮 和東國小 30 30 1 29 97%

伸港鄉 伸東國小 30 30 0 30 100%

員林鎮 東山國小 30 30 1 29 97%

社頭鄉 社頭國小 30 30 0 30 100%

永靖鄉 福德國小 30 29 1 28 97%

埔心鄉 埔心國小 30 30 1 29 97%

溪湖鎮 溪湖國小 30 30 1 29 97%

大村鄉 大村國小 30 30 1 29 97%

田中鎮 大安國小 30 30 0 30 100%

田中鎮 東和國小 30 30 0 30 100%

北斗鎮 北斗國小 30 30 0 30 100%

埤頭鄉 豐崙國小 30 29 0 30 100%

二林鎮 原斗國小 30 29 0 29 97%

合計 540 537 9 528 98%

表3-3-7鹿港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名稱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廢卷數 有效問卷 可用率 文開國小 16 16 0 16 100%

東興國小 16 14 0 14 100%

洛津國小 16 16 0 16 100%

草港國小 16 14 0 14 100%

海埔國小 16 16 1 15 94%

鹿東國小 16 13 0 13 100%

鹿港國小 16 16 0 16 100%

頂番國小 16 16 0 16 100%

新興國小 16 16 0 16 100%

合計 144 137 1 136 99%

表 3-3-8 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所在 學校名稱 發放

問卷

回收 問卷

廢卷數 有效 問卷

可用率 花壇鄉 花壇國小 7 7 0 7 100%

(40)

秀水鄉 秀水國小 7 7 0 7 100%

(續)表 3-3-8 彰化教師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所在 學校名稱 發放

問卷

回收 問卷

廢卷數 有效 問卷

可用率 福興鄉 西勢國小 7 7 0 7 100%

線西鄉 曉陽國小 7 7 0 7 100%

和美鎮 和美國小 7 7 0 7 100%

和美鎮 和東國小 7 7 0 7 100%

伸港鄉 伸東國小 7 7 0 7 100%

員林鎮 東山國小 7 7 0 7 100%

社頭鄉 社頭國小 7 7 0 7 100%

永靖鄉 福德國小 7 7 0 7 100%

埔心鄉 埔心國小 7 7 0 7 100%

溪湖鎮 溪湖國小 7 7 1 6 86%

大村鄉 大村國小 7 7 0 7 100%

田中鎮 大安國小 7 7 0 7 100%

田中鎮 東和國小 7 7 0 7 100%

北斗鎮 北斗國小 7 7 1 6 86%

埤頭鄉 豐崙國小 7 7 0 7 100%

二林鎮 原斗國小 7 7 0 7 100%

合計 126 126 2 124 98%

表 3-3-9 鹿港學童家長鹿港歷史文化認知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

學校名稱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廢卷數 有效問卷 可用率 文開國小 25 19 0 19 100%

東興國小 25 16 1 15 94%

洛津國小 25 18 0 18 100%

草港國小 25 16 1 15 94%

海埔國小 25 15 1 14 93%

鹿東國小 25 15 0 15 100%

鹿港國小 25 19 0 19 100%

頂番國小 25 20 1 19 95%

新興國小 25 20 1 19 95%

合計 225 158 5 153 97%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所使用的工具為本研究自編的「鹿港鎮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鹿港歷史文化認 知問卷」、「彰化縣國小教師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以及「鹿港鎮學童家長之鹿港歷 史文化認知問卷」。分述如下:

一、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

(一)編製目的

本研究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問卷,主要在瞭解鹿港學童、彰化學童、鹿港教 師、彰化教師、鹿港學童家長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之現況,並透過基本資料來探 討其鹿港歷史文化認知上的差異性為何。

(二)編製依據

國內對於鄉土知識問卷編製因地域性不同,尚無標準化問卷,因此,本研究 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採自編方式。「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分為四個構 面,乃參考各縣市鄉鎮志及各鄉鎮公所網站之分類,並與專家學者討論後決定之,

此四個構面為:(1)名勝古蹟;(2)傳統技藝;(3)人文特色;以及(4)產業特 色。題目除了參酌鄉土教學課程標準、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相關文獻(鹿港鎮志、

鹿港歷史散步)、彰化縣鄉土教材(彰化縣鄉土教材參考集)外,另外進行專家訪 談,以編成符合本研究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題目。專家訪談名單如表 3-4-1 所示。

表 3-4-1 專家訪談名單

姓名 現職

吳志忠先生 鹿港老街委員會理事長、鹿港懷舊餐廳老闆 馬麗珠女士 鹿港鎮史館工作者、鹿港資深導覽解說員 陳仕賢先生 鹿港文史工作者、鹿港資深導覽解說員

(三)量表內容與計分

本研究之「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共包含四個構面,分別為:(1)名勝古 蹟、(2)傳統技藝、(3)人文特色、以及(4)產業特色。問卷採單一答案之選擇 題方式,讓受試者填答,答對者給 1 分,答錯者給 0 分,將每一位受試者鹿港歷

(42)

史文化認知各個構面加總即為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的總分。該構面得分愈高者 代表該構面歷史文化認知愈高,反之則得分愈低;總分愈高者代表整體的歷史文 化認知愈高,反之則得分愈低。「鹿港歷史文化認知」各構面題數及題號分配如表 3-4-2 所示。

表 3-4-2 鹿港歷史文化認知量表預試題數各構面分佈表

構 面 問卷題號 題數

一名勝古蹟 1、2、3、4、5、6、7、8、9、10 10 二傳統技藝 11、12、13、14、15、16、17、18、19 9 三人文特色 20、21、22、23、24、25、26、27、28、29、

30、31

12 四產業特色 32、33、34、35、36、37、38、39、40、41 10

總題數 41

(四)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問卷初稿完成後,即進行專家審查,針對初稿內容之適切性、相關性及內容 涵蓋面是否適當加以審查、評斷及修改,並提供意見,做為問卷修正之參考,以 建立專家內容效度並形成預試問卷。專家學者名單如表 3-4-3 所示。

表 3-4-3 專家學者審題名單

姓 名 現 職

吳志忠先生 鹿港老街促進會理事長、鹿港懷舊餐廳老闆 吳志明先生 鹿港新興國小教導主任

吳槐先生 興亞堂印刷行老闆 林照女士 鹿港文開國小退休教師

馬麗珠女士 鹿港鎮史館工作者、鹿港資深導覽解說員 郭繁女士 鹿港新興國小教師

黃素貞女士 鹿港新興國小愛心媽媽 楊珠碧女士 鹿港新興國小輔導主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Time constrain - separation from the presentation Focus on students’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ir knowledge. (Set of questions for written report is used to subsidiz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wo cross pieces at bottom of the stand to make a firm base with stays fixed diagonally to posts. Sliding metal buckles for adjustment of height. Measures accumulated split times.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