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對象

本節將就本研究進行教學行動的參與學校、參與對象、研究者本身及協同 教師加以描述說明。

一、 參與學校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擔任教職工作的台中市大大國小(化名)為教學實施學 校。該校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坐落在台中市的西屯區,全校共 38 個班級,學 生人數約為 1000 多人,屬於中型學校。大大國小雖位於台中市區,但家長多在 市場從事攤販或自由業,社經地位不高,全校弱勢家庭佔 1/3,學生素質不高,

教師普遍反應學生學習意願較低落。

不過學校推廣資訊教育有成,班班有電腦,且九成以上教室有電子白板。社 團活動大多以體育、藝能為主,沒有科學相關性質的社團。該校「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的教師,全由擔任行政職的老師兼任,學校會以擔任行政職的老師願意 擔任自然科教學的意願優先安排,不夠的堂數再由鐘點代課老師補足。根據研究 者觀察及與自然科教師和學生非正式訪談的結果發現,大多數的自然科教學多採 取以課本教學指引為主傳統式教學,除了課本原理的講解,實驗大多由老師示 範,學生較少實際動手操作外,即使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也會因受限於課 本食譜式的實驗設計,對孩子在科學概念認知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上幫助不 大。

二、參與對象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設計,依據學生對科學原理的理解程度,設定為高年級 學生。大大國小五、六年級各有五個班,各班平均人數在 26~30 人。學校編班 是依照學生在中年級時國、數二科的學習成績,採 S 形編班。由於研究者任教 於低年級,並未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因此,商請有意願配合的班 級,在不影響該班教學進度的上課時間,進行本研究的教學活動。初探教學階 段徵求到五年級一班,正式教學階段徵求到六年級一班願意配合為實驗組,進 行教學活動;一班為對照組,只採一般的自然科教學課程。五年級該班男生 14 人,女生 12 人,共 26 人;六年級實驗組該班男生 15 人,女生 13 人,全班共 28 人;對照組該班男生 14 人,女生 14 人,共 28 人。參與教學活動的兩班,

導師班級經營良好,學生常規井然有序。大多數的學生都有參加安親班,但單 科的課外輔導都以數學、英文為主,沒有人有學校以外自然科的課外學習經驗。

兩班學生中各有二人曾參加學校科展的活動。

三、研究者

研究者在民國 83 年畢業於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食品加工組,民國 87 年於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修畢學士後師資教育學分。民國 87 年開始擔任教職至今。其 間曾擔任四年級教師一年,其餘皆在低年級擔任導師,未曾擔任過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教師。不過,研究者在高中時期為自然組學生,大學時也曾修習基礎 理化及生物,因此對於小學階段的自然科知識並不陌生,同時因為對自然科學 具濃厚的興趣,故目前進修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

希望學業完成後能學以致用。

研究者在教導低年級學生時發現,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可以從 遊戲中探索出大自然的奧秘和面對生活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對越小的孩子

來說,遊戲甚至就是他們踏出對世界了解的第一步。研究者在低年級填寫輔導 紀錄,詢問每個孩子最喜歡的科目時,大家都會選擇「生活課程」,但是為什麼 到了中年級每次回來找老師談天的孩子都紛紛表示不喜歡「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課程,很多學生對於自然的興趣漸漸薄弱?甚至開始懼怕?這個問題引起 研究者極大的興趣,也開始引發研究者想將科學遊戲融入自然科教學的動機。

四、協同教師與專家

本研究計畫的專家及協同教師共有三位,分別為二位專家及一位協同研究 教師,介紹如下:

(一) 專家甲

為本研究協助審閱教案、活動學習單。專家甲老師畢業於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研究所,教學年資 20 年。曾任教育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輔導員、研究員、副召集人及臺中市創造力教育委員會委員。對於科學教育 與啟發學生創造力具豐富的經驗與熱誠。

(二) 專家乙

為本研究協助審閱教案、活動學習單。專家乙老師畢業於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科學推廣與應用研究所,教學年資 11 年。曾擔任自然科教學,多次指導學生 參加科學展覽與科學園遊會。於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融入與光學相關之科 學遊戲領域頗有研究,碩士論文即是研究此類教學活動的改進。

(三) 丙老師

為本研究擔任概念認知測驗卷的審定及初探教學的教學觀察者。丙老師畢 業於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碩士專班,教學年資 15 年。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老師多年,對中、高年級的自然科內容熟悉,曾指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科 學園遊會,並曾獲得台中市自然科優良試題命題比賽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