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3 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期程

3.2 研究方法

3.2.1 選用之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本文以後設論述的內容分析法分析教科書文本為主,輔以語意學的方法認識教 科書發展背景協助研究。一般教科書評鑑規則可分為四大屬性,就是內容、教 學、實體、行政(出版特性)等四屬性[24]。本文將就內容屬性的部分,也就 是理論基礎、目標、範圍和順序、主題選擇、知識正確性和時效性、潛在課程 等,作出描述、分析和詮釋。其他三個屬性也將視研究中之所需適切論述。針 對教科書內容特性進評估,主要仍以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對教科書進行特定性 的分析。

• 比較教育研究法

本研究採用 George Z. F Beredy 的比較教育研究法。系統性地閱讀我國與英國教 科書單元內容的描述,進而針對兩國的數學科三角函數之相關單元進行單元內 的解釋,並就三角函數相關知識的連結進行數學課程中單元間分析。本論文依 年級將台灣與英國的數學科教科書內容進行並列摘錄,從中針對有關三角函數 內容與其先備知識的概念鋪陳,深入探討比較之。

• 文獻探討

本研究蒐集相關之一手或二手資料,尤其在教科書方面,除了所探討研究對象 之教材版本,也參考其他版本教材,並依據相關課程與教學理論,以便提出更 具體的分析內容和佐證資料。像是 4.3 節及附錄中提出的概念構圖,皆是參考 自其他版本之教師手冊,也幫助研究者確立了與三角函數知識相關的數學主 題,提供了 1.3.2 節中的第一個待答問題的解答。

3.2.2 選用研究方法之探討

由於本研究之對象為教科書,一般研究者皆以內容分析法執行類似的研究,而 關於內容分析法的研究相當多,使用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更比比皆是,故本節將 對內容分析法作重點描述,然後摘述研究者挑選之數學教育論文在相關研究法 上使用情形。

• 內容分析的意義

傳統上教科書分析最常用內容分析法[25]。內容分析也稱為資訊分析或文獻分 析。內容分析是客觀、系統及量化敘述明顯的傳播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在許 多領域的研究,常需要透過文獻獲得資料,因此內容分析研究法便有其價值與 採用的必要,該研究法與史學家使用的歷史研究法類似,惟後者以探討較遙遠 的過去的紀錄為主,而內容分析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 段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情形[26]。

內容分析在方法上是注重客觀、系統及量化的一種研究方法。在範圍上,不僅 分析傳播內容的信息,而且分析整個的傳播過程。在價值上,不只針對傳播內 容做敘述性的解說,而且推論傳播內容對於整個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

• 內容分析的方法[25]

1. 以「量」為取向的內容分析法

首先必須決定分析的目標或項目,並依據所決定的目標或項目,將資料內容系 統化的分類與數量化的統計。量化內容量化時所採用的標準分類,較常用的分 析單位有:字、主題、人物、項目、時間與空間等。

2. 以「質」為取向的內容分析法 (1) 後設論述的方法

後設論述是作者對教科書論述的論述,是作者有意的或無意的介入論述之中,

以引導讀者,而不僅告訴讀者某些內容。

後設論述可以使作者向讀者宣布內容最迷人的地方,改變主題,指出重要 的理念,注意讀者的存在,表明對一件事情的態度,協助讀者了解教科書的內 容,及作者的觀點。後設論述可以協助讀者重組原作者的撰寫計畫,使讀者對 教科書的內容、目標、結構、組織、話題、形式等先有一種心理準備,引起對 教科書的興趣和注意,進而更了解教科書的基本論述。

後設論述不像以「量」為取向的傳統內容分析法,它不重視內容出現的次 數,而是強調構成基本論述的基礎,並探討課程的環境脈絡。後設論述也不僅 重視教科書內容本身,即基本論述的分析,而且強調深入探討影響基本論述的 因素或基礎,由此了解課程的整體脈絡。

(2) 語意學的方法

語意學源於 Pierce 的實用主義哲學及 Saussure 的語言分析。語意學方法逐漸受 到重視的原因之一為:後設論述從教科書的修詞方面了解內容及其意義,但尚 無法深入探討或挖掘深藏於教科書內容中的意識形態。

語意學方法的目的在建立關於符號的、意義的、或訊息的系統科學。符號 有三方面的關係,即對某些人而言,某些事情 ( 有意義者 ) 在某些脈絡中 ( 背 景 ),代表其他的一些事情 ( 對其他事情有意義 )。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語言及 傳統符號佔有重要的地位,但語意學引導我們更注意其他有意義的事,如說話 者的服飾,說話者的態度,手勢、說話地點的裝飾等。

語意學在本論文研究中,使研究者更加注意研究對象之背景發展因素。例 如,在研究文本方面,台灣與英國的文本都是以我們熟知的語言文字編寫。又 如,在課程綱要及教科書發展方面,兩國有各自教育上的改革背景。台灣方 面,近十年台灣教改脈絡為當代人所共同經歷的經驗,在此不多加贅述。英國 方面,英國的教改並非始於工黨政權,而是從 1980 年代後期就開始檢討了。當 時他們也做了國際比較,並曾經讚揚台灣的教育體系。其讚揚的理由是台灣中 小學幾乎全是公立學校,因此全國國民有一個低廉的、一致的並且公平的受教 育機會。工黨在 1997 年執政以後,的確更迅速地提出相關方案,像是文獻探討 2.1.2 所提到的狄林報告 (Dearing Report)。

• 常見質化取向之內容分析類別[27]

(1) 概念的分析:為了釐清概念,可採取的作法有:描述概念的要義或一般的 意義、確認概念的不同意義,或在各種例子中描述概念的適當用法。

(2) 編纂:文獻的編纂與出版,可按照年代保留下來,對以後的研究有所助 益。

(3) 描述性敘述:針對某事件作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其始末的故事。雖然 敘述的重點在於描述事件的細節,但事實上,它是故事的延續性與流程的 綜合。

(4) 詮釋性分析:詮釋性分析,乃將某教育事件與該期間內其他事件的關聯性 相互結合的做法,該類分析包括同時發生的經濟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事 件,即對該事件的研究,不採孤立而在較寬闊的脈絡中,進行分析。

(5) 比較分析:即把當時與其他期間教育事件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作質的比較 分析,此種分析可以標示一製的趨勢、一系列獨特的情境,或開展新方 向。

(6) 普遍化的分析:學理的分析或哲學的分析,提供普遍的詮釋。透過學理的 或哲學的分析,歷史的例證、過去趨勢的規則,以及事件的順序所提議的 命題,皆可用來解釋教育事件的進程。

上述任何一種分析的類別,在教育研究中均有其用途。概念分析具體指出 某一概念內蘊含的意義與涵義。文獻編纂為未來的研究保存了不可或缺的文 獻。描述性敘述可作為後續的詮釋性分析或比較分析提供間接資料。為了進一 步了解差異,詮釋性與比較性分析就顯得重要。如有新的資料出現或有不同的 科學概念呈現,既有的詮釋或分析,可能需作修正,普遍化分析也常有修正的 情況發生。

• 內容分析在教科書分析上的優勢與限制[27]

1.分析上的優勢:

(1) 內容分析法特別適合於長期間研究的縱貫式分析及比較研究,前者可藉以 研究對象的趨勢,後者可以比較哪一套教科書意識形態較濃,或哪一家報 紙的社論較保守。

(2) 內容分析的紀錄資料是自然發生的,如提供資料者的日記,便是在自然情 況下完成的。

(3) 內容分析的資料極為多元,舉凡正式文件、私人文件、數量統計,甚至照 片、錄音(影)帶等,都有分析的價值。

(4) 內容分析比大規模的調查,成本較低.且較省時;因為許多文獻大多集中 在圖書館、報館資料室,均易查詢。

(5) 由於有的文獻,如報紙的專欄,都由學有專精之士撰寫,其品質較郵寄問 卷的品質為佳。

(6) 內容分析的文獻多早已完成,因此內容分析不致對既有的內容、主題有所 影響。

2.分析上的限制:

(1) 易忽視質的限制:內容分析是依選定的分析單位,加以量化的操作,然後 由顯現出的數量差異,探究差異的意義。這種傳統的量化研究或評量,只 重視個別變項的操作,忽視了質的部分,其實質的評量才能探討課程核心 的部分,故本研究主要以質性取向進行分析。

(2) 易有「斷章取義」之弊:內容分析法無論是以字、句、主題、項目、人物 為分析單位或類目,都有斷章取義之嫌,由這些資料或得的結論脫離了還 境脈絡,忽視了現象所在的整體的社會結構。

(3) 忽視潛在課程:教科書只是「顯著課程」的一部分,分析教科書,只就顯 現出來的部分加以分析,若不深入探討「潛在課程」的層面,無法了解何 以呈現這些教材,而不呈現另一種教材,也就是不能深入了解影響教材選 擇的原理、原則及影響因素。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課程研究的 貢獻不大,故本研究分析將探討研究對象中可能存在的潛在課程。

(4) 忽視不能說出的語言:教科書中呈現的,尤其是社會科教科書上呈現的,

只是能說出的語言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以社會科教育而言,社會科教育學 者已在有形、無形中以各種方式控制了可能引發爭議的情境,如:選擇比 較安全的知識理論,選用價值中立的語言,選擇非反省性的研究主題以及 早已被控制的社會交互作用的形式。結果內容分析時,易僅注意到這一小 部分用語看來價值中立的「能說出的語言」,而忽略了「不能說出的語 言」。

(5) 如何挖掘「有意迴避偵測」:內容分析法已常被用於檢討性別、種族等偏 見上。宣傳教材或教科書編者為迴避傳統的內容分析的偵測,已知如何將 這些偏見隱藏到更深的層次,如「教科書敘述的相互關係結構」裡面。雖 然這樣的迴避內容較常出現在社會科學,但事實上自然科學中也會有一些 內容,是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而被迴避的,故本研究也期望能看出教材內 容中可能迴避了哪些議題。

• 近期數學教材內容分析相關研究

近年來數學教育以內容分析研究法為研究方法的論文有林秀瑾、張英傑 94 年發表於期刊的《 台灣地區三十年來國編版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圍分析研究 》 [28],為一種質化取向之內容分析中的比較分析,比較三十年來關於幾何的教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