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金屬迷思概念改變之研究 (頁 53-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壹、研究設計理念

本研究係關注於國中學生對於「金屬分類」之迷思概念類型,並進行 分析以進行教學策略設計。研究發展首先分析許良榮(2003a)國科會專題研 究成果「中小學生對於物質化學性質的分類迷思概念的成因之研究」,針 對該研究成果顯示之國二學生所具有關於金屬之迷思概念進行分析,之後 進行教學策略設計,並實際進行教學,冀能促進學生的概念改變,期使此 教學策略能對概念改變主題的研究有所助益。

爲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研究者根據迷思概念類型,進行迷思概念改 變的教學教案以及閱讀教材的開發與設計,並同時進行教學成效之評量工 具的設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採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將研究 對象分為教學組與閱讀組,二組學生均接受金屬概念雙層試題之前測;教 學組學生接受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閱讀組學生自行閱讀金屬概念教材,後 測結束後一個月,再同時接受相同工具之延宕測驗。設計模式如圖3-1-1

所示: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延宕測驗

O1 X O3 O5 (教學組)

(教學策略教學)

O2 C O4 O6 (閱讀組)

(閱讀策略)

圖3-1-1 實驗設計圖

實驗設計的主要步驟可以分為下列四個:

一、實驗處理前,二組學生均接受「金屬概念雙層試題」(見附錄一)之前 測(O1,O2)。

二、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將受試班級分成教學組和閱讀組。

三、教學組接受實驗處理X(教學策略教學),閱讀組接受實驗處理C(閱 讀策略)。

四、實驗處理後,二組學生均接受「金屬概念雙層試題」之後測(O3,O4)。

五、後測一個月後,二組學生均接受「金屬概念雙層試題」之延宕測驗(O5、 O6)。

此外,在教學策略設計完成後,進行一小規模的初探研究,以初步瞭 解學生對於教學策略教學有何感受與心得。並於教學結束後,在教學組中 以立意取樣選取數位學生進行個別晤談。最後針對前後測、延宕測驗結果 及晤談內容進行分析,透過量化資料與質性分析,瞭解教學策略之成效及 學生概念改變情形,作為正式研究改善教學之依據。初探研究結果呈現於 第四章一、二節。

本實驗之自變項、控制變項與依變項如表3-1-1所示,茲對各變項詳細

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1. 教學組:採用教學策略教學,由研究者自行進行教學,教學時間為 二節課。

2. 閱讀組:自行閱讀研究者自編之「金屬概念閱讀教材」,此閱讀教 材同樣依照教學策略設計,但學生係自行閱讀,並無教師在旁提示 及導讀。

(二)控制變項:

1. 學生起點行為:將二組學生的前測答對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以 確保二組學生在起點行為上,未達顯著差異。

2. 教學教案與閱讀教材包含的概念內容相同:本研究之控制變項為教 學教案與閱讀教材所包含之「金屬概念」內容是否相同,確保二組 學生所獲得之金屬概念內容為相同。因此,教學教案及閱讀教材進 行專家效度考驗,聘請二位自然科背景之專家針對教案以及閱讀教 材內容進行審查(專家效度審查表見附錄二)。其中一位專家目前任 職於某教育大學,具科學教育博士學位,另一位專家目前擔任某國 民中學理化教師,具理學碩士學位。經二位專家審查後,皆認同教 學教案與閱讀教材,所包含之「金屬概念」內容上為相同。因此,

可推論二組學生所接受之「金屬概念」為相同。

3. 外在干擾因素之控制: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本研究發展之教學策 略,對於學生在金屬迷思概念改變上之成效。因此,為去除外在可 能的干擾因素之影響,在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實施前,曾告知導 師以及學生,在施測的這段期間,能不要討論或查考關於問卷當中 的內容,並且在研究者選擇的教學以及施測的期間中,受測學生學

校的課程,也並未有相關的教學內容,因此,應能確保前測、後測

第 二 類

汞是否含有銀

的成分教學 8. 汞是金屬,因為汞有「銀」的成分

第一類為「金屬之分類的教學」,是針對學生迷思概念成因,主要是 對於金屬分類法則不熟悉所致。第二類「汞是否含有銀的成分教學」,學 生將「汞」歸類為金屬之理由是因認為汞含有「銀」的成分,此項迷思概 念,係受汞的俗稱為「水銀」之影響,因語言之過度推理而致,與第一類 對於金屬之分類法則不熟悉不同,因此將該迷思概念單獨歸為一類。

舉例來說,「碳棒是金屬,因為碳棒會導電」、「碳棒不是金屬,因為 碳棒是黑色的,沒有光澤」這二項迷思概念,學生將碳棒區分為金屬以及 不是金屬,所持之理由為「因為碳棒會導電」以及「因為碳棒是黑色的,

沒有光澤」,而「導電」、「具有特殊光澤」雖然是金屬所具有的性質,但 是「金屬」屬於集合概念,不是由導電、容易導熱、延展性佳、有光澤、

沸點高…等等單一性質所界定,而是這些性質的集合才屬於金屬。因此,

並不是符合單一性質或不符合單一性質,即據以判斷為是否是金屬,而是 必須通盤考量金屬之各項性質,以歸類該物質為金屬或非金屬。故此,學 生之迷思概念顯然是對金屬之分類法則不熟悉,因此在概念改變教學中,

研究者將之歸類為「金屬之分類的教學」。關於第二類「汞是否含有銀的 成分教學」,係關注於學生是否能分辨「汞」稱為「水銀」並不是因為汞 含有「銀」的成分之故,而是根據汞的外觀及特性,而作此命名,因此將 該迷思概念單獨歸為一類,進行概念改變之教學設計。

依據教學設計分類的原則進行分類後,即著手設計教學(包含教案之編 寫,見附錄三),教學流程如圖3-1-2。各項分述如下:

一、在教學流程設計中,讓學生自行列舉金屬之特性,一方面可觀察 學生之先前概念,另一方面讓學生多加舉例,亦可增加其豐富性。

二、類比亦是一種科學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因為這樣便可把抽象的

增加豐富性 增加豐富性

增加豐富性 增加似真性

1 2

迷思概念分析

喚起舊經驗

提出問題

以類比方式舉例

提示反例

概 念 達 成 模 式 舉其他例子

教學前

學生列舉金屬特性

、教師說明及釐清 說明汞的俗名為

水銀

註1:金屬之分類的教學

註2:汞是否含有銀的成分教學

圖 3-1-2:金屬教學流程圖

概念形象化,使學生更易於了解此項概念,在本研究中係將金屬 之分類類比於生物界中關於昆蟲之分類,以增加學生關於何謂分 類之理解。

三、Bruner之概念達成模式,乃融合提示正或負的例證以及敘述主要屬 性等理念(引自甘漢洸等,1991),以期增加學生之豐富性(可應用 在其他例子上)。

叁、閱讀教材設計

由於國中二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並未有同樣金屬概念的單元設 計,關於金屬之概念散見於各相關單元內,故,為讓閱讀組與教學組學生 獲得相同的金屬概念,研究者同樣針對上述關於金屬概念之教學策略設 計,自行設計一份閱讀教材(見附錄四),讓閱讀組學生自行閱讀,之後 再進行後測與延宕測驗。

在文檔中 金屬迷思概念改變之研究 (頁 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