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行動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過程中發展STEM取向之 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教學時觀察學生之學習歷程,反思教師教學之過程 以及學生製作過程與成果,解決教學現場遇到之問題。準實驗研究係針 對實驗組實施本行動研究發展之活動,於教學後,施測國中新編多元性 向測驗之機械推理測驗,以實驗組之施測結果及對照組之施測結果,經 由統計方法,檢定兩組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探究本實作活動對學生機 械性向之影響。研究方法及行動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一、 研究方法

本行動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分別探究實施「STEM取向之 機構玩具實作活動」的實驗組學生與「非STEM取向之木板凳實作 活動」的對照組學生在機械性向上的差異情形,教學實驗設計如表 1:

表 1 教學實驗設計

組別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STEM 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 X O1 對照組

(非 STEM 取向之木板凳實作活動) C O2

針對表1進行說明,X代表實驗組實施十週的「STEM取向之機 構玩具實作活動」,C代表控制組實施十週的「非STEM取向之木板 凳實作活動」。𝐎𝟏、𝐎𝟐:代表實驗實施後,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 學生所實施的後測,即為《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研究者採用 其中的機械推力測驗分數再進行後續分析,詳細分析於本章第五節 中說明。

35

36

自我,面臨升學時多選擇目前就業市場趨向的職業所相關高 中職類科或大學科系。

2. 界定問題的領域(105年6月)

此現象顯示出有些現行的生活科技實作活動難以使學 生進行系統性思考,及統整知識與實作經驗之問題。研究者 認為,生活科技課的原意是透過實作活動,使學生手腦並用,

培養其設計與批判的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 作活動的過程中卻可能因為學生著力於工具的操作與實作 經驗的連結,而忽略了所學到之知識的應用。此外,多數學 生多埋首於課業中,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觸發其非學科之多 元智能,學生對於自我性向的瞭解不足。因此,研究者將問 題界定於生活科技課程中之教學實作活動所面對的問題,研 究者將對於生活科技教學實作活動提出改進的教學策略,即 是本研究所要進行的行動研究方案之教學策略。

(二) 第二步驟─問題的分析

1. 分析所關注問題的必要性(105 年 6 月)

生活科技課程的目的應確實地實現於教學過程中,上述 所觀察到的兩個問題亦是長久以來一直面臨到的重要問題。

因此,解決此兩個問題是必須且急迫的。

2. 確定問題焦點(105年6月)

在發現與分析問題之後,研究者將問題解決之方式聚焦 於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與內容之改善。就問題的分析,研究 者認為在生活科技課程中,若能透過整合性之教學策略,可 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學科知識、結合技能於實作活動

37

上,統整其知識與實作經驗。亦能使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與 能力,對於未來選擇高中職類科,甚至大學科系有相當的幫 助。

(三) 第三步驟─形成研究假設

1. 初擬行動研究計畫(105 年 7 月)

研究者初擬行動研究計畫為設計一個 STEM 取向教學 之實作活動,配合課綱中七年級教學內容「機構與結構的運 用」,將機構的基本知識及相關的數學與科學知識延伸發展 為適用於八年級之 STEM 取向教學的課程內容與實作活動,

以學生之多元性向中之機械性向作為研究項目,使學生應用 及統整知識與實作技能,以及探討此整合式教學實作活動是 否能對學生的機械性向產生影響。

2.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105 年 8 月)

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包含 STEM 取向教學、機構 與機構玩具,以及性向與機械性向等相關資料。

3. 規劃行動研究計畫(105 年 9 月-105 年 12 月) (1) 發展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之教材

以現有的機構玩具為基礎,發展STEM教學之教材,

期間尋求專家意見再作修正完成最後教材。

(2) 設計及製作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教具與學習單

以發展完成的教材設計並製作出此STEM取向之機構 玩具範例及學習單,期間亦徵詢專家意見再作修正完成 之。

38

(3) 發展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之評分項目

依據研究者欲使學生達成之學習目標作為評分項目 之發展基礎,目的是量測學生是否能透過此教學活動達到 學習目標。

(四) 第四步驟─採取行動

1. 選擇研究對象(105年9月)

研究者選擇以其任教之某所臺北市立國民中學之八年 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選擇三個班級共83人,其中實驗組56 人包含男生28人,女生28人進行本研究發展之教學活動;對 照組27人包含男生14人、女生13人進行非STEM取向之木板 凳實作活動。

2. 進行教學(105年12月-106年5月)

教學於105學年度下學期開學後進行,為期10週,每週 一堂課,共10堂課的教學活動。在此教學活動進行前,教學 前置活動──液壓機械手臂,於上學期的期末進行,使學生 瞭解連桿機構。教學流程與評量實施時程如圖18:

39

圖18 教學活動與評量時程圖

3. 蒐集資料(106年2月-106年5月)

蒐集學生之活動學習單(四連桿學習單、凸輪學習單),

學生作品設計圖與作品成績及《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之 機械推理測驗之施測結果,加以整理,作為後續資料分析的 依據。

(五) 第五步驟─評鑑與回饋

前置活動:機構相關知識教學

連桿、四連桿機構

進行機構玩具設計(發放設計圖)

105.12-106.01

機構相關知識教學(發放學習單)

齒輪機構、凸輪機構

前置活動:液壓機械手臂製作

進行機構玩具製作

作品評分、

發放 STEM 取向之機構玩具接受度問卷

教學進行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之 機械推理性向測驗

105.12-106.01

106.02-106.03

106.03

106.04-106.05

106.06 106.06

40

1. 資料分析(106年5月)

此階段將教學時得到的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資料包含 凸輪機構學習單、學生作品設計圖、《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 驗》之機械推理測驗施測結果及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 活動接受度問卷。

2. 撰寫研究報告(106年5月-6月)

根據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評鑑行動研究方案,評鑑 可能的影響與重要性,確定行動研究的效度,並提出建議與 結論。

3. 計畫未來的行動研究主題(106年6月)

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檢視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是否達 成,根據結果檢視問題是否存在或產生新問題,再次進行研 究問題的確定,修正並計畫未來的行動研究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