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行動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行動研究,是將研究和行動結合的研究方法(黃政傑,1999)。潘世 尊(2005)認為行動研究可以揭露並解決參與者本身想法和行動中的問題,

滿足不同意圖者要求的想法,為實踐哲學之具體實踐,並從中形成教育 知識。蕭昭君(2004)則認為行動研究是將研究者將研究的聚光燈照在自 己身上,透過研究過程,照明行動的盲點,進而增進專業及建立新的視 界。行動研究的特色是教育工作者本身即為研究者,研究的主題是學校 需要改進的教育活動,而目的在於解決平日所碰到的問題(潘慧玲,1996)。

由上述可知,行動研究可以讓教學者透過有計畫的行動方案,進行行動 的過程中不斷反省與修正行動策略,以解決教育現場發現之實際問題,

改善教育現況。

一、 行動研究的設計

教育行動研究可分為一般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教育行動研究、教室 行動研究,及課程行動研究(蔡清田,2013),依問題的層面不同,則進 行不同類型的教育行動研究。

由於研究者在教育現場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在進行實作活動時,是 以嘗試錯誤的學習方式進行實作,較少運用學科學習到的知識,現行的 教學活動難以使學生進行系統性思考,以及統整知識與實作經驗。另外,

學生在面臨升學時並未清楚自我性向而難以做出適當選擇之問題。因此,

研究者為解決此觀察到之問題,選擇以行動研究進行本研究。

二、 行動研究的實施

研究者於教育現場中發現問題,發展並確認研究問題,再擬訂解決 方案進行行動以解決問題。教學前,擬訂完整的教學計畫;教學時,依 計畫進行教學、觀察學生學習歷程,及調整教學進度與內容並解決教學

29

現場遭遇之問題;教學後,反思教師教學之過程以及學生學習之過程與 成果,探討教學所遭遇的困難及問題。

本行動研究根據蔡清田(2000)、Taba & Noel(1992)所提出的教室行 動研究的五個步驟:(一)問題的確定;(二)問題的分析;(三)形成研究假 設;(四)採取行動;(五)評鑑與回饋),進行本行動研究之研究規劃,如 圖16所示。以下說明教室行動研究五步驟的執行意涵與細項:

1. 問題的確定:指出教育現場遭遇困難產生的實際問題。

(1) 確認和釐清一般的觀念想法 (2) 發現問題

(3) 界定問題領域(能力範圍內可解決的問題)

2. 問題的分析:分析問題與決定某些具有持久性的影響因素。

(1) 分析所關注問題的必要性

(2) 分析問題可能遭遇的困難(必要時諮詢專家意見進行分析) (3) 確定問題焦點

進行問題分析的階段時,當教育實務工作者產生情緒或特 定需求時,可能會使問題複雜化,而產生壓力,也可能認為問 題分析浪費太多時間,欲縮短分析的步驟,抑或是認為問題太 複雜無法加以處理,是此階段必須留意的部分。

3. 形成研究假設:形成重要因素的暫時性觀念,並蒐集資料及解釋 資料,進一步地釐清上述的暫時性觀念,發展出行動的研究假設,

亦即是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之策略。

(1) 初擬行動研究計畫 (2)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3) 規劃行動研究計畫

30

4. 採取行動:對於上述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之策略採取實際行動,

實施於教室情境中。

(1) 選擇研究對象 (2) 進行教學 (3) 蒐集資料

蒐集資料的主要來源有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文件又 包含問卷、日誌、隨筆、心得、報告、作業、學習單、考卷、

錄音(影)帶、照片等。以上蒐集資料的方式皆須遵循一定的規 範,成為有效的資料。

本行動研究所蒐集資料的方式為文件分析,包含凸輪機構 學習單(附錄三)、作品設計圖(附錄四)、機械性向測驗、STEM 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接受度問卷(附錄五),資料的詳細內 容與資料分析方法將分別於第三章第四節與第五節中詳細說 明。

5. 評鑑與回饋:評鑑行動的結果,亦即是評估採取行動後的實施結 果。進行「再確定」,判斷是否解決遭遇的問題,或有其他問題 產生,如未解決,則修正問題的焦點,研擬更適切的問題解決方 案策略,以便未來繼續採取下一步的行動與評鑑,以解決此教室 情境所遭遇之問題。

(1) 資料分析 (2) 撰寫研究報告

(3) 計畫未來的行動研究方案

31

圖16 教室行動研究五步驟

問題的確定

問題的分析

形成研究假設

採取行動

評鑑與回饋

再 確 定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