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的相關研究始於1960年代初期Hart在史丹福大學所作關於知 曉感的博士論文。Sternberg(1986)認為個人在解釋、分析或評估某些訊 息的過程,且運用反省的態度、技巧和能力,去指導個人的思想、信念和 行動,是一種高層次的思考活動。而此種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

(Active monitoring)、結果調整(Consequent regulation),以及對所有認 知過程的總匯集(orchestration)的認知能力也就是後設認知(Flavell, 1976)。

壹、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一、後設認知的定義

認知是個人獲得、轉換、儲存、提取與應用訊息的智能作用歷程,其 目標在於形成意義(meaning-making);而後設認知是架構在個體原有的 認知型態上的反思與調整,使個人用來解決問題、作決定以及學習新觀念 的心理歷程、策略和表徵;也就是說、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 的認知(張春興,1996)。

二、後設認知的意涵

後設認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認知的歷程、產品或任何與此歷程之產品

有關的知識,包括「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整」的心理歷程。認知是 強調做 ( doing ) 的部份,而後設認知是選擇如何做,計劃怎麼做。因此、

後設認知策略是有助於提升使命感、態度、注意力和工作動機,並且能適 切的調節方向、檢視和查核計畫,以增進工作成效的方法(Flavell, 1976;

Brown, 1987;張玉成,1998;張景媛和陳荻卿,2003)。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對其認知有認知,亦即可論述反思自己 思考的概念。亞里斯多德認為在真正的看和聽之上,有一個分離的力量,

26

使得我們心靈知道我們在做什麼(Brown, 1987)。雖然後設認知能力與後 設認知經驗均存在個體的認知體系中,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後設認知能 力與後設認知經驗卻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李偉俊,2008)。

貳、推理能力(reasoning capacity)

經過一連串思考的過程,從舊經驗或知識中轉換而產生新的知識或想 法,期間所經歷的程序就是所謂的「推理」。

一、推理的意義及重要性

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前提)得出一個判斷(結論)的思維過 程。張春興(1996)將推理定義為「按邏輯規範推理思考的歷程,亦即在解 決問題時合理思考的歷程」,所以推理是一種動態的人類活動,也是一種 心理活動(思考),這種活動包括解決問題,推理在思考的歷程中是高於回 憶之層次,推理能力是屬於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涂金堂,1999)。普通 推理力是包含在智力中,它所代表的是智力中的一部份,且是「解決問題」

與「學習遷移」的象徵,它並且可以影響到個體的學習 (Angell, 1964; Krulik

& Rudnick, 1993; Spitz, 1979) ,藉由促進推理思考能力,能直接或間接的 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表現 (莊謙本和戴嘉伸,2004;張景媛和陳荻 卿,2003;陳李綢,1992)。李丹(1989)認為推理發展存有年齡階段,且學 生推理的表現與年級有顯著差異,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在推理表現方面,具 有概括性的抽象能力差、邏輯性不佳與自覺性差的特徵;到了三、四年級 以上的兒童則較能獨立辨別出事實和理由,也可進行比較複雜的活動。

二、推理的類型

推理是日常生活中欲解決某方面問題常用的思考方式,過程必頇合於 邏 輯 , 因 此 又 稱 為 「 邏 輯 推 理 」。 推 理 主 要 分 為 歸 納 推 理 ( inductive reasoning )、 演 繹 推 理 ( deductive reasoning ) 及 類 比 推 理 ( analogical

27

reasoning)(黃秀瑄、林瑞欽,1991)等三種類型,茲分別描述如下:

(一)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歸納推理是對眾多的訊息加以整合,找出其共同的型態,或是其共通 法則的過程。透過歸納推理可以在有限的資訊中說明出整體現象發生的原 因,並可對事件加以預測,藉以降低問題的不確定性(張玉成,1998)。

(二)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演繹推理是指運用邏輯規則進行思考與解題活動,或在某一前提為真 的條件下,導出其他事物必定是真實的結論。其可以分成下列兩類:

1.三段論法:演繹推理是由一般性命題推出特殊命題的推理方法。

演繹推理的主要形式,就是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結論的三段式推理。

2.條件式推理:條件式推理是以某種條件句為前提,從而判斷在某 種情況下會產生何種結果,並可分為正引法(modus ponens)、反引法(modus tollens)、否認前置事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和確定結論(affirming the consequent)等四種類型,其中正引法和反引法所推導出的結論是屬於有 效結論,而否認前置事件與確定結論所導出的結論是屬於無效結論。

(三)、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

使用類比推理具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用在解說和傳達概念,另一個則 是用於推理、產生概念;因此,類比是一個過程,旨在確認不同概念間相 似處之過程。換言之、類比是將不同的兩類事物進行相似處比對,進而從 已知的事物推測出另一類事物,並表達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的邏輯 推理方法。

三、推理能力與工作記憶的相關係數高達 .8 到 .9,Kyllonen & Christal

(1990)發現理解力與一般性知識有對應關係,而工作記憶容量則與處理 速度相對應。在類推理解力中,記得 A:B 可能的各種關係能增加由 C 找 出 D 關係的機率,Sternberg(1988)認為編碼時間和成功解決之間具有絕

28

對關係(例如:慢的編碼是更加成功的),這可能是因為完全的編碼不僅 是單純的策略選擇,也是工作記憶的回應。高工作記憶容量將花費更多的 時間編碼,因為他們可以同時保持更多的屬性和關係,而為了保存更多訊 息活動也會耗費最初編碼的時間;其優點為不需循環透過不同的編碼和推 理階段。

參、高層次思考

思考模式的三要素為學科內容思考、批判思考與創造思考,思考可分 成兩種層次:基礎層次思考和複雜層次思考。複雜層次思考也就是「高層 次思考」,而有意義的學習正是以批判性思考及邏輯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來達成的(Jonassen, 2000;張銘忠,2006;莊謙本、黃議正、黃玉君、陳 鴻基、張銘忠,2009)。

學科內容的思考與個人專業領域的先備知識息息相關,葉玉珠(2005)

也提出創造力雖與人格特質、文化素養與學習環境相關,但是驅使個體展 現其創造力的動能,仍必頇架構在個體厚實的本科知識基礎(Domain knowledge)之上,因為、創意本身是需要獲得其所屬領域學門的認可

(Amabile, 1988;Zimmerman, 2006)。

美國學者從 1960 年代開始研究批判思考在教學上的應用,但因每位

學者研究重點不同,而對批判思考定義有不同見解。綜括來說,當個體在 所屬的環境中對某些事物做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時,必頇依循某些標準或 規範,再對事物加以分析;因此,批判思考是具有確認訊息或知識的真實 性、準確性和價值性的過程(Beyer, 1988;張春興、林清山,1989)。

批判思考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推理和目

標導向的思考,並且應用這種思考而形成推論、預測可能性、進而做出決 定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批判思考是個體決定何者可信和何者應為之反

29

省性、合理性的思考,包括個人用來解決問題、作決定以及學習新觀念的 心理歷程、策略和表徵 (Siegel, 1980;Ennis, 1985;Sternberg, 1985) 。 肆、後設認知與創造解決能力的關聯性

後設認知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具有計畫、監控和評價之作

用,是做為提昇創造思考的層次。後設認知位居中間執行提昇、檢視創造 思考的歷程、監控推理思考的成果、評估推理思考的得失與監督批判思考 的運作,藉以偵測正確評判與否的過程。

Bowd(1994)認為流暢性是後設認知的自動產生(automation)或是排除 (elimination),變通性是適應行為,與後設認知有密切關聯,精密性是一種 精深策略行為,屬於後設認知範疇 (Sternberg, 1988;張昇鵬,2003;何偉 雲、謝居盛、施焜燿,2004) 。

綜觀上述,後設認知是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是個體經由認知 思維從事求知活動時,能明確了解其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並進一步反 省自我認知而建立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後設認知是個體具有自 我覺察、認知策略、自我規畫與自我檢核的綜合能力。

30

第三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本節主要是探討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內 涵與彼此間的關聯性。

壹、創造力的涵意 一、創造力的內涵

韋氏大字典將創造力(creative)解釋為「賦予存在」( to bring into existence)的意思,具備無中生有或首創的性質(張世彗,2007) 。Wallas 提 出創造歷程四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與驗證期,而 Gallagher (1994) 則進一步界定各階段應具備的思考運作和要素,如表 2-1。

表 2-1 Wallas 創造歷程四階段的思考運作和要素

階段 思考運作 思考要素

準備期 認知記憶 好學、維持注意力

醞釀期 個人思考 智能的自由

豁朗期 擴散思考 冒險、容忍失敗及曖昧

驗證期 聚歛思考、評鑑思考 知能訓練、邏輯推理 資料來源:引自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pp.4。

二、創造力的本質

創 造 力 的 本 質 研 究 很 多 ( 陳 龍 安 , 2002; 陳 昭 儀 , 2000; 潘 裕 豐 , 2005; Torrance, 1995), 創 造 力 的 本 質 可 從 認 知 本 質 來 歸 納 為 流 暢 力 、 變 通 力 、 獨 創 力 、 精 密 力 , 亦 可 從 情 意 本 質 歸 納 為 敏 覺 、 冒 險 、 挑 戰 、 好 奇 。 Amabile (1983)認 為 創 造 力 的 表 現 就 是 經 過 專 家 評 定 為 有 創 意 反 應 或 工 作 的 產 出,且 是 由「 領 域 相 關 技 能 」、「 創 造 力 相 關 技 能 」與「 任 務 動 機 」三 者 互 動 的 結 果 ; 而

31

Crople y( 2001 ) 更 將 創 造 力 分 為 兩 個 層 次 , 即 「 卓 越 超 群 的 創 造 力 」 與 「 日 常 生 活 的 創 造 力 」 。

貳 、 創 造 思 考 一 、 創造思考

創造乃為一複雜的理念,涉及能力、動機、技術、人格特質以及情境 等各種變數(林幸台,1980),創造思考是一種高層次思考活動。創造力 是指在任何領域的行為、構想或成品的創造思考能力,是一種擴散性的思 考方式,在認知方面是指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及流暢力;在情意方面 是指好奇心、冒險性、挑戰性及想像力(潘 裕 豐 , 2005)。

創造乃為一複雜的理念,涉及能力、動機、技術、人格特質以及情境 等各種變數(林幸台,1980),創造思考是一種高層次思考活動。創造力 是指在任何領域的行為、構想或成品的創造思考能力,是一種擴散性的思 考方式,在認知方面是指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及流暢力;在情意方面 是指好奇心、冒險性、挑戰性及想像力(潘 裕 豐 , 20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