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是在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 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新(Innovation)、想像力(Image)是新思維的人所具有的特質,

意即創造力人人皆有(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和林幸台,2000;曾志朗,

2005)。它是人類所獨具的特質,也是社會與個人進步的驅動力(吳明雄、

許碧珊、饒達欽、簡明忠、陳建宏和張中一等,2008;Guilford, 1986)。

Amabile(1988)指出「個體創造力」是組織創新的主要元素,未來世界的 經濟競爭力在於產業研發能力,而產業研發能力來自於學校教育、社會教 育及產業教育(洪榮昭、蕭錫錡和吳明雄,1997;蕭錫錡、張仁家和黃金 益,2000)。面對知識經濟與技術生命週期大幅縮短的環境,各級技術性 人才更頇具備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技職教育是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 各級技術性人才之重要培訓的管道,更應該重視創新技能與創造力的養成 (莊謙本和黃雅萍,2002)。有鑑於此、教育活動的變革頇以培育學生具備 創意動能、養成學生具備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主要宗旨,教育部(2002)

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表明「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不僅是提昇國民 素質之關鍵,亦為發展知識經濟之前提,所以創造力教育也就成為未來教 育工作之推動重點。」此外,教育部(2006)為了發展具創意導向之學校 教育內涵,以營造出培養高中職學生創造力的學習環境,更於民國95年訂 定「教育部輔導高級中等學校發展創意教學環境補助要點」,以落實教育

2

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因此,探討個體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內 涵,將有助於推廣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實為重要,是為本研究動機 之一。

Neisser(1967)認為:「認知是指類換、類約、加工、儲存、提取和 使用感類輸入的所有過程」,也就是說、認知是人類在環境中經由感官覺 察、注意(attention)、辨識(distinguish)、轉換(transfer)、記憶(storage)

等內在的心理活動。但是面對外在訊息負荷的暴增,個體可運作的資源有 限,無法將全部的訊息接收處理,是故,「注意力」的介入與過濾將有助 於人類在面對外在世界時,有效的運用有限的容量資源,進而選取所需要 的適當訊息(阮啟弘、呂岱樺、劉佳蓉和陳巧雲,2005)。個體對相關主 題的知識透過注意力而被接收與處理,只有被注意到的資訊,才能被學習 者內化為知識(于富雲和陳玉欣,2007; Asubel, 1960),也就是說人類訊 息處理的歷程,包括:接受器、工作/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及反應器等,且 其個別在訊息處理過程中扮演不同的功能(岳修平譯,1998)。訊息處理 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將個體的記憶區分為感官記憶、工 作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學者認為訊息被個體注意與接收後會先進 入感官記憶且維持數秒鐘,再經由工作記憶的複誦與存取,並且儲存在短 期記憶區塊,經自動化(Automatic)機制進而建構成長期記憶區的基模

(Scheme)(陳密桃,2003;吳金聰,2006;Sweller, Van Merriënboer & Paas, 1998)。而長期記憶的基模越多越廣,個體可運用處理的資源基礎也越多 越廣,是以驅使個體展現其創造力的動能,仍必頇架構在個體厚實的本科 知識(Domain knowledge)基礎之上,因為創造力雖與人格特質、文化素 養與學習環境相關,,但是創意本身則需要獲得所屬領域學門的認可(葉 玉珠,2005;Amabile, 1988;Zimmerman, 2006)。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 展現與其專業知識息息相關,也唯有具備紮實的本科相關知識為根基,方

3

能有效運用創意思維、使原有知識體系更加精進多元,並增進個體觸類旁 通的運用能力。知識的建構與個體對訊息處理的能力有關,因此、探討訊 息處理能力的內涵與彼此間的相關性,藉以瞭解個體的高層次思考運作之 歷程,將有助於規劃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相關課程與活動,是為本研究動 機之二。

訊息被個體所注意與內化為認知基模並且儲存在長期記憶,但是此認 知對個體而言只是一個被儲存的知識而已,若沒有被類化推理與運用,仍 無法激發個體展現其創造力,充其量只能藉此知識記憶在考詴應答時獲得 高分。Kyllonen和Christal(1990)將個體的推理能力和工作記憶容量視為 二個不同的思考本質,Spearman(1923)則將理解力描述為一種抽象概念、

高層次處理的能力。在個體建構其認知的歷程中,理解力是一個轉換機 制,激勵個體在原有的本科知識體系之下,促使個體轉化認知形態並展現 出高層次思考活動。也就是說個體對訊息的理解與運用,將促使個體瞭解 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結構,並且對接收的資訊與整個認知活動進一步整合而 形成後設認知,使個體的知識體系經由量變而產生質變的提升。後設認知 是個體對其知識體系做全面性的有計劃監控、調整執行與評鑑等的適當操 弄,進而將原以記憶型態儲存的認知進行反省、批判與知識再重組的一種 高層次的運思活動(Flavell, 1976;Novak & Gowin, 1984;Nelson, 2001;

張春興,1996;程炳林,2001;李偉俊,2008)。因此,後設認知是個體 將原有的認知進一步做分析、類化的高層次思考活動之一。要培養個體具 備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則頇提升個體垂直思考和知識水平移轉的能力,

而個體的後設認知是其重要的關鍵能力。因此、探討個體的後設認知能力 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性,是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個體展現出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外顯性的能力,並且架構在個

4

體的先備知識(專業知識)上,而先備知識的形成從訊息理論來看便是一 種知識建構的歷程。Sternberg(1991)指出創意型的資優能力可以在工作 中提供最偉大的貢獻,如科學、藝術及文學等領域。近年來對創造力的研 究更在各個領域學門中展開,其認為創造力的表現會因人的特質與文化的 薰陶產生差異性。所以、教師應提供適當的機會與環境,使個體的創造性 問題解決能力能充分發展與表現(Simonton, 2003;陳昭儀,2000)。葉玉 珠(2007)從生態系統的觀點認為個人特質對創意具有直接的影響,同時 也指出家庭及學校環境都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Gardner, 1993;

Michel & Dudek, 1991;Pohlman, 1996;Fleith, 2000;Snowden & Christian, 1999;陳昭儀,2006)。是以,經由探討個體的注意力程度、工作記憶量、

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間的相關性,藉以提供教師規劃教 學課程與活動設計時之參考,並期許達成培育學生具備創造性問題解決能 力之目標,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