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陳述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原因;第二節為本研究之 研究架構;第三節為研究的流程;第四節描述本研究的情境及參與人員;第五節 則為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方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

一、 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是一種由下往上的研究方式,強調從實務工作者的立場與需求出 發,對實務工作者本身所處的工作情境、內涵進行反思與批判,並結合研究過 程與步驟,找出解決或改變實務工作困境、問題的方案或行動策略,是實務行 動與研究兩者整合一起的方法 (蔡清田,2000;潘淑滿,2003;Mills, 2007/2008)。

二、 行動研究的過程

Mills(2007/2008)對教育行動研究歸納出四項過程,此四個過程如螺旋,

且並非單向,而是相互辯證、影響(如圖 3-1):

(一) 確定焦點領域:牽涉教與學,聚焦於自己的實務,並須在研究者的控 制範圍內,且為研究者所關心的、願意去改變或改進的。

(二) 蒐集資料:為了有系統的探究焦點領域,需要發展適當的資料蒐集技 術以回答研究問題。

(三) 分析與詮釋資料:充分而準確的綜要資料,並發現資料的意義,以探 索每一種可能的角度,尋求新的了解。用以預測下一個過程。

(四) 發展行動計畫:試圖回答現在應該要做什麼的問題。

確認焦點領域

蒐集資料 發展行動計畫

分析與詮釋資料

資料來源:修改自 Mills(2007/2008)。行動研究法(頁 25)。台北:學富。

圖 3-1 辯證的行動研究螺旋

三、 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行動研究是研究者在參與實務工作過程中,有系統的收集資料,從資料中 分析出焦點問題,進而針對焦點問題提出改革方案,在實施中仔細評鑑改革方 案的影響。研究者從教學實務工作中發現學生普遍存有統整上的問題,利用調 查表將學生具有的統整問題焦點更具體化,進而改編自現有教科書或自編教 材,設計及實施視覺藝術統整課程方案來解決問題,主要在了解視覺藝術在跨 領域統整課程的功能,探討課程對中年級學生統整、應用知識上的影響。是研 究者關注自身實際教學情境,而發現問題,進而發展出行動策略,以改善問題,

聚焦在實務的教與學歷程,焦點領域在研究者的控制範圍內,符合行動研究之 特徵,故採取行動研究,透過多面向的觀察、訪談、作品分析過程,深入檢視 視覺藝術統整課程對中年級學生應用學科知識之影響情形。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視覺藝術教育為核心,從學生的校園生活出發、設定主題,再由主 題發展概念,繼而在過程中適時應用各領域的知識、技能,以完成主題,屬於游 家政(2002)所述之議題導向的統整。藉由視覺藝術的感性與創造,增加學生對所 學習的學科領域內容的情意部份,及將學科內容應用於生活的能力。也藉此研究,

使研究教育獲得專業上的成長,研究架構如圖 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焦點領域為:有感於藝術與人文領域遭邊緣化,教科書內容重複、

零碎出現,及學生對學習缺乏綜合應用能力,研究者企圖以視覺藝術統整課程的 教學進行變革。此變革聚焦在研究者班上的教學實務,是研究者可以控制,且為 研究者熱切關心且願意去改變的,研究流程如圖 3-2。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人員

一、 研究場域分析:

本研究實施場域為臺東縣特偏學校綠綠小學之樂樂分校(匿名)。樂樂分校 位於山陵坡地,校內八十餘年苦楝環繞。四月花開,淡紫色花瓣紛飛如雪;十 二月金黃果實累累類搖錢樹。校舍後方為一大片陡山林。全校不到廿名學生(101 學年度),僅兩名漢人,其餘皆為阿美族。學生多有親屬關係,校內氣氛若一大 家庭。學生家庭多數以務農維生,種稻為主,輔以玉米、蕃茄,經濟弱勢。社 區內梯田比麟節次,映襯藍天白雲,為絕佳美景。校內教師間相處和睦,但因 流動頻繁,加上人數少,及未建立良好的專業對話制度等原因,課發會流於形 式,領域會議、學年會議有名無實。協同教學雖為常態,但實質上多為分配節 數、少有討論。

二、 研究倫理:

在研究中關注倫理,是研究者的責任,特別是採參與式的行動研究。在研 究的一開始,應先釐清研究者的倫理立場,並掌握「關照、公平、開放與真理」

的原則,才是加強研究人員間的關係及探究活動的重要價值(Mills,2007/2008)。 釐清研究時倫理立場的四個方面:

(一) 告知的同意:

「告知的同意」是最基本的研究倫理。它可以確保研究者以自由意志與 自主性進入研究,而且是了解該項研究及研究可能產生的任何傷害。如此才 能使參與者在未完全了解研究的情況下,對於研究者的勸誘或研究需求所造 成的剝削降到最低。此外,為了避免侵犯隱私權及可能造成的傷害,所有參 與者的個人資料或訊息應該保密,只有研究的執行者才可以接觸。本研究中 進行資料蒐集及資料處理的編碼過程中,將以匿名方式保護參與者(包含學 童及教師),凡涉及機密以及個人隱私的資料將保密處理不予公開。對於「告 知的同意」,研究者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在研究之前向學童、家長及觀察教師,

陳述研究的目的及可能發生的過程,邀請學童及教師參與本行動研究。

(二) 倫理的觀點:

以個人出發設想研究倫理,應是設身處地的處理人際間的問題,避免在 研究的過程中或發表時,造成參與者及研究者陷入緊張或危機的人際關係中。

(三) 社會原理

社會的原理就是:民主、正義、平等、解放,這也是研究者進行研究中

的守則。因此在本研究的資料蒐集過程中,也謹守坦白、真誠的態度,在錄 音或錄影的方式紀錄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情形及以拍照的方式記錄學生作品 前,均予以告知尋求同意,不欺瞞、不隱匿器材,也不將搜集到的內容公開。

(四) 準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將審慎考量適當的觀察技術與分析方法,以確 保資料的準確性,並做出客觀、正確的分析,以呈現研究的結果。並時時反 思個人的態度與偏見,避免使用任何方法操縱支持個人觀點的資料。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將積極建立、維持和參與者之間的信賴關係,以回應 參與者對研究者的支持與協助。

三、 參與研究的人員:

(一) 教學者

本研究之教學者即為研究者,自學齡前至國小畢業均在才藝班學習繪 畫,高中就讀美術班,大學輔修美勞教育學系三年。教學年資為九年,前六 年於本校於服務,後三年調至分校。曾任兩輪低年級導師共五年、中年級導 師一年、高年級導師一輪二年。其間均任班級之藝術與人文領域,並不斷指 導學生參加繪畫、繪本、說故事等比賽,期能建立學生多元的成功經驗,增 加學生自信與學習興趣。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方便性取樣,考慮研究者能長期觀察及便於蒐集資料,以任教 之樂樂分校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全班學生共四位,皆為阿美族、生理男 性。研究者自二下起即為該班導師,雖三上因請育嬰假未與之共同成長,實 際相處也有一年,雙方有一定之瞭解與默契。因地理環境及家庭因素,學生 與外界接觸之機會少之又少,又因經濟弱勢家中多無網路,資訊接收上多來 自電視與學校。學生雖文化刺激少,但伴隨個性純樸、感官敏銳、樂於接受 老師教導,實為學習上之優勢。

(三) 參與研究的人

1. H 老師:教育大學教授,是本研究的課程專家,澄清研究者的統整概 念、課程概念,給予研究者寶貴的建議。

2. X 老師:於樂樂分校任教逾七載,是分校內最資深之教師,對分校的 運作、全校學生及其家庭、社區環境均非常熟捻。平時即主動且樂 於分享教學之事務,對於視覺藝術非常喜愛,專長是 POP。本學期 X 老師是研究者在中、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協同教師。研究前口 頭邀請 X 老師參與研究,協助研究者討論教案內容及教室觀察,X

老師欣然答應,並允諾在教室觀察中將書寫教師觀察紀錄表,供研 究者省思。

3. C 老師:樂樂本校三年級導師,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美術教育學系。

因與研究者都為科班出生之藝術與人文教師,許多理念相近,且具 批判精神,故於正式課程之前邀請參與本研究,協助正式課程設計 的擬定。

4. D 老師:樂樂本校四年級導師,目前就讀臺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 班。因聽到研究者與 C 老師討論教案,主動參與並給予建議。

四、 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對學生來說是班上的導師,教授國語、數學、社會、健康、藝術 與人文,並且為此行動研究的課程設計者、教學者、資料的搜集與分析者。

第五節 研究蒐集與分析

一、 資料蒐集:

本研究以質的方式探究問題,資料蒐集技術依照 Mills(2007/2008)提出的 三類進行,分別是:透過直接觀察獲得的經驗、由教師研究者發問而得到的資 料、由教師研究者能搜集到的每一件相關資料。研究者就此資料來源及屬性進 行編碼,作為本研究質性分析的依據,並按照此三種分類方式依序說明:

(一) 經驗:透過直接觀察獲得的經驗。研究者即教學者,於研究進行中透 過觀察來「經驗」教學。做為一個主動參與觀察的教師研究者,應對

「學生學習的反應及回饋」;「學習的情境、氣氛」;以及「學童對於視 覺藝術創作的反應」予以關注,並在教學時調控教學所產生的效應,

以此調整教學的方式與策略。

(二) 探究:由教師研究者發問而得到的資料(如表 3-1)。

1. 為了解課程設計是否周全;學生的學習反應;教學活動進行時的情

1. 為了解課程設計是否周全;學生的學習反應;教學活動進行時的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