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進行,即在整理、分析、歸納,自普丁上台之後,在對外戰略上,

與歐盟之間的合作、競爭乃至國家利益的追求,並因此設立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 分析普丁時期,因應環境的改變,俄羅斯對歐盟的外交政策。

(二) 整理普丁主政期間,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發展的過程與影響因素。

(三) 歸納普丁對烏克蘭衝突及出兵克里米亞共和國的原因。

面對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發展的演變,其中導致變動的因素,如歐盟東擴、俄 烏衝突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希望藉由本文,可以對俄羅斯與歐盟關係領域之相關 研究有所貢獻。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關係著研究目的之達到,本小節說明筆者所使用的 研究方法,以及對研究途徑的思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蒐集、處理及運用資料的技術,意即從事研究時實際運用的程 序或步驟。15普丁主政下的俄羅斯,並非單獨或斷裂的存在,而是延續著一頁近 代俄羅斯歷史發展的脈絡,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採用以時間解釋某一現 象之因果,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以及利

                                                                                                               

15沈室明、賀和風、楊明譯,貝蒂‧H‧齊斯克著,《政治學研究方法舉隅》。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85 年 6 月,頁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用各種文件剖析真實現象的「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下分別就 這兩種研究方法加以說明。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針對已發生之事件,藉由現存資料加以系統分析的一種研究設 計,其結果可使我們根據對過去事件之充分了解,加以預測未來的方向。16以歷 史學的角度,運用資料及方法,從事物的縱向面來加以分析,藉由檢視歷史事件 或不同的文化脈絡,研究者可以從中概化出新的概念且擴充其觀點,17

(二)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以匯集他人所做之相關研究,加以分析其研究結果與建議,並指 出需要驗證的假設,說明這些建設性的假設是否有拿來當作研究基礎的價值。此 研究方法是從既有的資料,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 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18文獻資料的來源包羅萬象,包括具有公信力及學 術價值的學界研究、政府報告、企業組織資料、圖書館中的書籍、論文與期刊、

報章新聞等,依其來源大致可分為原始資料與評論資料兩類。其間文獻資料是否 客觀、是否帶有主觀觀點或資料是否具有一定的信度,這些問號之中,研究者的 判讀扮演了重要的關鍵因素,這也是筆者在對普丁主政下的俄羅斯進行研究時,

所必須一再釐清的地方:例如普丁是強人或屠夫?出兵克里米亞是挑釁或「准如 所請」?這些用詞都與文獻作者的立場有關。筆者必須詳加運用文獻分析四項步 驟:即閱讀與整理(Readingand organizing)、描述(Description)、分類(Classifying)

                                                                                                               

16楊國樞,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1990),頁51。

17王佳煌、潘中道等譯,W.Lawrence Neuman,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2003 年),頁653。

18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台北:立威出版社,1998 年),頁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及詮釋(Interpretation)。透過系統化的客觀界定、評鑑與綜合證明,來確認過去 事件的真實性,用以「瞭解過去、洞悉現在、預測未來。」19

至於資料的取得,主要利用圖書館、網際網路、研究機構、政府相關機構等 資料,以及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取得相關初步資料,並以歷史演進脈絡關係分析,

綜合歸納以獲得普丁執政以來俄羅斯對歐盟關係之發展概貌。

二、研究途徑

研究途徑是為了研究的進行並加以解釋運用的進程,也是用以詮釋某些政 治現象與行為的概念與通則,本研究之途徑有二。

(一) 現實主義

摩根索(H.J. Morgenthau)在他著名的政治現實主義六大主張(Six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Realism)之中,提出了:「只要世界在政治上仍是由國家所組成,那 麼國際政治中,實際上最後的語言,就只能是國家利益。」理解國際政治就是透 過對權力的了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使國際政治/政治學獨立於其他學科的研 究之外,他並指出:認為不穩定性乃國際秩序普遍恆久的特色,國際秩序永遠俱 有無政府的特性,需要透過全力平衡來穩定國際局勢與尋求國際安全,追求現實 利益是國家的目標,因此國家對外政策主要是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因此國家 利益(national interest)及權力(power)的爭奪成為現實主義學派論述的主軸。

本文採用現實主義追求國家利益的觀點,配合理性分析法討論俄羅斯與歐盟關係 發展之研究。

                                                                                                               

19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1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二)地緣政治理論

「地緣政治」(Geopolitik)20這個名詞,是被稱為近代地緣政治學之父的瑞 典政治學者克哲倫(Kjellen)在1916年所創造。他認為國家的生命是依存在土地 之上。國家因是一個有機體,領土及是他的身體,政治中樞就是他的心臟,而河 川、道路及鐵路是它的血管,至於產出它生長所需要的原料、食物地區,則是它 的四肢。克哲倫認為地緣政治是研究政治事件對土地依賴關係的科學,其目的在 推動政治行動與指導政治生活;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基礎21。克哲倫在國家有機體 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家行為分析體系,包括地緣政治、人口政治、經濟政治、

社會政治及政府等五個方面屬性;地緣政治屬性是克哲倫分析體系中國家的第一 個自然天然屬性,其定義為:對在某一特定的空間範圍內,最為一個地理有機體 或一種地理現象的國家研究。22此理論由於德國希特勒(Adolf Hitler)引用德 國地緣政治學家郝斯霍佛(Haushofer)提出的生存空間論,作為納粹(Nazi)擴 張政策的依據,使得地緣政治這個名詞蒙上汙名。直到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主 的西方學者,方才以比較多元的角度,來重新探究地緣政治的意涵,逐漸引起世 人對地緣政治得重視。時至今日,甚至已經成為企業運用地緣政治,來作為事業 擴張基礎的理論。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