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其依據第一章所述本研究目的及參酌第二章所引述之理論與相關研 究結果,擬定建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1)。

環境活動經驗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環境的感受

培養環境感受所 具的能力 台北地區、新竹

地區的校園環境

H1

H2

H3

個人特性 1. 性別 2. 年級別 H4

H5

H6

其中,各項之間的意涵進一步描述如下:

H1: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環境活動經驗」,會受台北地區、新竹地區的校園 環境之影響而顯著差異。

H2: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環境感受」,會受台北地區、新竹地區的校園環境 之影響而顯著差異。

H3: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培養環境感受所具備的能力」,會受台北地區、新 竹地區的校園環境之影響而顯著差異。

H4: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環境活動經驗」,會受個人特性之影響而顯著差異。

H5: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環境感受」,會受個人特性之影響而顯著差異。

H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培養環境感受所具備的能力」,會受個人特性之影 響而顯著差異。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大致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一)準備階段(二)發展階段(三)

研究階段(四)完成階段。

(一)準備階段

1、文獻探討

初期廣泛的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主要利用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 網中的全球圖書資訊網路、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和期刊文獻資訊網...等,蒐集論 文、學術期刊、書籍、報章媒體相關資料;經過分析、整理、建構研究架構,以 形成研究主題。

2、研究計畫擬定

待研究方向確定後,開始撰寫研究計畫,共分三章敘述。第一章緒論,包含 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探討,包含環境 教育相關理論、環境覺知、生態概念學校等相關文獻。第三章研究方法,包含研 究流程與架構、研究對象的選取、研究工具、施測實施過程和資料整理與分析。

(二)發展階段

1、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其參考施佑霖(2004)之「環境覺知量表」(如附錄一),在發 展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學生能夠有效填答為基礎考量,且思考如何提升學生填答意 願,再結合文獻理論作為編製工具的基礎。

2、問卷內容與預試

(1)內容審查

在問卷內容上,本研究採用施佑霖(2004)之「環境覺知量表」作為本問卷 修正之依據;且為了符合本研究所需,研究者考量研究對象之差異,將上述的量 表 46 題項經綜合整理並加以修正問卷,完成預試問卷,全量表共有四個部份 42 題項(如附錄一)。

(2)問卷預試

在進行正式訪問前,為瞭解實際調查時研究對象對於研究者所擬問卷之作答 反應,故隨機抽取 50 名中、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之預試,並將結果進行統計分 析。預試時,估計問卷全部作答所需時間約 20 至 30 分鐘。

3、正式問卷

經過預試的問卷,篩選和修正題目後,確定量表題目,即綜合預試問卷分析 結果,編製正式的問卷(如附錄二),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三)研究階段

1、調查研究

(1)問卷執行

依研究需要選取研究樣本,並實施正式問卷調查,深入瞭解研究問題。問卷 調查是以公文與電話請託,懇請教學組長和受訪者予以協助,使問卷回收率可以 達到相當的水準。而施測的時間,則利用學校朝會、中午時間、下課時間或是彈 性時間洽詢實施。

(2)問卷回收情形

本問卷總共發出 360 份,其中扣除未完成 11 份及無效問卷 9 份,則有效問 卷共 340 份,由於本問卷留置施測時,採班級為單位負責的方式進行,故使得本 研究回收率達到 94%。

2、資料分析

問卷回收完畢後,檢視問卷並予以分類,及輸入電腦建檔處理,並登錄問卷 施測結果,再以 SPS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並以統計考驗研究假設,

以瞭解研究結果。

(四)完成階段

將研究結果擅寫論文,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以完成研究論文,並申請參加 學位論文口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