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研究」的步驟有:確定、評鑑並形成問題、參與團體-教師、研究者

、諮商者和支持者間的初步討論和磋商、文獻探討、確定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 集、進行研究、資料的解釋、推論和整體的評量。循著此原則,本研究者將實際 教學情境中所面臨的問題,透過行動研究,與合作夥伴互相討論、對話、溝通及 不斷澄清,進而改進教學策略。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主題「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介入方案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研究之成效為何」,並參考NcNiff, Lomax, and Whitehead(1996)等人的行動 研究模式概念,訂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圖3-1)。並將研究步驟一一說明: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發 現 問 題

問題及困難因素分析

形 成 研 究 問 題

實 施 行 動 方 案 進 行 教 學

監 測 資 料 整 理 分 析

調 整

老 師 因 素

學 生 因 素

提出研究成果與建議

撰 寫 研 究 報 告

問卷 反省日誌 觀察記錄 教師訪談 學生訪談 作業文件資料

一、發現問題:

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發現資源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

文章中的每個單字都會唸甚至知道意思,但是對整篇課文的句子或段落卻串聯不 起來,也就是不知道文章所要表達的含意。換言之,他們有不錯的解碼能力,但 在理解方面有著不知所云的困擾。而他們在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勢必連帶影響其 在其他學科的成就表現或生活經驗的學習。

加上從相關研究顯示,不管是一般生或特殊生﹙低閱讀能力、學習障礙學生、

閱讀障礙學生及聽障生﹚,經過相互教學法後在閱讀理解上有一定的成效。如果 以抽象思考弱、後設認知能力差等特質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是否也 能同樣地提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基於上述原因,引起研究者想深入探究。

此外,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後發現,閱讀理解策略方面的量化研究中,通常 只從學生在閱讀理解測驗的成績來評斷策略的使用情形,可是測驗的得分真能代 表閱讀策略的使用情形嗎?學生如何使用閱讀技巧?在教學後,學生學得閱讀技 巧的程度如何?由於量化研究無法針對上述問題提供深入的資料,因此研究者想 藉由行動研究的方式,為此研究主題(閱讀理解策略)提出另外一種不同的研究 方法。

二、問題及困難因素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小禎、小慧及小岳,能讀出課文的內容,未有認字困難,

然而他們都有著無法理解課文大意或閱讀重點的情形。其中一項原因是由於他們 缺乏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與教學夥伴(本校及他校的資源教師)談及此事時,

大家都表示資源班學生急需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或訓練,若有適當的閱讀策略教 學程課程、教材提供給資源班教師應用,將有助於老師在閱讀技巧教學的實施,

並提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形成研究問題:

在閱讀完相互教學理論之相關文獻後,此教學法提供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改 善自己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方面的技巧,並深刻體會到加強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 是何等重要。因此研究者採用相互教學法的理論並應用於教學中,以提昇學生在 閱讀理解方面的表現。

在進行行動研究前,先閱讀相關文獻,選定研究對象。接著研究者除先觀察 研究對象之該班導師的教學方式外,也與家長、班級導師進行訪談,以確定研究 對象在課堂上未接受類似的教學活動。並將相互將學法理論介紹給家長、班級導 師認識,且告知此行動研究的用意及實施的方式。

根據上述,最後研究者將相互教學法的閱讀理解模式應用在資源班的實際教 學,並於教學過程中評估可能遇到的問題、困難,及是否能將這些問題加以改進?

以下是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介入方案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及 問題:

(一)、在研究者方面有:對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經驗不足、缺乏教材、課程的 編排設計能力。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有:缺乏學習動機(如不容易瞭解、無法類化等因素而 影響學習)、缺乏表達想法的意願、與老師互動對話次數少、缺乏國語文的基本 能力(如書寫困難)。

雖然執行此行動研究困難重重,但研究者在相關的支援系統下(師院教授專 家、合作夥伴),上述問題也因此能迎刃而解!

在構思此研究計畫時,為避免與原班級上課進度重複,進而影響教學成效。

研究者彈性調整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教學進度,決定教學單元,並將課文內容編製

教材與正式閱讀教學的教材。前套教材之目的是為讓學生熟悉相互教學法的四個 閱讀策略,從單一的句子、段落開始,再到較長的的文章,讓學生由淺入深分別 練習四個策略的使用。第二套教材是正式閱讀教學的課文內容。研究者將課文重 新呈現,文章中將無任何提示、說明及插畫。

而在教學時間安排方面,每週兩節,每次上課時間為四十分鐘,預計持續八 週共十六節的教學。前四節為介紹四個閱讀策略的使用方法及練習,後十二節為 正式閱讀教學。

四、實施行動方案:

(一)、行動方案之一:相互教學前先進行明確的策略教學

在正式閱讀策略教學前,研究者先安排四節課,介紹如何使用四個閱讀策 略。其教學步驟:教師介紹策略教師示範教師說明策略使用的時機學生練 習策略的使用及教師回饋。

(二)、行動方案之二:正式的閱讀教學

在資源班分組教學中進行正式的閱讀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對話,

將所學的四個閱讀策略應用於討論的文章內容中。並在課堂中搭配「蓋印章,得 貼紙」及「戳戳樂」遊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行動方案之三:進行監測

以學生的學習單、研究者反省日誌、觀察紀錄、訪談教師與學生記錄、問卷、

學生普通班成績、學生作品、聯絡簿等方式,多方面監控學生學習的情形,並深 入瞭解在教學過程是否需再補強?此設計是否真正符合學生需求?另也透過監 控此歷程,反省研究者是否有達成自己的期望及目標?

(四)、行動方案之四:檢視成果,決定下一步之行動方案

透過上述行動方案的進行、監控並檢視成果,如果達到研究者的期望及目

標,則可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並提出研究成果及建議,以做為資源班教師在 閱讀技巧教學的參考。如行動方案的設計不盡理想,未達研究者的期望及目標,

則將再調整行動方案,重新設計更適合學生學習的行動策略。

(五)、行動方案之五:支援系統的落實

隨著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進行,研究問題、困難也一一浮現、教學成果如何 清楚呈現,在在都須靠支援系統下相關夥伴(師院教授專家、合作夥伴)的合作。

唯有透過支援團隊的協助,才能改進學生的學習情形。本系統的落實透過正式、

非正式訪談方式來蒐集相關的資料,以釐清研究者的困惑,真實表達研究過程的 情況。

五、資料整理分析:

行動研究是一種具有程序步驟的研究歷程,行動研究者可以透過適當程序,

一面透過行動解決問題,一面透過反省學習進行探究(蔡清田,2000)。也就是 行動研究的進行,是藉由資料的蒐集、分析,不斷循環及修正方案,以作為下一 個行動的參考。此階段是將本研究所得之資料:研究者反省日誌、觀察紀錄、訪 談教師與學生記錄、問卷、作業文件資料(學生檔案資料、學生的學習單、學生 作品、普通班成績、、、等)、錄音資料等各項資料,進行資料的三角交叉檢證

(triangulation),除研究者本身外,另收集學生家長及班級導師有關的學生資料,

透過三方面的資料來校正分析,以評估方案的設計是否完善、適當,進而對教學 有所改善,此目的是以多元的分析角度來增加資料的客觀性。最後將資料統整分 析,以作為改進行動研究方案或下次相關研究主題之參考資料。本行動研究收集 的資料如下:

(一)、研究者反省日誌:

事件的反思、教學策略的反省、檢討以及研究者的疑惑。透過忠實的記錄,提供 研究者進行動研究之參考。

(二)、觀察記錄:

本研究者於真實教學情境中觀察學生的上課情形並記錄下來。因為本研究者 是教學者也是觀察者,要同時兼顧教學與觀察實不容易,因此將學生的學習行 為、師生互動對話等情形輔以錄音器材錄音,並作重點部分轉錄工作。藉由錄音 資料的轉錄,幫助研究者做資料間的比對,獲得更詳細的資料。

(三)、問卷調查:

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學習閱讀策略前的反應、經過閱讀教學後對學習 內容的反應及意見,藉此瞭解教學過程的適切性外,亦做為教師閱讀策略教學改 進之參考。本研究的問卷有閱讀理解策略評量表、相互教學法回饋問卷。

(四)、學生作業資料:

多方面收集學生相關文件資料,包括學生檔案資料、學習單、學生作品、學 生習作、考卷、普通班成績表現等原始資料,並將資料整理分析,以瞭解其學習 的情形與反應,除有診斷的功能外,在本研究中也能做為教師調整教學的重要參 考依據。

(五)、訪談記錄:

本研究採行半結構訪談方式,訪談的對象為學生及班級導師。在學生方面,

本研究進行的訪談內容分為相互教學法實施前、相互教學法實施中及相互教學法

本研究進行的訪談內容分為相互教學法實施前、相互教學法實施中及相互教學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