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本研究旨在探討於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否與 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為:

一、 探討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中,師生各項互動行為的分佈是否與傳統教學環 境有所差異。

二、 探討一人一機班級教學環境中,師生互動行為的模式是否有所差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 名詞 名詞 名詞定 定 定 定義 義 義

茲將本研究中使用的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 一 一

一、、、、 班級教學班級教學班級教學 班級教學

在本研究中的班級教學,為教師對班級講課之教學,在此教學情境中,互動的主體

二二二

二、、、 一人一機、一人一機一人一機教學一人一機教學教學教學環境環境環境環境

一人一機教學環境,在本研究中所指為教師與學生使用配有無線環境的行動載具,

搭配投影機與無線藍芽手寫板所構成之環境。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一人一機教學環境與班級教學中之師生互動行為作探討。第一節探討一人 一機教學環境的定義與其所帶來之益處與缺點,第二節則針對各學者所提出之師生互動 模式與分析方法作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一人一機 一人一機 一人一機教學 一人一機 教學 教學 教學環境 環境 環境 環境

本節先探討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之定義,接著再探討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所帶來之優點,

最後探討在過去一人一機教學環境相關研究中所發現之問題。

壹壹壹

壹、、、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定義一人一機教學環境定義定義定義

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亦稱一對一學習環境(1:1 computing) (Intel corporation, 2007)。 根據 Liang 等學者的定義,一人一機教學環境為每一個學生在教室的學習活動中都擁有 一台具有行動特色、無線裝置的學習設備(Liang et al.., 2006)。根據此定義,Liang 等 人指出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應包含下列特性:(圖 2-1)

1. 學生設備:每位學生所使用的行動化電腦設備。

2. 溝通網路:提供溝通的媒介以方便同儕溝通。

3. 教室展示設備:可提供教師教學展示或學生學習展示的設備,如單槍或電子白 板。

4. 教師設備:教師所使用的電腦設備,如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個人電腦。

5. 教室伺服器:用以存放學習管理系統或學習內容管理系統。

6. 設備管理系統:用以便於教師管理學生設備的系統,如設備車等用來儲存、充 電、移動學生設備的車子。

學者 Penuel(2006)整理指出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應具備:(1)給每個學生一台搭

載適合軟體的行動電腦,(2)讓學生能透過學校無線網路上網,(3)焦點放在使用該 電腦完成學業上的工作(如作業、報告)等三項特性。在另一方面,Dunleavy 等人(2007)

調查指出,在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中,最常被使用的功能為線上研究、生產力工具(如:

辦公室軟體、繪圖軟體等)、實驗和線上溝通等四種。而 Lai 及 Wu(2006)也提出一 人一機教學環境特性的模型;他們利用 PDA 建構適合合作學習的環境,同樣也是利用 可以無線上網的行動載具設備,搭配適當地伺服器、使用行動載具進行教學活動等設計 來進行研究,如圖 2-2。

圖 2-1 Liang 等人(2006)所建構的一人一機教學環境

圖 2-2 Lai 及 Wu(2006)提出的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模型

Chan 等人(2006)則主張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應具備以下特性:

1. 可攜帶性:允許將電腦攜帶到不同地方,或者在同一空間裡移動使用。

2. 支援社會互動:可以讓同儕間聯絡互動、交換資料與協同合作。

3. 個人化。

4. 情境感知。

5. 連結性:透過共用網路創造真正的共享環境。

6. 整合虛擬與真實世界。

綜合學者所述,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應具備以下特性:

1. 行動載具:每位教師與學生都應擁有一台,而且行動載具必須含有無線上網 功能、具備輕巧易攜帶的特性。

2. 無線網路:用以支援行動載具之學習活動需求,免除網路線的負擔。

3. 教室展示設備:可提供教師教學展示或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的設備。

4. 設備管理系統:用以存放、充電、移動行動載具的設備,如行動設備車等。

5. 教室伺服器:用以方便讓教師管理學生學習,也方便學生自主管理學習的設 備,如:學習管理系統。

貳貳貳

貳、、、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益處一人一機教學環境益處益處益處

利用一人一機教學環境進行學習, Dunleavy、Dexter、及 Heinecke(2007)整理文 獻,歸納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所帶來的益處有:(1)方便形成性評量,(2)加強個別化 教學,(3)方便學生調整自我學習步調,(4)方便線上分享資源,(5)加強學生的 互動與合作,(6)方便教師與學生線上溝通與教材管理等益處。

Gay 等人將行動載具使用於合作學習環境,分析學生的問卷、電子郵件紀錄、瀏覽 網頁紀錄與日誌,發現行動載具所提供的方便的網路功能,可讓學生在任何地點、任何 時間(anywhere, anytime)進行學習。(Gay, Stefanone, Grace-Martin, & Hembrooke,

2001)。

而 Zurita(2004)則是使用 PDA,在國小中讓學生分別針對數學科與語文科進行合 作學習,發現 PDA 可以從以下方面改善學生的合作學習情形:

1. 合作:透過 PDA 進行協商,沒有人可以影響別人,增加合作的效率。

2. 交流:PDA 直接提供正確答案,減少組員間因爭執答案而產生的摩擦。

3. 組織:PDA 所延伸的環境,能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學習。

4. 參與:PDA 讓每一位學生都感覺自己是組內的一份子。

Chen, Chang, and Wang(2008)在研究中則是探討學生在學習成效、作業完成率、

學習目標達成率等三個向度的表現,研究結果發現一人一機教學環境可以增加學生這三 方面的表現。

參參參

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之問題一人一機教學環境之問題之問題之問題

在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所發生之問題,學者研究發現,使用行動載具進行教學,學生 因分心於電腦操作而將無法專心於課程,對學習造成影響(Fried, 2008; Hembrooke, &

Gay, 2003)。

Lai 及 Wu(2006)則是認為,一人一機教學環境所使用之行動載具具有以下缺點:

1. 螢幕太小。

2. 輸入不便。

3. 管理費時,需不斷充電、分開一一設定檔案。

4. 無法與桌上型電腦整合。

Dunleavy 等學者整理出一人一機教學環境相關研究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六點:

(Dunleavy, Dexter, & Heinecke, 2007)

1. 機器太重。

2. 電池壽命不足。

3. 使用行動載具致使桌面太小。

4. 網路不通。

5. 資料遺失。

6. 輪流使用的問題。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班級教學中之 班級教學中之 班級教學中之師生 班級教學中之 師生 師生 師生互動行為 互動行為 互動行為 互動行為

本節將針對在班級教學環境中所發生之師生互動行為,各學者所提出之理論互動模 式與互動分析方法作探討。

針對師生互動理論模式,以下針對 Flanders、Brown、Cheffers、Bale、Wubbels 等 五位學者所提出之互動分析方法做探討:

壹壹壹

壹、、、Flanders 的社會互動分析系統、 的社會互動分析系統的社會互動分析系統的社會互動分析系統

Flanders 於 1970 年所發展的「社會互動分析系統」(Social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簡稱 FIAS)。Flanders 針對教室的大班教學模式,將教室中的互動個體粗分為三大類,

即教師談話、學生談話與教室情境。其中教師的談話與學生的談話又可區分發起

(initiative)與回應(response)兩類,加上「提問」與「沉默或混亂」兩類別,共為十 個類別(Flanders, 1970),如表 2-1。

表 2-1 Flanders 的互動分析類別

行為主體 回應發起 類別

教師

回應

1.接納情感(Accept feelings)

2.讚美或鼓勵(Praise or encourages)

3.接受學生想法(Accepts or uses ideas of students) 4.提問(Asks questions)

發起

5.授課(Lectures)

6.提供方向(Giving directions)

7.評論或維護權威(Criticizing or justifying authority)

學生

回應 8.回應(Student talk - response)

發起 9.發起(Student talk - initiation)

沉默 10.沉默或混亂(Silence or confusion)

在分類中主要是依據語意,而非語氣來做分類,其分類依據詳述如下:

1. 接納情感:教師明確的指出學生的情緒或情感,如:「你們今天怎麼這麼開心?」

2. 讚美或鼓勵:教師讚美學生、說鼓勵的話,或者認同學生的表現。

3. 接受學生想法:在學生表達想法之後,教師覆述學生想法來認可學生想法、用 自己的話將學生的話加以修正、應用學生的想法做結論、對學生的想法摘述重 點時。

4. 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問,不管是課業相關或非相關的問題。但若教師的問句是 反應學生的情感(如:你這麼激動有用嗎?)則將其歸類為第 1 類;又或者目 的是為了指責學生而並不期待答案(如:你怎麼可以這樣做?),其標定歸類 為第 7 類而非第 4 類;若教師問:「有人知道這題的答案嗎?」這類希望學生 回應給予答案的問題,才將其歸為第 4 類,也就是說,端看教師問句的目的而 決定其歸類。

5. 授課:教師講解課程內容、語句意思,都歸在此類範圍。

6. 提供方向:教師要學生做某件事,並且希望學生服從(如:把數學課本拿起來、

現在打開「我的電腦」等話語)。

7. 評論或維護權威:教師指責學生的行為或者說出含有維護權威的話語(如:xxx,

請你坐好!)。

8. 回應:學生回應教師的問題或者要求,如回答問題、念課文等。

9. 發起:學生提出課堂相關的話語。(如:老師,我知道答案!)

10. 沉默或混亂:當教室出現停頓、吵雜的情況(如:抄寫黑板、拿課堂物品等)。

貳貳貳

貳、、、Brown 的、 的的的互動分析互動分析互動分析互動分析系統系統系統系統

Brown(1975)認為 Flanders 所分類的互動項目太過瑣碎以致於紀錄過於分散,其 將 Flanders 的互動分析系統簡化,成為 Brown 的互動分析系統(Brown’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簡稱 BIAS)。他將原來 Flanders 所定義的十項類別簡化成七項,如表 2-2。

表 2-2 Brown 的互動分析模型

行為主體 類別

教師

1.教師授課(Teacher lectures)

2.教師提問(Teacher questions)

3.教師回應(Teacher responds)

學生

4.學生回應教師行為(Pupils respond directly and predictably)

5.學生自願提供資訊(Pupils volunteer)

教室情境

6.沉默(Silence)

7.無法定義(Unclassifiable)

在 Brown 的互動分析模型當中,分析方法同樣是由觀察者以每三至五秒為單位,按 照時間順序,將教師和學生所說的全部語言加以判斷分類。在師生對話當中,Brown 亦

在 Brown 的互動分析模型當中,分析方法同樣是由觀察者以每三至五秒為單位,按 照時間順序,將教師和學生所說的全部語言加以判斷分類。在師生對話當中,Brown 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