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界定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重要性

據行政院衛生署(2009,3 月)公布,國人至 2007 年底為止帄均 餘命男性為 75.5 歲,女性則高達 81.7 歲。「人口高齡化」是近年來已 開發國家普遍所面臨的現象,而臺灣 1993 年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老年 人口為 7.10%,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據內政部統計處(2009)統計至 2008 年底老年人口已高達 10.4% 。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台灣的老化指 數為 61.51%位居第二。在高齡化社會且老年人口急遽上升的時代,如 何維護或增進老人健康的議題便是目前最受注目的焦點。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老年人也常常會有一些慢性病,像是骨 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但可以藉由改變 日常生活型態,如適度的運動或適當合宜的飲食攝取,以改善老化可 能帶來的病情惡化或失能的情況(許安倫,2005)。然而,老化造成的 影響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但是這些影響卻大大的增函了老人跌倒的危

之比較-2005 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一文中提出,台灣 地區 65 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之年齡暨性別標準化盛行率,由 1999 年的 18.7%增函至 2005 年的 20.5%,其中 2005 年跌傷者有 39.7%

歸因於環境因素,53.2%歸因於個人因素。65 歲以上老人因跌倒或墜落 而就醫及住院之盛行率為 6.3%及 1.9%,與各年齡層之盛行率比較皆為 最高(張鳳琴、蔡益堅、吳聖良,2003)。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發現高齡者跌倒的死亡率最高,

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增函的趨勢,可見老人預防跌倒計畫研究 現在急需發展的方向。而國內目前常見的老人事故傷害預防工作重點 在於函強老人事故傷害預防宣導、建立社區老人預防跌倒工作模式或 相關老人運動計畫等介入研究,而本研究則探討老人執行預防跌倒行 為意圖的情況,以期對老人執行預防跌倒行為上有所幫助。

常見於探討健康行為意圖的理論為 Ajzen 於 1985 年所提出的計畫 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此理論指出影響個人行為 意圖的主要因素有對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個變 項,且行為態度由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所組成;主觀規範 由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所組成;而知覺行為控制則是由控 制信念所構成(Ajzen, 1991)。1991 年 Ajzen 在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一文中,為計畫行為理論增函「知覺力量」變項,

提出知覺行為控制應由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所構成。由於 此理論在近年被廣泛使用於各種領域的行為意圖研究中,除了衛生教 育領域(呂昌明,1995;呂昌明、楊昭慧、王淑芳,2001;呂昌明、

楊昭慧、謝惠玲,2003;賴秀怡,2007)之外,還被應用於探討職棒 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及桌球運動階段等運動行為意圖方面的研究

(許建民,2006;張志銘,2007);也有應用在用藥指導之態度與行為 意向、消費行為意向、運具選擇行為等相關健康或消費行為的研究(劉 玉山、王佳惠、郭乃文,2007;塗三賢、王松永,2007;賴文泰、吳 義隆,2007),可以發現計畫行為理論被使用來預測多種行為意圖,且 有一定程度的預測力及解釋力。

因此本研究也運用 1991 年 Ajzen 所提的計畫行為理論的完整理論 架構為主要研究架構,以預測及解釋老人在預防跌倒行為的行為意 圖,對於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對於預防跌倒行為的主觀規範及對預 防跌倒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等信念進行探討,並進一步探討老人的預 防跌倒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二、 探討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 制與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關係。

三、 探討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與其個人 對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之間的關係。

四、 探討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與其個人 對預防跌倒行為的主觀規範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控制信念及知覺力量與其個人 對預防跌倒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之間的關係。

六、 探討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解釋力。

七、 有/無預防跌倒行為意圖者在各信念上的差異。

八、 探討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適切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老人的預防跌倒行為之行為意圖現況為何?

二、 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 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之間的關係如何?

三、 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與其個人對預 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之間的關係為何?

四、 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與其個人對預 防跌倒行為的主觀規範之間的關係為何?

五、 老人其個人對預防跌倒行為之控制信念及知覺力量與其個人對預 防跌倒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之間的關係為何?

六、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能否在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 制之外,顯著預測預防跌倒行為意圖?

七、 有/無預防跌倒行為意圖者在各信念之間是否具有差異?

八、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預測預防跌倒行為意圖是否合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及研究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一、 本研究對象對預防跌倒的態度、主觀規範能顯著地預測預防跌倒 的行為意圖。

二、 本研究對象對預防跌倒的知覺行為控制,能在態度、主觀規範之 外,顯著地提升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解釋力。

三、 本研究對象對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與其行為信念、結果評價 的交乘積和之間有顯著地相關。

四、 本研究對象對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主觀規範與其規範信念、依從

五、 本研究對象對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與其控制信念、

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之間有顯著地相關。

六、 本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不能在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 為控制之外,顯著的增函對預防跌倒的行為意圖之解釋力。

七、 本研究對象的預防跌倒行為的各個信念會因有/無從事預防跌倒的 行為意圖而有顯著差異。

八、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預測是合宜的。

第五節 名詞界定

ㄧ、老人

是指年齡在 60 歲以上,就讀於台北市士林區老人服務中心附設長 青大學的老年人。

二、預防跌倒行為

指從事規律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鐘,無限定強 度的任何運動)、視力檢查(每年至少一次給眼科醫師檢查)、提 升居家安全行動(如家中照明、廁所浴室設置止滑或扶手措施,移 除樓梯走道的障礙物等)及請醫師檢查的藥物(與醫師討論藥物是 否造成的頭暈不適)等四項可預防跌倒的行為。

三、預防跌倒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s)

指個人從調查日起半年內,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可能性。

四、對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指個人對從事預防跌倒行為所持的正向或負向評價。

五、預防跌倒行為的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s)

指個人對從事預防跌倒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的信念。

六、預防跌倒行為的結果評價(Evaluation of outcome)

指個人對於從事預防跌倒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所作的價值判斷。

七、預防跌倒行為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指個人認為重要他人,認為他應不應該採行預防跌倒行為的社會 壓力認知。

八、預防跌倒行為的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

指個人認為重要他人,認為他是否應該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信念。

九、預防跌倒行為的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指就預防跌倒行為而言,個人依從重要他人的意願。

十、預防跌倒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指個人對於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控制程度的主觀評價。

十一、預防跌倒行為的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

指個人對於某些特殊因素或狀況知覺是否會促進/抑制其從事預防 跌倒行為的可能性的主觀判斷。

十二、預防跌倒行為的知覺力量(Perceived power)

指個人對於是否有能力掌握促進/抑制影響預防跌倒行為的因素 或狀況的主觀判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