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

一、計畫行為理論概論

(一)理性行動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是 Ajzen & Fishbein 由 1980 年發展出來的理性行動 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中衍生出來的理論,所以在談論計畫 行為理論之前,在此先簡單介紹理性行動論的基本概念。

理性行動理論主要應用在瞭解、預測並解釋人們在理性的狀態

下,欲執行某種特定行為前,影響其行為是否產生的因素。此理論有 兩項前提假設,分別為:1.人們大部分的行為是可以在自己的意志之下 控制的,並且是合乎理性的;2.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是人 們是否採取某項行為時,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素(Immediate determinant)。影響行為意圖的決定因素有個人對於採取某項行為的態 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以及外在影響個體採取某項行為的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Ajzen & Fishbein, 1980)。理性行動理論 的理論架構如下圖 2-1:

圖 2-1 理性行動理論的理論架構

註:1. B~BI=(Ab)W1+(SN)W2 2. B:個人的某項行為

1.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BI)

指個人採取某項行為是受到行為意圖所控制,也是某項行為發

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子(Immediate determinant)。因此,當個人的 從事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圖越強烈時,代表從事此項行為的可能性越 高(Ajzen, 1991; Ajzen & Fishbein, 1980)。

2. 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

Ajzen & Fishbein(1980)將對行為的態度定義為,個人採取某 項行為所持的正向或負向評價。而態度的形成取決於個人對於採取 某 項 行 為 可 能 導 致 的 某 些 結 果 的 信 念 , 即 行 為 信 念 ( Behavior beliefs);以及對這些結果的結果評價(Evaluations of outcomes)的 函數來決定,其公式如下圖 2-2:

圖 2-2 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交乘積和之函數

註:1. Bi=個人對採取某項行為後,所導致結果 i 的信念 2. Ei=個人對行為結果 i 的評價

3. n=行為信念的數目

當個體對某項行為的態度越正向,代表對此行為的行為意圖越 高。例如,當老人對身體活動的態度越正向,其執行身體活動的意 圖也會越高;相反的,老人若對身體活動的態度越負向,其執行身

Bi*Ei

n

i=1

Ab=

3.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

指個人對於是否採取某項行為的社會壓力的知覺。Ajzen &

Fishbein(1980)指出,人們在採取某項行為時,有時是態度主導個 體的行為意圖,有時則是主觀規範主導個體的行為意圖。主觀規範 主要取決於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兩個變項之間的函數來解釋。規範信念指的是個人知覺到 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採取某項行為的壓力;依從動機 則指個人是否依從重要他人或團體認為他應不應該採取此行為的意 願。其函數公式如下圖 2-3:

圖 2-3 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交乘積和之函數

註:1. NBj=個人認為第 j 個重要他人認為他應該採取某項行為的信念 2. Mcj=個人依從第 j 個重要他人認為他應該採取該行為的意願

3. m=重要參考對象的數目

當個人採取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越正向,則其對此行為的行為意 圖將越高。例如,老人是否採取健康行為受到其重要他人或團體的影 響,當重要他人或團體支持老人採取健康行為,且老人遵從的意願越 高時,其從事健康行為的意圖也將越高;相反的,主觀規範越低,則 行為意圖也越低。

NBj*Mcj

m

j=1

SN=

(二)計畫行為理論

應用理性行動理論來預測行為時,必頇符合其基本的假設,即人 們的行為是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而人們從事某些行 為的行為意圖仍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像是技術、機會、資源、

他人合作、時間和金錢等非意志所能控制的因素,使得理性行動理論 的解釋力降低。有鑑於此,Ajzen 於 1985 年提出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新增函了第三個變項「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Ajzen, 1988)。

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人對於從事某項行為的控制程度的主觀評 價,並假定他可以反應過去的經驗及預期的促進或抑制因素。知覺行 為控制取決於兩個變項的解釋,分別為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即 個人知覺完成某項行為時可能促進/抑制的信念;以及知覺力量

(Perceived power),即個人對於是否有能力掌控促進/抑制因素的主 觀判斷(Ajzen, 1991)。其之間的函數公式如下圖 2-4:

圖 2-4 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交乘積和之函數

註:1. Ci=個人執行某項行為時,對於特定支配因素會產生促進/抑制的 i 的信念 2. Pi=個人執行某項行為時,對於特定支配因素所產生的促進/抑制是否有能

力掌握的 i 的主觀判斷

n Ci*Pi

i=1

PBC=

當個人認為所擁有的資源機會越多,且知覺有能力掌控時,其對 行為的控制也就越強。例如,當老人面對是否要採取健康行為時,遇 到不知如何做的阻礙時,自覺是否有能力克服的主觀判斷,若知覺行 為控制越高,其執行健康行為的行為意圖也越高。相反的,知覺行為 控制越低,其健康行為的行為意圖也越低。

另外,知覺行為控制也可能直接影響行為的產生,但必頇是在以 下兩個前提之下:1.所預測的行為完全受意志所控制;2.所測量的知覺 行為控制頇能反應個人實際的行為控制。

綜合上述,計畫行為理論認為影響個體行為意圖是由三個重要因 素所構成的,凿含個人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如圖 2-5 所示:

圖 2-5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

註: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的實線箭號表示此三變項影響行為意圖,再 經由行為意圖影響行為;知覺行為控制的虛線箭號指向行為表示其可直接影響行 為。

態度 Ab 主觀規範

SN

知覺行為控制 PBC

行為意圖 BI

行為 B

二、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健康議題的相關研究

表 2-1(續)國內外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老人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

作者(年代) 研 究 對 象 與目的

研究結果

Gretebeck, Black, Blue, Glickman, Huston, &

Gretebeck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