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 研究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 設計與實施 設計與實施 設計與實施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 研究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 設計與實施 設計與實施 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目的是以行動研究方法為主,量化為輔。藉由在教育現場發現問題、釐清問 題、擬定解決策略、解決問題。主要研究目的是建構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 模式,為達成此目的,研究者先廣泛蒐集視覺藝術課程相關文獻資料,再整合品德教育 相關教學理論,擬定適於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節敘述研究架構與設計;第三節說明研究背景資料;第四節敘述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研究設計研究研究設計設計設計

本研究旨在瞭解以品德為主題的視覺藝術課程實際運作模式,並設計與驗證一套具 體可行的活動方案,藉此來增進學生的關懷行為,故採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探討。以下 就行動研究的意義、模式歷程及信、效度分析之。

一一一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行動研究的意義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的意義

行動研究簡而言之,就是結合行動和研究的一種方法,考量到理論的可行性與實務 問題的解決,重視研究的應用價值。行動研究由實務工作者在其所處的工作情境中,根 據實務推展所遭遇的問題,研擬有效的方案,並加以實踐、評鑑和反省的歷程,其目的 在於解決情境中的實務問題、改善工作環境。例如「教育行動研究」就是結合教育理論 和實務,解決教育情境中的教學問題、改善教學環境,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優質環 境(吳明隆,2001)。其主要的特徵有:1. 不斷的行動。2. 對實務的理解與改善。3. 重 視協同合作。4. 講求時效性。5. 解決實務工作問題。6. 增加研究者與參與者本身的能 力(夏林清,1997;歐用生,1999;蔡清田,2000;潘世尊,2004)。

綜上所述,研究者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多數教師在教授視覺藝術課程時,多著 墨於認知以及技能取向,對於潛在的情意取向常忽略或不知如何規劃,因此採用行動研 究法,讓研究者本身能更貼近與關注教學細節與實際面,並針對課程、教學、活動、評 量等進行反省、檢討,進而尋求改進與解決之道。

二 二二

二、、、行動研究的實施歷程、行動研究的實施歷程行動研究的實施歷程 行動研究的實施歷程

行動研究是一個不斷循環與反思的歷程,透過不斷省思與修正,研究者將逐 漸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依據行動研究「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之循環」的過程,分 為研究準備階段;正式課程之負責價值循環、檢討反省、修正階段;資料整理撰寫論文 等階段。

三 三三

三、、、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行動研究與一般科學上的量化研究不同之處在於,行動研究在研究的當下就 積極的介入以改善參與成員的知識、能力或教育實務,而非如一般研究過程中,是以得 到較為真實、客觀的研究結果為目的,因此,在研究的信度、效度上有其特殊性,應依 其性質,如對話的發展性、自我的覺察,以及社會行動的改善等來評鑑它,而不宜依正 統科學對信效度的認定來看待(潘世尊,2005)。為求行動研究能如實呈現其歷程與結果,

避免個人的偏好與主觀認定涉入,已顯示其具特殊性的客觀價值,達到改善教育之目 的,本研究將從研究的內在效度、外在效度及信度上對研究過程加以要求。

(一) 信度

質化研究的信度意指在同一研究中的多位觀察員彼此同意的程度(高敬之,

2002)。傳統的信度在質的研究中並不適用,因此多方面來源證據或反覆的程度,僅 供判斷效度乃至信度之參考,而非絕對標準。信度的探討方式包括:人的工具可透過 訓練與練習而變得更有信度,另可透過各種分析技術與三角測量法,以及「審核流程」

增進文獻與個人說明之信度(劉豐榮,1997)。研究者為提升研究的信度,除了蒐集原 始資料,在教學現場使用錄音筆記錄活動進行過程,於每次教學觀察後將轉譯成文字 的資料,與四位協同研究教師共同討論,徵詢他們的意見,以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的 偏誤,達到觀察結果的一致性。

(二) 內在效度

在行動研究上,內在效度可說是一種「改善度」,亦即此行動行動研究改善參與成

員的想法和行動的程度(潘世尊,2005)。我們可透過兩種方式加以確認:

1. 現象學之反省

現象學的研究強調瞭解某現象時,需從其複雜性上以特定的情境與環境中瞭解該 現象,經由現象作整體的瞭解,而發現其中的意義與知識(劉豐榮,1997)。研究者採 用實際觀察、錄音、錄影及訪談、和觀察者討論之方式,並訴諸文字對教學現象加以 描述與解釋,以建立本研究的內在效度。

2. 三角校正法

研究者以三角校正多方檢核資料,包括:協同教師的記錄、學生的評量表、

教學錄音、研究者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等,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做詳實的記錄,

並透過學習單、訪談記錄、學生關懷行為量表,多方做交叉檢核,分析不同觀 點來校正資料,希望能得到真實客觀的研究資訊。

本研究的三角校正如圖 3-1-1:

圖 3-1 -1 三角校正圖 他者的觀點 一、班級導師的訪談記錄 二、觀察教師的課堂記錄 三、觀察教師的訪談紀錄 四、家長的回饋紀錄

研究者的觀點 一、錄音記錄

二、錄影記錄 三、教學日誌 四、省思札記

參與者的觀點 一、學習單

二、訪談記錄 三、學習紀錄表

(三) 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即研究發現可普遍應用的程度,在行動研究上也可說是其「引導度」, 即所從事的行動研究引導或啟發參與成員之外的讀者的程度(潘世尊,2005)。雖然許 多學者認為行動研究的可推論性不高,但是研究者從真實資料來分析、研究的結果,

希冀能提高其他研究的參考及應用性,以及他人運用於其他情境的可遷移性。本研究 除了「質」的分析外,輔以「量」的統計,相互比較印證,期望能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與效度。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研究架構研究研究架構架構架構與與與與流程流程流程流程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架構以及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設計內容。

一一一

一、、、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視覺藝術教育與品德教育兩領域皆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造究全人發展為目標(翁 鈴雅,2007)。整個課程方案的設計架構以道德發展論、關懷倫理學為理論基礎,將品 德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中,主要以顯著課程為實施重點,透過潛在課程以 身教、境教、言教,傳遞學生基本的道德信念,每一個教學活動都緊扣核心價值概念與 行為實踐目標,希望透過研究者與學生的互動,找到可行的品德教育教材,並與協同教 師透過不斷的省思、修正,提升課程的效度,達到淨化學生心靈的目標。研究架構如圖 3-2-1: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二二二

二、、、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主要分為確立研究主題、文獻蒐集、確立研究焦點與對象、訂定教學 教材、擬定教學計畫、編製研究工具、進行教學、紀錄教學成果、資料處理與分析等九 個階段,以下依九階段內容及重點簡述之:

(一)確立研究主題

研究者曾帶領班級學生進行藝術作品的介紹時發現,藉由圖像的引導,除了可以 激發學童不同的想法及意見之外,圖像的主題思想與美德寓意,對兒童品德的陶冶,

人格的成長,都有莫大的助益。再加上「品德教育」是教育部施政主軸行動方案之一,

並請教師配合推動,確實落實品格教育。於是研究者終於確立本研究之主題,即是以 品德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欲提昇學童的道德行為能力。

(二)文獻蒐集

本研究先配合教學主題選擇與品德有關的圖像之素材,再蒐集品德教育以及視覺

品德 核心 價值 視覺藝 術課程 設計

品德教育融入視 覺藝術課程

道德發 展理論

關懷倫 理學

統整課 程模式

學生品 德行為 表現

藝術教學相關的理論,分析整理後,將其融合以擬出品德教育教學的大致流程與步 驟,擬定研究之方向。

(三)確立研究焦點與對象

經由文獻的蒐集與整理,研究者決定以分組創作、四格漫畫創作,以及以米勒、

畢卡索等知名畫家的作品為素材,然後配合品德教育的教學原則與技巧,以四年級學 生為研究對象,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需求,發展出適合四年級的品德教育活動。

(四)訂定教學教材

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先決定欲研究的關懷核心價值之主題,再參考四年級階段的圖 像發展階段,找尋較具像風格並且具有以人文關懷為核心價值的作品,大量閱讀與關 懷有關之藝術家的作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創作者,最後再根據課程統整的原 則與協同教師討論,共同選出三個具有特殊生涯歷程的畫家以及作品。

(五)擬定教學計畫

確定教學教材之後,研究者配合品德教育的教學方法,擬定教學計畫,並從品德 教育的實施原則的觀點,與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延伸活動。擬定完計畫,邀請協 同教師共同修訂完成。

(六)編製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研究者參考學者所自訂之關懷行為量表、學習單、互 評表、學習觀察紀錄、學生訪談大綱、家長回饋單、教師反思札記。

(七)進行教學

本研究所安排的課程內容共十四週,運用每週一次的美勞課來實施教學。在教學

本研究所安排的課程內容共十四週,運用每週一次的美勞課來實施教學。在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