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課程計畫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藉由行動研究,發展國小四年級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並據以實 施來了解其成效。另外,也將針對其所可能面臨的相關問題,探討解決之道設計符合研 究目的的教學活動為本研究之首要工作。因此,本章將分三節分述研究結果與討論,第 一節描述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醞釀;第二節敘述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 教學;第三節描述課程實施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醞釀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醞釀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醞釀 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醞釀

本節主要描述研究者為何選擇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原因,並說明研究者所 要發展品德教育課程的設計理念,欲培養學生的良善人格、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一一一

一、、、 緣起、 緣起緣起 緣起

在 2008 的夏天,研究者在歷史博物館中深深被米勒的作品所感動,米勒的繪畫掌 握了一種「神聖美感」的表現力,令觀畫者無不受到心靈的震憾。米勒用極寫實的手法 描繪出農民的工作生活情形,勾勒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細緻的描繪農民純樸辛勤的生 活,視覺調性柔和而溫暖、飽滿又聖潔,但絲毫感覺不到小人物掙扎存活的埋怨與淒苦,

反而呈現認命認分的勤奮感恩直觸人心深處,令人為之動容。在當下,研究者的腦海也 開始醞釀著,要將這份深沉的感動讓孩子體會,讓視覺藝術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 一種人文涵養。於是,開學後,研究者透過米勒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米勒筆下的人文情 懷,表達對大地以及農人們的關懷,使孩子體會一粥一飯當思得來不易,領略到關懷、

惜福,並且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出乎研究者意料之外,此課程在孩子的心中泛 起小小的漣漪,原本中餐總是挑食、吃不完的孩子,竟把飯菜吃光光,並且很堅定地對 研究者說:「農夫是多麼地辛苦耕種,所以我不能再浪費食物了!」當我們細細品嘗生 活周遭的每一件人、事、物,一件好的作品不單只是「美」,「真」摯的情感,出自心中

的「善」,更能讓我們感動於其中。

孩子的正向轉變,也激發研究者在視覺藝術課程融入品德價值的想法,實施品德教 育,說教的方式是很難行得通的,藝術的創作與鑑賞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們欣然接受的好 方式,希望孩子們因視覺藝術而「感覺」,因「感覺」而有「感受」,因「感受」而有

「感動」,因「感動」而能「感恩」,進而引導出孩子們內心原本即具有的「同情心」,

發展出「同理心」,懂得付出,懂得「關懷」,懂得接受愛。

從對孩子尋獲藝術中品德意涵的發現、最近社會的亂象以及政治人物品德的低落、

台灣品德教育的迫切需求,這三個理由興起了研究者以「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

作為行動研究的想法。許多視覺藝術課程中蘊含了品德教育,教師可以從中引導,讓孩 子培養道德的基礎,提供行為的典範。

確定研究的方向之後,研究者很快的找到了認同與重視品德教育的林老師與胡老 師,他們樂意且積極的樂觀其成,不管這個研究的如何發展,有多少的貢獻,它都是一 個有意義的歷程,只因為我們廣泛的蒐集資料,用心去發展品德教育的教學歷程,相信

「一個決心就是一粒種子的萌芽」,一切會是好因緣。

二 二二

二、、、設計理念、設計理念設計理念 設計理念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並無具體的品德教育課程,教師又有課業進度的壓力,因而缺 乏時間實施品德教育。研究者發現寶貝國小的學生,同儕間缺乏了關懷與尊重,行為的 自我控制力也較為薄弱,這也是國小學生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國小階段是養成良好品 德不可錯失的黃金時期,因此,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與指導教授、協同教師討論後,

擬以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中,以學生為主,發展一個適合四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 課程,其課程設計理念如下:

(一) 教師教學熱心、鼓勵、富同情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教師以身作則注重情意教育,影響兒童品德發展。

(三) 以活動中的做法、細節、畫作的內容、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創作背景去引導學生 建構主題,透過討論活動做價值澄清,發展道德認知。

(四) 透過延伸活動涵養學生的道德情意,將品德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與活動中,鼓勵學 生身體力行。

(五) 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善行,予以欣賞、肯定,確實實踐正確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六) 除了在學校落實推動外,並結合家庭共同重視,請家長鼓勵與支持,積極落實品 德教育。

本研究試圖營造一個學生能彼此尊重、關懷的溫馨環境,運用學生喜愛藝能科目的 優勢,從視覺藝術活動中透過討論,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將活動中的核心價值 加以討論與解釋,共同找出生活處世的實踐規條,利用團體的影響,激發學生喜愛良善 的品格,並透過實際參與的活動,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刻,進而培養學生的良善人格、積 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

本研究以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展開「品味藝術」課程設計,研究者在整個教 學歷程中,透過教學省思、學生自評、學習單內容、觀察者建議、家長回饋等,進行不 斷的反省與修正。本節旨在探討本行動研究教學活動計畫的實施歷程以及實施情形之分 析,以下依序呈現說明品德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進行方式。

一一一

一、、、品味藝術課程教學歷程、品味藝術課程教學歷程品味藝術課程教學歷程 品味藝術課程教學歷程

視覺藝術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涵養,可採用活潑多元的教材教法,

與學生生活環境相結合,使品德概念更加具體化,在師生互動歷程中激盪出無限的可能 性。研究者將「品味藝術」課程的每單元授課節數、教學目標、評量工具整理列表如下 (表4-2-1):

表 4-2-1 品味藝術課程表(續)

表4-2-1品味藝術課程表(續)

導學生多去觀察周遭的藝術品,再歸納出裝置藝術的概念, 進而深入介紹不同型式 的裝置藝術,最後再以點石成金的概念引導學生重視資源回收再利用,將課程的情意 軸心著重在環保、勤儉的美德上,引用問題來啟發學生的認知、思考、與價值判斷。

教師適時提出特定問題引導學生進入主題,幫助孩子釐清模糊的想法,使觀點明朗而 開闊。本研究於四年級下學期進行試探性研究,時間為六週。

1. 認識裝置藝術:

(1) 教學情境:教師先以台南安平附近的公共藝術景點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在 公共場合我們所常見的造型物,是否有著不同的巧思,有些是配合地方的風土民 情,有些則是藝術家的巧思,讓我們的環境充滿著不同的風情,請學生發表自己 對公共藝術的視覺經驗後,老師歸納同學的想法,導入裝置藝術的概念,再以國 內外的裝置藝術作品作為統整,強化學生的印象,最後請學生思考在台南當地的 裝置藝術作品有哪些?是以什麼樣的形式或是特殊的媒材呈現?老師再予以統 整,並介紹幾個台南地區較著名的裝置藝術。課程結束後再請學生分組討論完成 學習記錄表。以下為學生學習記錄表(991206-1)整理:

S32:老師介紹了許多景點,其實有些地方是我們常去的,但是我們從 來 都沒有好好欣賞這些美麗的藝術作品,下去和家人去時,我要好好觀察它 們。

S15:原來在我們家鄉也有那麼多漂亮的藝術作品,希望爸媽能多帶我們 去走走,我想我一定會收穫很多。

S13:我學會了裝置藝術的意義,以後我在看到那些藝術作品時,我就知 道他們的功用,而且也知道該怎麼欣賞它們了!

S07:我很喜歡老師上的這堂課,我學到了什麼是裝置藝術,我也希望自 己也能像那些藝術家一樣,運用創意將人們廢棄的垃圾變成美麗的景觀。

S11:以前我就聽過裝置藝術這個名詞,但是我都沒有好好去了解他的意 義,今天聽完老師的講解,我終於明白了,我也很佩服那些藝術家,能那 麼有創意,把大家眼中不起眼的東西變成美麗的作品。

(2) 教學省思(991206-2):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對於藝術的概念仍很懵 懂,必須以貼近生活的經驗為起點,引發他們的興趣,研究者在選取教材時,也

特別去研究台南的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希望透過公共藝術的認識,讓他們對於 較為抽象概念的裝置藝術更為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很好,對於自己的經歷 總滔滔不絕,不過最終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將焦點聚集在有一些裝置藝術是以可回 收利用的媒材製作而成。研究者觀察大部份學生皆能認真積極參與,但少部份同 學S06、S02、S27對於此課程不是很投入,也許自我的生活經驗不足,較難產生 共鳴。研究者會於上課中給予提醒,並且將問題擴大到讓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此 單元研究者期望除了讓學生能學習到裝置藝術的定義外,更能對於藝術家的巧思 以及資源再生的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希望藉此引發他們嘗試做的動機,也能

特別去研究台南的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希望透過公共藝術的認識,讓他們對於 較為抽象概念的裝置藝術更為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很好,對於自己的經歷 總滔滔不絕,不過最終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將焦點聚集在有一些裝置藝術是以可回 收利用的媒材製作而成。研究者觀察大部份學生皆能認真積極參與,但少部份同 學S06、S02、S27對於此課程不是很投入,也許自我的生活經驗不足,較難產生 共鳴。研究者會於上課中給予提醒,並且將問題擴大到讓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此 單元研究者期望除了讓學生能學習到裝置藝術的定義外,更能對於藝術家的巧思 以及資源再生的觀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希望藉此引發他們嘗試做的動機,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