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實施程序如圖 3-4-1 研究流程圖所示,並簡述如下:

一、 準備階段

(一)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民國 102 年 4 月-102 年 6 月)

因研究者本身即為初任特教教師,故早先即鎖定此一主題,並蒐集與本研 究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與資料,研讀並予以整理、分析,再確定研究主題。

(二) 撰寫研究計畫與擬訂訪談大綱(民國 102 年 7 月-102 年 8 月)

研究者開始撰寫研究計畫,並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目的編製「國小初任特 教教師訪談大綱」及「相關教育人員訪談大綱」初稿。並預定經校內在職 教師提供寶貴的意見做修正,確定訪談大綱內容後,製成正式訪談大綱。

(三) 確定研究對象(民國 102 年 9 月)

民國 102 年 9 月,確定訪談對象為臺中市內擔任不同職務的初任特教教師 6 名與相關教育人員 4 名。

二、 實施階段

(一) 聯繫研究對象(民國 102 年 9 月)

研究者聯繫 10 名訪談對象,陸續確認訪談時間與地點。

(二) 訪談初任特教教師與相關教育人員(民國 102 年 10 月-103 年 1 月)

三、完成階段

(一) 進行訪問資料分析與歸納(民國 103 年 2 月-103 年 3 月)

將訪談後之內容打成逐字稿,並作資料整理與編碼工作,接著就整理出來 的資料做歸納以及綜合性的分析。

(二) 撰寫研究論文(民國 103 年 3 月-103 年 4 月)

根據相關文獻探討及訪談資料歸納結果作為結論,再根據研究主題,就內 容提出相關建議,最後提出完整的研究報告。

(三) 研究論文完稿(民國 103 年 5 月-103 年 6 月)

52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文獻參考及探討

擬定研究計畫

確認研究對象 確認研究架構及方法

進行深度訪談 資料記錄與整理

訪 談 內 容 延 伸 與 調 整 資料分析與解釋 三角校正

撰寫研究論文、修正

完成研究論文

收集其他補充資 料收集,如:教 學心得紀錄等

困惑或不完整處,

再回溯至訪談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者以質性研究為主軸去選擇性編碼 與歸類,針對資料反覆檢視、比較,識別資料的屬性,找到事物之間的關聯,

將整理、編碼過資料再分別歸類於研究主題的大類目之下,如表 3-5-3。本研 究雖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但藉由簡單的分配次數統計,得到類似量化研究的 數據,可以強化、支持質性研究資料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資料分析的具體步 驟與方法如下:

壹、 記錄資料

在訪談中,將研究對象的表達及收集的錄音檔即時做成紀錄,形成訪談逐 字紀錄。訪談逐字紀錄註明日期、受訪者、訪談地點、訪談內容等,過程中一 面進行訪談,一面進行資料校正工作,核對訪談對象所提供資料是否一致。經 過事後仔細整理後,再進行編碼及分類整理,以分析出初任特教教師的工作困 擾及因應策略。

貳、 建立資料編碼系統

訪談資料的處理是將已用錄音筆錄製的訪談內容轉譯成逐字稿,事後再進 行編碼歸檔。本研究主要的資料來源為訪談,並參考部分訪談者提供的文件,

例如:發表過的文章、教學會議紀錄、研習心得紀錄、親師聯絡本……等。本 研究先後訪談了初任特教教師與相關教育人員,編碼方式的說明分別如下:

一、初任特教教師之編碼

檢視受訪之六位初任特教教師之訪談記錄,分別以英文字母為代碼代表六 位受訪者,表示如:「A、B、C、D、E、F」。研究者訪談六位受訪者並紀錄 每一位受訪者的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每一筆困擾問題劃記分別以「P01、P02、

P03…」呈現,每一筆困擾因應方式劃記分別以「S01、S02、S03…」呈現。

茲整理編號系統如下:

55

依表3-5-2編號系統,則「as03」代表第一位受訪的教育人員 a 的第三筆 因應策略建議;而「cs02」代表第三位受訪者 c 的第二筆因應策略建議,其 餘則依此類推。

參、 資料整理與分析

初步分析個別的訪談文字稿,訪談初任特教教師的部分,文字稿依據各工 作困擾類項目、因應策略等範疇加以歸類;訪談教育相關人員之部分,將紀錄 之文字稿依據各項目之因應策略內容進行統整歸納。

一、 劃記

依本研究的訪談記錄中,從記錄的句子、段落中找出與研究主題有相關意 義的敘述句或段落,並以劃線方式逐一標示並編號(林明地,2000;葉砡秀,

2007)。例如:…與同事關係陌生(P01)…代表此為某位初任特教教師的第一 個困擾;…提升校內特教宣導成效(S01)…代表此為某位初任特教教師的第一 個因應策略。

二、 資料分析與歸類

在研究者完成編碼資料的排序後,開始進行研究資料的反覆閱讀並劃記,

從受訪記錄中分析出重複出現的狀況和受訪者經常提及的事件,將之依項目作 歸類,歸類的項目列舉如下:

(一)工作困擾

從初任特教教師的受訪記錄中,重複出現的狀況和經常被提及的事件將之 編成小類目,再將性質相同之小類目做整理分析,歸納統整出六個大層面。

此六大層面成為本研究資料分析的主要方向,分別為「人際適應與溝通」、

「課程設計與教學」、「鑑定安置與評量」、「政策與學校行政運作」、「學生輔導 與管教」及「個人進修與成長」六個層面,研究者以這六個層面做資料歸類時 發現,受訪的初任特教教師在初任教的3年間,確實在這六個層面的調適與改

56

變最多,再次確定研究分析朝這六個方向進行是可行的。最後,本研究由以上 六個層面呈現出初任特教教師在適應過程中所遇到的工作困擾細項。

(二)因應策略

本研究將因應策略歸類為「解決問題」、「研習進修」、「尋求支持」、

「環境調整」、「自我調適」等五個面向。解決問題、研習進修、尋求支持與 自我調適策略皆是從自身的改變去找出適當的解決策略,例如:明辨困擾問題 所在、主動請教他人……等;而環境調整策略係指透過周遭環境的調整去改善 碰到的困難,例如:學校單位舉辦職前講習、安排輔導教師協助初任教師……

等。至於另一受訪的對象群--相關的教育人員,也是以同樣的歸類方法,去給 與初任特教教師建議,研究者再綜合整理訪談記錄將之作歸類與整理。

在將蒐集之資料整理、分析後,研界者進行撰寫工作。本研究除了採取質 性研究一般的整理方法,也藉由簡單的次數分配統計,得到類似量化研究的數 據,例如:計算在每個面向下個別項目出現的次數,並在本研究綜合與分析部 分去計算出佔各個面向總計數之百分比,其結果可以強化、支持本研究質性資 料之分析。

三、 考驗資料

本研究參考曾也真(2009)其對質性研究的四項檢證方法,分別為「確實性」、

「可轉換性」、「可靠性」、「可確認性」,以及質性研究中常使用的「三角 驗證」來確保本研究品質的標準,具體做法說明如下: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確實性又可稱為「內在效度」,是指研究者是否觀察與訪問到最想要、最 希望的真實資料(胡幼慧、姚美華,1996;曾也真,2009)。本研究主要使用的 工具為訪談大綱,在經過與教授反覆修改並參考大量文獻後,請兩位在職初任 特教教師給予意見,以使得訪談大綱變得更完整及切合主題。在訪談過程中,

研究者確實的以訪談題綱為基礎,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引導受訪者對題綱問

57

題作回答,過程中有疑惑或未盡之處,研究者再透過追問去使資料更完整。研 究者並能於訪談後確實的記錄文件並做資料整理與分析,使研究內容資料確保 其確實性。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可轉換性又可稱為「外在效度」,是指研究者將受訪者的感受與經驗轉換 成描述性的文字資料的程度(胡幼慧、姚美華,1996)。本研究在徵求受訪者之 同意後,於訪談過程中透過錄音記錄下完整的受訪內容,並將訪問內容轉化為 文字資料,給予受訪者修改、澄清與補充空間,務必要求確實將受訪者所表達 的內容真實呈現。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就是信度。研究者先與受訪對象進行語意確認,並就訪談記錄和所 蒐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檢證,以判斷資料的可靠性。此外,研究者每份訪談記錄 都能於訪談當日立即整理、紀錄,並利用e-mail 傳遞給受訪對象,對資料的內 容再次確認。

(四)可確認性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即客觀性。本研究為求客觀,努力與受訪者當面 進行文字資料之確認,在資料編碼的部份,研究者以劃記、編碼、歸類等做好 資料分析,爲了確認歸類的適切性,研究者多次與同儕及指導教授進行討論,

以求完整、客觀呈現研究資料。

(五)三角驗證法(Triangulation)

Robson(1993)指出三角驗證是使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同一現象,吳芝儀與 李奉儒(1995)將三角驗整歸類為資料校正、研究者校正、理論校正、及方法論 校正等四種。

本研究採用三角驗證法中的資料校正、方法校正、研究者校正等三種原則。

首先,「資料校正」是指用同一種方法去驗證不同資料來源的一致性。本研究 的資料來源主要以訪談作為主軸,試圖從初任教師於訪談的描述和其他相關教

58

師的訪談內容進行對照以獲得驗證;再則,「方法校正」係指運用多樣資料蒐 集的辦法,以驗證研究發現的一致性,本研究以多元的管道去蒐集資料,包括 研究對象的訪談、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等,以驗證資料的真實性;最後是類近 於「研究者校正」,係指不同研究人員或評鑑人員參與研究,雖然本研究並未 有多位研究參與者共同進行,但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盡量客觀處理蒐集資料,

反覆的和10位受訪者透過書信、電話進行校正與核對之工作,並尋求指導教授、

受訪者中的相關教育人員等專家們給予的意見與建議,進行修改與調整。

四、 修正並統整資料分析

四、 修正並統整資料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