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與問題。本研究係指透過深度訪談及文件資料分析,將工作困擾歸類為「人際 溝通與適應」、「課程設計與教學」、「鑑定安置與評量」、「政策與學校行政運作」、

「學生輔導與管教」及「個人進修與成長」等六個層面。

參、 因應策略

因應策略是指當教師面臨困難及問題時,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化解衝突、認 知差異並自我調適的歷程。本研究係指透過深度訪談,將初任特教教師面對困 擾之因應方式分成「解決問題」、「研習進修」、「尋求支持」、「環境調整」、

「自我調適」五大策略,依此做為整理與歸類受訪結果的指標,以了解特教初 任教師在這五個面向中是如何去因應各種工作上的困擾。

肆、 相關教育人員

係指臺中市內師培育機構中之教授以及國民小學校長、主任與教學年資在 十二年以上之教師,以上這些相關教育人員至少要符合以下條件中任一項:有 從事特殊教育相關工作、具有特殊教育相關背景或為在職的特殊教育工作者。

其中年資十二年以上的界定,則是參考蔡培村(1996)對教師生涯進階與職級劃 分中,由中堅教師進入專業教師的年資。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界定如下:

一、 研究區域:臺中市設有資源班、巡迴輔導班、特教班之國民 小學。

二、 研究對象:

(一) 國小特教初任教師:以臺中市設有資源班、巡迴輔導班、特教班 之公立國民小學且年資在三年(含)以下之初任特教教師為研究對

6

象。

(二) 相關教育人員:以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主任及年資在十二 年以上之教師以及臺中市師資培育機構的教授為訪問對象。

三、 研究內容:

(一)由人際溝通與適應、課程設計與教學、鑑定安置與評量、政策與學 校行政運作、學生輔導與管教以及個人進修與成長等六個層面,深 入訪談國小初任特教教師的工作現況,探討初任教師面臨的工作困 擾,並了解其遭遇工作困擾時的因應方式。

(二)訪談教育相關人員(師資培育機構中的教授、校長、主任與年資十 二年以上的教師),給予初任特教教師因應策略之建議。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由於時間、人力、經費等因素,有以下之限制:

一、 本研究範圍僅限於臺中市,推論上有地域性限制。

二、 本研究僅就國民小學初任特教教師的部分加以探究,無法涵蓋全 體初任特教教師。

三、 本研究訪談部分,由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在初任特教教師方面 僅選取六位自願受訪者進行訪談;在其他相關教育人員,也僅就 不同身份者,各訪談一位。訪談資料的代表性與客觀性有其限制。

9

Shafer (1983)有系統的觀察初任教師的特質後,他認為同事、校長與學生 這三類人物與初任教師相關性最高,因此以這三類人物來描述初任教師的社會 化情形,其結果如下:

一、初任教師常為了融入教師次級文化而態度趨向保守。

二、校長常透過舉辦初任教師座談或研討會,提供有關學校科層的價值。

三、學生明顯的會影響到初任教師表現的各種態度及展現行為。

Brock 與Grady (1997)也從自我概念的觀點出發,指出初任教師第一年教 學生涯便會面臨三大轉變,描述初任教師從自我懷疑、孤立、不足的過程,轉 變到逐步建立自我信心與人際網路等過程。其轉變階段列舉如下:

一、對自我定義的轉變。

二、對未知經驗預期結果的轉變。

三、人際支持網絡的轉變。

Fulton ,Burns與Goldenberg (2005)針對美國初任教師的適應研究發現,初 任教師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與使命感,對新的教職生活也有期待,但往往被現 實給震撼的信心低落,其研究結果更指出某些地區的初任教師離職率高於學生 的輟學率,這顯現了初任教師很難去處理自我要求與現實困境間的衝突。

張德銳(2003)則從初任教師的〝教學態度〞著手,去說明初任教師教學特 質的轉變。張德銳(2003)參考Moir (1999)的觀點,分析初任教師在第一年從事 教職時,其心態的轉變,轉變的情況可分為「期待」、「殘存」、「幻滅」、

「重生」、「省思」、「期待」等六個階段,如圖2-2-1 所示。

在「期待」階段,教師排除萬難的通過教師甄試,得到正式教職工作,對 工作充滿理想與熱忱,願意付出大量心力與時間在工作上。在「殘存」階段,

初任教師面臨了各方的挑戰,備課壓力、層出不窮的違規行為、同事間關係、

工作量分配不均……等,初任教師的教學態度明顯降低。

10

在「殘存」階段之後面臨的便是「幻滅」階段,許多初任教師會重新體認 到教學現場並未如自己想像中的容易,對於教學工作的態度不再樂觀,明顯 感受到適應不良、受挫、焦慮等症狀。

圖 2-1-1 第一年教學的階段:對教學態度的轉變

資料來源:引自張德銳(2003)。教育資料集刊,28,130。

如圖 2-1-1,可看出初任教師第一年的教學態度轉變,初任教師經過了期 待、殘存、幻滅階段後,有了一學期的經驗累積或是寒假的休息,便進入了「重 生」階段,教學漸入佳境,初任教師對教學現場有了較確實的體會,也比較能 預期教學與班級經營問題,而採取較正確的解決和回應策略。最後的「省思」

與「期待」階段,則是指經過一學年的職場體驗後,初任教師們從經驗中獲取 教訓,也會對新的一年的課程、教學以及班級經營產生新的願景和期待。雖然 不是每個教師都會經歷圖 2-1-1 的階段,但張德銳(2003)認為許多初任教師普 遍都有類似的經歷。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於初任教師特質的描述,可看出初任教師普遍在任 教的第一年便面臨了預想外的落差,滿腹熱忱遭遇到現實情境而變得挫折不 安,之後便經歷不斷的摸索與經驗的累積,才逐漸找出自己適應職場的方法。

11

第二節 初任特教教師工作困擾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在探討教師的工作困擾之前,需先了解教師的工作內容,並從工作內容的 項目中,藉以去了解延伸出哪些工作困擾,因此在本節會先去了解教師的工作 內容,接著去探討工作困擾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 教師的工作內容

因應時代的變遷,學校也面臨了轉型與改變,資訊數位化、學生少子化、

教學評鑑化、教材優質化等,這都使得現在的學校有別以往封閉式的校園,轉 而跨出藩籬,各自發展出各自的學校特色。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進步,

家長對於學校教學的品質也給予更高的期許與要求,教師的工作將不再侷限於

「教學」此領域,教師必須不斷擴充自己的專長與經歷,有的公立學校甚至面 臨了沉重的招生壓力,教師得走出校園去招攬學生。因此,在當今環境背景下,

教師的工作除了教書之外,同時還要扮演多方角色,例如:行政人員、輔導人 員、資源整合人員等,其工作性質是多元且複雜的。以下整理相關學者對於教 師工作內容的看法,以更確實的了解教師工作內容的包含事項。

首先,盧榮順(1996)依照教師各種不同的角色,來探討教師之工作內容,

教師扮演教學者、訓輔者、行政者、照顧者、社會者、領導者、評鑑者、協調 統合者、創造者、選擇者以及研究者等,根據角色不同,所負擔的工作內容也 不同。沈坤鴻(2006)則將國小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分別以八個層面去分析,

此八個層面包含:教學規畫與準備、班級經營、實施教學、教學評量、學生輔 導、專業成長活動、行政事務及其他額外的活動等。

前述的研究者探討的對象主要為一般教師,而特殊教育教師部分,劉秀鈴 (2011)歸納了特教教師的工作職責,包含實施教學、編寫個別化教育計畫、自 編教材與教具、個案輔導、協助校內轉介、評量、安置工作、與普通班教師及 行政人員進行合作溝通與提供諮詢等。

由上可知,特教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工作內容有很大的重疊,皆包含了教學、

12

輔導、評量與資源整合,但特教教師的工作內容又有其獨特性與專業性,其職 務內容會依專業的不同而有更細緻的劃分,例如:資優班教師、資源班教師、

視障巡迴教師、在家巡迴輔導教師……等。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為從事身心 障礙領域的特教教師,包含資源班教師、特教班教師、巡輔班教師等。在其工 作內容部分,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原則(教育部,

2011),有明確列出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的職責。任務如下:

一、負責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個案管理工作。

二、與普通班教師、家長、行政人員、學生及相關人員合作,共同擬定個別 化教育計畫,並提供學生適性之課程、教學、評量、輔導與轉銜服務等。

三、協助整合校內外教育及相關資源,例如:協助申請輔具、獎助學金等。

四、協助辦理普通班之疑似身心障礙學生轉介前輔導與評量鑑定。

五、提供普通班教師、相關人員及家長特殊教育諮詢與支援服務。

此外,臺中市身心障礙巡迴輔導教師服務實施要點(2011)也明列了巡迴輔 導教師的工作項目,內容如下:

一、轉介前諮詢輔導。

二、身心障礙學生鑑定與評量。

三、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

四、執行適性課程與行為輔導。

五、蒐集及編製教材教具。

六、提供普通班教師及家長特殊教育之諮詢及支援服務。

七、輔導疑似身心障礙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求之學生。

八、提供身心障礙學生班級輔導及轉銜服務。

九、協助參與特殊教育宣導、個案研討會議或其他特殊教育工作。

九、協助參與特殊教育宣導、個案研討會議或其他特殊教育工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