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三、 績效考核公平感

績效考核公平感指對績效考核過程、結果及與主管互動關係所獲得 的公平感受,過去研究多分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與互動公平三部分,

分述如下:

(一) 分配公平:分配公平在於員工感受到分配結果或獎勵的公平性。

(二) 互動公平:互動公平在於員工感受考核過程到被尊重、妥善對待。

包括人際公平:員工感受到與組織溝通受到的尊重與個別對待;資 訊公平:能獲取對於關於決策的正確資訊。

(三) 程序公平:程序公平在於員工感受到決策過程是合乎公平的。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研究範圍

目前以任職於臺北市及新北市之國民中學教職員工為研究對象(含完全中 學國中部教師),包含教師兼任行政職、導師者,行政職員及工友,不含校 長、實習教師及臨時人員。

二、 研究限制 (一) 研究範圍

因只針對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中學教職員工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 果及研究結論恐無法擴大解釋於全國,或高中以上、國小以下的校園 及其他工作場域。

(二) 研究樣本

1. 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樣本學校,盡力使樣本具有代表性,

但基於資源的限制,僅能針對樣本進行研究探討,樣本與母群 體間恐因各區環境及校園文化不同而產生誤差。

2. 反生產行為為負向的行為問卷,受試者填答時恐多有保留,無 法測得真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三) 研究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填答問卷的真實性會受許多因素干擾。

以研究方法的缺漏便是無法正確測得受試者的真實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國民中學教職員工人格特質、績效考核公平感與反生產行 為兩者的關聯,茲就各變項之間的關聯,透過文獻搜索及整理,作為研究 的基礎立論。

第一節 反生產行為

反生產行為泛指各種在職場中,內部成員蓄意的作為,有害於組織或 其成員整體利益之事(Bennett & Robinson,2000;Gruys & Sackett,2003;

Sackett & DeVore,2001;Spector & Fox,2005),像是上、下班遲到早退、私自 延長休息時間、竊取或盜用公司資產、不服從指令、騷擾甚至霸凌其他員 工,這類行為涉及對人(組織)及對事(物)的侵害(Bennett & Robinson,2000),

也對整體利益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Coffin,2003),過去研究組織管理,多 半注重如何激發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這類行為正向、有助於組織提升整 體效能,但無法完整呈現組織管理的全貌,近年開始有研究關注於組織的 陰暗面,藉由研究結果提醒各組織重視其內部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 Coffin

(2003)一份研究表示,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統計,員工在竊盜與詐欺的 犯罪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造成美國企業每年約五十億美元的損失,並 有近 20%的企業因此倒閉,由於無法有效預測員工的這類行為,企業苦無 對策,即便發現有犯罪意圖的員工,也不知如何是好。本節將進一步探討 反生產行為的定義及內涵,深入了解此行為的全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一、 反生產行為的定義

反生產行為指的是意圖對組織或它的成員加諸有害影響的行為

(Fox,Spector,& Miles,2001),包括像公然的侵略行為、竊盜,或是消極的不作 為,如:漠視工作倫理、工作散漫等,許多學者針對反生產行為概念闡釋 如下:反生產行為係指組織內部成員,有意地做出違背組織利益之事,導 致其他成員甚至於組織整體傷害(Robinson & Smith,1995)、員工意圖去傷害 組織、組織中其他成員,甚至兩者皆構成傷害的行為(Spector & Fox,2005)、

組織成員意圖做出和組織利益相違背的事(Sackett & DeVore,2001)、組織 成員主動 違反組 織 規章制度 ,並折 損 組織 及其 成員利 益 的行為

(Colquitt,2001)。

根據前述定義,歸納出反生產行為具備以下特點:(1)蓄意的:學者多強 調反生產行為是個體故意和組織目標唱反調、自願而非受迫的行為(Bennet

& Robinson,1995;Spector & Fox,2005;Sackett & DeVore,2001;Colquitt,2001),

研究特別強調行為者的自主性,即為明知不可而為之。組織成員許多行為,

皆可能造成組織或其他成員利益損傷,但若行為人非出自故意,並不構成 反生產行為;(2)有害的:反生產行為如破壞、人員流動、生產偏差、竊盜 及攻擊行為等(Spector 等,2006),行為者預期對組織或其內部成員造成大 小不一的傷害,即便傷害不一定發生,對組織的影響是負面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二、 反生產行為的內涵 (一)反生產行為樣貌

在任何職場上,應注重工作倫理觀念,一些有害於工作的行為須盡量避 免,否則會對組織造成負面的影響,影響的層面可以是針對他人,像是惡 言攻擊、流言八卦等;或是工作怠惰,如遲到早退、拖慢進度;甚至有盜 用公司資產、出賣商業機密等,嚴重損及公司利益之情事,這些行為,都 可視為反生產行為。關於反生產行為的論述,最早可從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的研究中發現,部分員工會擔心其若工作效率高,反而會導致更多人失業,

因此會故意拖慢工作速度,甚至影響其他人從事相同行為以求自保

(Taylor,1914),大部分學者視其此為對組織及其成員有害的工作行 為

(Colquitt,2001;Robinson & Bennett,1995;Sackett & DeVore,2001;Spector

& Fox,2005),早期對於反生產行為的研究,多對單一行為進行討論,例如:

竊盜行為、損壞資產、遲到早退等(Gruys & Sackett,2003),後期學者為了 分析反生產行為的與其他概念的關聯因素,並解決單一行為研究導致的紊 亂現象,因此將反生產行為進行分類,其中最廣為應用的便是由 Robinson 與 Bennett(1995)提出的二分法,依照行為傷害的對象,區分為組織型及 人際型反生產行為。

Gruys 與 Sackett(2003)進行一項研究,試圖從過去文獻中查出超過 250 種反生產行為,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管理學、商業經營及社會學領域,

並整理出 15 種不同的研究標題,經過詳細比對,篩選剩下 66 種反生產行 為,並依行為間性質相似度,歸納成 11 種項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1. 竊盜及其相關行為:像是自己或幫助、建議他人如何盜用公司財產、

收取廠商回扣、私受餽贈等行為。

2. 財產損壞:包括毀損同事或顧客的財產、公司的設備或產品等。

3. 資訊濫用:破壞或偽造公司的檔案、洩漏機密文件、遺漏同事或顧客 的重要訊息、對企業客戶或贊助者以謊言飾過。

4. 時間及資源的濫用:在上班時間處理私人事務、瀏覽和公務無關的網 站、自動延長休息時間、濫用公司的資源、網路購物、印製私人文件、

謊報加班時間或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5. 不安全的行為:未依照安全規準執行工作,使自己、同事或顧客置於 危險的情境。

6. 缺勤:未依規定請假、遲到、謊稱生病、早退。

7. 低品質工作:故意讓自己工作表現比要求標準更低、更差、不正確或 拖慢進度。

8. 酗酒:酒醉著上班或在上班時飲酒。

9. 嗑藥:在上班期間嗑藥,甚至提供藥物給他人。

10. 不當言論,抱怨或對同事、客戶、贊助者言語攻擊、咆哮、對同事、

客戶、贊助者口氣不佳、言語性騷擾。

11. 不當行為:對同事、客戶、贊助者有肢體衝突、性騷的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二)反生產行為分類模式

為了瞭解反生產行為生成原因,及探討與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 者試圖簡化反生產行為,將其依照不同特性歸類,以利研究者觀察,常見 的分類方式如下:

1. 二分法:Hollinger 與 Clark(1982)將反生產行為分為生產型(怠工、

遲到早退)及財產型(破壞設備、偷竊)兩類,生產偏差行為指不遵守 工作的準則或是一切可能降低工作效能的行為,財產偏差行為指的 是盜用公司資產、蓄意破獲公物等;Robinson 與 Bennett(1995)依 行為對象及行為影響程度分為組織型及人際型反生產行為,其中組 織型包括了生產偏差與財產偏差,生產偏差屬較為輕微的損害組織 利益行為(如:休息時間過長、浪費時間及資源),財產偏差較為嚴 重(如:偷竊、不當收受利益),人際型包括政治炒作及人身攻擊,

政治炒作是較輕微的損害他人利益行為(如:八卦、阿諛奉承),人 身攻擊較為嚴重(性騷擾他人、霸凌同事); Gruys 與 Sackett(2003)

定義反生產行為,是任何故意與組織其他成員及組織合法利益唱反 調的行為,並也將反生產行為分為組織型與人際型兩類。

2. 五分法:由於多數研究者將反生產行為分作組織/人際兩類,恐怕無 法真正了解個別行為與行為意圖之間的連結,Spector 等(2006)一 項研究將反生產行為分為五類:虐待、生產越軌行為、破壞、盜竊、

擅離職守。虐待包括威脅、令人厭惡的意見、關係霸凌、破壞他人 成果等這類直接對人侵略的行為;生產越軌行為泛指不依照工作指 令執行,或故意不達成目標;破壞指針對公司的資產損壞,與生產 越軌行為相比,是較為積極性的反生產行為;竊盜是目前情況最嚴 重的反生產行為,與破壞同樣較具積極性;擅離職守包括缺席,遲 到或早退,私自延長休息時間等。研究發現謾罵與破壞之行為和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怒及壓力的情緒最密切相關,竊盜與情緒無關,擅離職守則是因感 到空洞及沮喪,不同形式的反生產行為,來自於個體身心之平衡。

為辨識各項人格特質、公平感與反生產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將反 生產行為分為組織型與人際型兩類,採用 Robinson 與 Bennett(1995)提出 的分類標準。

三、 反生產行為成因

一項探討工作壓力、公平感、對工作的負面情緒反應、自主性、感情 特質與反生產行為之間關聯的研究,發現組織的壓迫、人際間衝突、受到 不公平待遇,這些來自於工作的壓力源,皆會引起反生產行為(Fox,Spector,&

Miles,2001)。

Spector(1998)及其相關研究,結合工作壓力與反生產行為,提出一 套「工作壓力/情緒/反生產行為模式」,認為反生產行為是一種面對工作壓 力的反應模式,由於工作環境中許多因素導致負面情緒,像是憤怒與焦慮

(Spector,1998),壓力帶來的後果造成個體身心俱疲,相關後遺症便是對工

(Spector,1998),壓力帶來的後果造成個體身心俱疲,相關後遺症便是對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