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二節 績效考核公平感與反生產行為

績效考核,是指分析員工工作表現的一項工具(Cardy & Dobbins,1994),

許多組織藉此用以激勵員工(趙君、廖建橋與張永軍,2011),由於考核涉 及主觀與客觀的評量,員工接受考核後,也會產生自我的公平感受。Keeping 與 Levy(2000)一項關於績效考核工具對受評者影響的研究中提到,評鑑 方式及結果為一體兩面,會造成正面及負面的影響;林淑姬等(1994)亦 指出,關於薪酬的公平性,與部分反生產行為相關。

一、 績效考核公平感

績效考核公平感可視為組織公平(organizational justice)的其中 一環,組織公平涉及個人對組織公平的認知、對工作上的管理、薪水、

待遇、福利等等之具公平性的評量與認知(鄭國泰,2013);績效考 核是評量員工績效表現的方法,並可將其結果作為酬賞員工的參考,

因此牽動著員工對於工作環境的公平感受,Cardy 與 Dobbins(1994)

指出,員工對於考核結果的反應,是衡量考核工具公平度最好的指標 之一;績效考核的反應,包括員工對於組織執行考核的方法、程序、

滿意度及公平感(Keeping & Levy,2000),若員工認為考核不公平,任 何方式都是失敗的(Cardy & Dobbins,1994); 鄭國泰(2013)指出,

所謂績效考核公平感,是指員工在對於績效考核的相關決策過程、制 度等知覺的結果。組織公平內含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程序 公平(procedural justice) (Greenberg,1990)與互動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 (Bies,2001)三種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一) 分配公平

在公平的三個概念中,最早被提出的是分配公平,Adams(1965)

提出之公平理論,引起學者開始關注於組織正義,在其研究中發現,

員工會與他人比較,在於工作的投入與回報之間的關聯,若發現自己 投入的結果亞於他人,不平感油然而生(Adams,1965)。分配公平指 的是決策結果的公平性,衡量投入與回報的比例(Homans,1961),

自己獲得和投入比例和他人相較的結果(Adams,1965),結果和自己 所期望的是否相符(Blau,1964)。Folger 與 Greenberg(1985)在其研 究中提出分配公平的概念,分配公平係指在資源上分配符合公平的程 度,以及員工對於分配結果的感覺。Adams(1965)發展的公平理論 中提出,員工對於其所投入的努力,會和其他人投入的程度相較,接 著比較與他人得到的結果,如果認為自己付出所得比例和他人的不同,

就會知覺不公平的存在,接著會試著調整自我的狀態,因而產生以下 行為:(1)扭曲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結果、(2)採取某些行為試圖改變 他人的付出或結果、(3)採取某些行為試圖改變自己的付出或結果、

(4)選擇不同的人來參考、(5)選擇離開,因此員工在意的公平的程度,

更勝於單看實際所得的感受,也就是說,即便自己已經得到很多,但 若發現他人努力或成就不如自己,收穫卻勝過自己時,心理亦會產生 不平衡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二) 程序公平

Thibaut 與 Walker(1975)發表了一篇關於程序公平的研究,指 出調節、仲裁、具有參與討論過程及決策的空間三個要素,影響著 員工的公平感受,員工在意對於過程能否掌握,甚至超過對分配結 果的公平感,在決策程序階段若掌握到控制權的人,會比無法掌握 的人更感到公平(Thibaut & Walker,1975); Leventhal(1980)也從 事了一系列相關研究,探究程序公平的內涵,並提出六項可影響程 序公平感的要素:(1)決策不因時因人而異;(2)不存在偏見;(3)確保 獲取正確的資訊並用於決策;(4)具修正缺漏或錯誤的機制;(5)一致 的道德標準;(6)多方團體意見能被採納。

因此程序公平指的是對決策過程公平性之認知,包括過程是否 無誤、一致(Leventhal,1980),是否開放員工參與(Thibaut &

Walker,1975)。根據 Greenberg(1990)的研究,調查受試者模擬考 核程序的反應,研究發現人們對於決策過程及結果的參與程度,抱 以相當重視,因此對於考核的制度及過程,應秉持公平公開原則,

並開放員工參與。

(三)互動公平

Bies 與 Moag(1986)指出決策過程中,人際對待的重要性,並提 出互動正義的概念,爾後互動正義衍生出兩項意涵:人際間公平 (interpersonal justice),指涉當局溝通的誠意與尊重,對員工以禮相待、

並保有員工尊嚴;資訊的公平(informational justice)關注對決策使用誠 實和妥適的解釋,能獲得正確的資訊並有效地運用在決策之中

(Colquit,2001;Greenberg,1993),所以決策者在制訂管理政策須考量員 工意見,並體恤成員的立場。Greenberg(1990)研究提到,互動公 平包含決策程序中的人際互動及溝通方面,員工在考核的過程當中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與決策者充分溝通、表達自我意見、決策者能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等,

皆影響著員工對組織的公平感受。

二、績效考核公平感與反生產行為

組織公平是職場最常見的壓力源,也是最能預測反生產行為的因素

(Berry 等,2007); Skarlicki 與 Folger(1997)研究說明,員工因不平感形 成負面情緒(生氣、憤怒,甚至怨恨),想要懲罰、報復,因而做出一些直 接或間接的反生產行為(如:偷竊、擅離職守、反抗上司、減少組織公民行 為)。有鑑於此,組織公平被視為工作壓力源之一,而反生產行為則是綜合 著受組織壓迫、衝突、公平感、自主性、情緒、沮喪失落的行為反應;Fox 等(2001)的研究亦驗證了組織不公平與反生產行為的關聯性;Greenberg

(1990)提到,當個體感受到組織不公時,會有一系列的心理及行為反應,

並對組織產生負面影響,如:偷竊、蓄意破壞、代工、不配合政策。

當員工面臨不公平時,反生產行為可能是一種讓員工回復心理平衡或是 發洩的方法(Krischer,Penney,& Hunter,2010),Krischer 等(2010)研究指出,

員工會保護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倘若資源被剝奪或發現資源不足時,心理 便會產生扭曲,由於心理扭曲是行為扭曲的前兆,員工不是基於報復的心 理,而是為了保護或補償現有的資源,因此有反生產行為,並進一步表示 職場應提升組織正義,漸少員工為了舒緩工作壓力,而造成如擅離職守這 類由於分配不公平引起的反生產行為。Moorman(1991)研究提出,若員 工相信自己在組織中是被公平地對待,他們對於其工作態度會表現地更為 積極正向。鄭國泰(2013)的研究則發現,在組織正義與反生產行為之間,

互動正義具有不錯的調節效果,並建議組織應強化管理者與員工間的人際 互動關係,以提升員工公平感,減少反生產行為的發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Jones 等(2009)研究組織公平是否對反生產行為產生影響,研究發現 組織不公平引發報復動機,因此可能發生反生產行為,程序不公平較能預 測組織性反生產行為,而互動不公平較能預測人際性反生產行為,吳政達

(2014)指出,組織公平與反生產行為呈負向相關,其中,程序公平對反 生產行為的預測力最為顯著。

有鑑於此,績效考核的公平感,不但可以避免員工反生產行為,還可 以激勵員工向上。但考核只是一種手段,對其反應及感受才最為重要,績 效考核公平感對反生產行為有負向影響,其中,分配公平對財產性及生產 性反生產行為有積極的預測作用,互動公平對生產性、財產性及人際性反 生產行為具積極預測作用,程序公平則無明顯影響(張永軍,2012);其他 相關研究亦指出,當員工受到公平公正對待時,不會產生反生產行為,反 之亦然(Jones 等,2009;Skarlicki & Folger,1997)。

學校教師的績效考核,權力落在由教師為主所組成的成績考核委員會 中,若非重大缺失,對於多數的教師而言,幾乎人人考績都相同,因此績 效考核的程序及人際公平是較不重要的,但不論投入多寡,皆與他人回報 相同的酬賞,在分配的公平上產生落差;職員工的考核,則透過單位主管 與人事主管及職員工代表的評選,由於各單位工作輕重不一,也涉及主管 個人好惡、職員工人際關係等因素,因而不論程序、人際、結果,皆會對 職員工公平感受產生影響,因此透過本研究進一步了解教職員們在公平感 與反生產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