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配合教學活動之設計與進行,在研究對象、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與 環境、學習方式和評量方法有以下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參與之研究樣本為臺中市某國小六 年級的學生,男生 86 位,女生 56 位。為符合教學策略分組需求,隨機抽取四個 班,分派兩班為「反思性引導組」和另外兩班為「專家示範組」。在學習風格分 組的部分,依據四個班級的學習者在學習風格檢測所得之資訊接收平均分數和研 究樣本人數的考量,去除中間值,取前、後各 45%的人數,分為「具體經驗組」

和「抽象概念組」兩組。本研究之實驗教學參與者均接受過電腦相關課程,具備 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並於實驗教學課程前,已學習過基本的防震技巧,但未學 習過本研究進行教學之地震成因及明確的防震工作概念,亦未接觸過以遊戲式學 習活動之模式學習地震防災課程。此外,參與者之地理區域處於臺中市且電腦設 備俱全,並非市中心之學校,亦不是郊區或文化不利之學校,故本研究結果可推 論至類似地理位置之對象。

貳、學習內容

本研究之學習內容範疇包括「地震成因及影響」和「防震工作」等兩個主要 概念,學習教材為研究者自編之地震防災課程。因考量學習者的學習時間與學習 程度,本研究之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習者認識地震成因及影響的概念,並能瞭解如 何將防震工作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至於是否能夠增進學習者在地震防災課程其 它學習內容則不做深入的探究與討論。

叁、學習時間與環境

本研究為配合原本班級的課程進度和教學時間,實驗時間一共三週,一週兩 節課,一節課 40 分鐘,共 240 分鐘,扣除學習風格量表、學習防震概念測驗前 後測、防震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及防震學習滿意度問卷等施測時間,學習者進行 學習活動總共歷時 160 分鐘。由於未能長時間進行探究,本研究重點更聚焦於「地 震成因及影響」和「防震工作」兩概念的學習。因此,未來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 供針對接受短時間地震防災課程教學活動之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表 現做推論。實驗教學地點也配合原班級所在之電腦教室,教室中提供每班一人一 台的電腦、教師授課使用的電腦、麥克風及廣播系統。

肆、學習方式

本研究之參與者過去學習地震防災課程之方式為教師以講述方式授課,輔以 學校之防災教育宣導,從未運用電腦遊戲學習過地震防災課程。本研究之實驗教 學活動採用 3D 角色扮演遊戲之學習方式學習,搭配不同教學策略並輔以學習 單,讓學習者於遊玩過程中習得地震防災課程概念。因此,本研究之參與者雖已 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等資訊技能,但對於學習者平常接觸的遊戲類型可能不一 致,且不同類型之電腦遊戲可能造成學習者對遊戲喜好程度、投入動機及操作熟 悉度上有差異,故研究結果的解釋與類推,僅適合推論至類似遊戲方式。

伍、評量方法

本研究使用單選題測驗卷和自評量表兩種評量方法,皆以紙筆測驗的方式讓 學習者填寫。單選題測驗卷用於「學習防震概念測驗」,為研究者自編,題目為 四選一之選擇題,讓學習者以筆試的方式回答試卷的問題。自評量表應用於「防 震學習動機量表」與「防震學習滿意度問卷」,「防震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者 改編,「防震學習滿意度問卷」為研究者自編,每個題目皆有 5 個選項,1 代表 非常不同意、2 代表不同意、3 代表部分同意、4 代表同意、5 代表非常同意,

讓學習者以筆試的方式圈選最適合自己意向或狀態之選項。由於本研究僅以紙筆 測驗方式蒐集學習者之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資料,因此無法過度 推論至以實作評量、實地觀察等方式獲得之結果。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