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據第一章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進行資料分析,將先後呈現實驗組與控制 組在前測、後測及追蹤測等時間點上兒童幸福感量表及自尊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 差、兩組在前測、後測及追蹤測等時間點上兒童幸福感全量表與各分量表的得分 差異,以及兩組在前測、後測及追蹤測等時間點上自尊量表的得分差異。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及自尊量

表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本研究分別在團體開始前、團體結束後以及團體結束後一個月,分別進行幸 福感與自尊之評估,使用工具為兒童幸福感量表與自尊量表。實驗組與控制組在 三個時間點上兒童幸福感量表及自尊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 4-1 所示。

表 4- 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及自尊量表上前測、後測與追縱測的平均數與標準

實驗組

(n=6)

控制組

(n=5)

前測 後測 追蹤測 前測 後測 追蹤測 兒童幸福感量全量表 平均數 222.83 258.00 266.83 209.40 193.00 203.20

標準差 57.06 48.83 48.14 58.40 51.87 42.27 情緒幸福感分量表 平均數 58.83 70.67 72.50 56.60 53.00 60.00 標準差 10.94 10.73 9.79 12.34 12.98 10.46 心理幸福感分量表 平均數 85.67 97.33 103.00 80.00 77.40 78.40 標準差 26.23 21.15 19.14 24.60 21.31 16.38 社會幸福感分量表 平均數 78.33 90.00 91.33 72.80 62.60 64.80 標準差 22.31 19.32 19.44 25.31 22.43 24.85 自尊量表 平均數 29.50 31.67 30.67 25.80 23.00 21.60 標準差 5.96 6.78 5.85 8.23 7.31 6.31

34

由表 4-1 可知,無論在前測、後測與追蹤測量,實驗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與 自尊量表的得分平均數皆高於控制組。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時間點上兒童幸福感量

表得分差異情形

本節主要在於了解優勢品格團體能提升兒童幸福感,因此分析實驗組與控制 組在團體開始前、團體結束後以及團體結束後一個月等三個時間點的兒童幸福感 量表得分,透過比較兩組學童兒童幸福感量表得分的變化,了解優勢品格團體對 於提升兒童幸福感的有效性。以下將依序呈現兒童幸福感全量表、情緒幸福感分 量表、心理幸福感分量表與社會幸福感分量表的統計分析結果。

一、兒童幸福感全量表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後測與追蹤測時,兒童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 異情形,採用 Mann-Whitney U 檢定做為統計分析的方法,統計分析結果如表 4-2 所呈現。

表 4- 2

以 Mann-Whitney U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總分之差異 兒童幸福感全量表 組別 等級平均數 等級總和 Mann-Whitney

U 統計量 前測 實驗組 6.50 39.00 12.00

控制組 5.40 27.00

後測 實驗組 7.83 47.00 4.00* 控制組 3.80 19.00

追蹤測 實驗組 8.00 48.00 3.00* 控制組 3.60 18.00

*p<.05

結果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介入前的得分平均數並未有明顯差異(U=12.00, ns);在後測時兩組得分差異達顯著(U=4.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258.00) 高於控制組(M=193.00);兩組在介入一個月後追蹤測量上的得分平均數也達顯著 差異(U=3.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266.83)高於控制組(M=203.20)。

二、情緒幸福感分量表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後測、追蹤測時情緒幸福感分量表的差異情 形,將三個時間點的量表填答結果進行 Mann-Whitney U 檢定,結果如表 4-3 所 呈現。

表 4- 3

以 Mann-Whitney U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情緒幸福感分量表得分之差異 情緒幸福感分量表 組別 等級平均數 等級總和 Mann-Whitney U

統計量 前測 實驗組 6.25 37.50 13.50

控制組 5.70 28.50

後測 實驗組 7.67 46.00 5.00* 控制組 4.00 20.00

追蹤測 實驗組 8.00 48.00 3.00* 控制組 3.60 18.00

*p<.05

經統計分析發現兩組在介入前的得分平均數並未有明顯差異(U=13.50, ns);

在後測時兩組得分差異達顯著(U=5.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70.67)高於 控制組(M=53.00);兩組在介入一個月後追蹤測量上的得分平均數也同樣有顯著 差異(U=3.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72.50)高於控制組(M=60.00)。

三、心理幸福感分量表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後測、追蹤測時心理幸福感分量表的差異情 形,將三個時間點的量表填答結果進行 Mann-Whitney U 檢定,結果如表 4-4 所

36 (U=5.00, p<.05),實驗組平均得分(M=103.00)高於控制組(M=78.40)。

四、社會幸福感分量表

以 Mann-Whitney U 檢定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社會幸福感量分量表之差異,

可發現兩組在介入前的得分平均數並未有明顯差異(U=14.00, ns);在後測時兩組 得分差異達顯著(U=5.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高(M=90.00)於控制組 (M=62.60);兩組在介入一個月後追蹤測量上的得分平均數也同樣有顯著差異 (U=5.0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91.33)高於控制組(M=64.80)。

第三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時間點上自尊量表得分

差異情形

本節主要在於了解優勢品格團體是否能提升自尊,因此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 在團體開始前、團體結束後以及團體結束後一個月等三個時間點的自尊量表得分,

透過比較兩組學童自尊量表得分的變化,了解優勢品格團體對於提升兒童自尊的 有效性。以 Mann-Whitney U 檢定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尊量表之差異,結果 如表 4-6 所示。

表 4- 6

以 Mann-Whitney U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尊量表之差異

自尊量表 組別 等級平均數 等級總和 Mann-Whitney U 統計量 前測 實驗組 6.58 39.50 11.50

控制組 5.30 26.50

後測 實驗組 7.67 46.00 5.00* 控制組 4.00 20.00

追蹤測 實驗組 7.75 46.50 4.50* 控制組 3.90 19.50

*表 p<.05

可發現兩組在介入前的得分平均數並未有明顯差異(U=11.50, ns);在後測時

38

(M=23.00);兩組在介入一個月後追蹤測量上的得分平均數也同樣有顯著差異 (U=4.50, p<.05),實驗組的平均得分(M=30.67)高於控制組(M=21.60)。

第五章 討論

此章將探討本研究結果的意義,以回應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假設。以下將包 含兩節,依序為優勢品格團體對於提升國小學童自尊與幸福感之成效,以及研究 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一節 優勢品格團體對於提升國小學童自尊與幸福

感之立即性效果

本節將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前後測上的差異,以瞭解品格優勢團體在 增進學童自尊與幸福感上是否具有立即性效果。

一、實驗處理前兩組學童自尊與幸福感相當

根據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於前測時所填寫問卷結果,結果指出兩組學童 在兒童幸福感量表與自尊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並無明顯差異,這顯示了實驗組與控 制組在品格優勢團體展開前的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與自尊的程 度相近,未存有明顯差異。

二、品格優勢團體對提升國小學童自尊之立即性效果

團體結束後進行立即測量,實驗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與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 皆高於控制組,亦即優勢品格團體提升了學童的整體幸福感與自尊。支持研究假 設 1-1「實驗組在接受品格優勢團體後在自尊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後 測得分」。

在本研究中,優勢品團體能立即提升學生的自尊,此結果 Proctor 等人(2011)

的研究結果不同,他們所設計的 Strength Gym 未能立即提升參與該課程學生的 自尊。兩研究在結果上存有差異,推測可能原因是兩研究在引導學生接觸優勢品 格的形式不同。本研究採用了小團體輔導的形式,而 Proctor 等人(2011)採用 了課程融入,較類似班級輔導,兩者雖然都是以團體的方式進行輔導,但是小團 體輔導是以抽離的方式對成員進行輔導介入,較能顧及每位團體成員個人特質與 獨特需求。相對來說,主題融入式班級輔導則常側重既定的課程內容,著重整體 班級動力與發展,因此優勢品格的概念與落實較難被突顯,實際上,Proctor 等 人(2011)也建議未來融入式優勢品格課程宜拉長活動時數,以增進學生自尊提 升程度。

三、品格優勢團體對提升國小學童幸福感之立即性效果

團體結束後進行立即測量,實驗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與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 皆高於控制組,亦即優勢品格團體提升了學童的整體幸福感與自尊。支持研究假 設 1-2「實驗組在接受品格優勢團體後在幸福感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後測得分」。

進一步檢視兩組學童在兒童幸福感三個分測驗的填答表現,可發現實驗組在 情緒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平均得分高於控制組,但在心理幸福感上的平均得分 則未與控制組有所差異。因此,優勢品格團體對於提升社會幸福感、情緒幸福感 與自尊有立即性效果。

本研究顯示品格優勢團體能立即提升幸福感,此與 Park、Peterson 與 Seligman

(2004)的研究有類似的結果,可見透過團體輔導方式有助於讓學童發現並落實 優勢品格可以立即增進情緒幸福感。

社會幸福感之所以在團體結束後即有所提升,這可能是因為在落實品格優勢 時,許多團體成員大多優先落實與社會互動有關的優勢,如:幫助他人、讚美他 人等,此類行為多是關心與協助他人為導向,是受歡迎兒童常會出現的行為(楊

40

惠婷,2004),因此參與優勢品格團體的學童在落實這類品格優勢時將會直接感 受到人際互動的正向改變,滿足個體與生俱來所渴望的人際歸屬感(Baumeister &

Leary, 1995),進而在團體結束後出現較高的社會幸福感。

第二節 優勢品格團體對於提升國小學童自尊與幸福

感之持續性效果

團體結束後一個月進行追蹤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兒童幸福感量表與 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皆高於控制組,且兒童幸福感量表中的情緒幸福感、心理幸 福感與社會幸福感等三個分量表上亦呈現實驗組學童得分高於控制組學童。對照 立即測量結果,可發現實驗組的學童在團體結束後一個月仍較控制組有更高的情 緒幸福感、社會幸福感與自尊,此外他們的心理幸福感也在此時開始高於控組制,

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2-1「實驗組在接受品格優勢團體後在幸福感量表的追蹤 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追蹤測得分」與研究假設 2-2「實驗組在接受品格優勢團 體後在自尊量表的追蹤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追蹤測得分」。

參與團體的學童在追蹤測量上仍表現出較高的社會幸福感,推測其原因可能 是團體的立即性效果增強了實驗組兒童持續實踐與社會互動有關的品格優勢,進 而使社會幸福感再一個月後仍維持在相對較高的狀態。這樣的歷程與 Cohen 與 Sherman(2014)提出之「適應潛能循環」(cycle of adaptive potential)概念相近,

實驗組兒童開始能更自在地順著天生的正向稟賦與所處的環境互動,而環境也正 向地回應了他們的改變,讓個人在後測時即出現了更高的社會幸福感,而社會幸 福感的提升也增強實驗組兒童持續實踐品格優勢,顯示個體與環境間形成了一個 正向回饋迴圈,這迴圈進一步增強實驗組學童持續落實與社會互動有關的優勢特 質,使社會幸福感得以在追蹤測量時持續維持相對較高的程度。

在品格優勢與自尊及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方面,本研究結果和 Wood、Linley、

Maltby 與研究同僚(2011)之結果一致,顯示實踐品格優勢的程度越高,未來的

Maltby 與研究同僚(2011)之結果一致,顯示實踐品格優勢的程度越高,未來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