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名⼤學視覺障礙學⽣的健康體適能,在個別化跑步 機訓練課程對研究對象進⾏⼋週的介⼊後,檢視是否對健康體適能造成 影響與變化,本章將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所得,提出結論與建議。

第⼀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藉由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提升⼤學視覺障礙學⽣的體適 能,經由實驗介⼊及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肺耐⼒有⽴即與 維持成效。

⼆、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視覺障礙學⽣的肌⾁適能達顯著⽔準並有 維持成效。

三、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BMI達顯著⽔準並有維 持成效。

四、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柔軟度達顯著⽔準並有 維持成效。

第⼆節 未來研究建議

⽬前針對視覺障礙者運動處⽅的⽂獻有限,在臺灣對於成⼈的探討幾 乎只有視障棒球、健⾛或是訪談視障者的休閒活動。此外,在視覺障礙 者的體適能上,國內外研究皆以國⼩居多,國中⾼中階段較少,⽽⼤學 階段幾乎沒有,建議未來可針對⼤學或成⼈視覺障礙⽣進⾏研究。

在⽣活應⽤的部分,未來可朝將運動概念融⼊⽇常⽣活⽅⾯進⾏探究,

例如:以時下容易取得的智慧型穿戴裝置監控⾛路時⼼跳率,讓⾛路也 可達到運到效果,或是在原本熟悉的運動中,加⼊⾼強度間歇性運動概 念等等,期望能讓視覺障礙者真正培養運動習慣、愛上運動,讓運動與

⽣活密不可分。

⽂獻參考

壹、中⽂部分

內政部(2019):全國身⼼障礙⼈⼝統計。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方進隆(1990):不同體能狀況者之心肺耐力訓練。中華體育季刊,4(2),

103-110。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冊。台北:教 育部。

王敏男(1998):健康體適能-兒童肌力和肌耐力測驗之探討。⼤專體育,

35,31-35。

王順正(1999):運動與心臟跳動。運動⽣理週訊第 4 期。取自 http://epsport.

ccu. edu. tw/epsport/week/show. asp

王順正(2005):運動後的心跳恢復。運動⽣理週訊第 203 期。取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203

王順正、林玉瓊(2015):跑步的最佳步頻。運動⽣理週訊第330期。取 自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30

王順正、程文欣、王予仕、黃彥鈞、江泰儒(2008):心跳率控制跑步速 度與固定速度訓練的比較研究。體育學報,41(2),1-13。

王錠堯(2014):高強度間歇訓練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運 動⽣理週訊第 301 期。 取 自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 /show.asp?repno= 301

王儷穎(2001):肌適能運動。物理治療數位博物館。 取自http://www.

taiwanpt. net/ptdc2. asp

朱素鑾、卓世鏞(2004):健康動起來:從慢跑開始。 ⼤專體育,72,192-199。

何梅櫻、蔡淑真、王錠堯、王順正(2010):心跳率控制進行高強度間歇 訓練的信,效度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8,37-46。

何寶成、蔡忠昌(2007):熱身運動對於運動表現的影響。⼤專體育,91, 165-173。

余鑑紘、方進隆(2002):PACER測驗和最大攝氧量相關之研究。體育 學報,33,33-42。

利國生(2014):肌力與肌耐力。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協會會刊,21

(3&4),22-22。

吳姿螢、謝誠文(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林正常(2011):運動⽣理學(增訂四版)。臺北:師大書苑。

林素君、林瑞興(2011):有氧舞蹈運動對肥胖學童動作表現與體適能之 影響。屏東教⼤體育,14,114 - 122。

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 相關表現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林偉仁(1998):彰化啟智學校學⽣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偉立(1984):大學男生 12 分鐘跑步與最大耗氧量的相關。國立臺灣 師範⼤學體育研究所集刊。

林學宜、董至聖(2000):登階訓練對心肺耐力,肌耐力及肌力影響之研 究。宜蘭技術學報,5,131-134。

林鎮坤、黃光明(2014):走路-視覺障礙兒童最完美的身體活動。惠明 特殊教育學刊,1,105-113。

祁業榮、莊恆澤、張又文(2004):籃球熱身緩和運動對生理與傷害的影 響。中華體育季刊,18(2),102-106。

柯柏任(2008):跑步機與地面步態⽣物⼒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洪任賢、王玲玲(2015):個人化跑步機運動處方。休閒運動保健學報,

8,59-77。

張育瑞(2011):12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大專學生體適能之影響。運動休閒 餐旅研究,6(4),58-65。

張耿介(2015):健康體適能與促進。新北市:新文京。

教 育 部 ( 2019 ) :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體 適 能 網 站 , 取 自 http://www.fitness.org.tw/TW/index.html/2013/12/30

曹菁菱(2002):視覺障礙者的休閒生活之探討。學校體育,12(3),

86-89。

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兒童與青少年身心障礙者運動健康行 為促進之回顧與探討。臺灣公共衛⽣雜誌,27(2),91-100。

許樹淵(2000):運動科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師大書苑。

郭孟瑜(2006):視覺障礙者的休閒阻礙與因應方式:一位全盲成人的經 驗剖析。身⼼障礙研究季刊,4(1),46-63。

陳衣帆(2012):全國身心障礙者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調查分析。休閒研 究,4(3),1-13。

陳妤姍(2013):視覺障礙青少年維持靜態平衡能⼒的表現(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佩欣、詹元碩、何金山(2010):休閒運動對視覺障礙者健康之促進。

⼤專體育,108,87-92。

陳怡汶(2011):比較不同的伸展模式對垂直跳運動表現的影響。臺灣體 育學術研究,51,95-115。

陳 牧 如 ( 2003 ) : 柔 軟 度 。運 動 ⽣ 理 週 訊 第 148 期 。 取 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earch.asp

陳律盛、林學宜、陳世昌、張育瑞、曾明郎(2012):不同訓練頻率有氧 運動對大專男生代謝症候群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嘉⼤體育健康休 閒期刊,11(2),1-12。

陳美佐(2009):慢跑運動對照服員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護理之家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市。

陳國維(2010):動態伸展之生理效益及應用。臺南⼤學體育學報,5,

89-101。

陳朝煌(1992):健康管理⼿冊。臺北:時報文化。

陳詠儒、闕月清(2014):大專院校適應體育課程實施情形。中華體育季 刊,28(4),263-268。

傅惠珍(1992):視覺障礙學⽣休閒⽣活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英修(2016):最新觀點:強化肌力訓練的新思維。⼤專體育學刊,18

(3),1-5。 249-260。

黃錦裕、陳明星(2000):熱身及休息方式對運動者心跳之影響研究。體

劉清榮、劉麗雲(2009):盲人參與休閒運動之探討-以盲人棒球為例。

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集,8,35-56。

蔡永輝(2010):跳繩運動訓練對弱視學⽣健康體適能之影響。臺灣師範 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1-74。

蔡玉敏、陳智仁、陳明坤(2016):四週 800 公尺間歇跑步訓練教學方 案對不同跑步能力者的訓練成效。興⼤體育學刊,15,61-69 。 蔡忻林、呂明秀(2003):中等強度有氧舞蹈訓練對女性血脂肪及體適能

的影響。⼤專體育學術專刊,616-622。

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 (譯) (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 市:藝軒圖書。

鄭景峰(2013):高強度間歇訓練與運動員有氧能力。中華體育季刊,27

(3),203-211。

鄭靜瑩(2011):上下肢肌力與肌耐力對國小視覺障礙學生行動體態之影 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5,1-24。

鄭豐譯、莊淑珈(2014):跳繩運動於體適能之應用。輔仁⼤學體育學刊,

13,296-308。

薛淑琳、甘能斌、劉介仲、林俊宏(2005):六週中等強度密集性慢跑訓 練對肥胖者減重後體組成及免疫系統的影響。⽂化體育學刊,3, 67-71。

謝文偉(2010):臺灣盲人棒球運動之推展。⼤專體育,108,1-6。

謝明達、邱文信(2008):跳繩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22(4),51-60。

簡坤鐘(2014):先別急著跑。臺北:時報文化。

龔玉華、佘永吉(2016):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 適能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138,9-19。

貳、英⽂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1(3), 687.

Anderson, B., & Burke, E. R. (1991). Scientific, med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stretching.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10(1), 63-86.

Capella-McDonnall, M. E. (2005). Predictors of competitive employment for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consume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9(5), 303.

Gibala, M. J., & McGee, S. L. (2008). Metabolic adaptations to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 little pain for a lot of gain?.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6(2), 58-63.

Gleim, G. W., & McHugh, M. P. (1997). Flexibility and its effects on sports injury and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24(5), 289-299.

Hayward, A. C. (1991).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29(1), 65-87.

Jurca, R., Jackson, A. S., LaMonte, M. J., Morrow, J. R., Blair, S. N., Wareham, Meek, G. A., & Maguire, J. F. (1996). A Field Experiment of Minimum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0(1), 77-80.

Kobberling, G., Leger, L., & Jankowski, L. (1989). Physical capacity in visually impaired persons. Science et motricite, 7, 38-41.

Lieberman, L. J., Byrne, H., Mattern, C. O., Watt, C. A., & Fernández-Vivó, M. ( 2010 ) . Health-related fitness of youth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4(6), 349-359.

Lieberman, L. J., Robinson, B. L., & Rollheiser, H. (2006). Youth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Experiences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RE: view, 38(1), 35.

Lieberman, L., & McHugh, E. (2001). Health-related fitness of children who are visually impaired.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JVIB, 95(05).

Lieberman, L., & Robinson, B. (2004). Effects of visual impairment, gender, and age on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JVIB, 98(06).

N. J., & Laukkanen, R. (2005). Assess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without performing exercise tes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9(3), 185-193.

Oh, H. K., Ozturk, M. A., & Kozub, F. M. (2004).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cial engagement patterns during physical education of youth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RE: view, 36(1), 39.

Ray, C. T., Horvat, M., Croce, R., Mason, R. C., Wolf, S. L. (2008). The impact of vision loss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balance strategies in individuals with profound vision loss. Gait Posture. 28(1):58-61.

Sit, C. H., McManus, A., McKenzie, T. L., & Lian, J. (2007).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children in special schools. Preventive medicine, 45(6), 424-431.

Skaggs, S., & Hopper, C. (1996). Individual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 review of psychomotor behavior.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3

(1), 16-26.

Wang, J. J., Mitchell, P., & Smith, W. (2000). Vision and low self-rated health: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1(1), 49-54.

附錄⼀ 招募海報

附錄⼆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進度表

第三堂 高強度間歇式運動 訓練

60%/90% 2 分/4 分*5 組 30 分

附錄三 暖⾝運動及緩和運動⽰意圖

1.熱身運動

頸部活動:前、後、左、右各停 10 秒

上肢活動:左、右各手各停 10 秒

腰部活動:順時針及逆時針扭轉各 3 次

膝關節活動:順時針及逆時針扭轉各5 次

踝關節活動:左右腳順時針及逆時針扭轉各5 次 2.動態伸展

小跨步:雙腳交替往前跨5 步

高抬腿:雙腳交替抬腿 20 下

前踢腿: 左右交替踢腿20下

踢臀跑:左右交替小腿踢臀 30 下

雙腳併攏前彎 腳掌相對抱腳前彎

左右屈膝後躺

左右抱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