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介入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介入成效"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論⽂.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學視覺障 礙學⽣健康體適能之介⼊成效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curriculum on physical fit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指導教授:佘永吉 研究⽣:鍾琁如 中華民國⼀〇⼋年⼋月.

(2) 謝誌 回憶起五年前踏進這段充實的知識旅程之初,⼼中充滿期待,課程 的確也讓⼈收穫滿滿,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三個密集上課的暑假著實 是體⼒、腦⼒與耐⼒的考驗,縱使如此,仍然感謝這些課程帶來的滿滿 收穫。 歷經了戀愛、結婚、⽣⼦和育兒,終於,可以從研究所畢業了!這 個過程對我來說的確是不容易,也數度動起了想要放棄的念頭,但每每 這個念頭出現之時,都想起指導教授佘永吉⽼師的⿎勵及⽀持,因此咬 著⽛也要完成論⽂。從⼀開始的研究主題訂定、研究過程及論⽂撰寫, 佘⽼師都給予許多資源、協助和寶貴建議,⼗分感謝⽼師不厭其煩、耐 ⼼⼜不失⾵趣的引領我⾛到碩⼠階段的終點,在佘⽼師⾝上學到的絕對 ⽐這本論⽂看到的要多出許多,有多少的幸運才能遇到⽼師啊!此外, 也要感謝杞昭安⽼師和簡盟⽉⽼師在⼝試時給的專業建議和提醒,使我 的論⽂能夠更加完善。 除了師⾧們的諄諄教誨外,也要感謝我的⽗親及母親,從⼩到⼤給 的各種資源和⽀持,以及三位⾎濃於⽔的⼿⾜,使我在趕論⽂時有⼈可 以替⼿照顧稚兒,養兒⽅知⽗母恩,很難想像當初⽗母親付出了多少把 四個⼥兒養⼤成⼈。也很感謝我親愛的姐妹與筱喬,在腦袋卡住的時 候、想要⼤哭⼀場的時候還有眼睛張不開的時候給我加油打氣。再來要 感謝的就是我親愛的⽼公與⼩孩,謝謝⽼公在下班後照顧⼩孩讓我可以 專⼼,在過程中也包容我的壞脾氣與壞⼼情,也謝謝我的⼩孩幾乎陪我 參加每⼀次的 meeting,以及忍受媽媽偶爾對你的不耐煩,愛你們。 最後要感謝的是⾝邊每⼀個曾經協助我的家⼈朋友,公公婆婆、⼤ 哥⼤嫂、欣品學姊、⽢草阿姨、秋⾹阿姨、⿇雀阿姨、品萱、秀芳、MeiMei、 沛儒,沒有你們論⽂真的沒辦法順利完成,僅以完成論⽂的⼩⼩成就, 與你們⼀起分享。 2019.07 ⼥兒睡著的夜晚於家中 I.

(3) 摘要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我們的⽣活越來越⽅便,⽇常⽣活中勞動 與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更顯重要,⼤學為社 會⼤眾進⼊⼯作前的最後教育階段,也為培養⾃主運動習慣的好時機。 視障學⽣受限於⽣、⼼理或其他限制,更不容易建⽴運動習慣,因此本 研究旨在進⾏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檢視其對⼤學視覺障礙學 ⽣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本研究使⽤單⼀受試法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以台北市某⼤學三位視 覺障礙學⽣為研究對象,進⾏共8週、每週3堂、每堂約50分鐘的個別化 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並搜集研究對象在基線期、介⼊期和維持期的相 關資料,進⾏視覺分析和C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 ⼀、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肺耐⼒有⽴即與 維持成效。 ⼆、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視覺障礙學⽣的肌⾁適能達顯著⽔準並有 維持成效。 三、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BMI達顯著⽔準並有維 持成效。 四、個別化跑步機訓練課程對部分視覺障礙學⽣的柔軟度達顯著⽔準並有 維持成效。 故本研究的結果為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可以改善⼤學視覺障 礙學⽣之健康體適能。. 關鍵字:視覺障礙、跑步機運動、健康體適能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efficacy of healthy physical fit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optical impairment. An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lasting was offered, which was lasting eight weeks, and each week contained three times fifty minutes training curricula.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based on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Three subjects with optical impairment were selected from one of universities in Taipei.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main phases through the process-baseline, intervention and maintenance periods, then these were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s well as C statistic. Four results were revealed from the study: 1. Most of the subjects acquired instant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ir abilities of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from the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2. Students with optical impairment acquired lasting effects on their abilities of skeletal muscle strength from the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sult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3. Some of the subjects acquired lasting effects on their maintenance of healthy body mass index (BMI) from the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sult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III.

(5) 4. Some of the subjects acquired lasting effects on their body flexibility from the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sult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Overall, the individualized treadmill training program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healthy physical fit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optical impairment.. Key words: visual impairment, treadmill exercise, healthy physical fitness IV.

(6) ⽬錄 謝誌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錄 .......................................................................................................................................... V 圖⽬錄 .................................................................................................................................. VII 表⽬錄 ................................................................................................................................ VIII 第⼀章 緒論 ......................................................................................................................... 1 第⼀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節 研究⽬的與待答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7 第⼆章 ⽂獻探討 ............................................................................................................. 11 第⼀節 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及測量 .................................................................. 11 第⼆節 視覺障礙學⽣的體適能 ............................................................................ 27 第三節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 .................................................................. 32 第三章 研究⽅法 ............................................................................................................. 39 第⼀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 39 第⼆節 研究對象 ......................................................................................................... 41 第三節 研究⼯具 ......................................................................................................... 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6 第五節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 ..................................................................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節 體適能分析結果 .......................................................................................... 53 V.

(7) 第⼆節 社會效度分析 ............................................................................................... 93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9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 101 第⼀節 研究結論 ....................................................................................................... 101 第⼆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02 ⽂獻參考 ............................................................................................................................ 104 附錄⼀ 招募海報 ........................................................................................................... 112 附錄⼆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進度表 ..................................................... 113 附錄三 暖⾝運動及緩和運動⽰意圖 .................................................................... 115. VI.

(8) 圖⽬錄 圖 3-1. 研究架構 ...................................................................................................... 39. 圖 3-2. SCOSCHE RHYTHM+⼿臂式⼼跳帶 ................................................ 44. 圖 3-3. 跑步機 ........................................................................................................... 45. 圖 3-4. 研究流程圖 .................................................................................................. 47. 圖 4-1 甲⽣進⾏⼗⼆分鐘跑⾛距離曲線圖 ................................................... 54 圖 4-2 甲⽣⼀分鐘仰臥起坐次數曲線圖 ........................................................ 56 圖 4-3 甲⽣ BMI 曲線圖 ...................................................................................... 58 圖 4-4 甲⽣坐姿體前彎曲線圖 .......................................................................... 60 圖 4-5. ⼄⽣進⾏⼗⼆分鐘跑⾛距離曲線圖 ................................................... 62. 圖 4-6 ⼄⽣⼀分鐘仰臥起坐次數曲線圖 ........................................................ 64 圖 4-7 ⼄⽣ BMI 曲線圖 ...................................................................................... 66 圖 4-8 ⼄⽣坐姿體前彎曲線圖 .......................................................................... 68 圖 4-9 丙⽣進⾏⼗⼆分鐘跑⾛距離曲線圖 ................................................... 70 圖 4-10 丙⽣⼀分鐘仰臥起坐次數曲線圖 ...................................................... 72 圖 4-11. 丙⽣ BMI 曲線圖 ................................................................................... 74. 圖 4-12 丙⽣⼀分鐘坐姿體前彎 ........................................................................ 76. VII.

(9) 表⽬錄 表 3-1 預試者基本資料表 ...................................................................................... 41 表 3-2 預試者體適能表現表 .................................................................................. 42 表 3-3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 42 表 3-4 受試者體適能表現表 .................................................................................. 43 表 4-1 甲⽣進⾏⼗⼆分鐘跑⾛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54 表 4-2 甲⽣⼗⼆分鐘跑⾛運動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55 表 4-3 甲⽣⼀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56 表 4-4 甲⽣⼀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5 甲⽣ BMI 階段內摘要表 .......................................................................... 58 表 4-6 甲⽣ BMI 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59 表 4-7 甲⽣坐姿體前彎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8 甲⽣⼀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61 表 4-9. ⼄⽣進⾏⼗⼆分鐘跑⾛摘要表 ............................................................ 62. 表 4-10 ⼄⽣⼗⼆分鐘跑⾛運動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11. ⼄⼀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12 ⼄⽣⼀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13 ⼄⽣ BMI 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66 表 4-14 ⼄⽣ BMI 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67 表 4-15 ⼄⽣坐姿體前彎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16 ⼄⽣⼀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17 丙⽣進⾏⼗⼆分鐘跑⾛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18 丙⽣⼗⼆分鐘跑⾛運動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19 丙⽣⼀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72 表 4-20 丙⽣⼀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1 丙⽣ BMI 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2 丙⽣ BMI 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75 VIII.

(10) 表 4-23 丙⽣坐姿體前彎階段內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24 丙⽣坐姿體前彎階段間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25 甲⽣⼗⼆分鐘跑⾛距離 C 統計結果分析 ....................................... 78 表 4-26 甲⽣⼀分鐘仰臥起坐次數 C 統計結果分析 ..................................... 78 表 4-27 甲⽣ BMI C 統計結果分析 .................................................................... 79 表 4-28 甲⽣坐姿體前彎 C 統計結果分析 ....................................................... 79 表 4-29 ⼄⽣⼗⼆分鐘跑⾛距離 C 統計結果分析 ........................................ 80 表 4-30 ⼄⽣⼀分鐘仰臥起坐 C 統計結果分析 ............................................. 80 表 4-31 ⼄⽣ BMI C 統計結果分析 .................................................................... 81 表 4-32 ⼄⽣坐姿體前彎 C 統計結果分析 ....................................................... 81 表 4-33 丙⽣⼗⼆分鐘跑⾛距離 C 統計結果分析 ......................................... 82 表 4-34 丙⽣⼀分鐘仰臥起坐 C 統計結果分析 ............................................. 82 表 4-35 丙⽣ BMI C 統計結果分析 .................................................................... 83 表 4-36 丙⽣坐姿體前彎 C 統計結果分析 ....................................................... 83 表 4-37 ⼗⼆分鐘跑⾛距離階段內結果分析 ................................................... 84 表 4-38 ⼗⼆分鐘跑⾛距離階段間結果分析 ................................................... 85 表 4-39 ⼀分鐘仰臥起坐階段內結果分析........................................................ 86 表 4-40 ⼀分鐘仰臥起坐階段間結果分析........................................................ 87 表 4-41. BMI 階段內結果分析 ........................................................................... 88. 表 4-42. BMI 階段間結果分析 ........................................................................... 89. 表 4-43 坐姿體前彎階段內結果分析 ................................................................. 90 表 4-44 坐姿體前彎階段間結果分析 ................................................................. 91 表 4-45 ⼗⼆分鐘跑⾛距離 C 統計⽐較表 ....................................................... 91 表 4-46 ⼀分鐘仰臥起坐次數 C 統計⽐較表 .................................................. 92 表 4-47. BMI C 統計⽐較表 ................................................................................ 92. 表 4-48 坐姿體前彎 C 統計⽐較表 ..................................................................... 92 表 4-49 ⼼肺耐⼒等級對照表................................................................................ 93 IX.

(11) 表 4-50 肌⾁適能等級對照 ................................................................................... 94 表 4-51 BMI 等級對照 ............................................................................................ 94 表 4-52 坐姿體前彎等級對照 .............................................................................. 95. X.

(12) 第⼀章 緒論 本研究之⽬的在於探究討論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計畫對⼤學視覺 障礙學⽣健康體適能的介⼊成效。本章分為三節,將對於研究背景與動 機、研究⽬的與問題、名詞解釋等敘述之。. 第⼀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要活就要動」!運動是維持我們⽣理機能以及健康⼼理的重要因 素之⼀,健康體適能就是我們檢視⾝體活動是否⾜夠、體能狀況是否良 好的其中⼀項指標。然⽽,⾝⼼障礙者受限於各種不同的障礙,運動的 機會往往少於⼀般⼈,且各種研究也指出,他們的體適能也普遍差於⼀ 般⼈,故更容易衍伸出其他疾病甚⾄使本⾝疾病更加惡化,卓俊⾠(2001) 指出,⾝體機能退化性的疾病為現代⼈⽣命健康的主要威脅,⽽運動為 最便宜的預防醫學。視覺障礙者受限於感官,常常被保護或是⾃我限制, 少有參與多樣運動的機會,因此,較不容易找到喜歡的運動進⽽培養運 動習慣,這也使他們容易有⼆次疾病的發⽣或較差的體能,進⽽影響到 他們選擇⼯作的機會及較差的⽣活品質。 壹﹑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 健康體適能(Healthy 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就是⾝體對於⽣活及 動態環境的綜合適應能⼒。在⽇常⽣活或⼯作中,擁有好的體適能者在 從事體⼒性運動及活動都有⽐較好的活動⼒和適應能⼒,較不容易有疲 倦或有⼼有餘⽽⼒不⾜的感覺(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 2006-2019)。 各種活動的基礎是體適能,對於學習與⼯作效率、⽣活品質和⽇常活動 的參與影響深遠,⽽更重要的是,健康狀況、疾病與體適能息息相關。 由於科技的發達與越來越便利的⽣活,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可以透過科技 產品和服務來達成我們的⽬的,像是懶得出⾨只要⼀通電話或是 app ⼀ 開就有⾷物送到家中;以前要去逛⼤賣場,現在也只要動動⼿指頭,從 網路訂購所需的物品就會送到家。然⽽,這些便利降低了我們⽇常⾝體 1.

(13) 活動的機會,若再加上沒有運動習慣,很快的我們的體適能就會下降。 通常我們不會很快發現體適能不佳所造成的影響,但隨著年紀的增加, 代謝能⼒及體⼒會逐漸減低,漸漸的會發現好像更容易變胖也沒有那麼 容易瘦下來,爬樓梯或是從事活動⽐以前容易累,甚⾄因肥胖產⽣相關 疾病。 維持⼀定的⾝體活動量及養成運動習慣,不只是可有可無,⽽是必 須且重要的。鑒於⾝體活動及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教育部於 2009 年 6 ⽉, 頒訂「體適能落實計畫」,且⾃ 2010 年起,教育部體育署依國民體育法 (1982):「為瞭解國民體格及體能,加強訓練,應定期實施國民體能檢 查」,在各地的⼤專校院及醫療衛⽣院所等設⽴國民體能檢測站,為 1865 歲的民眾進⾏體能檢測,並針對其檢測結果適度提供改善建議與⽅法。 教育部更於 2013 年訂定國民體能檢測推廣計畫,希望能夠提升全國⼈民 的運動,並且輔導⼤眾參加運動社團,並且習慣規律的從事運動。⽅進 隆(1995)也指出體適能的提升需要有正確的觀念及適量、適合的運動, ⽽運動除了可以促進體適能及健康,對於⼼靈、精神、社會互動交往、 情緒與智能也有好的影響。良好的運動習慣,帶來的不只體適能的增進 與⾝體的健康,它也是延續⽣命、維持⾝⼼健康、追求美好⽣活及⾃我 實現的基礎,此為本研究之動機⼀。 貳、⾝⼼障礙者的體適能 對於⾝⼼障礙者的教育、照顧及福利,臺灣不斷努⼒進步,但對於 ⾝⼼障礙者的「運動權」雖有提倡執⾏卻仍相對緩慢且⾯臨許多困難。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把體育課程納⼊考量,所以仍有機會參 與運動。⼤學階段有別於國民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不再是每學期的必 要課程,⽽是因個⼈性向及興趣選擇的課程,希望能培養個⼈運動習 慣。然⽽⾝⼼障礙者受限於本⾝的障礙限制、⾏動⼒及體能等因素,幾 乎只能選擇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課程,陳詠儒、闕⽉清 2.

(14) (2014)在對於⼤專院校適應體育課程實施現況的研究中指出,適應體 育課程的實施仍⾯臨不少困難,包括: ⼀、教師專業:適應體育教師幾乎由學校現有體育教師擔任,其特教知 能倚靠專業研習增進,但相關研習之辦理是否⾜夠、各校是否落實 無法掌握且沒有明確法令規定。 ⼆、教學現況:⼤多數學校並未落實教學個別化,且師⽣⽐少⾄ 1 ⽐ 1, 多⾄ 1 ⽐ 30、40,對於學⽣受教及教師授課的困難。 三、教學⽀援系統和教材教育配備的缺乏:每⼀位⾝⼼障礙者都有不同 的個別差異,需要個別化的訓練場地或配備以確保安全及運動有效 性,且許多校園基本的無障礙環境並未落實。 在要兼顧所有障礙類別學⽣⼜要確保安全的情形下,適應體育的課 程安排需安全、簡單,讓⼤多數的障礙者可以參與,在這樣的前提下, 適應體育課程的樂趣及挑戰性可能會不⾜,也鮮有機會有個別化的運動 課程,進⽽讓學⽣在適合⾃⼰的課程中找到興趣及培養運動習慣。 陳⾐帆(2012)對於臺灣18歲以上排除⽣活及⾏動完全無法⾃理的 ⾝⼼障礙者調查分析,他發現到,⽬前台灣⾝⼼障礙者所進⾏的運動以 低強度運動為多,達到每週3次以上,且每⼀次達30分鐘以上的規律運動 ⽐例偏低,另外活動參與度也以偶爾參加者為最多。由此可知18歲以上 ⾝⼼障礙者的運動明顯不⾜也甚少有規律運動,對於活動參與也沒有太 ⼤意願。⼤專階段為⼤多數⾝⼼障礙者的最後求學階段,也可能為他們 培養運動習慣及找到能夠從事運動的最後機會,若此階段沒有養成良好 運動觀念及習慣,造成⾝障者不喜歡運動、找不到適當的運動或是沒有 機會運動,可能對⾝障者未來⽣活及就業有負⾯的影響。 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指出,⾝⼼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因 疾病造成他們在活動參與上受到限制,因此不夠的⾝體活動及坐式⽣活 形態,為各種健康問題及⼆次障礙的主要因素之⼀。除了影響到本⾝的 健康,體能條件的不佳也影響了他們的職業選擇,⾝⼼障礙者在職業選 3.

(15) 擇上,常受限於體⼒條件與⾝⼼狀況,因⽽從事限制⾨檻較少的⾏業(游 慧珍,2011)。良好的運動習慣及體適能可以降低健康相關問題及⼆次 障礙的發⽣,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的職業選擇與良好的⼯作表現。故若能 在⾝⼼障礙者進⼊職場之前的⼤學階段,養成良好體能及有效培養他們 的運動習慣進⽽提升體適能,相信能對於⽇後的⼯作選擇及⾝⼼健康, 都會有正向的影響,也更有助於⾝⼼障礙者達到⾃我實現。此為本研究 之動機⼆。 參、運動對⼤學視覺障礙⽣的重要性 臺灣視障⼈數截⾄ 108 年 5 ⽉底⽌⼈數為 56,388 ⼈,佔⾝⼼障礙總 ⼈⼝的 4.8%(衛⽣福利部統計處,2019),其中進⼊⼤專院校者佔總⼤ 專⾝⼼障礙⼈數的 4.5%(特教通報網,2019)。由於⾮⾝⼼障礙類的最 ⼤族群,⽬前國內對於⾝⼼障礙者的運動訓練,少以視覺障礙者為研究 對象,相較於其他⾝⼼障礙類別,視覺障礙者⽣理條件有其特殊限制, 故難以將其他障礙類別的研究結果完全類推於視障者的運動訓練。 視覺障礙者在進⾏⾝體活動有許多阻礙因素,包括活動機會的缺少、 固定且呆板的⽣活型態、因預期⽽受限的體育課程、家⾧對於視覺障礙 兒童體能潛能的不了解,還有⽋缺提供視覺障礙兒童體育活動的訓練技 巧,⽽使視覺障礙兒童在動作發展上無法避免的呈現較差或較慢的現象 (王寅榕,2012)。因此,視障者在休閒時所從事的⾝體活動⽐起⾮視 覺障礙者來的少,就算進⾏活動,也幾乎都以較低活動量的項⽬如散步、 ⾛路或靜態活動為主(林鎮坤、⿈光明,2014)。曹菁菱(2002)針對台 北市成年視覺障礙者休閒運動進⾏調查結果指出,散步為視覺障礙者從 事最多的休閒運動,然⽽散步的運動量卻無法對於健康的促進還有降低 罹病⾵險造成正向的影響。 雖然⾛路對於視障者來說並不是困難的運動,且能應⽤於⽇常⽣ 活也不需要特殊裝備,然⽽仍須考量到將⾛路應⽤於⽣活當中的安全性 及當做運動可⾏性,光是⾛路的運動量⾜夠嗎?需要⾛多久、多遠對他 4.

(16) 們來說才能達到運動效果?因此實際⾛出⼾外或將健⾛當作⽇常運動的 ⼀部分並不容易,⽽把它當作運動的視障朋友也不常⾒。 單純的視障兒童來說,他們先天的⾝體潛能與視常兒童相同,在動 作技巧與健康體適能上應具⼀樣的動作發展潛能(王寅榕,2012 ; Lieberman, Robinson & Rollheiser,2006)。隨著特殊教育的推廣及進步, 越來越多特殊學⽣可以接受⾼等教育,得到了學習機會的平等,然⽽, 由於師資、環境、資源及學⽣個⼈…因素,進⼊越⾼等的教育他們所能 夠運動的機會、種類與時間則不⾒得隨之增加,且⼤學為⼀般正規教育 的最後階段,同時也即將為成⼈⽣活做準備,⽽⾝⼼健康為重要的基礎, 因此⼤學⽣對健康體適能應有正確的認識及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卓俊 ⾠,2001)。故本研究以⼤學視覺障礙學⽣為研究對象,並考量到視障 者在進⾏運動的可⾏性、有效性與便利性,選擇以跑步機作為運動⼯具, 希望能在運動的過程中,真正建⽴⼤學視障⽣的⾃主運動習慣,同時也 能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也對其⾝體和⼼靈有正向改變。此為本研究 動機三。. 5.

(17) 第⼆節 研究⽬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的 本研究藉由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提升⼤學視覺障礙學⽣的 健康體適能。 根據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為: ⼀、探討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增進⼤學視覺障礙⽣肌⾁適能的 成效 ⼆、探討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增進⼤學視覺障礙⽣⼼肺耐⼒的 成效 三、探討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對⼤學視覺障礙⽣改變⾝體組成的成效 四、探討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對增進⼤學視覺障礙⽣柔軟度的成效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的,本研究待答問題有: 1-1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否能增進對⼤學視覺障礙⽣的肌⾁適能 1-2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對增進⼤學視覺障礙⽣肌⾁適能是否有 維持效果 2-1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否能增進⼤學視覺障礙⽣的⼼肺耐⼒ 2-2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對增進⼤學視覺障礙⽣的⼼肺耐⼒是否有 維持效果 3-1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否能對⼤學視覺障礙⽣的⾝體組成有影 響 3-2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對⼤學視覺障礙⽣⾝體組成之影響是否 有維持效果 4-1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是否能增進對⼤學視覺障礙⽣的柔軟度 4-2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對增進⼤學視覺障礙⽣柔軟度是否有維持 效果 6.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根據世界衛⽣組織所定義之健康體適能(Heathy Physical Fitness)即 為是在從事⼯作之後,不會有過度疲倦的感覺出現也能享受其它來的愉 悅感,且能以之處理突發事情。教育部體育署(2013)指出,健康體適能 項⽬包括⼼肺耐⼒、肌⼒與肌耐⼒、柔軟度及⾝體組成。 ⼀、肌⾁適能 肌⾁適能(Muscular Fitness)包括肌⼒(Muscular Strength)與肌耐 ⼒(Muscular Endurance),當某種阻⼒出現時,肌⾁盡其所能對抗所產 ⽣的最⼤⼒量就是肌⼒。肌⾁在承受適當的負荷時,產⽣的肌⼒,肌⾁ 運動反覆次數或是維持的時間多與少就是肌耐⼒(卓俊⾠,2001)。當 肌⼒和肌耐⼒降低時,肌⾁可能會沒辦法進⾏⽇常⽣活的活動及⼯作, 也會產⽣肌⾁的疼痛或疲勞,因此,提升肌⾁肌⼒與肌耐⼒,對⼯作效 率的提升、傷害的防⽌以及健康促進有顯著的助益。 本研究所指之肌⾁適能的⽅式,採以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依據體 育署體適能網站(2019)之⽅法,記錄其在三⼗秒時及六⼗秒時的次數。 ⼆、⼼肺耐⼒ ⼼肺耐⼒(Cardio-respiratory capacity),指的是⼈的⼼臟及肺臟攜 帶氧氣,再將其運送到各個組織細胞加以作⽤的能⼒。良好的⼼肺耐⼒ 使我們從事活動或運動時較不容易感到疲憊。 本研究之⼼肺耐⼒是指在進⾏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前後,以 cooper 12 分鐘耐⼒跑⾛進⾏⼼肺耐⼒的測試,依其成績對照等級表,再 帶⼊公式(⿈榮松,1996b)計算最⼤攝氧量,並參照最⼤攝氧量等級表, 其公式如下: 最⼤攝氧量(毫升/公⽄/分)=56.709518+0.009203 ×跑步距離(單 7.

(19) 位:公尺)-0.311938×體重(單位:公⽄) 三、⾝體質量指數 ⾝體組成是指構成⾝體成分的絕對與相對量,此數據可以幫助我們 了解⾝體的肥胖程度及罹患相關疾病的⾵險。除此之外,⾝體組成之數 據也為檢視發育、成⾧與⽼化之數據,其測量⽅式可分為⼈體測量法、 ⽪脂分析法及⽣物電組分析法(林貴福、盧淑雲,2011)。 本研究所指的⾝體組成,為使⽤⼈體測量法之⾝體質量指數(BMI) 測驗做為⾝體組成檢測之依據。 四、柔軟度 柔軟度是指關節透過彎曲與伸展和肌⾁延展,以能夠完成⼀個動作 的範圍(ACSM,2002)。它可分以為動態的與靜態的,靜態柔軟度就是 關節能夠活動範圍,受到肌⾁與肌腱延展性的影響;動態柔軟度則是在 活動範圍中伸展的⼒矩或阻⼒的⽐例(張耿介,2015)。柔軟度的提升 能夠幫助我們在做動作或運動時能⽐較輕鬆的完成同時避免運動傷害。 本研究所指的柔軟度為使⽤箭頭型坐姿體前彎測定器-AC696實施 坐姿體前彎(sit-reach),測量受試者之柔軟度。 五、⼤專院校視覺障礙學⽣ 我國於1984年制定特殊教育法,並對其提出明確定義。視覺障礙是 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部分 或全部之障礙,經矯正後其視覺辨認仍有困難者」(教育部,2012)。⽽ 其鑑定標準如下:⼀、視⼒經最佳矯正後,依萬國式視⼒表所測定優眼 視⼒未達0.3或視野在20度以內。⼆、視⼒無法以前款視⼒表測定時,以其 他經醫學專業採認之檢查⽅式測定後認定。我國於2007年起將⾝⼼障礙 者保護法修正為「⾝⼼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以ICF之⼋⼤⾝⼼功能障礙. 8.

(20) 類別為判別依據,並⾃民國2012年開始實施以ICF編碼⽅式換取⾝⼼障礙 證明,依ICF對視覺障礙者的第⼀層及第⼆層編碼為b210。 本研究所指就讀⼤專院校的視覺障礙學⽣,是指依特殊教育法施⾏ 細則規定:視覺障礙依萬國視⼒表所測定之優眼視⼒未達0.3,或其視野 在20度內者及ICF編碼第⼀層第⼆層為b210並取得⼤專鑑輔會證明者。 六、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課程,指的是經由暖⾝、跑步機運動及緩和運動, 並以⽅進隆(1995)增進⼼肺耐⼒提出之漸進負荷原則,依受試者個別 狀況調整受試者個別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及課程。⼼跳率是易取得及測量 的⽣理指標,且在運動過程中,可以⼼跳率監控其安全性,故以⽬標⼼ 跳率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設計訓練計畫,是簡單、安全⼜有效率的(程 ⽂欣、吳泰昌、王順正,2013)。 本研究設計全程以⼼跳率控制運動強度,第⼀、⼆週考量學⽣尚未 建⽴運動習慣,以固定速度進⾏每週三次的跑步機訓練,⼼跳率控制在 60% ~ 90%之間。第三週開始進間歇式跑步機運動訓練,並控制不同強度 的運動時間,達到運動效果。 健康的體能不只攸關我們的⽣理,對我們的⽣活品質、職業選擇及 ⾝⼼健康也息息相關。健康體適能的觀念已落實⾄校園與整體社會環境 中,不過近年來⾝⼼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才逐漸受到重視,尚未發展成 熟,且相關研究多以智能障礙為對象,少有對於視覺障礙族群做的相關 研究。. 9.

(21) 10.

(22) 第⼆章 ⽂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主題,進⾏相關⽂獻的探究。本研究⽬的為探討 個別化跑步機運動訓練課程對於⼤學視覺障礙學⽣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本章分成三節加以闡述,第⼀節為增進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第 ⼆節⼤學視覺障礙學⽣的體適能及第三節個別化跑步機運動之相關研 究。. 第⼀節 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及測量 壹、 肌⾁適能相關研究 ⼀、 肌⾁適能對視障者的重要性 肌⾁適能包括肌⼒及肌耐⼒,肌⾁⾯對阻⼒時,所產⽣的⼒量即為 肌⼒,也就是為單次收縮可以發出的最⼤⼒量,⽽部份肌⾁或肌⾁群在 進⾏持續⽤⼒或重複收縮動作的持久能⼒即是肌耐⼒(利國⽣,2014; 王敏男,1998;卓俊⾠,2001)。肌⾁適能與我們⽇常⽣活息息相關,甚 ⾄也影響到我們的⼯作表現(⿈英修,2016;利國⽣,2014;卓俊⾠, 2001),⽇常⽣活中,我們的許多動作涉及到推跟拉,當⾝體沒有⾜夠 的肌⾁適能時,就會造成傷害(王敏男,1998),良好的肌⾁適能,對增 進健康、傷害預防及⼯作效率的提升都有所幫助,肌⾁疲勞及疼痛的現 象的產⽣,是因為肌⾁適能的衰退,導致肌⾁本⾝沒辦法進⾏⽇常活動 及⼯作負荷(利國⽣,2014;卓俊⾠,1996),因此提升肌⾁適能對於動 作表現增加、減少疲勞及運動傷害的預防是有幫助的(⿈英修,2016), 此外也可以減低下背痛及⾻骼肌⾁傷害的發⽣(利國⽣,2014;王敏男, 1998)。 肢體動作的發展則與肌⾁適能有相當⼤的關係(萬明美,1996)。 由於肢體活動的經驗不⾜,視覺障礙學⽣的動作發展落後於⼀般學⽣(⿈ 雪芳,2003),視障學童常出現⾛路外⼋、⾝體歪斜、頭部下垂、駝背等 不適當的⾝體姿態,⽽原因之⼀就是他們的肌⼒及肌耐⼒與同齡者相⽐ 之下較差(Skaggs & Hopper, 1996; William, Richard,& Bruce, 2010)。鄭 11.

(23) 靜瑩在 2011 年進⾏國⼩視覺障礙學⽣上肢與下肢的肌⼒與肌耐⼒評估, 研究上肢與下肢肌⼒和肌耐⼒是否對⾏動時的體態相關,結果發現視覺 障礙學⽣的肌⾁適能表現顯著的弱於⼀般學⽣,此外,視覺障礙學⽣在 抬頭、持杖、點杖、站⽴、坐、步⾏前進、與上下樓梯這些⾏動體態,與 肌⾁適能息息相關。因此,視覺障礙者擁有良好的肌⼒與肌耐⼒⽐⼀般 ⼈更不可或缺,除了協助⽇常活動的進⾏、預防傷害及減少疲勞外(⿈ 英修,2016;利國⽣,2014;王敏男,1998;卓俊⾠,1996),對於不良 ⾝體姿勢的改善也有正向的幫助(王儷穎,2001)。 ⼆、 肌⾁適能的測量⽅式 肌⾁適能的檢測⽅法有實驗室內與體操動作兩種⽅式;實驗室內的 檢測⽅式需使⽤精密儀器,昂貴、較難取得且不易實施,故本研究就以 體操動作所實施肌⾁適能的檢測,如:仰臥起坐、⽴定跳遠、伏地挺⾝、 引體向上,以下分別述之: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依據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9)指出⼀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的測量⽅ 式其步驟為:1. 準備時,受試者平躺在地⾯上,雙⼿交叉胸前,⼿掌放 在肩窩附近,兩隻腳膝蓋彎曲成約90度,腳底平貼於地⾯。2. 施測者⽤ 兩隻⼿壓著受測者的腳背,以保持穩定。3. 使上⾝起坐,兩隻⼿⼿肘碰 到膝蓋,之後再放鬆仰臥回到準備動作。受測者在開始之後盡可能在⼀ 分鐘以內做仰臥起坐的動作,在三⼗秒時及六⼗秒時分別記錄所做次數。 (⼆)⽴定跳遠 ⽴定跳遠是下肢爆發⼒及彈跳⼒的運動項⽬,依據體育署體適能網 站(2019)指出⽴定跳遠的檢測⽅式其步驟為1. 受測者站在起跳線後⽅, 兩腳與肩同寬,呈半蹲姿勢,雙⼿臂放在⾝體後⽅兩側。2. 雙⼿臂前擺, 兩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3. ⼀次測驗可試跳2次。4. 成績的測 量由起跳線內側到最近的落地點為準。他的特點是簡單容易實施,只要 12.

(24) 在平地就以進⾏,但此項⽬需要下肢和髖部肌⾁協調並快速⽤⼒,再配 合上肢的擺動,因此要有⼀定的靈巧性。 (三)伏地挺⾝ 伏地挺⾝是⼀種上肢、腰部與腹部的肌⾁鍛鍊,以⾃⼰的體重作為 負荷並透過上肢⽀撐。其⽅法及步驟為:1.雙⼿和腳尖在地上,⼿臂跟肩 膀同寬,⾝體呈現⼀直線⽀撐在地⾯上。2、稍微彎曲軸關節,不要完全 伸直鎖死關節。3、胸部慢慢往下⾄即將貼近地⾯再慢慢抬起,再進⾏過 程中,膝蓋、臀部及背都不能彎曲。計算1分鐘內其所能完成的次數,代 表肌⼒與肌耐⼒。 (四)引體向上 以引體向上測量肌⾁耐⼒及⼿臂⼒量時,掌⼼需向前正握單槓,⾝ 體垂直兩臂且兩腳完全伸展、腳不可碰到地⾯,拉引⾝體向上到下顎碰 到單槓,進⾏時⾝體不可搖動、下肢不可提起,計算1分鐘內所能完成的 次數,代表其肌⼒與肌耐⼒。 在以上四種肌⾁適能檢測⽅法中,伏地挺⾝及引體向上需要⼀定的 肌⼒與肌耐⼒,這兩種除了是檢測的⽅法外,也時常被使⽤於鍛煉上肢 及上背的肌⾁,在未受過訓練的情形下,很難做到這兩項檢測的要求。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定跳遠,相較之下較為簡單且容易實施,也 為我國訂定的肌耐⼒檢測⽅式固有常模可以參考,⽽⽴定跳遠所測之數 值較偏向瞬間爆發⼒,因此,本研究檢測肌⾁適能的⽅式,採以1分鐘屈 膝仰臥起坐,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9)1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測驗中的 器材、測驗⽅法與步驟、紀錄及注意事項相同,並可參照⼀般學⽣的體 適能常模做對照。. 貳、 ⼼肺耐⼒相關研究 13.

(25) ⼀、 ⼼肺耐⼒對視覺障礙者的重要性 ⽅進隆(2010)及許樹(2000)指出,⼼肺耐⼒⼜可稱為⼼肺能⼒ (Cardio-respiratory capacity)、⼼⾎管功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 循環適能(circulatory fitness)、⼼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肺耐 ⼒和⼼臟、呼吸、循環以及肌⾁等系統相關,為運動時⼼臟、肺和⾎管 提供⾜夠的氧氣供應肌⾁的能⼒,也就是在⾧時間的運動中,⼼肺系統 輸送⾜夠的氧氣⾄肌⾁的能⼒(ACSM,2019)。 ⼼肺耐⼒適能是⼈類重要的適能(龔⽟華、佘永吉,2016;⿈榮宗、 林全⼆、林貴福,2014;許樹淵,2000;陳朝煌,1992;⽅進隆 1990), 好的⼼肺耐⼒可以維持我們的良好⾝體運作外也能預防或降低許多疾病 的發⽣的機率,然⽽⼼肺適能運作原則為⽤進廢退(Use or disuse),若 缺乏運動則會衰退(許樹淵,2000;⽅進隆,1990),因此,所有⼈皆需 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以保持⼼肺耐⼒的良好運作,更可以藉由運動的 加強提升⼼肺適能(龔⽟華、佘永吉,2016;⿈榮宗、林全⼆、林貴福, 2014;許樹淵,2000;陳朝煌,1992;⽅進隆 1990;卓俊⾠,1987)。 許多研究指出,視覺障礙者的⼼肺適能較⼀般⼈來得差(Skaggs 與 Hopper,1996;Kobberlin,1989),⼼肺適能與慢性病、⼼臟病、糖尿病、 代謝不良甚⾄⼤腦運作有關(Jurca et al., 2005)更與健康的促進、預防相 關疾病、優良⽣活品質、運動和⼯作效率等息息相關,因此,增進視覺 障礙者的⼼肺耐⼒是必要的。 ⼆、 ⼼肺耐⼒的測量⽅式 ⼤多數⼼肺耐⼒量測的主要⽅法是漸進式的提⾼運動量讓受試者達 到他們的最⼤耗氧量(林偉仁、林千惠,2001)。⼼肺耐⼒的檢測主要是 測量運動時的最⼤耗氧量(VO2max) ,可分為最⼤負荷運動測驗(maximal exercise test)和⾮最⼤負荷運動測驗(submaximal exercise test),然⽽, 上述兩種運動測驗都需要特殊的儀器才能施測,且須於實驗室環境中才 能進⾏,故較不普及。我們較常⾒且在教學現場可以實施的⽅式多為在 14.

(26) ⾃然情境中的測驗,包括:三分鐘登階、耐⼒跑⾛、漸進式有氧⼼肺耐 ⼒跑、六分鐘步⾏。以下分別述之: (⼀)三分鐘登階 三分鐘登階測量受測者在進⾏三分鐘登階後⼼跳恢復的速度,瞭解 受試者的⼼肺耐⼒,其測試⽅法是受試者跟著跟著事先設定的節拍,在 三分鐘內重覆上、下階梯,並測量在登階運動結束後的 1 分到 1 分 30 秒、 2 分⾄ 2 分 30 秒與 3 分⾄ 3 分 30 秒的三個脈搏數計算體⼒指數。體⼒ 指數計算體⼒指數計算公式為:體⼒指數=運動持續時間(秒)*100/恢復 期脈搏數之總和*2,另外需注意的是,在連續登階的三分鐘,若上下臺 階的節拍慢了三次以上;或三分鐘未到前已不能繼續登階運動的時候, 則要⾺上停⽌,記錄其運動的時間並且量測受試者的脈博數並且記錄, 再計算體⼒指數(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9)。它的優點是設備 簡單,僅需⾺錶與階梯,此外,施測者不需要進⾏特別的訓練(龔⽟華, 2016;林偉仁、林千惠,2001),但 Heyward(1991)指出,施測者所測 量之⼼跳數的準確性嚴重影響此測驗的信度,視障學⽣由於視覺線索的 缺乏,也不適合進⾏此項測驗。 (⼆)耐⼒跑⾛ 在操場上進⾏的⼼肺耐⼒測試中,⾧距離的跑⾛(distance run)常被 ⼤眾使⽤,如:1 英哩跑⾛、1.5 英哩跑⾛、Cooper12 分鐘耐⼒跑⾛與蒙 特婁⼤學跑步測試(UM – TT)等(余鑑紘、⽅進隆,2002)。美國運動 醫學會(ACSM)建議⽤⼀英哩(1600 公尺)跑⾛成績與運動後的⼼跳 率,以得到受試者的⼼肺適能。耐⼒跑⾛為國內測量⼼肺耐⼒最為普遍 的測試,此⽅法也為教育部學⽣健康與體育護照(2013)之⼼肺適能檢 測項⽬,檢測⽅式為國⼩男⼥童進⾏ 800 公尺跑⾛,⽽國中以上階段則 分別為⼥⽣ 800 公尺,男⽣ 1600 公尺跑⾛,此測驗希望受測者盡全⼒⽤ 跑步的⽅式完成,但假設中途無法跑步則能夠以⾛路替代,記錄抵達終 點的時間。 15.

(27) (三)漸進式有氧⼼肺耐⼒測試 PACER (Progressive Aerobic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Run),漸進 式有氧⼼肺耐⼒測試是由 Leger 等⼈於 1982 年提出,其⽅法為配合播放 PACER 錄⾳帶之⾳樂持續做 20 公尺來回折返跑,開始的速度為 8km/h, 在開始的第⼀分鐘內,每⼀趟都有 9 秒鐘的時間;第⼆分鐘時速度變成 8.5km/h,往後的每⼀分鐘增加速度 0.5km/h,依此類推。當受試者當受試 者累積兩次未完成 20 公尺來回折返跑時,測驗就結束(余鑑紘、⽅進隆, 2002)。 相較於耐⼒跑⾛,PACER 只需 20 公尺⼤的場地即可,但此 測試⽅法需要配合施測背景⾳樂的提⽰聲做出動作,跑步的速度也會增 加⾄受測者無法達成⽬標為⽌,對於尚未建⽴運動習慣且缺乏視覺線索 者實⾏上會有阻礙。 (四)六分鐘⾏⾛測試 六分鐘⾏⾛測試(6-minute walk ; 6MW)是臨床上常⽤於體弱患者 的現場測試法(林素華,2004),具有較安全、簡便、良好標準化和⾼忍 受性的特性(龔⽟華,2016;⿈良慧、李靜怡、蔣⽴琦、陳⽟如,2015; 林素華,2004;Hamilton & Haennel,2000;Solway,Brooks,Lacasse & Thomas ,2001),在運動強度上分類於⽐較緩和的運動,其⽬的在於透 過對患者的⼼肺能⼒測量,知悉患者⽬前⼼臟的狀態及功能,所以在 2002 年被美國胸腔學會(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提出並認定 是有效的⼼肺耐⼒檢測⽅法。其測試有標準及嚴謹的規範,對於步道⾧ 度、所需的配備、測試指導及⿎勵⽤語,均有⼀定的規範,以確保所獲 取數據的可信度。 美國胸腔醫學會於 2002 年頒布 6MWT 的測試指引:1.測試場所需 具備 30 公尺之平坦、硬地板的⾧廊;2.測試前施測者⿎勵受試者在六分 鐘內,盡其最⼤體能⾏⾛,⾏⾛中不要說話、不能跑跳,折返處不能猶 豫(施測者可⽰範⼀次毫不猶豫地通過⾓椎之⾏⾛⽅式);3.測試中受試 者若⾃覺不適時,可以放慢速度甚⾄是停下休息;但若受試者發⽣胸痛、 16.

(28) 發⽣無法忍受之呼吸困難、腳抽筋、步態不穩、冒汗或臉⾊蒼⽩等症狀, 須⽴即中⽌測試並提供適當的醫療處置;4.施測者需每分鐘報時⼀次,且 ⽤統⼀規範的語⾔告知和⿎勵個案,六分鐘試驗結束提前 15 秒告知受試 者;5.進⾏六分鐘之快速折返⾏⾛測試過程中,僅限受試者⼀⼈進⾏⾏⾛ 測驗,避免他⼈隨⾏⽽影響測驗結果(引⾃⿈良慧、李靜怡、蔣⽴琦、陳 ⽟如,2015)。 ⽐較上述四種⼼肺耐⼒測量⽅式,耐⼒跑⾛及六分鐘⾏⾛測試最為 簡單、安全且⽅便,但六分鐘⾏⾛測試對⼤學⽣來說可能較顯無趣、沒 挑戰性,⽽耐⼒跑⾛進⾏⼼肺適能測驗簡單⼜⽅便,故本研究選擇以耐 ⼒跑⾛進⾏⼼肺適能測量。⼋百及⼀千六百公尺跑⾛項⽬為教育部訂定 之⼼肺適能檢測⽅式,⽬前臺灣的體適能常模適⽤對象僅針對⼀般兒童, 測量⽅式也沒有考慮特殊族群的狀況,故某些測量項⽬有實際執⾏的困 難或偏差,此外,許多視障者跑操場時需要他⼈的引導才能進⾏測量, 但測量出來的結果可能會因引導者的因素⽽有所差異(周品慧、簡戊鑑, 2008),Lieberman 及 McHugh(2001)曾對 46 位 9 到 19 歲的視覺障礙 學⽣以⼀英哩跑⾛測驗測量⼼肺耐⼒,僅有 20%⼥⽣及 37%男⽣達成, 由此可知固定距離的耐⼒跑⾛達成率不佳且安全性令⼈擔憂,另外余鑑 紘、⽅進隆(2002)指出,200 公尺或 400 公尺的標準場地並⾮各級學校 皆可提供,⿈榮松(1997)也指出固定時間跑⾛測驗之效度優於固定距 離跑⾛測驗,故本研究選擇 cooper 12 分鐘耐⼒跑⾛進⾏⼼肺耐⼒的測 試,帶⼊公式(⿈榮松,1996b)計算最⼤攝氧量再參照最⼤攝氧量等級 表,其公式如下:. 最⼤攝氧量(毫升/公⽄/分)=56.709518+0.009203 ×跑步距離(單 位:公尺)-0.311938×體重(單位:公⽄) 參、⾝體組成相關研究 ⼀、⾝體組成對視覺障礙者的重要性. 17.

(29) 脂肪及肌⾁組織佔總重量的相對百分⽐就是⾝體組成的內涵,評估 健康體能的重要項⽬之⼀則為⾝體脂肪百分⽐(衛⽣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網站,2019)。 Lieberman和McHugh在2001年對46位視覺障礙學⽣進⾏研究,發現視 覺障礙學⽣的⾝體質量指數(BMI)的表現中較⼀般學⽣來得差。 Jankowski & Evans(1981)也指出,由於視覺障礙學⽣的BMI明顯⾼於 ⾮視覺障礙學⽣,可推測視覺障礙學⽣容易⽐⾮視覺障礙學⽣來得肥胖。 Short與Winnck(1986)更指出全盲學⽣的⽪脂肪厚度與弱視學⽣有顯著 差異,甚⾄⽪脂肪厚度皆顯著⾼於弱視學⽣及⾮視覺障礙學⽣。簡桂彬 (2006)研究發現BMI對⼤學男⽣的爆發⼒、肌耐⼒、⼼肺耐⼒與柔軟度 皆有影響,對⼤學⼥⽣則只有柔軟度有影響。林沛曇在2009年的研究也 發現,BMI與爆發⼒、肌耐⼒成績呈現負相關,即BMI指數愈低的⼈,其 爆發⼒與肌耐⼒測驗表現愈好。⽽與⼼肺耐⼒成績數據呈現正相關,表 ⽰BMI愈低的⼈,其⼼肺耐⼒測驗數據表現愈好。 因此,我們可知道,視覺障礙學⽣⽐⼀般⽣更容易有較⾼的BMI及較 厚的體脂肪,然⽽,肥胖是造成⽣命威脅的⾼⾵險因素,與⼼臟病、⾼ ⾎壓、膽囊疾病、糖尿病、肺活量減少、⾼脂⾎症及⾻骼關節的疾病有 ⾼度相關(衛⽣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2019),BMI也與健康體適能之 爆發⼒、肌耐⼒與⼼肺耐⼒皆有互相關連,因此維持良好的⾝體組成對 ⼈類是⾮常重要的,對視覺障礙者更是如此。 ⼆、⾝體組成的測量⽅式 ⾝體組成的測量可以分成直接測量法及間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耗 時過⾧需要許多⼈⼒且涉及⼈道問題,故不常使⽤於⼀般⼈(曹德弘, 1997)。⽽間接測量法的⽅式有許多,常⾒的⽅法有以下四種:1.⽪脂厚 度測量法(Skinfold Thickness) 2.⾝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3.⽔ 中秤重法(Hydrostatic Weighing) 4.⽣物電阻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 以下分別述之: 18.

(30) (⼀)⽪下脂肪厚度測量法 ⼈體內脂肪估計有 2/3 是⽪下脂肪,理論上可以⽤⽪下脂肪導⼊公 式來推估全⾝脂肪⽐率(Durnin & Womersley, 1974)。所⽤的⼯具為⽪ 脂夾,可測量的部位有肱三頭肌、肱⼆頭肌、肩胛下、腸⾻上、腹部、⼤ 腿及⼩腿,⽬前較常⽤的部位為肱三頭肌、腹部和肩胛下。此⽅法的優 點為測量省時、經濟簡易且⼯具攜帶⽅便(⿈重禎、許美智、錢桂⽟, 2011;曹德弘,1997),但⽤此⽅法的測量需要相當的技巧其結果也容 易因操作者操作造成誤差(⿈重禎、許美智、錢桂⽟,2011)。 (⼆)⾝體質量指數 ⽬前在臺灣、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以及世界衛⽣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皆以⾝體 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當作⾝體組成的代表,⾝體質量指 數為體重與⾝⾼平⽅的⽐值,是⽬前⾝體組成的檢測法中最⽅便簡單、 且⼜容易進⾏的⽅法(李志恭、王勇勝、⿈崑明,2009)。 (三)⽔中秤重法 林正常(2003)指出,⾝體組成的⿈⾦標準為⽔中秤重法,其為利⽤ 阿基⽶得原理,將⼈浸在⽔中,並將受試者在陸上和⽔下秤得的體重差, 計算出受試者⾝體密度,再將之帶⼊公式算出⾝體脂肪百分⽐(⿈重禎、 許美智、錢桂⽟,2011)。此⽅法準確度雖然⾼,但測量過程較繁複,測 量所需時間較⾧,且對於⾏動不便、不會游泳、兒童、⽼⼈或⾝⼼障礙 者來說可能會害怕潛⽔,無法進⾏測量(⿈重禎、許美智、錢桂⽟,2011; 林正常,2003;曹德弘,1997)。 (四)⽣物電阻法 ⽣物電阻抗法其原理為歐姆定律,利⽤⼈體內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 的電阻抗特性,來推算⾝體組成。⿈重禎、許美智與錢桂⽟於2011年指 出,此⽅法是⽬前較⽅便、準確的測量⼈體組成的⽅法。但使⽤此⽅法 的影響因素有許多,包括室溫、體溫以及⾝體⽔分,此外電極的接觸位 19.

(31) 置、⾝體姿勢、進⾷、呼吸以及運動等等也都會影響其數值,故在測量 時的各種條件須盡量⼀致(林正常,2003)。 ⽐較上述四種⾝體組成的測量⽅法,⾝體質量指數及⽣物電組法為 最為容易實施、安全且⽅便的⽅法,但⽣物電阻法在受試者的飲⾷、運 動及姿勢上測量時前後條件需盡量⼀致其結果才較具可信度,但由於⼤ 學⽣的課程、活動與飲⾷較難⼀致,且⽬前教育部體適能網站也以⾝體 質量指數作為⾝體組成的代表,已有臺灣也有⾃⼰的常模可參照,故選 擇⾝體質量指數代表⾝體組成。 肆、 柔軟度相關研究 ⼀、柔軟度對視覺障礙者的重要性 柔軟度代表的是關節活動下不致使肌⾁、肌腱等軟組織發⽣傷害的 活動範圍(楊⽂傑、曾暐晉、陳哲修,2018),也就是⼈體關節可以活動 的最⼤範圍。擁有好的⾝體柔軟度在伸展、彎曲、運動、扭轉時皆較為容 易,也可以保護肌⾁及韌帶不會因為受⼒⽽受傷(衛⽣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網站,2019)。 柔軟度可區分成靜態(static)與動態(dynamic)柔軟度(許樹淵, 2009;Anderson & Burke,1991)。關節受肌腱和肌⾁延展限制的所有活動 範圍為靜態柔軟度,其活動範圍越⼤則柔軟度越好,我們⼀般所稱的柔軟 度即為靜態柔軟度 (Gleim & McHugh, 1997)。動態柔軟度,⼜稱為剛 度(stiffness),則是指關節在活動範圍內伸展肌⾁、肌腱等軟組織的過 程中所產⽣的阻⼒,也就是為肌⾁、肌腱受外⼒作⽤後對抗變形的能⼒ (Gleim & McHugh,1997)。變形量或位移量越少剛度愈⾼ (楊⽂傑、曾 暐晉、陳哲修,2018)。 從⽂獻中可發現視覺障礙學⽣在執⾏坐姿體前彎施測時,其表現較 ⾮視覺障礙⽣來得差(Lieberman&McHugh,2001;Meek & Maguire,1996) 。 曹菁菱(2002)的研究中也指出,由於運動量不⾜或運動經驗不⾜,多數 視覺障礙學童的運動能⼒發展較為遲緩,且⾝體活動量較少,可能產⽣較 20.

(32) 差的柔軟度。陳牧如(2003)指出,影響柔軟度最主要的因素是⾝體活動, 若⼀段時間沒有活動關節,關節間軟⾻、關節韌帶、關節囊以及相關軟組 織等部位的彈性會降低,因⽽使關節僵硬,且造成關節可進⾏活動範圍的 縮⼩。緊張、僵硬的肌⾁會使我們⾝體的⼀般活動範圍受限制、影響⾎液 循環,進⽽對運動後的肌⾁復原造成影響,因此會導致肌⾁痠痛及關節疼 痛,嚴重甚⾄會影響⽇常⽣活,像是無法彎腰或是轉頭等等,也會影響肌 ⾁活動以及造成肌⾁活動控制不良,故好的柔軟度對視覺障礙⽣維持正 常⾝體機能及活動是⾮常重要的。 ⼆、柔軟度的測量⽅式 ⼀般所指的柔軟度為靜態柔軟度,故就靜態柔軟度的測量⽅式做探 討,靜態柔軟度的測量⽅式有直接測量法與間接測量法(陳牧如,2003) 。 以下分述之: (⼀)直接測量 使⽤量⾓器測量,其中⼀側測量臂為固定不可動,另外⼀側測量臂 則為可活動。 (⼆)間接測量 1.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Sit-And-Reach),為最常⾒的柔軟度測量⽅式,其⽬ 的為測量髖部與軀幹的柔軟度,施測⽅式為(1)接受測驗者脫鞋坐在地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上以及膝關節伸直。(2)受測者雙腿⾜跟底 部與刻度之 25 公分記號對⿑。(3)兩⼿重疊,上半⾝盡⼒向前延伸, 當中指碰到布尺後暫停 1∼2 秒並做紀錄。(4)測量三次,採最佳成績, 數值越⾼,表⽰柔軟度越好。 2.軀幹伸展測試 軀幹延伸測試(Trunk Extension Test)其柔軟度測量部位為軀幹下部, 測量步驟為(1)受測者坐在地⾯,測量胸⾻上緣⾄地⾯之距離。(2)受 試者兩腳合併趴著,雙⼿交叉放在下背。(3)施測者坐在受試者的⼩腿 21.

(33) 上,⽤兩隻⼿壓住使受試者的髖部貼住地⾯。(4)將軀幹盡量抬⾼,測 量受試者的胸⾻上緣到地⾯的距離。(5)以百分⽐計分,受試者抬⾼軀 幹時胸⾻上緣⾄地⾯的距離,除上坐姿時的距離,數值越低柔軟度越差。 4.肩部旋轉測試 肩部旋轉測試(Shoulder Rotation Test) 所測量的為肩部旋轉的柔 軟度,其⽅式為(1)受測者站⽴,雙⼿握住⼀條線,⼀⼿握緊固定,另 ⼀⼿則不握緊使繩⼦可活動。(2)測驗時,受試者進⾏肩寬節的伸展, 讓握緊的⼿過頭,並量兩⼿的距離。(3)計分⽅式為所測得的距離減掉 肩寬,數值越⾼,代表柔軟度越差。 5.踝蹠屈測試 踝蹠屈測試(Ankle Extension Test),其⽬的為測試踝部蹠屈之柔 軟度,步驟如下:(1)準備時,受測者坐著,測量腳伸直。(2)施測時, 受試者的腳尖盡可能往下壓。(3)量脛⾻下緣到⾜背最⾼點的距離,數 值越⾼,代表柔軟度越差。 6.踝背屈測試 踝背屈測試(Ankle Flexion Test)所測量的是踝部背屈之柔軟度, 其步驟為(1)受測者站⽴,⾼舉雙⼿趴著牆,盡可能將胸部貼牆。(2) 在測驗時,受試者的腳跟要盡可能向外⾯移動。(3)站⽴時下巴到地⾯ 的距離減去測驗時腳趾頭到牆的距離,數值越低柔軟度越好 ⽐較上述直接測量法與間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較容易且不會因操 作產⽣誤差。其中,間接測量法之坐姿體前彎測驗為最常⾒且台灣也有 製作常模可供參照,故選擇以坐姿體前彎作為柔軟度代表。 伍、增進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美國政府的健康與⼈類服務部⾨(USDHHS)於 1996 年提出,運動 可以改善⼼肺功能,並增加⼼臟對氧的攝取以及擴張冠狀⾎管。⽽美國 ACSM 表⽰,進⾏有氧運動可以提⾼我們的⼼肺耐⼒,⽅進隆(1990) 指出,增進⼼肺耐⼒的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指的是⾝體在 22.

(34) 氧氣供應⾜夠的情況下,進⾏⼤肌⾁、⾧時間並且有節奏的運動,如有 氧舞蹈(張育瑞,2011; 蔡昕林、呂明秀,2003)、健⾛(龔⽟華、佘 永吉,2016;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陳律盛、林學宜、陳世昌、 張育瑞、曾明郎,2012)及快⾛(葉嘉昕、林鎮坤、韓福榮,2012;楊孟 華、林訓逸、邱思慈、侯堂盛,2012)、慢跑(陳美佐,2009;朱素鑾、 卓世鏞,2004)、跳繩(鄭豐譯、莊淑珈,2014;阮⽟鵑,2013;吳姿螢、 謝誠⽂,2012;李鳳珠,2011;蔡永輝,2010;謝明達、邱⽂信,2008) 及登階(林學宜、董⾄聖,2000)等。 有氧舞蹈運動是是伴隨⾳樂進⾏各種舞蹈動作、韻律性的跳躍、跑 步等的運動。張育瑞(2011)及蔡昕林、呂明秀(2003)皆曾對⼤學階段 學⽣進⾏ 12 週的有氧舞蹈介⼊,其結果都發現⼀週兩次或是⼀週三次的 有氧舞蹈課程,對於⼤學⽣的⼼肺耐⼒、肌⼒、柔軟度和⾝體質量指數 等健康體適能項⽬皆有所提升。然⽽有氧舞蹈較屬於團體性的運動,難 以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它包括跑、跳、變換腳步、拍⼿、擺動、踢、點 的基本動作,也需要⼀定的敏捷性及協條性(林素君、林瑞興,2011), 對⼀般⼈也許是⼀種簡單且具趣味性的有氧運動,但對視障者來說跟著 節奏做出動作卻是有困難的,此外有氧舞蹈也容易受到時間及空間的限 制,故較不適合做為為視障者的個別化運動選項。 跳繩運動是可在⼩空間進⾏、容易攜帶且價格便宜的運動,也能依 照個⼈狀況做調整(鄭豐譯、莊淑珈,2014;吳姿螢、謝誠⽂,2012;李 鳳珠,2011;謝明達、邱⽂信,2008)。阮⽟鵑(2013)與蔡永輝(2010) 分別對⾼中職階段智能障礙及弱視學⽣進⾏跳繩運動,結果發現此項運 動對於⼼肺耐⼒均有正向影響,其中,阮⽟鵑(2013)的研究結果發現 跳繩運動訓練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的肌⾁適能也有提升效果,⽽蔡 永輝(2010)的研究則發現此項運動對於柔軟度的增加也有顯著影響。 此外,李鳳珠在 2011 年對 40 名國⼩學童進⾏跳繩運動的研究,結果發 現訓練組⼼肺耐⼒、柔軟度及瞬發⼒優於控制組,但其他測試項⽬如: 23.

(35) ⾝⾼、體重、⾝體質量指數、肌耐⼒與控制組並無顯著差異。跳繩運動 為訓練⼼肺耐⼒很好的⽅法(鄭豐譯、莊淑珈,2014;吳姿螢、謝誠⽂, 2012;李鳳珠,2011;蔡永輝,2010;謝明達、邱⽂信,2008),研究指 出能增進學童體適能之運動處⽅為:持續時間 30 分鐘/次;跳躍頻率介 於 60~120 次/分鐘;運動頻率 3~5 次/週;持續 8 ⾄ 12 週以上(吳姿螢、 謝誠⽂,2012),可知若要有增進體適能之效果,就要達到⼀定的速度、 頻率。跳繩是複雜的運動型態,需要上半⾝的⼿臂帶動⼿腕轉動繩⼦, 並結合下半⾝的跳躍動作,為上半⾝擺動與下半⾝跳躍動作協調的結合 (鄭豐譯、莊淑珈,2014),對⼀般⼈來說已有難度,視障者的協調性較 ⼀般⼈不佳且跳繩會對下肢產⽣撞擊⼒量(⽅進隆,1999),對他們來 說此項運動不但困難也較危險。 林學宜、董⾄聖在 2000 年,對 24 位 21 歲左右的男⽣進⾏ 8 週、每 週三次的登階訓練,訓練時間為 5 分鐘或是沒辦法達到每分鐘 30 次為 ⽌,結果發現:登階訓練⼼肺功能及肌耐⼒的提升達顯著,但在肌⼒⽅⾯ 則無顯著的改變。對視障族群來說,上下樓梯本⾝就是需要格外⼩⼼的 動作,登階運動⼜需⼀定的頻率與速度才能達到訓練效果,因此是⾮常 危險的運動,故本研究不納⼊考慮。 快⾛是動作⾃然⼜健康的運動(卓俊⾠,1999),龔⽟華、佘永吉 (2016)、李忠穎等⼈(2014)及陳律盛等⼈(2012),曾分別對⾼職中 重度、重度成⼈智能障礙者與肥胖⼤專男⽣進⾏健⾛介⼊,結果皆顯⽰ 健⾛對健康體適能項⽬能改善。楊孟華等⼈於 2012 年對 25 名國⼩六年 級⼥性學童,進⾏持續 8 週、每週 5 次快⾛運動介⼊,以 800 公尺跑⾛ 進⾏⼼肺耐⼒測試,結果發現快⾛運動介⼊後會影響⼼肺耐⼒但未達顯 著,與李忠穎等⼈在 2014 年的研究結果相符,楊孟華等⼈(2012)也指 出其效果不佳的原因為運動強度不⾜。⽽龔⽟華、佘永吉(2016)與陳 律盛等⼈(2012)的研究則將健⾛運動加⼊斜坡道或是對運動強度進⾏ 設定,結果發現接受斜坡道健⾛運動訓練課程者,他們的肌耐⼒和⼼肺 24.

(36) 適能的成績都有達到顯著差異,⽽在⾝體質量指數、柔軟度及肌耐⼒也 較前測成績進步,且實驗組優於控制組。⽽陳律盛等⼈(2012)將運動 強度設定於 50%-70%最⼤⼼跳率,⾼組每週 5 次、低組每週 3 次進⾏為 期 12 週每次 60 分鐘的跑步機健⾛,不介⼊組則持續⼀般的⽇常作息, 結果發現,⾼低兩組的受試者代謝症候群指標及健康體適能的⼼肺耐⼒ 指數、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及⾝體質量指數等項⽬都有明顯的改 善及進步。此外,⾼組、低組及不介⼊組在前、後測代謝症候群指標及 健康體適能改變量的⽐較上,⾼組顯著優於低組與不介⼊組。 陳美佐(2009)對 20 名照服員進⾏慢跑運動介⼊,並探討其對健康 體適能的改變,進⾏兩個⽉,每週三天及每次三⼗分鐘且運動強度維持 在中強度 55-70%HRmax 以上的慢跑運動訓練,結果發現四項體適能數 值改變皆達顯著⽔準,只有腰臀圍⽐值則沒有達到顯著。慢跑對有氧能 ⼒的提升效果佳,在許多國家是全民普及的運動,年齡分佈從⽼⼈到兒 童都有,且參與率都很⾼(張耿介,2015),⽽健⾛運動不受時間、場地 限制,可充分融⼊⽣活,所需的裝備簡單、可單獨亦可結伴,隨時隨地 皆可進⾏,也能依個⼈狀況調節強度,是最⽅便、最⼤眾化、最易養成 的運動(龔⽟華、佘永吉,2016)。然⽽,要達到預期的⽣理效益,頻 率、強度、持續時間和距離等的運動處⽅原則仍要掌握,若強度較低, 則運動的時間和距離就必須加⾧;反之,運動的持續時間和距離⾃然也 可以減短(楊孟華、林訓逸、邱思慈、侯堂盛,2012)。惟需注意的是運 動強度及時間是否⾜夠,國內快⾛運動的相關研究多針對孩童、⽼⼈或 是體能不佳者,對於正值青年的視障⼤專⽣或⼀般⼤專⽣來說,快⾛若 當成運動選項時,往往容易運動強度不夠或時間不⾜,這樣此運動所能 帶來的效益則較不佳(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陳律盛、林學 宜、陳世昌、張育瑞、曾明郎,2012)。 ⾛路、健⾛、慢跑及跑步運動都是技巧難度低、場地取得容易的運 動,(張耿介,2015),也可依接受運動的族群做速度與距離的調整,且 25.

(37) 對⼼肺耐⼒及肌⾁適能的提升是⽏庸置疑的,除了在⼾外進⾏會受天氣 影響外,這些是⾮常好的運動。 Lieberman,Byrne,Mattern ,Watt, &Fernández-Vivó(2010)的研究中也 指出,視障者在相關的協助或安全的設定下,跑步機運動為建議使⽤的 ⽅式之⼀。 因此,本研究選擇以跑步機為運動媒介,融合⾛路、健⾛、 慢跑進⾏跑步訓練,以確定有⾜夠的運動頻率、時間及強度。. 26.

(38) 第⼆節 視覺障礙學⽣的體適能 壹、 視覺障礙者的體適能現況 全盲或是弱視的視覺障礙者(以下簡稱視障者)常被認為⾝體健康 狀 態 較 ⼀ 般 ⼈ 不 佳 ( Capella-McDonnall, 2005;Wang, Mitchell, &Smith,2000)。由於缺少視覺經驗的學習,他們必須⽐⼀般⼈更專⼼去 感受週遭的事物及確定⽅位,以了解⾃⾝與週遭空間的相對位置確保安 全(Kobberling et al., 1989)。礙於感官的限制,視障者的⾝體活動量及 體適能與⼀般⼈相⽐都較不好,Skaggs和Hopper(1996)研究指出,視障 者及視聽障者和⼀般⼈相⽐有較⾼的體脂肪、較低的⼼肺耐⼒、肌⼒與 肌耐⼒。Lieberman和McHugh在2001年針對46位9-19歲視覺障礙學童進 ⾏體適能測驗,結果顯⽰視覺障礙學童在⼀般健康體適能項⽬和⼀般學 童相⽐通過測驗的⽐率相對較低,且體適能狀態明顯的⽐較不好。 視障者偏好靜態及低活動量的休閒活動,也因此,他們的⾝體活動 不⾜也造成體適能不佳,不但造成視障者健康問題,也帶來較差的負⾯ 觀感及⼆次疾病的威脅(陳佩欣、詹元碩、何⾦⼭,2010;周品慧、簡戊 鑑,2008;Capella-McDonnall,2007;郭孟瑜,2006;曹菁菱,2002 ;傅 惠珍,1992)。傅惠珍於1992年調查台北市啟明學校學⽣休閒⽣活,並 發現視障學⽣所從事的休閒活動以「娛樂型」為多數,⽽「運動型」休閒 活動的休閒活動則為少數。另外,郭孟瑜(2006)對⼀位視覺障礙成⼈ 的休閒活動經驗進⾏深⼊訪談的質性研究,該位視障者所從事的休閒活 動類型較多為團體性質的動、靜態活動,以及⾃我充實的靜態閱讀及展 覽觀賞。周品慧、簡戊鑑(2008)研究發現視覺障礙者活動量較⼀般⼈ 低,且從事的活動⼤多為低活動量,故無法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CapellaMcDonnall(2007)亦指出,視覺障礙者容易有肥胖與體重過重、⾝體活 動不⾜的問題。肥胖與體重過重使⼼⾎管疾病、糖尿病、⾼⾎壓的⾵險 升⾼,社會對肥胖者亦有較負⾯的觀感,對部分視障者甚⾄會造成眼疾. 27.

(39) 進⾏性的惡化,如⿈斑退化、青光眼、⽩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 斑部病變等。 因此,運動對視障者來說是重要的,從陳明鎮與柯瑞英在 2017 年的 研究中也看到,對有運動習慣的視障者來說,運動是可以紓壓及忘卻煩 惱的作⽤。林鎮坤、⿈光明(2014)指出,健⾛運動可以融⼊⽇常⽣活之 中,⾛路為視障兒童最完美的⾝體活動。為了視障兒童的⽇常⽣活實施 獨⽴⾏⾛課程之定向⾏動教學,正好可以⽀持定向健⾛教學,以作為視 障兒童的終⾝運動課程,且藉著健⾛訓練,視障兒童可以認識⾃⼰⾝體 部位的關係並調整步態與⾝體的端正,然⽽臺灣社會的物理、⼈⽂環境 對視覺障礙者並不友善,造成視覺障礙者與社會或社區更為孤離(林鎮 坤、⿈詩芳,2009)。安全是進⾏運動的基本條件,在⾃然的情境中存在 著許多未知及突發狀況,視障者要在⼀般的⼈⾏道進⾏健⾛幾乎是不可 能,若在較安全的場地如:操場、體育場等,也要擔⼼天氣狀況使否允 許或是否會⼲擾到進⾏其他活動的⼈,因此健⾛對視障者來說並⾮運動 的最佳選項。 除了⾛路之外,在臺灣較常⾒的視障者運動則為盲⼈棒球。盲⼈棒 球運動在西元1975年起緣於美國,在民國85年11⽉29⽇愛盲基⾦會正式 成⽴第⼀⽀的"愛盲蝙蝠盲⼈棒球隊",並開始推廣盲⼈棒球運動。謝⽂偉 (2010)指出從事盲棒運動對盲⼈的益處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提升健康體能、改善體質(三)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四)開闊 盲⼈的內⼼世界(五)克服對環境、⼈不安的⼼情(六)增強⾃信⼼及增 加與⼈互動的機會(七)增進盲⼈圈資訊流通,藉著互相的交流得到更 多相關資源及分享經驗。盲⼈棒球運動體育教學活動,視障者皆能達到 社會性互動暨有效的⾝體活動(劉清榮、劉麗雲,2009)。盲⼈棒球可以 增進視障者的社交及體能同時也帶來趣味,然⽽,棒球是個團體的運動, 沒辦法依個⼈想法想運動就去運動,必須考慮到⼤部分⼈的時間;此外, 在進⾏盲⼈棒球之前,視障者的體能表現也須有⼀定的程度才能有參與 28.

(40) 的機會,故對於本⾝沒有運動習慣之視障者,盲⼈棒球並不是⼀個容易 進⼊的活動。 曹菁菱於2002年以電話調查⽅式,訪問61名台北市視障者之休閒運 動現況,調查發現有55.1%北市視障者有參與休閒運動之習慣,其從事的 休閒運動主要以散步佔48%、游泳佔21%、登⼭及體操皆為18%,但同時 也指出由於進⾏活動的時間、頻率及運動量不⾜,並未達到促進健康、 降低罹病⾵險的效果。 ⽽運動習慣的養成在青少年階段尤其重要,卓俊⾠(2001)指出, ⼤學階段為建⽴運動習慣與正確觀念的適當階段,在青少年時期促進視 障者⾝體活動及社會參與能⼒,將有助於建⽴成⼈後⾃我實現,也為其 重要基礎 (Oh, Ozturk, & Kozub, 2004)。除了健⾛、盲⼈棒球外,關於 視障者的運動還有⾺拉松,從這些研究更可以發現,運動不但能提升體 能,也能增加⾃信⼼進⽽增進社交表現。但相較於其他障礙類別,視障 者的運動訓練較受到較少的關注,⽽⽬前的研究幾乎以探討運動的整體 現況、困難及不⾜的地⽅居多,對於視障者進⾏運動訓練做深⼊的研究 及探討較缺乏。 貳、 視障者參與運動阻礙因素 研究指出視障者的所從事的⾝體活動,也多偏向靜態活動(陳佩欣、 詹元碩、何⾦⼭,2010;周品慧、簡戊鑑,2008;郭孟瑜,2006;曹菁菱, 2002 ;傅惠珍,1992),如:散步、閱讀及觀賞等。由於視覺經驗的不 ⾜,導致視覺障礙兒童在體適能、⾝體活動情形及所遇到的阻礙與其他 障別有所不同(周品慧、簡戊鑑,2008)。 從事⼀般我們所熟知的體育活動,除了要有健全的四肢外,⽤眼睛 看更是⼀般⼈從事運動不需特別考慮的⼀項基本條件,⽽視障者在參與 運動時也正因視⼒的不佳或視覺經驗缺乏,⽽對於環境及運動感到害怕、 排斥或覺得⾃⼰無法達成,也因此阻礙了他們參與運動及活動。在兒童 29.

(41) 時期,視障兒童與⾮視障兒童在動作技巧及⾝體適能發展具⼀樣的潛能, 但由於⾝體活動機會的不⾜,視障兒童在動作技巧及⾝體適能的發展呈 現遲緩的現象(⿈詩芳、李再⽴,2014;Lieberman, Robinson, & Rollheiser, 2006)。到了求學階段,視障⽣的⽗母對於⾝體活動的態度和看法,決 定了⼤部分視障⽣的⾝體活動⾏為,也指出進⾏⾝體活動時之「安全問 題」為家⼈最主要考量的,不過對於視障⽣本⾝在乎的則是如何執⾏、 如何從中「獲得樂趣」(周品慧、簡戊鑑,2008)。Stuarts等⼈也在2006 年對25位10到12歲的視障兒童及其⽗母關於視障兒童進⾏⾝體活動的看 法,研究指出,全盲的視障兒童認為無法在進⾏⾝體活動時獲得樂趣, ⽽低視⼒視障兒童則認為時常找不到進⾏活動的⽅法;在⽗母的看法⽅ ⾯,多數視障兒童的⽗母對於孩⼦進⾏⾝體活動會擔⼼他們受傷,且認 為視障兒童缺乏可以⼀起活動的同儕及適當活動,體育⽼師也是⽗母擔 ⼼的因素之⼀,他們認為體育⽼師並沒有接受⾜夠的訓練,因此無法協 助或解決視障兒童在活動時所⾯臨的障礙。 Lieberman, Robinson & Rollheiser (2006)指出,視覺障礙⽣沒有獲 得與⼀般⽣相同的活動參與機會。Sit, McManus, McKenzie&Lian在2007 年針對⾹港五所不同障別的特殊學校共172位四到六年級兒童上體育課 的情形進⾏調查發現,視覺障礙類特殊學校的體育課程多為基本的體適 能活動,鮮少進⾏關於體育活動知識的教授,以及相關的⽐賽或遊戲 ; 此外,體育⽼師在教導學⽣體育課程時,也以⼀般基礎的技能教學所佔 的⽐例最⾼。 ⿈詩芳、李再⽴(2014)研究發現,視障者的休閒阻礙因素包括容 易焦慮與恐懼、⾃信⼼不⾜、休閒夥伴的缺乏、缺乏無障礙設施、社會 ⼤眾偏差的負⾯態度與觀念偏差等。郭孟瑜(2006)對於⼀位視覺障礙 成⼈休閒阻礙的深度訪談中,整理出其進⾏休閒活動的阻礙因素:(1) 個⼈因素:視覺障礙限制、⾝體的不適應和⼈際相處上(2)家庭因素:家 ⼈的不贊同與過度保護、活動參與的經濟因素(3)社會環境:由於障礙所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understanding of what students know, understand, and can do with their knowledge as a result of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culminates when assessment results are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111 年度「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員 36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