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一、科技想像傾向為六向度之建構,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本研究之第一個目的為發展科技想像傾向量表。基於國內外關於想像的量表 甚少,且無針對科技想像發展的相關量表,僅有少數與科技想像相關的量表,例 如巫宜錚等人(2013)編製的「未來想像傾向量表」,是測量個體思考、建構未 來世界情節之認知與情意的傾向。此外,王秀槐、黃金俊(2015)編製之想像力 量表,為個體察覺生活不便,由感官知覺周遭事物,並連結經驗及其他事物而進 行想像的自陳式量表。與未來想像不同的是,科技想像需要考量物理、化學原理 及現今技術是否能完成想像的事物,更需考量實用性。

以上量表雖能測量個體的未來想像,卻無法顧及到想像成果的可行性與實用 性,因此,研究者檢視想像力、未來想像、科學想像的、量表及相關文獻與理論 後,歸納出科技想像傾向的六個向度,依此六向度並參考以上量表,編製一份「科 技想像傾向量表」。以下就各向度與相關研究探討之:

(一)超越現實:跳脫、超越現實世界,運用想像力在腦中建構未有的生活 型態或科技產品,想像出超越現實的情節或人事物。本量表之超越現實概念與多 數想像力研究吻合,多項研究指出想像力包含超越現實的構念(王秀槐等人,2015;

巫宜錚等人,2013 邱發忠等人,2011;邱發忠等人,2012),想像的事物多半跳 脫現實,超越現有的知識經驗或實際不存在的事物,但未來可能會發生的。

(二)創新改造:想像出原創且新穎的科技產品,或想像現有科技產品的改 造。創新改造屬於「創造性想像」的因素。學者們一致認同創新改造是發明與想

72

像的核心(許育齡等人,2012;Mandler, 1995; Pelaprat & Cole, 2011),為產出創 新、不同凡響的想像內容。

(三)感質表徵:想像使用產品感官感受、產品的外觀、使用的過程、觸感 等。對照王秀槐(2015)提出想像的「易感性」,是由經驗、情感與感官的易感 開始想像,由感官、情感為出發點,透過生活經驗,激發超越現實的感受與想像。

本研究的感質表徵近似於經驗易感,由平常對物品的感受為出發點,想像產品的 使用感受。

(四)驗證評估:思考產品的可能性、實用性、能否量產、為大眾接受並廣 泛使用等效益。KEA European Affairs(2009)認為好的創新想法,仍須符合當代 社會的需求或價值。許育齡等人(2012)提出想像的有效力,即想像的物品能否 滿足現實需求的有效力,是想像力的能力特徵。

(五)正向喜好:對想像科技產品有正向的觀感,並設法增進自身的想像能 力的動機。呼應了邱發忠等人(2012)認為想像會產生新奇、有趣、快樂等正向 感受。也呼應巫宜錚(2011)指出的動機為傾向的情意本質。

(六)功能價值:對想像科技產品的價值評估,認為想像科技產品對工作上 及生活上的助益程度。此向度與巫宜錚(2011)未來想像傾向的情意層面雷同,

是對任務的興趣、成就價值與效用的觀感。是個體對想像思考常抱持著熱情、認 為有價值並且充滿想像力的動機。

研究者起初編製 54 題之科技想像傾向預試量表,經預試後保留 24 題進行正 式施測。分析正式施測的信度,總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為.93,各向度的 α 值 介於.77 到.90 之間,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間的相關係數界於.73 到.85 之間,皆達 到.01 顯著水準,表示本量表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效度方面,透過驗證性 因素分析,觀察其模型的「整體適配度」及「內部結構適配度」,各項的適配度 指標和參數均表現良好,因此本量表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透過檢視「科技想像傾向」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

及「STEAM 傾向量表」的效標關聯效度,結果顯示本量表具有聚斂效度與區辨

73

效度。信度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及校標關聯效度分析結果表示本量表有良好的 信效度,確立科技想像傾向的六因素,且證明此量表可用以評量大專院校學生之 科技想像傾向。此外,由分析結果可知,科技想像傾向與創造性認知的相關較低,

與創造傾向有中高度相關。創造與想像息息相關,邱發忠等人(2012)指出想像 是創造思考前期發想的重要機制,顯示科技想像傾向與想像傾向有一定程度的關 係,且本量表能反映出想像傾向。再者,科技想像傾向量表亦與 STEAM 傾向有 中高度相關,表示科技想像傾向與科技傾向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本量表兼顧想像傾向的認知與情意層面,認知層面包含超越現實、創新改造、

感質表徵、驗證評估。其中,「超越現實」、「創新改造」兩向度為想像力的虛幻 與創新特質;「感質表徵」與「驗證評估」向度為在現實世界實現科技產品的可 能性。情意層面包含「正向喜好」與「功能價值」,即對科技想像傾向的正向感 受與評估。整體而言,透過此量表的施測結果,可以瞭解受試者科技想像傾向的 整體程度,或是各分向度的傾向程度。

二、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呈現低度正相關,迴歸分析顯 示科技想像傾向能預測網路成癮。表示科技想像傾向越高,網路成癮成度越高。

即使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多如牛毛,卻尚未有專門針對想像與網路成癮的研 究。但檢視網路成癮文獻,可發現網路成癮本身與成因與想像有關。網路成癮者 的抽象思考能力較高(Young & Rodgers, 1998),而想像力屬於抽象思考能力的 一種,故其想像能力也可能較高。Schimmenti 與 Caretti (2010)曾提出網際網 路是高度互動,會促成想像的涉入。根據 Goldberg(1996)提出的診斷標準裡,

「戒斷症狀」的表現為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後,會焦慮不安、不時想像網路上正 發生什麼事等。網路成癮的類型中,網路關係成癮會牽涉到引發想像。由於網路 交友是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雙方從未或甚少見面,使用者對交談對象會產生很

74

多想像。網路關係成癮的心理因素中,外貌預期與性吸引會涉及到使用者的想像 力。在與網友互動過程中,文字、照片、個人想像令使用者產生外貌預期,而預 期心理、彼此互動、或內在想像則使上網者產生實體的性期待與沉溺於虛擬性愛

(王智弘,2006)。 想像力豐富的青少年屬於高危險群,他們對任何事物充滿好 奇心。在網路交友時,對交談的對象感到好奇,便想進一步與對方交談、瞭解對 方,進而網路成癮(吳增强、張建國,2006)。

資訊超載型的網路成癮可能與科技想像傾向相關。張春興(2006)指出而想 像力的產出需要外在刺激、經驗等累積靈感,Wallas(1926)提出準備期是思考 的第一期,是蒐集、組織相關的資料和訊息。想像思考須經驗的累積與多方訊息,

網路大量、快速的資訊提供了科技想像傾向者的靈感來源,網頁上又有許多與頁 面主題相關的連結、圖片、廣告等,能滿足想像者的好奇心與資料蒐集的需求,

搜尋到想要的資訊相當於正增強,就如同獲得獎賞,使用者因而加強網路使用的 行為(王智弘,2017;陳瑛琪,2013)。推測科技想像傾向高者,可能為了蒐集 資料進而沉迷於資訊蒐集活動,為網路資訊超載的網路成癮者。

由以上研究可發現想像與網路成癮有關聯存在,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想像傾 向高者,有高度好奇心,因網路能滿足其好奇心與資料蒐集,可能導致沉迷於網 路使用。爰此,研究假設一: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有正向關聯,科技想像傾 向越高,則網路成癮亦越高,獲得支持。

三、恆毅力在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間具有調節作用

本研究目的二為探討科技想像傾向、恆毅力與網路成癮之關聯。相關分析顯 示科技想像傾向與恆毅力、網路成癮有正相關,恆毅力與網路成癮呈負相關;迴 歸分析顯示科技想像傾向與恆毅力能預測網路成癮;以拔靴法分析結果指出恆毅 力為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的調節變項,恆毅力高,無論科技想像傾向高低,

網路成癮情形低。恆毅力低,科技想像傾向越高,網路成癮就越高,以下就各分

75

析結果分別進行探討:

科技想像傾向的「正向喜好」、「功能價值」為對此有正向情感與喜好,認為 這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能增進想像動機,個體因此會更用心、努力與堅持(Hirt, et al., 1996),這些都屬於恆毅力的內涵。想像力的人格特質中,經驗開放性、想 像的人格特質與恆毅力相關,且能預測恆毅力(Lin & Chang, 2017; Suzuki et al., 20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者有相關,科技想像傾向能預測網路成癮,呼應科技 想像傾向量表的情意向度,以及想像力與恆毅力特質的研究。

前一部分曾提及網路可提供想像者大量的資料來源,使用者可能因受其他資 訊干擾,不斷地更進一步在網路上尋找有關資料,而成為資訊蒐集類型的網路成 癮者。本研究分析出恆毅力在科技想像傾向與網路成癮中有調節效果,無論科技 想像傾向為何,恆毅力高者,網路成癮程度低。Maddi et al.,(2013)研究表示恆 毅力能使人遠離網路成癮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本研究與 Maddi et al.,研究相符。

Duckworth(2018)指出有恆毅力者能確立終極目標,並盡一切努力達成。林旻 沛(2011)研究指出學生若是為了獲取資訊或學業的用途而上網,即便正向效果 預期再高,也不會因此網路成癮。故無論科技想像傾向程度如何,恆毅力高的人,

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於目標清楚明確,不會受到目標以外的事物分心,以

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於目標清楚明確,不會受到目標以外的事物分心,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