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大腦處於專注狀態,β腦波變化率會高於α腦波變化率

經由腦波所測量的波型主要反應出大腦皮質的電位反應,依照腦波不同的頻 率可以將腦波分成四種,其中α波頻率約在 8-12 Hz ,通常為一般正常人處於清 醒休息且閉眼而放鬆狀態下出現,β 波頻率為 12Hz 以上,腦波中波形最為密集,

在清醒警覺、專注與高度活躍的意識狀態下較明顯(Wikipedia, 2010;陳威宏,

2004;張麗瓊譯,2005;林威志,2005)。

本研究四位受試者在閉眼狀態下,α 與 β 腦波變化率均無顯著差異;而在進 行音感聽辨時,四位受試者在α與β腦波平均變化率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均達統計顯 著性,且四位受試者 β 腦波變化率平均數均高於 α 腦波變化率平均數,因為此時 大腦正處於專注狀態,代表受試者進行音感聽辨時的 β 腦波均顯著高於 α 腦波。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一獲得證實。

二、音樂訊息處理右腦功能側化之現象有待進一步研究

蔡振家、林永煬(2008)的研究指出旋律與音程的認知方面,是右側顳上 回在處理;Zatorre(2005)也說明擅長處理音樂的區域位於右顳葉,右腦分辨 音高能力較佳,此與本研究結果相佐,只有接受過音樂訓練者呈現右腦側化現

本研究假設二:大腦進行音感聽辨,右腦腦波顯著高於左腦腦波,未獲本研 究之證實。在進行音高聽辨測驗中,受試者 s01、s02 與 s03 左右腦波變化率相依 樣本 t 檢定均達顯著,s04 相依樣本 t 檢定未達顯著;而在音程聽辨測驗中,只有 受試者 s01 左右腦波變化率相依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

(一)無課外音樂學習經驗者呈現左腦功能側化現象

s01 與 s02 左腦波變化率平均數大於右腦波變化率平均數,表示受試者 s01 與 s02 進行音感聽辨時,大腦呈現左腦側化的趨勢,受試者 s01 與 s02 聲音訊息處理區在左 腦區,受試者 s01 與 s02 皆未接受課外音樂學習,右腦並未呈現側化現象,與蔡振家、

林永煬(2008)指出右側的次級聽覺皮質與音樂經驗有關,未受過音樂訓練或對音樂 缺乏興趣的人,右側的次級聽覺皮質對音樂刺激較不敏感、 Levitin & Menon(2003)

提出大腦接受音樂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可能跟左腦額下皮質區有關之說法相符合。

未接受音樂訓練者將音感實驗視為一測驗,利用左側的次級聽覺皮質來處理音樂 的訊息,因此解析聲音訊息時依然採取語言處理的方式,而呈現左腦側化現象,此結 果亦與 Tettamanti 等人(2002)發現左腦額下皮質區跟分析語言上的語法有相關及蔡 振家、林永煬(2008)指出左側的次級聽覺皮質主要處理語言訊息之論點相同。此結 果與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二相佐,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具課外音樂學習經驗者呈現右腦功能側化現象

受試者 s03 與 s04 右腦波變化率平均數大於左腦波變化率平均數,表示受試者 s03 與 s04 進行音感聽辨時,大腦有呈現右腦側化的趨勢,兩位受試者 s03 與 s04 聲音訊息處理區位於右腦區。受試者 s03 與 s04 皆接受過課外音樂學習,有受過音 樂訓練的人,右側次級聽覺皮質對音樂刺激較敏感,右腦活化程度較顯著,因此 呈現右腦側化現象,此結果與 Carlson(2001)認為右腦與音樂的處理有關、Morrison 等人(2003)提到右側次級聽覺皮質深受音樂訓練所塑造,受過音樂訓練者的右 側次級聽覺皮質常會比一般人更為活化之論點相符合。

蔡振家、林永煬(2008)亦指出右側的次級聽覺皮質主要處理音樂訊息,受 過音樂訓練或對音樂感到興趣的人,右側的次級聽覺皮質對音樂刺激較敏感,其 運用音樂經驗與音樂認知去做音樂訊息的整合並解析。越是高層的大腦功能,就 越是受到學習經驗所塑造,而右側的次級聽覺皮質便深受音樂訓練所塑造。因此 本研究透過腦波實驗之數據分析更加證明受過音樂訓練者右腦的活化程度是比未 接受音樂訓練者來得顯著。

三、大腦音樂訊息處理區位於前腦區

McChesney-Atkins 等人(2003)認為處理音高與旋律的認知能力是位於右側 額葉下方區域;Levitin 和 Menon(2003)表示大腦接受音樂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可能跟左腦額下皮質區有關;白國良(2006)的研究中發現大腦處理音樂節奏時,

左腦額下皮質區產生反應;蔡振家(2004)認為絕對音感者辨別音高時,會使用 左腦額葉去進行語意聯結;而具相對音感者辨別音程時,則使用右腦額葉去判讀 音程資訊。

Alvin(1965)的研究中指出在實驗對象聆聽音樂時,觀察腦內的化學活動,

首先是前腦作出反應,專門負責分析歌曲旋律之結構和意義;最近大腦掃描的研 究顯示,音樂能促進大腦許多部位的作用,大腦處理音樂的部位,也已證實與處 理語言的部位重疊,而語言的處理也證明是位於前腦(〈音樂提昇語言能力〉,

2010)。林威志(2005)與廖允在(2007)研究中選擇腦波中大腦的前半段區域 T3、

T4、F7、F8 四個點進行擷取分析,其認為此區對於音樂感知十分敏感,此區腦波 在接受音樂刺激會產生較明顯的活動。由上述研究可知,大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

會動用到大腦的額葉區,因此可證明前腦為大腦處理音樂訊息之運作區域。

本研究四位受試者在閉眼狀態下,前後腦波功率均無顯著差異,在進行音高 聽辨測驗時,受試者 s01、s02 及 s03 在前後腦波平均變化率之相依樣本 t 考驗均 達統計顯著性,惟 s04 在音程聽辨測驗前後腦波平均變化率之相依樣本 t 考驗未達

統計顯著性。而四位受試者前腦波變化率平均數均高於後腦波變化率平均數,代 表受試者進行音感聽辨的前腦波均顯著高於後腦波,此意謂大腦在解析音高頻 率、試圖嘗試理解音程遠近距離、相對空間時的大腦主要處理區在前腦而非在後 腦,此結果與上述學者之論點相符合,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三獲得驗證。

四、聽辨不同曲調特徵之音感測驗,腦波呈現不同運作模式

大腦中「暫存並處理音樂」的區域是在右腦額葉某處,表示大腦在處理音樂 訊息的區域位在右腦及前腦,是採分工模式;而大腦中亦存在著分析頻譜的認知 機制,聽音策略有所不同。聽覺心理學提到,聽音高的方式是從頻譜上的泛音列 算出相應的基頻,右腦聽覺皮質區(Auditory Cortex)的主幹負責從頻譜算出音高

(Zatorre, 1988),而其周邊區域則負責短暫的音高記憶與音程關係的計算(Zatorre, 1991)。因此聽辨音高的聽音方式則是使用左腦的語意能力,把不同的音頻貼上不 同的音名標籤,再以簡單的樂理推算出音程,而不需使用右腦的短暫記憶與比較 音高的能力直接去感知音程(引自蔡振家,2001)。

聽辨音程的認知講究音與音的相對位置,同樣也類似於空間概念;音程處理 中,被提取的長期記憶可能是數個音以特定距離排列的模式,也就是關於音程的 記憶。右側額葉在比對了短期的刺激音記憶與長期的音程記憶之後,刺激音的音 程就被判讀出來,表示注重於處理音高的相對關係(蔡振家,2001)。

由上述論點可知,大腦處理音樂訊息是使用不同的聽音策略,因此本研究者認 為聽辨不同曲調特徵之音感測驗,受試者在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在理解的階段 中,大腦解析的情形也應會有所不同,故提出本研究假設四:不同曲調特徵音感聽 辨測驗,腦波運作呈現不同的運作趨向。本研究對四位受試者腦波進行主成分分析,

分為兩種成份,經由因素負荷量分析可知不同音感聽辨成份下腦波平均變化率之間 呈低相關,表示大腦會依據不同音感聽辨成份而呈現不同的腦波平均變化率運作模 式,也就是說,大腦在處理不同的音樂訊息時所採用的策略是不同的。

大腦是由左右兩個腦半球所組成,兩個腦半球之間雖然相互溝通,卻又具有 相當的獨立機能。此亦驗證了大腦接受音樂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可知是採分工合 作的方式(白國良,2006),本研究結果符合上述研究之論點,本研究假設四獲 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