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 1970 年 Fama 提出效率市場假說以來,傳統的財務理論假設市場參與者都是 理性的,投資者藉由所獲得之資訊,即可對金融市場上之股票給予理性並正確的價 格評價。此外,該假說認為即使市場上出現一些不理性的投資人使得股價短暫偏離 其應有基本價值,但股價很快會藉由理性之套利過程被修正至合理價位。

然至 1980 年代後期,始出現部分實證結果並不支持效率市場假說,其中包括 最早被發現與公司規模有關的異常現象,也就是通稱的「規模效應」,接著還有一 月效應、週末效應及假日效應等。而由於傳統財務理論已無法解釋各種市場異象 (Anomalies),於是開啟了行為財務學之研究大門。

在眾多行為財務學之理論中,De Bondt and Thaler(1985)提出過度反應假說,該 假說認為被低估的股票價格會向上修正,而被高估的股票價格會向下修正,因此投 資人可以藉著買進被低估的輸家、賣出被高估的贏家這樣的反向投資策略,待一段 時間之後價格產生反轉,投資人可以獲取超額報酬。在真實市場中之股價震盪,投 資人在面對資訊時,往往過度反應或者反應不足,使得股價走勢上下震盪、波動劇 烈。而造成過度反應原因之一即可能來自資訊是否能有效在市場流通。

8

財務資訊能否自由在市場流通,除了媒介效率外,更重要是當事者(企業個體) 是否願意釋放出資訊。例如:上市公司是否願意將核心資訊向市場發布、在發布資 訊時使否採取透明政策,又如,是否誠信而無欺騙意圖等,往往是資訊能否有效傳 遞之關鍵,若上市公司本身意圖欺瞞或操弄,市場上資訊不對稱或資訊不透明的問 題就很難消除(郭敏華、Montier, 2004)。

至 1994 及 1995 年,對企業價值的相關實證研究開始出現多角化對企業價值影 響之研究。多角化對於企業會造成折損或有產生超額價值成為許多財務領域感興趣 的研究主題,從早期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多角化的確造成企業價值折損,稱為多角化 折價(Diversification Discount),到 2002 年以後至近期出現對於多角化是否為造成企 業價值折損原因之質疑,事實上,對於多角化是否造成企業價值折損,截至目前所 能觀察到之實證結果,並無一致性之結論。既然多角化對於超額價值之影響尚無定 論,對於超額價值之形成與產生影響之變數即為本研究之動機。

依據(Berger、Ofek, 1995)之定義,超額價值為公司實際市值與設算價值(真實 價值)之差異。設算價值係由價格乘數法評價之公司合理價值,若公司實際市值與之 產生偏離,本研究認為其差異主要係來自於上市櫃公司對於自身所掌握之財務資訊 或經營方針的資訊,與其願意公開揭露於市場之資訊,出現差異即所謂之「資訊不 對稱」,並使得公司股價產生錯誤定價(Mispricing)所致。

另,本研究擬延伸探討公司設算價值與公司帳面價值之差異,並定義為設算溢 價(Imputed Premium),該差異主要係因目前國內會計原則對於公司研發、開發設計、

人才資產及品牌等未入帳無形資產等之投入,並無法將其反應於財務報表所產生之 差異,此差異亦定義為智慧資本。

9

至於何項因素係主要影響超額價值及設算溢價,本研究擬根據上述行為財務學 中最早發現之異象「規模效應」,推論並實證公司規模大小與超額價值及設算溢價 是否存在顯著關係,即為本研究之主要動機。

綜上所述,將本研究之背景及動機透過財務理論沿革以下圖表示:

圖 1 研究背景與財務理論沿革圖

行為財務學 企業價值

(市值)

多角化折 價?

效率市場 假說

多角化

超額價值 (Excess

Value)

設算溢價 (Imputed Premium)

會計原則 智慧資本 資訊不對稱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