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就研究動機和研究背景和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假設、研究 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等五節進行探討。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壹、研究背景

網際網路發展日新月異、迅速普及,網路時代的來臨已是不可擋的趨 勢。根據資策會 FIND 長期進行「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定期觀測我 國各種網路連線服務之使用狀況。網路用戶數方面,截至 2012 年 06 月底 止,我國經常上網人口已突破 1,100 萬大關,為 1,104 萬人,顯示台灣上 網人口成長迅速,加上手機普及率大幅躍升,國人利用手機無限上網的的 便利性增加,網際網路的運用已經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網際網路的 崛起,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改變,除了資訊交換的功能,人們以往交流溝通 的方式也透過網路更加多元,網際網路的運用深入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如:

網路通訊軟體拉近人們的距離,增加交流的即時性;網路購物也改變了消 費型態,擴充了行銷管道;網路資訊立即性及無遠弗屆,真正做到「秀才 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網路娛樂媒體五花八門,吸引各年齡層的目光…網 路帶給現代人諸多生活上的便利,擴大了我們的人際關係與人生視野,但同時也 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為網路而受到身心的傷害。在台灣所有上 網的人口中,青少年佔了很大的比例,根據教育部針對學生「安全上網與資訊素 養」調查分析統計,超過 65%的四~九年級學生,於小學四年級前即開始接觸網 路。網路已成為現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公布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全台已有超過 1580 萬人曾使用過網路,

12 歲以上之上網人口有 14,188,292 人,比前一年(2008)增加了 2.44%。其中 最常使用之功能依序是「搜尋資訊」(59.90%)、瀏覽資訊、網頁(48.45%)、收 發電子郵件(33.21%)、網路遊戲(21.92%)、聊天交友(16.90%)等等。所以依 據上述報告中可以發現,12 歲以下使用網路的人口數將近 170 萬人,再扣除年 紀太小不可能上網的年齡,國小學生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族群。

彭郁歡(2003)對青少年的休閒調查中,可以發現多年來蟬聯第一名的「看電 視」已經被「上網」所取代,尤其高居男生的休閒活動第一名,女生也有逐漸增 加的趨勢,顯示網際網路成了青少年日常生活重要的休閒活動。富邦文教基金會

(2009)「2009 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中指出,國小生中有超過 40%的受 訪學童擁有部落格,其中有些學童會每天貼文分享心情,更可看到學童的人際關 係延伸到網路中。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家長開始憂心網 路帶給學童負面效應與影響。

Chambers 認為「網際網路的基本建設和對人才的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

(引自高希均,2003)。有鑑於資訊及網路的重要性及對於國中小學生的影 響,教育部自 1997 年起,陸續推動資訊基礎教育建設計畫,2003 年開始正 式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重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自此正式 由國中延伸至國小。資訊教育議題的課程綱要建議將電腦課程安排在三至七年 級,建議三到六年級每學年上課節數為 16 節,第七年級 40 節。2008 年公布之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將基本理念、目標和學 習指標之間定義修改為一致:「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著重在使學生瞭解資訊科技與 生活的關係,認識電腦硬體及操作環境,學習基本應用軟體的操作,以及網際網 路的使用。其次強調如何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的解決問題,並進一步養成學生 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最後引入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以養成學生使 用資訊科技的良好態度與習慣。」更建議增加資訊教育議題的授課時數,將三至 七年級的教學時數調整為 32 至 36 節。並於 2008 年訂定「教育部中小學資訊 教育白皮書 2008-2011」,以提升中小學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 為,其中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涵蓋網路的軟硬體應用及網路應用能力;資訊技應用 態度包括合法、合理使用電腦的軟硬體及網路的正確觀念與行為 (教育部,

2008)。

教育部也開始重視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特地建置「中小學網路素養與 認知網站」,以減少網路偏差行為的發生,提供了「網路禮儀」、「網路倫理」、「網 路法律」等網路素養的相關知識與訊息,協助教師對「網路素養」能更深一層的 認識,也藉此能夠協助學生培養正確使用網路的態度,並讓教師覺察可能因網路 不當使用而行為出現偏差問題的學生,提供他們專業協助的方法及管道,可見教 育單位對於學童的資訊能力及素養之培養日益重視。

貳、研究動機

一、網路帶來的問題

目前臺灣自國小三年級開始在學校接觸電腦相關課程,隨著學童使用電腦及 網路能力逐漸提升的同時,網路對學童學習及生活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且此時 期的國小學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人、事、物所影響,同儕的影響力逐件比老師及 家長來得大(石培欣,2000)。對於現今的青少年而言,網際網路的使用成了他們 娛樂及溝通方式的重要平台。林以政(2003)曾指出網路基於虛擬、即時互動、匿 名等特性,使得人們從原有的時間或空間的枷鎖得以解脫,人的思維在經過真實 與虛擬空間的穿梭變得不易為現有的物理時空所限制。尹玫君(2003)提到電腦的 誤用(misuse)及違法的事件逐漸的增加,因此資訊科技發展所衍生有關倫理 (ethics)和人類價值(human value)的相關議題,卻常常為人們所忽略。

近日從報章雜誌或網路等媒體報導看到許多青少年網路偏差行為出現頻率 增加,如網路誹謗、網路隱私侵犯、網路霸凌等不當使用行為外,層出不窮的網

路違法事件,使我們省思資訊時代的網路科技,對於資訊素養不足的青少年帶來 的不只是豐富且便捷的資訊交流,更可能會造成同儕間競爭追逐真實世界無法得 來的感官刺激,同時形成個人或群體偏差行為的溫床。在匿名虛擬世界中,青少 年常誤以為自己是網路中的國王,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當自己觸犯了法律或道 德的規範時卻不自知。

研究者身為高年級教師,就這幾年對班級內學童的觀察,深感網際網路對於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影響日益加劇,手機上網的便利性也提高高年級學童上網的普 及率,也使近年來網路犯罪的年齡層向下延伸,曾親身處理過學生在網路部落格 或臉書(facekook)及網路通訊軟體上,使用文字而引起的糾紛,無心觸法的學生 認為在網路上的言論不受拘束,留下侮辱、威脅他人的言論只要沒有屬名,就不 會被查出來是誰,沒有法律上的責任。然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網路上發表不法 言論,如對特定人或可推知之人發表具有侮辱、毀損名譽或信用的文字,侵害當 事人的人格或隱私權益,則有可能構成刑法公然侮辱罪(刑法第三百零九條)、

誹謗罪(刑法第三百一十條)、妨害信用罪(刑法第三百十三條)。

此外學生過度依賴網路來滿足各種需求,讓網路使用者排擠真實世界中的活 動,因而對網路更形依賴,加重了網路成癮。張春興(1994)指出,小學學童在求 學過程中若經驗到失敗較多時,難免會出現自貶自卑的性格,不敢面對生活中現 實的困難。另外,根據兒福聯盟 2011 年調查,處於課業壓力下 13-18 歲的青少 年,有高達八成以上的比率是因離家而失蹤;更有可能是受到網路影響所導致。

可見網路使用不僅便利的網路虛擬世界,成了在真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成就感的學 童躲藏的空間,轉而在網路中尋求認同感或刺激,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童有了網路 成癮現象。如不能控制對網路的成癮狀況,將造成隱性社會的問題,日後將付出 更大的社會代價。

依據上述之網路犯罪問題及網路成癮現象,研究者認為實在有必要了解學童 在網路上的使用情形,教育單位也應注重學生在網路素養上的提升,並避免網路 成癮所衍生的問題。並在網路的正負面影響取得平衡之際,幫助學童解決在網路 上的學習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導學生正確上網行為及具備良好網路素養 是教師及家長的重要工作,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目前相關研究欠缺

根據研究者研究後發現,國內針對網路行為及網路素養之相關研究,多著重 在大學生、高中生及國中生居多,例如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 之統計分析(洪毓蓮,2002),臺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 方式之相關研究(王日宏,2008),臺東縣高職學生網路態度與網路自我效能之研 究(蔡宗珍,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陳佩 庭,2008),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陳佩珮,2011)

,以上研究皆以國高中生為主,其中以探究國中生之網路素養、網路效能、線上 遊戲、網路成癮的研究居多。

然而,資訊時代變化之快,使用網路的年齡層逐年往下延伸,國小高年級學 童使用網路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研究國小學童網路行為及網路素養的研究十分 欠缺。少部分以國小學童研究大多以單一縣市為主,且大多是研究臺東縣、屏東 縣等偏鄉地區之學童網路行為,如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素養及網路使

然而,資訊時代變化之快,使用網路的年齡層逐年往下延伸,國小高年級學 童使用網路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研究國小學童網路行為及網路素養的研究十分 欠缺。少部分以國小學童研究大多以單一縣市為主,且大多是研究臺東縣、屏東 縣等偏鄉地區之學童網路行為,如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素養及網路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