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關 係。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工業革命後,機械漸漸取代了人力,造成社會趨勢改變,如工時逐漸減 少、提早退休等,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改變,現代人除了為工作忙碌外,對 休閒、教育、文化、社會等層面也投入愈多關注,加上個人特質、興趣、社 會背景因素,其生活型態呈現愈多元化的趨勢(游錫霖,2009),加上民國九 十年起實施週休二日制度,人們能夠享有更規律及完整的休閒時間,來安排 自己的活動,使個人對休閒的需求增加。從時間觀點來看,由於個人可自主 時間增多,讓人更重視及經營休閒,甚至視為生活規劃的一部分,積極尋找 生活的興趣及培養從事活動的能力(余嬪,1996);從經濟觀點來看,經濟 發展使得國民所得及消費能力提高,人們投入更多比例的金錢在休閒支出上

(洪榮昌,2003)。Godbey(1994)認為休閒不僅會提高個人的幸福感,同時

也可以降低生活中的壓力,幫助維持身心健康(引自葉怡矜、王偉琴等譯,

2005)。

同樣的,休閒對教師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教師可透過休閒參與擺脫工 作上的負荷,減輕身心負擔,達成生活和工作兩者間的均衡。大多數人對於 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普遍存有的觀念是生活有規律,且又有寒、暑假的假 期,殊不知教師的工作除了教學、維繫同事間的人際關係及進行專業成長、

進修研習、教學準備外,還要面對日趨複雜的學生問題、親師溝通,有時還 須身兼處理學校行政業務、參與社區活動、教育局臨時交辦活動……等等,

加上目前社會變動快速、資訊發達、觀點多元,促使教師須不斷充實知能,

以因應社會多元文化刺激的影響。顯示今日教師的工作步調是相當緊湊的,

壓力也是愈來愈大,擔任教職已非昔日安逸無憂的鐵飯碗,而是一項艱鉅的

試行的「活化課程」,由於許多配套措施仍不臻周全,身為第一線的國小教 師為配合教育政策的轉變,不僅未能減輕工作量,反而更添負擔(蔡琇韶,

2003)。教育為立國之本,小學教育是各級教育的基礎,國小教師是國民基 礎教育實際推動者,由此可知,國小教師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之所在,不僅 要達成教學目標,而且影響社會的發展(李國華,1993)。

因此,關心不同生活型態國小教師的休閒參與情形,協助國小教師有效 的透過休閒參與,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是值得探究的課題。茲將研究動機分 述如下:

一、提倡國小教師對休閒參與的重視

如何打發空閒時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一項重要課題,懂得利用休閒時 光,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影響。Shivers(1967)指出,休閒已成為生命中 的一種重要元素,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或社 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鄧建中,2002)。連婷治(1998)也強調,

休閒不再只是工作的附屬品,而是已經超越提高生產力、促進工作效率,轉 而強調發展個人之潛能及充實個人之生活。

教師和其他行業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寒暑假可以自由調配休閒時間,有更 多機會從事休閒活動。而教師也是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若能利用課餘時間 從事休閒活動,不僅有助精神壓力的紓解、專業知能的成長,同時藉由休閒 活動的指導,也可幫助學生培養正當的休閒觀念和正確的休閒行為(陳中 雲,2001)。余嬪(1996)指出學童在安排休閒生活上面臨許多問題,主因 是學校課程很少培養休閒方面的認知、態度和技巧。此乃說明學校休閒教育 的重要性及教師對學生有相當的影響力;教師為學生重要的學習模仿對象,

若是能從事良好的休閒活動,其「身教」必可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使之養 成良好休閒觀念(李嘉慶,2002)。

教師透過休閒參與來適當地抒解身心壓力,提升工作效能與保持工作熱 忱,以正面、陽光的健康形象帶給學生良好的示範,對現今國小教師而言是 生活中的重要課題,對整體教育而言,也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議題。此為本研 究動機之一。

二、了解教師生活型態與提昇休閒參與

游錫霖(2009)指出,休閒的目的除了自我身心的抒放發展,提升生活品 質,進一步牽涉到社會人際關係的互動,可表現出個人的特質、行為與價值 觀。要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之社會人,個體與團體須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互動 關係,使得休閒更能成為生活方式之一;也就是說,休閒即是個人生活型態 的一部份(簡鴻檳,2003)。Kelly(1978)也曾說過,要瞭解工作與休閒之 間的關係,必須整合人格、家庭型態、人口統計變項、社區變項及工作與休 閒的角色等概念,方可洞悉,而生活型態研究即具備這種功能。相較於其他 職業的工作者而言,國小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擁有較固定的時間從事休閒 活動,但卻有可能因為個人生活型態及個人背景變項的影響下,而有不同的 休閒時段或社交圈,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次數、種類上也會有所不同(莊 瑞平、曾明郎,2004;林敬銘,2007)。然而,研究者發現,許多教師對於 參與休閒活動意願雖濃厚,但仍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限制影響(例如:場地、

時間、設施、金錢等),無法如其所願的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參與,或是從中 得到休閒滿足。蔡培村(1992)指出,教師倘無休閒運動來調整步調、紓解 壓力、提振精神、激發創造,對整個教育工作將是一種潛在的危機。

因此,研究者試圖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 的差異性,及目前國小教師一般的生活型態及休閒參與的現況為何,並探討 兩者間是否有顯著的關係存在;同時,也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各國民小學,

在辦理校內自強活動時,更多元的思考及執行方向,一改過去單一化的活動 模式,冀望能根據不同生活型態教師的需求,提供其所需及有興趣之休閒活 動,藉此達到提升教師休閒生活之目標。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關注國小教師的幸福感相關問題

教師為了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通常傾向表露自己美好的一面,導致其 心理問題不易被察覺,忽略檢視自己身心的健康狀態。由於研究者本身在國 小任教,深深感覺國小教師不管是在面對整個教育趨勢的變革,或是處理繁 複的行政和教學工作,身心都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近年來,教師憂鬱 時有所聞,金車教育基金會於民國95年教師節前夕針對全省1600名的中小學

教師進行問卷抽訪,超過五成教師的憂鬱指數偏高,教育自主權、快樂、使 命感指數都呈現下滑。教師不快樂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政策的不確定性,占 29.5%,其次是行政負擔太重,占19.7%,以及備課時間太少,佔14.4%,更 嚴重的是七成七的教師認為教改並未尊重基層教師,顯示整體教育環境未獲 改善(聯合報,2006)。另外台北市教師會發表教師憂鬱指數調查顯示,近 半數大台北地區高中以下老師自認有憂鬱傾向,值得相關單位重視,並預作 防範,憂鬱的主因不外是教育政策的難以適應,讓老師缺乏「方向感」和「安 定感」(聯合報,2007)。倘若教師一直處於不快樂的狀況下,如何發揮教學 效能,未來社會的發展也實在堪虞。

高俊雄(1999)指出,休閒是人類在工作之餘,自由選擇某些活動,並 且親自參與,從中體驗到愉悅與樂趣,更進一步完成自我實現。因此,休閒 成為現代人生活之重心,藉由休閒使自己重新聚集能量,身心獲得調整,繼 而面對未來的挑戰。因此對國小教師生活的關心,除了教育當局在制定政策 時,應更尊重及傾聽基層教師的聲音外,尚須從其生活中去了解,除了改善 工作環境外,並重視教師需有適當的休閒生活,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並藉 由社團參與或與其他教師的社交互動中,分享彼此教學經驗或商討問題對 策,有助於減輕教師身心負擔,提昇教師幸福感。Aristotle宣稱幸福是人 生的終極目的、是人類所有作為所朝向的那種善、是政治的目的所在、也是 工作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人生的種種奮鬥,無非都在朝向追求 幸福的目標前進(引自葉智魁,2006)。陳鈺萍(2004)亦根據國外學者研 究指出,假如我們希望提供更好的教育給下一代,我們就必須關心教師的心 理健康與幸福感。

本研究希望能藉此瞭解現代教師的幸福感受狀況,引起教師對自我身心 健康之重視,希望教師藉由符合其生活型態之休閒參與,提昇其幸福感。此 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缺乏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

國內相關研究已有多篇論述,朱立夫(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 與生活型態之研究與朱俶儀(2003)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

參與之關係研究,顯示出教師生活型態和休閒參與間具有顯著相關。生活型 態與幸福感之間亦有顯著相關(顏映馨,1999;許忠信,2003;許田宜,2008;

許嘉甫,2010);惟以教師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而龍昱廷(2010) 研 究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亦顯示 教師的休閒參與對幸福感具有影響;洪家興(2007)、陳柏青(2008)的研 究也指出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關。但一個包含生活型態、休閒參

許嘉甫,2010);惟以教師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而龍昱廷(2010) 研 究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亦顯示 教師的休閒參與對幸福感具有影響;洪家興(2007)、陳柏青(2008)的研 究也指出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相關。但一個包含生活型態、休閒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