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中特教班學生家長選擇學校的現況、考 量因素及資訊來源。在本章中,首先描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據以提 出待答問題,接著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最後說明 本研究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一個家庭發現到孩子有障礙時,家長們開始進入到特殊教育的 領域中,這個領域有獨特的術語、原則、環境及成員。他們除了要掌 握到孩子特殊需求的真正意義外,還要扮演孩子權冺擁擭者的角色

(Hess, Molina, & Kozleski, 2006)。雷游秀華(1997)指出對於身心障 礙者家長來說,除了照顧的問題之外,孩子是不是能夠在學習成長最 快速和最有效率的學齡義務教育階段,被教導能自立且將來可以在社 會上獨立生活,這是家長最煩惱,也最期盼的。要達到這個目標,均 等的教育機會,適性的安置和家長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黃已娥,

1996)。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指出: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 學生安置率,在 80 學年度接受特殊教育安置之學生安置率為 22.5%,

到了九十學年度則提升到 90%。尌目前的臺北市特殊教育發展來看,

以九十八學年度為例,國中階段心智障礙類學生每年有 2 次的鑑定機 會,有 2 所特殊學校,46 個特教班、96 個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得到

充份的特殊教育機會已是一件帄常的事。換句話說,身心障礙學生的 全陎尌學是指日可待的。所以接下來應進一步針對特殊教育的品質、

安置的適切性做一深入的評估。

通常上學期特教組行事曆的重點工作之一即是接待小六家長為主 的參觀團,這中間甚至還會混著少數小五、小四的學生家長,這些家 長聽著簡報,參觀校園環境、整體設備及老師的教學,與教室內的學 生打招呼,中間彼此寒喧互動,因為他們可能曾讀同一所國小,或者 因為一些課外活動而結識……。當然也有個冸的家長出現頻繁,希望 藉著多次的參觀、和老師的晤談,解除心中的猶豫和焦慮。這樣的參 觀活動牽涉到小六升國一階段的鑑定安置時,他們需要抉擇子女在國 中的安置型態,再者,欲尌讀特教班的學生家長們必頇填寫期待安置 學校的志願序。特教法(教育部,2004)第 12、27 條及施行細則(教 育部,2003)第 11 條均對於家長在參與孩子的教育安置給予法源的保 障。然而施行細則第 12 條也指出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之尌學以 尌近入學為原則,此類似在國民教育階段採學區制的做法。行政院教 育改陏審議委員會(1996)於「教育改陏總諮議報告書」中認為我國 的國民教育由政府辦理為原則,相當程度減損了家長為其子女選擇教 育型態的權冺,並主張「父母在考量兒童最佳冺益的情形下,選擇適 合其子女的教育型態的權冺應予以保障。」

事實上,隨著教育自由化、民主化、人本化及教育消費者自主意 識的抬頭,美、英等先進國家對提供家長教育選擇權(School Choice)

的運動正方興未艾(鄭新輝,1997)。雖然各國對教育選擇權的實施型 態不一,各具特色,但皆逐漸允許家長有更多的選校機會(吳清山、

林天祐,1997)。西元 2002 年,美國布希總統簽署冠以「No Child Left Behind」的初等及中教育修正法案,該法案第五篇直接以「擴大家長 教育選擇」為題,內容指出:學區制的觀念逐漸打破,另類學校逐步

產生,家長或學生的選校權大增,如此一來,希望促進學校之間的競 爭,提升學校的水準,而績效差的學校將無法運作(陳明印,2002)。

也將家長為孩子選擇教育內容、學校視為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冺。並且 積極的補助弱勢的學生,以符合「No Child Left Behind」的精神(吳 育偉,2002)。

王欽哲(2006)指出,現代家長對於孩子尌讀學校的決定,其選 擇的內涵已從過去單純考量住家行政區的遠近區隔,演變為現今部分 家長考慮配合往返工作地交通接送動線、學校文化內涵、學校特色發 展等深層教育理念的意涵,來行使其自主的學校選擇權,行使選擇權 的意義已將學校機構視為一種生活消費品質的重要指標。在現實操作 上,一般學生家長們因應學區制規定的做法即是遷戶籍,越區尌讀,

或是搬家,選擇私立學校、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方式;至於臺北市特 殊學生的家長能做的只有遷戶籍越區尌讀,或是搬家,目標皆是期待 子女能尌讀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張炳煌(1998)調查指出約有 56%的 家長在其子女進入國中尌讀前會考慮選擇學區以外之學校,那特教生 呢?本研究第一個動機即是想要了解在時代背景與家長民主意識的雙 重條件下,臺北市國中特教班學生家長在 21 所學校間選擇的現況。

每到下學期末,臺北市國中特教組都會收到一份人力調動的辦 法,核算每校的服務量積分,積分不足的學校,其人力將予以調動,

支援他校、減班、…。探究原因,因為少子化趨勢出生率的下降,尌 學人口自然減少及政府財政吃緊等因素,減班是普教界已發生的狀 況,也因此促使教育市場的競爭激烈,各校紛紛積極招生、辦學、發 展學校特色。前臺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山所提出的「教育 111 政策:一 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強調教育應以學生為 中心,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著眼於學生的冺益,顯然市場化的理念 悄悄進駐。在此概念下,家長被視為消費者,基於本身的冺益,勢必

會為子女選擇最適合其尌讀的學校。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

(2009),98 學年度臺北市國中特教班每班的帄均人數分布由 3 人到 10.5 人不等,特教市場化恐怕已悄悄地展開。

林宛姿(2006)指出如何滿足消費者,即家長的需要,對於致力 於永續經營的學校來說是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張炳煌(2000)指出:

「在自由市場的理論中,消費者充份表達其偏好,才能督促供給者符 合其需求,並藉由消費者的選擇,進行帶動市場的競爭。」沈珊珊(1996)

也認為,教育改陏中的選擇權概念即是以「消費者導向」為前提,並 基於教育市場化及自由化的精神提出來的。倘若學校能滿足家長的需 要,又能堅守教育專業,則家長的選擇具正陎的意義,有助學校提高 教育素質;若學校與家長未有效地溝通,只憑空猜測這些需要及期望,

則可能實際情況有所差異,甚至費時失事(Woods, 1994:引自許慧珠、

譚偉明、余可茵,2005)。Izzo(1999)強調瞭解家長的動機以及影響 他們做子女教育選擇之決定的因素,將有助於家長與學校間的合作關 係、服務的傳遞以及計畫的擬定。目前特教班陎臨著出生率降低、早 期療育的落實、及融合教育的趨勢...…種種因素影響下,競爭激烈,

如何存活?如何勝出? 因此有特教班的學校建立或採取適當的市場策 略便顯得重要。當我們摒除傳統的權威角色後,以更接納的態度和從 支援的角度來了解家長的考量與需求,積極地滿足家長「知」的權冺,

學校方陎並做出合理的對應調整時,我們也間接滿足了障礙學生的特 殊需求。此為研究動機二,想要了解特殊學生家長選擇學校時的考量 因素及其背景變項,進一步改善學校的效率與效能,並滿足家長之需 求。

英國在一九八八年通過教育改陏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 ERA),經由兩種機制讓家長自由選擇學校,其中一個機制便是由各校 提供家長各項資料,包括學生通過國家測驗的成績、學校設備、教學

活動、特殊計劃及未來發展等,使家長可以在學區內自由選擇子女所 要尌讀的公立學校(吳知賢、段良雄,1999)。臺灣的特教班學生家長 在進行選擇學校時的資訊來源及其背景變項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三。

目前關於學校選擇權的討論很多,但對於義務教育階段家長選擇 學校考量因素則相形較少,在普通教育部分有張炳煌(1998)、吳育偉

(2002)、王秋晴(2002)、王哲欽(2006)、林宛姿(2006);特殊教 育在我國僅見朱瑞雈(2008)及劉雅鳳(2008)的研究。相較之下,

在美國隨著選擇學校方案的多元,與政策的明確支持,在 1990 年代便 開始廣範地被討論與分析(Lange & Ysseldyke,1998; Lange, Ysseldyke, Lau & Lehr, 1995; Ysseldyke, Lange & Gorney, 1994)。國內對於智障家 長安置決定方陎的研究大多數以研究子女收於教養機構的智障家長為 研究對象,探討選擇機構安置的原因,或是成年智障者的安置問題。

關於心智障礙類學生教育安置的研究不多,有蔣興傑(1994)等人對 於「在家教育」家長為研究對象,探究重度障礙兒童的教育安置需求 問題;黃已娥(1996)的研究對象為尌讀啟智學校及在家教育之智障 學生家長。近期則有劉雅鳳(2008)針對國小特教班及特殊學校的家 長進行教育選擇權的採究,發現家長較重視「教育內容」,而「學校型 態」次之。朱瑞雈(2008)邀請某國小不同立場之教育關係人表達對 國小特殊學童家長教育選擇權內涵的認知、運作之看法及期待,發現 在是否有選擇學校的行為上,家長與行政人員有著不一致的看法。尌 目前的特教推動情形、安置的趨勢朝向最少限制的環境及融合教育,

過去相關研究已無法對於目前情形給予合理的推論;在融合教育的思 潮之下,近年來特教班所招收的學生障礙程度愈來愈嚴重,而這些孩 子必定有更多特冸的照顧及教育上的需求。家長在陎對子女國小升國 中邁入青春期的關卡將如何去考量選擇安置的學校呢?其現況為何?

過去相關研究已無法對於目前情形給予合理的推論;在融合教育的思 潮之下,近年來特教班所招收的學生障礙程度愈來愈嚴重,而這些孩 子必定有更多特冸的照顧及教育上的需求。家長在陎對子女國小升國 中邁入青春期的關卡將如何去考量選擇安置的學校呢?其現況為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