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稀記得國中青澀的歲月,在制式校規中也想要有點與眾不同,但不 曾有逾越法律或傷害他人的念頭;一轉眼已成那些年的記憶,進入教職後 每天面對吞世代,他們擁有青春的活力與創意,但也容易深陷同儕間情誼,

迷思自我價值。近來新聞霸凌新聞事件頻傳,對於國中青年學子而言,同 儕間的吸引力遠大於理性思考,綜觀這些事件非一人可達成霸凌行為,加 上師長或家長第一時間未處理甚至冷眼旁觀,終演變成眾人撻伐的嚴重刑 事案件,因此本研究欲從國中女生的角度瞭解霸凌者、被霸凌者與不同霸 凌行為類型的觀察與觀感,以及對師長與家長處理霸凌行為的觀點與建 議。本章內容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媒體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報導

2010 年桃園某國中霸凌事件吵得沸沸揚揚,引起各界對於校園霸凌的 重視;教育部也在 2011 年 2 月於各級學校進行反霸凌宣示或是張貼反霸凌 海報、貼紙、佩掛粉紅色飾品、各項表演、活動劇、有獎問答等系列活動,

全國同步向校園霸凌說不!但霸凌行為就此絕跡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 2011 年 3 月又發生新竹象腿幫霸凌事件,更是引起總統馬英九對象腿幫霸 凌事件的關心,並致電教育部要求加強輔導受害者。 除了受害者之外,霸 凌角色也是身為輔導人員需關注的焦點;根據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 Eron 進 行 35 年縱貫性研究發現,8 歲時出現霸凌行為的學童,往後的歲月中出現 霸凌行為的比率也偏高,而且很多校園小霸王長大後會經常與法院、物質 濫用、戒癮、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等脫 離不了關係(NOW 今 日新聞,2009.04.06)。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1.02.15)發佈「兒 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發現國中小學生有六成被霸凌過,經常霸凌 欺壓同學的孩子有百分之七、合計約八萬餘人,其中百分之三 ,約二萬人 是經常對同學肢體霸凌的校園小霸王,百分之二則每天會霸凌同學,其他 是性霸凌、語言霸凌者。

在今年(2012)教育部更是提醒教師與家長在霸凌類型中 關係和網路霸

凌是統計黑數;軍訓處表示全國校園霸凌通報,大多數是肢體霸凌原因是 最容易認定,但校園之中還有許多行為,沒有 傷人、也沒有財產損失,卻 造成學生心理嚴重的傷害。就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網路霸凌,學生在社群網 站上匿名發表謾罵文字,或是未經許可張貼他人私密照片,經過不斷地轉 載,越來越多人加入發表意見。受害學生可能因此被同儕排擠、誤解,苦 無辯解的機會,這就符合「持續」、「使他人處於敵意 的校園環境」、「產 生精神損害」等霸凌的定義。這類網路上的霸凌行為,常連帶產生關係霸 凌,受害學生身上沒有瘀傷、沒有哭鬧,等到師長察覺的一天,往往已是 崩潰邊緣(中央社,2012.07.28)。

二、

艋舺電影效應

「意義是三小?我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啦!」大多數看過艋舺電 影的人,對於這句經典台詞應該不陌生;在那段艋舺熱時,青少年幾乎朗 朗上口,無論是否看過電影情節。 在《艋舺》電影中,以兄弟間的情義貫 穿整部電影,導演鈕承澤認為在青少年時期,義氣是一個最高指導原則,

在那個年代,如果有人說你很不夠義氣,那就是最強烈的指控,在青少年 時期,我們都需要可以分享一切的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可以互相支援的社 群,這些朋友因共同理念、期待而形成一種默契與氛圍,在「轉大人」的 階段,青少年學習到社會化與社會角色的分工。導演認為「義氣」回歸到 最單純的本質,就是人與人間的支持與信任,自己願意相信這份友誼,相 信透過彼此分享、交流讓事情變得更美好,如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 師焉。」但青少年有時會少了些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忽略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被義氣綁住,忘了自己的原則,也缺少說「不」的勇氣;

因此友情跟霸凌的交互作用結果為何讓我想要去探究。

多數學者研究霸凌行為發現國中階段是霸凌行為最常發生的階段,學 生從國小進入國中,在陌生環境中成為低年級新生,國中跟國小學校生活 與要求相較之下,國中生活壓力、課業要求都大於國小,加上進入青春期 身心的變化等,皆導致國中階段相較於國小、高中與大學,是霸凌行為最 常發生的階段(Rigby,2003;Sullivan,2004)。兒福聯盟(2007)以國小中高年 級為對象所做的研究,3/4 旁觀霸凌行為的學童 74%的反應為求助於成人;

魏麗敏(2003)的研究顯示國中生求助於成人比例劇減至 27.4%(老師 22.8%、

父母 4.6%),反而有 46.8%求助於同儕,換言之,過去國小的時候大多求助

傳統的性別教育教導女生要善良合群、善解人意,成為所謂的完美女 孩,各種傳統規範成為無形的枷鎖,處在新舊衝突之中,使得女生將內心的 負面情緒禁錮起來,這些憤怒及衝突無處發洩,便轉化為加害者與受害者之 間的隱性攻擊文化,以友誼的名義做為傷害他人的最佳武器。正如《怪女孩 出列》一書提出的觀點,女生的衝突是以非肢體化、隱藏和間接的方式表達 出來,其造成心理的創傷可能是一輩子不可抹滅的傷痕。雖然台灣的國中女 生與作者訪談對象國家的文化有所差異,但在我輔導的個案中,青少女 同儕 之間的霸凌文化也跟書中描述中有所雷同:加害者為了接近核心團體而出賣 朋友的秘密、製造莫須有的謠言或威脅他人加入同仇敵愾的行列;受害者為 了維持僅有的友誼委曲求全或暗自承受凌遲般的煎熬;其他人則為了確保自 己在團體中的地位,變成牆頭草成為共犯。這不禁讓我好奇對於現在國中女 生對於人際關係與霸凌之間依存著何種關聯性?再著,這些隱性霸凌的部分 是該被看見與重視,別再讓它變成女生們成長的傷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