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黃敏晃、林文生、鄔瑞香,1999;陳滿,2001)。 由此可知偏重於記憶公式和計算歷程,光是死背不去理解,也是難以將所學應用於 生活中,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本意。

2

3

4

5 時間教學的相關研究,採用後設認知策略的教學有二篇(許雅媚,2007;陳映雯2007); 採用資訊科技和多媒體教材教學的有六篇(吳柱龍,2011;陳宗永,2003;莊苑芬,

2006;黃玉婷,2012;張雅惠,2009;楊雁婷,2006;劉光漢,2005);採用直接教 學法的有一篇(郭乃慈,2010)。研究者整理後發現,使用後設認知、資訊科技和多

6

習意願的學生,在進行的過程中也發現學生在該單元學習表現良好,在進行遊戲融 入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除了比較能記憶相關概念外,也提供了間接練習計算的 機會,不會讓學生感到是一直不斷的在算數學。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透過將遊戲融入數學的時間概念的教學,讓輕度障礙學生 能建立時間概念,以期輕度障礙學生在未來的時間學習能更加順暢,並可以達到提 升其數學學習成效的目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鑑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嘗試將遊戲融入國小輕度障礙學生時間概念的數學教學

活動中,以探討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的時間概念學習的成效,目的如下:

1.探討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立即成效。

2.探討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保留成效。

3.探討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類化成效。

二、研究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詳列如下:

1-1 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立即成效為何?

2-1 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保留成效為何?

3-1 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輕度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之類化成效為何?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一、遊戲融入數學教學

遊戲教學法是教學活動轉變成遊戲活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融 入在數學教學中,是讓學生在遊戲中運用數字思考,並發展出各式「數、量、形」

的概念,在遊戲中讓數學能力更加精熟,和在遊戲的過程中去思考並能夠解決問題

(饒見維,1996)。

遊戲教學是教師將學童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轉變成具有趣味性的遊戲活動以 及運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以達成教學目標(林進材,2003)。

本研究所指之遊戲融入數學教學,是指研究者參考輕度障礙學生教學原則及配

合其在時間概念(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的轉換、時間的化聚、時間加減)的學習困 難,將時間概念相關的教材、教法及教具遊戲化,設計成適當的教學活動,讓輕度 障礙學生學習時間概念。遊戲內容包含動手畫圖、搶答遊戲、配對遊戲、線段標示、

競賽遊戲、心臟病遊戲、時間飛行遊戲、任務導向遊戲等多項遊戲進行的方式,選 擇遊戲的方式並沒有一定,以能準確切合每堂課程要求的主軸概念和教學目標來設 計。每一堂課的遊戲教學均需要融入(1)挑戰性;(2)競賽性;(3)合作性;(4)

機遇性;(5)趣味性;(6)教育性,總共六項特點(一堂遊戲教學起碼要融入一項 特點),以此與一般教學做明顯區別。課程內容包含了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的轉換練 習、時間化聚的概念練習從而延伸到時間的加減。

教師教學時使用和時間概念學習相關教具(以實體可操弄教具為主),讓輕度障 礙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教具或配合遊戲競賽活動進行時間概念的數學學習。

二、國小輕度障礙學生

輕度障礙學生常見的類型是指學習障礙、輕度智能障礙、情緒行為等障礙類別 的學生(孟瑛如,2000;程希諾,2009;Heley, Ramsey,& Algozzine,2006;Meese,1994)。

而根據教育部新課綱中,盧台華(2009)依學生之認知能力將學生區分為認知功能 無缺損之學生、認知功能輕微缺損之學生及認知功能嚴重缺損之學生,其中認知功

8

9

10 能或類似的行為(引自鈕文英,2009,頁 480-481)。

本研究的類化成效就本質而言是屬於刺激類化,研究者希望在進行遊戲融入數 學教學後,研究參與者能將習得的時間概念用在不同的對象、場所、時間和事物上,

簡單來說就是能將習得的時間概念應用於他的日常生活中。類化成效的部份用三項 工具來檢視,包含「社會效度評量表」的結果社會效度部分、「時間概念卷」、「時 間概念學習半結構式訪談單」。「社會效度評量表」的結果社會效度部分的評量是在

11

教學結束一週後請家長和三位專家教師填寫「社會效度評量表」的結果社會效度部 分,視研究參與者的日常表現評估研究參與者是否有將習得的時間概念知識應用到 日常生活中。另外,研究者在教學時結束後,讓研究參與者額外施測「時間概念卷」, 評估研究受試者在普通班的試題的表現,是否能將學習到的時間概念應用在普通班 的試卷上。研究參與者在教學課程完成後用「時間概念學習半結構式訪談單」去訪 談研究參與者,並了解研究參與者在上完整個課程之後的想法和收穫,以及將收穫 應用到生活中的情形,對類化成效進行佐證。

12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以遊戲融入數學教學為主題,針對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的時間概念 學習設計教學內容,並探究輕度障礙學生在接受教學後,在時間概念的學習成效是 否有提升。本章研究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輕度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與數學學習困 難之探討;第二節為輕度障礙學生的時間概念學習與教學策略;第三節為遊戲融入 數學教學對於提升輕度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輕度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與數學學習困難

本研究的輕度障礙學生主要以學習障礙和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這兩類障礙類別為 主,以下分別敘述學習障礙和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及該特質對其學習數學 之影響。

梅文慧(2003)認為輕度障礙學生的兩大數學問題大多是表現在計算錯誤和問 題解決,計算錯誤部份包括基本運算錯誤、錯誤的數學觀念和隨機發生的錯誤;問 題解決部分包含語言理解困難、不當的規則和策略、不正確的概念、認知缺陷和缺 乏動機等等,以下將詳細討論的輕度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特徵:

一、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特徵

以輕度障礙來說,資源班裡最常出現的類型是學習障礙,學者們(Badian,1999;

Fuchs & Fuchs, 2001)的研究即指出有 6-7%的學齡兒童,在計算或是解題部分呈現持 續性的數學學習困難。侯禎塘(2004)的研究指出約有 26%的學習障礙學生接受數學 困難的協助,更有 50%學習障礙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目標中列有數學的項目。

在廖盈絜與洪榮照(2009)的研究中提到學習障礙學生主要在數學學習上的特 質有訊息處理歷程、語言及閱讀能力、數學焦慮、無法使用適當的認知策略,分述 如下:

(一)訊息處理歷程

訊息處理歷程包含了注意力、視覺空間處理、聽覺處理、記憶檢索、動作技能 等。

14

在注意力方面,注意力分散和衝動常是造成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主因。

楊坤堂(2007)整理 Anderson 與 Spain 等學者的看法,認為注意力的分散和注意力 的短暫會造成數學學習困難。研究者發現,學習障礙學生計算容易粗心、有時口頭 生在這三種記憶均有出現問題(Bley & Thornton, 1995; Mercer & Pullen, 2005)。長 期記憶部分,是指就算已經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然能記住某些概念,在長期記憶出 品。Miler 與 Mercer(1997)認為可調整式、輔助性的科技或者特殊的教學策略可 用來協助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數學。

15 狀態(引自王雅鈴、秦爾聰,2008,頁 45)。且楊坤堂(2007)認為數學焦慮是因為 學習障礙學生因為學校考試的失敗且對數學學習缺乏自信所導致。有數學焦慮會在

而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障礙,Johnson 與 Myklebust 於 1967 年提出算 術障礙和運算障礙兩大數學學習特徵(引自楊坤堂,1995,頁 359-361):

16

17

18

19

20

此分期屬於皮氏認知發展學說中的第二發展期—具體操作前期(pre-operation stage),又稱為直覺時期(intuitive stage),是實際年齡在七歲到八歲之間的兒童,此 時兒童分不清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對時間的連續和期間、空間的前後和距離容易相

2. 超序列期(hyperordinal stage)

此分期是過渡期,兒童約在九至十歲間,他們的時間與空間概念已開始分化,

在時間的期間和連續的概念上還似懂非懂,正確率尚不穩定。此時期的兒童具有以 下之特點:

(1)兒童不僅能將事物情況先後排序,也能考慮相關的空間及經過的時間。

21

發現 Case 等人將時間概念分為四個階層:前維度階段(predimensional stage)、單維 階段(unidimensional stage)、雙維階段(bidimensional stage)、複雜雙維階段(elaborated bidimensional stage)。其中單維階段兒童(5 至 7 歲)能將時間進行量化;在指針時 鐘方面,除了能夠分辨長針和短針,且能夠注意到時鐘鐘面上標示有小時的刻度,

22

到六年級時間部分的學習進展到速率,整體的時間概念達到完備(陳雪枝,2002;

陳佩玉,2002;陳穗秋,2002;鍾靜 2003)。以下列出鍾靜(2003)整理各家學者的 理論,詳細列出普通學生從幼稚園到國小六年級的時間概念發展順序如表 2-1:

表 2-1

普通學生各階段的時間概念發展

階段 Piaget

(1969)

Friedman

(1982)

23

Piaget(1969)在《兒童的時間概念》一書中將時間分為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

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較大的不同是在於心理時間常是和有生命的事件一起處理,和 生活息息相關,較少能和個人行為做區隔。Samuel 與 Robert(1975)則認為時間是 抽象的概念,包含時距(interval)與時刻(epoch)兩種概念。Friedman(1982)從

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較大的不同是在於心理時間常是和有生命的事件一起處理,和 生活息息相關,較少能和個人行為做區隔。Samuel 與 Robert(1975)則認為時間是 抽象的概念,包含時距(interval)與時刻(epoch)兩種概念。Friedman(1982)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