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電子書包融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單元之學生學習 成效的影響。本章主要在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目的、研究之範圍限制,並針對相 關名詞做明確界定。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則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數學的相關知識或技能,例如:買賣交易、時間管理、尺 寸丈量,或是投資精算等,都是以數學為基礎。不論是國內外,都把數學認定為重點學 科,老師或家長也都相當重視學生的數學成就。

「數學」需要花許多的時間去思考、推理,從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計算能力等,

但對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一但在過程中遇到難題或挫折就容易呈現放棄狀態,難以堅持 下去。甚至在某些情形下,若是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就可能會被貼上「學業成績低落」

的標籤,因此屬於不易親近或容易排斥的科目。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挫折 感和排斥感若是與日俱增,拒絕學習數學的學生人數比例將會日趨成長(陳淑美,

1998)。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到兒童在 7 至 11 歲的認知發展正處於具體運思期,11 歲 以上才慢慢發展至形式運思期,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剛好處於具體運思期過渡到形式運思 期的階段,對於抽象的概念並無法完全的適應與學習(張春興,2002)。國小高年級的 數學課程漸漸導入抽象概念,部份學生的認知發展仍留在具體運思期,無法順利轉換具 體與抽象的概念,因此學習產生障礙。「體積和容積」單元即是利用具體視覺化的平面 面積引導學生學習抽象立體的體積,因紙本無法呈現出其立體物品的特性,常常會使學 生無法建構立體的概念,因此屬於容易令學生感到挫折和排斥的單元。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國中小的課程應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如:數學概念和精熟的演算能力,以及能夠理解和解決日常問題。教師往往根據教科書 的編排來進行教學,對於應用大量立體概念的「體積和容積」,學生需要更多的空間概 念和想像力。單元中的單位換算,學生除了需要理解、記憶,更要熟練測量的方法和技 巧。對國小的學生來說,體積概念是從平面進入立體概念的歷程,若是能提供適當的教 具讓學生自由操作、觀察立體的三維模型,將可比一般紙本教材提供給學生更多資訊。

Hoffer(1983)認爲學習幾何的概念與本身對於空間視覺化的能力之間具有交互影 響,因此提供合適的教材讓學生學習關於「體積和容積」單元的內容,協助學生建立體 積和容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助益。學者 Clements 和 Battista(1992)亦曾提出建議,讓 學生在學習幾何時使用適當的資訊軟體輔助。將立體物件以平面圖形呈現時,直角和邊 長會有差異,容易造成學生的迷思(沈佑霖,2003)。因此學生在學習容器的體積或容 積時,若是能提供適當的動畫媒材,解決立體物件轉換成平面圖形時的誤差,有助於學 生在空間概念以及幾何圖形的認知發展,並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競爭,讓人們的生活型態產生相當大的變化。現今的學習 模式也隨著資訊媒材的使用,有極大的轉變和演進。傳統的學習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 使用講述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以至於學生習慣在上課時接收來 自於老師或書本上事先整理好的知識,卻沒有學習到整理歸納及批判思考的能力。運用 資訊融入教學帶給老師更豐富、更具創意的教學,期望透過資訊媒材的應用來增加在課 堂上和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能夠以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批 判思考的能力。也因為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身處數位新世代的教師們應積極學習新科 技資訊和能力,讓科技成為強化教學效果的利器而非數位鴻溝(王禎輝,2010)。

課堂上使用的教學媒體也從傳統的黑板、粉筆,慢慢加入電腦、投影機、網際網路 等電子化的媒體,直到電子白板的出現,更是使課堂上的教學以及師生互動型態產生轉 變的重要因素。近幾年平板電腦的興起,加速帶動探索學生「應該學什麼?」、「應該 怎麼學?」的教育思潮。學習模式也漸漸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從旁提供更多協助,

讓學生自己學習的型態。而以平板電腦進行行動學習能讓學生從事自我探索與學習,搭 配同儕間合作討論,學習不再侷限在教室(吳玟萱,2005)。

教育部在 1997 年頒訂「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總藍圖」,將「班班有電腦」及「建 置電腦教室,使學生達成上電腦課時一人一機」列為重點方案,便積極推動資訊基礎教 育,希望透過資訊教育和相關學習環境整合,培養學生資訊科技基本能力和應用資訊科 技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1997);而在 1999 年為了減低國小學童的書包重量,即 邀集國科會及資訊廠商討論,評估電子書包的可行性,並委由教授群規畫實驗(翁翠萍,

2000)。行政院在 2002 年提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隨後提出的「數位 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劃」投入 40 億的資金在 5 年內發展電子書包,推動「電子書包 在教室教學上應用實驗」。並於 2009 年推動「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暨輔導計畫」,

選定 5 所小學試行電子書包教學,希望透過 2 年的時間,增進學生在學習上以及生活中 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鑒於科技設備漸趨成熟,各縣市政府紛紛結合科技廠 商,致力推動電子書包實驗,除達成書包減重外,透過雲端技術,進行無所不在的數位 學習,使得教學與學習的方式更多元(林珈伃,2013)。2011 年台北市試辦電子書包,

規畫建置未來教室以及電子書包 3 年推動計畫,從 2012 年起,3 年內在市內 150 所國中、

小學校推廣電子書包及雲端學習。而高雄市亦不落人後,2011 年試辦「智慧校園隨身學」

計畫,希冀利用電子書包和智慧教學,老師授課更有創意,也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根據以上的研究背景和動機,本研究藉由高雄市教育局 2013 年「高雄市智慧校園 高互動教學」第 3 期計畫,研究電子書包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希 望透過電子書包進入班級,除了讓學生減輕書包重量外,更是將傳統的課本及補充教材 等媒材整合到電子書包。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即時互動、評量以及討論的工具,使教學 更具創意,學生的學習更多元、有趣。藉由此計畫,期望發展立即性回饋、即時性概念 澄清的高互動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於使用電子書包有高度的意願,增加其學習成效和提 昇學習態度。並透過電子書包記錄、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為教師和家長的參考,進 而給予學生在學習上的幫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