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近年來隨著國內整體經濟活動成長,以及高度都市化發展的情形下,都市 土地使用呈現密集化與高層化,而國內自從 1985 年首座高度超越 100 公尺之台 電大樓完工後,高層建築便蓬勃地出現在台灣南北各大都會區;2004 年台北 101 大樓之全面落成啟用,更是象徵國內高層建築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就在建築 技術擁有長足進步的同時,過去長久以來容易被隱藏與忽視之排水通氣系統等相 關問題皆會漸漸被突顯及受到重視。

國內既有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之相關法規已沿用多年而未加以修訂,以建 築技術規則為例,有關建築給水排水設備之相關規定為設備編第 26 條至 36 條,

自民國 63 年修訂以來,除曾於民國 87 年修正第 29 條與第 36 條外,其餘條文均 已沿用三十多年而未加以檢討。當年制定之時空背景,是否滿足目前之建築環境 與使用需求,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此外,經由本研究團隊累積之研究成果中發現,當國內專業技術人員進行 建築給排水通氣設備之設計時,常面臨部分規範不合時宜或未盡周詳等困擾,必 須參考其他先進國家,如歐美日等國之相關規範與設計準則。隨著國內經濟的高 度發展,人口大量集中之高層建築與大型開發社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台灣各 大都會區,未考量周詳之設計極易產生給排水通氣性能之缺失,同時亦造成建築 物在使用上之衛生環境問題。因此,針對過去長久以來,易被隱藏與忽視之給排 水通氣設備於設計階段是否獲得適切考慮進行檢討,以及給排水通氣設備之性能 與健康、衛生、安全等需求是否得以確保等課題,應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另ㄧ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投入永續政策之發展,其在建築節能議題 方面,國內目前已全方位朝向綠建築之發展,但由於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 較為炎熱,在節能領域的探討多半聚焦於冷凍空調領域,相對於「保溫」的熱水 及給水設備領域,則較少論述提及。因此,生活用水及熱水耗能則為比較容易被 忽略ㄧ環,相較之下,歐美先進國家與日本在有關建築節水政策及法規規範,已 有較為明確相關說明,相關量化研究成果亦逐漸形成當中。因此,透過本研究將 對於相關之法規條文進行全面性檢討。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及 範 圍

我國早期於 1974 年制定建築技術規則設備編,有關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之 相關規定時,即以美國之 N.P.C(National Plumbing Code)為參考規範,並於 1987 年嘗試引進日本給排水衛生設備規準同解說 HASS-206 及美國 National Plumbing Code。參酌國內實際需求,規劃給排水衛生設備技術規範草案,惟相 關行政立法機關尚未將該草案法制化,以致國內專業設計者仍僅能依據既有法規 及經驗進行設計,其設計成果之性能優劣亦無法有效檢討。以建築技術規則為 例,有關建築給水排水設備之相關規定為設備編第 26 條至第 36 條,且內容僅涉 及通則、材料、管徑及設備數量計算等。因應使用需求之轉變以及建築技術之進 步,既有規範及條文確實有檢討之必要,尤以台灣因先天地理與環境的限制,雖 然雨量充沛卻不能有效加以儲集利用。在面臨水資源日漸不足以及政府及相關單 位共同努力推動省水標章制度之情形下,國內給排水系統在設計、施工及管理維 護等各層面,都將逐漸面臨轉變。因此,本研究將配合國內外既有建築給排水之 設計規範,進行整體討論及分析,並提出增修訂既有條文之建議內容。

另一方面,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民國 93 年規劃設置國家性能實驗場館建置 以來,已於近年內陸續完成多項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及省水型衛生器具性能檢測 之實驗研究,並建立多項衛生器具及給排水系統性能檢測之標準作業程序,包含 建築排水管內空氣壓力變動量測、建築排水橫主管路、局部排水橫支管路污物搬 送距離實驗,省水型馬桶污物搬送與洗淨性能測試等。因應我國已沿用多年而未 加以增訂編修之給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相關法規,本研究將彙整既有研究成果,

研議建築給排水系統與衛生設備條文及技術規範建議草案,並徵詢相關產業界、

實務界及學術界專家之建議,共同座談與協商,以檢討規範草案與建議條文之執 行內容;有關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ㄧ、參考國內外給排水與衛生設備設計法令與規範,檢討現行建築技術規則給 排水衛生設備相關條文,並研議設計技術規範,以提升我國設備設計技術 之層級。

二、彙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衛生管路實驗設備歷年之研究成果,並參照國家標 準與建築給排水設備及系統性能試驗方法,檢討納入有關性能試驗或評定 方法之規範範圍。

三、廣泛徵詢相關業界意見,並舉辦專家座談會進行協商,以檢討規範草案與

建議條文之執行內容,提高後續法制作業之可行性與效率。

排水系統 給熱水系統 一般給水系統

進水端

排出端 衛生設備

通氣系統

D C B A

既有相關規範:

自來水法

自來水用戶設備標準規範 其他相關法規及規範等 既有相關規範:

下水道用戶排水設備規範 其他相關法規及規範等

圖 1-1 研究內容界定範圍圖

在本研究範圍之界定方面,整體建築之給排水系統大致可分為一般給水系 統、給熱水系統、排水系統、通氣系統、進水端及排出端等。而營建署已於近兩 年針對衛生器具數量設計之計算訂定設置規範,另台北市政府衛生下水道工程 處、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及其他各縣市亦針對下水道法規進行彙編,故有關 排出端之部份將不在本次之討論範圍內。

另一方面,目前進水端之部分則包含自來水法與相關規範等,有關進水端 之部份亦不在本次之討論範圍內,故本研究將研究範圍鎖定於一般給水系統、給 熱水系統、排水系統及通氣系統等四大部份進行分析討論,後續設計技術規範草 案亦將依此四大部分與設計規範進行分類與建議彙整。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與 流 程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彙整本所衛生管路實驗設備歷年研究成果,並參 照國家標準與國際間有關建築給排水系統及省水型衛生設備性能試驗方法,檢討 現行建築技術規則給排水衛生設備相關條文,納入設計技術規範有關性能試驗或 評定方法之範圍。同時配合後續法制化作業,召開專家座談會進行協商,以檢討 條文與規範草案之執行內容,提高後續法制作業之可行性與效率。有關本研究之 主要研究方法及執行步驟說明如下:

一、文獻回顧國內外相關排水理論與技術發展及實驗研究

本研究首先將透過文獻回顧之方式,整理並掌握國內外排水相關研究成 果,並探討現有排水系統中,包含通氣管部之通氣流量計算、水平橫支管與接頭 之流體現象、垂直立管部之流體現象與管內壓力分佈、水平橫主管之搬送理論以 及存水彎之水封與壓力變動理論等。同時比較國內外在相關技術發展之試驗與驗 證研究方法之經驗,以作為後續技術規則條文增修訂之參考。

二、彙整近年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相關研究成果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民國 93 年建置國家性能實驗場以來,已完成之性能實 驗研究,包含建築排水管內空氣壓力變動量測、建築排水橫主管路、橫支管路等 之污物搬送性能實驗,以及省水型馬桶污物搬送與洗淨能力性能測試等,本研究 將彙整歷年性能實驗與檢測成果,以作為建築技術規則增修訂條文之基礎。

三、辦理專家座談協商會議以配合技術條文與規範內容之研擬

經由前述針對國內外相關排水理論與技術發展及實驗研究之回顧,並彙整 國內近年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相關之成果後,本研究將辦理專家座談與協商會 議。透過徵詢相關實務界與專業設計者之意見,檢討本研究初步彙整之建築技術 規則給排水增修訂條文與規範草案之執行內容,以提高後續法制作業之可行性與 效率。

四、研訂建築技術規則給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條文修正草案

經本研究所研擬之建築技術規則給排水系統增修訂條文草案,並配合後續 之法制化作業,預期將可爲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及衛生設備性能檢測標準,建立 法源依據與標準規範,以提升國內衛生管路品質,確保國內居住健康防線,而有 關本研究之流程如圖 1-2 所示。

確立研究課題

研究範圍與內容

文獻回顧 增修訂建築技術規則給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條文與規範

相關規範與理論探討

確立建築技術規則條文增修訂草案 相關規範資料建立

國內外既有相關技術規範彙整 國內歷年相關實驗研究彙整

相關性能檢測成果歸納

既有規範課題提出 實驗資料驗證與回饋

綜合分析歸納與討論

初步擬定技術規則條文增修訂草案

專家諮詢與協商會議

調整技術規則條文增修訂草案內容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如上圖所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增修訂既有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給排 水系統及衛生設備之條文與規範。因此,透過研究課題與範圍及內容之確立,配

如上圖所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增修訂既有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給排 水系統及衛生設備之條文與規範。因此,透過研究課題與範圍及內容之確立,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