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和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員工工作投入才能促進個人和組織績效

工作投入為工作的具體表現,反映出個人為工作付出的意願,是 一種工作態度(Robbins, 2001),更是一種能員工行為與態度最重要 且直接的衡量的方式(Reitz & Jewell, 1979),所衍生的結果變項工作 績效、工作價值觀、工作品質,以及正面的工作滿足、成就感、組織 承諾等,負面的離職和曠職率等,所涉及的是組織以及個人層面

(Brown, 1996)。而在組織行為的研究中,工作投入是相當受到重視 的議題,可分析個人在工作環境,其面對壓力與挫折時的調適狀況。

因此,本研究運用工作投入為依變項來探討輪班員工面臨工作-家庭 衝突時的工作反應及歷程。

二、輪班人員常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導致工作表現不佳

國內研究顯示,目前從事輪班工作者佔全體勞動者的比率已達 30%以上,顯然輪班已成為一種工作型態的趨勢(毛義方、徐雅媛,

2013),就事業單位而言,採用輪班制度的行業以「服務工作人員及 售貨員」的比例 25.4%最高、其次為「公共行政業」與「運輸、倉儲 及通信業」的比例各為五分之一,所占比例為整體之 20.4%與 20.3%

(陳春萬、張振平,2005)。

據上述比例可知,「運輸、倉儲及通信業」占所有採用輪班制度 的行業的五分之一,而當中的交通是我國的運輸動脈,例如每日運量

2 突,依據「角色理論」(role theory;Katz & Kahn, 1966)說明每一個 人所擁有的精力及時間都是有限的,無論是取其一的比例超出平衡,

皆會使工作家庭的衝突產生。輪班制度其所衍生出的問題大致可歸納 為三種:生物學方面、醫學方面、社會學方面的問題。生物學方面是 輪班工作必須隨時改變日夜作息的步調,造成生理節律紊亂,處於睡 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狀態,如 Akerstedt(2003)的研究指出輪 班工作者最常抱怨睡眠障礙及無法恢復的疲倦感。醫學方面是身體消 化系統、循環系統、生殖系統以及心理健康等病變,各種主客觀的不 適抱怨與實驗室檢查的異常發現;社會學方面是輪班工作導致無法參 與常規性的社交活動及家庭生活,如個人時間管理上的困難等問題

(Johnson, 1999)進而造成家庭、婚姻及生活滿意度下降(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家庭與社會生活中角色的失能,進而容易 出現適應障礙的症狀(許森彥、蘇世斌,2003),以及工作上的表現

3 種則認為事件的結果是個人所不能控制和瞭解的。並且 Spector(1982)

研究中發現,員工內外控人格是可解釋組織中員工行為的一個重要變 或主管是否會給予相關的協助?例如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 EAP)是一項基於工作職場所提供的服務方 案,主要的目的在於改善員工因工作壓力、家庭、健康、財務等而導 致工作績效表現的問題進而提高組織生產力(范淑婷、胡佩怡、于俊 傑,2009)。因此根據上述,本研究使用內外控人格特質及知覺心理

4

契約違反為調節變項,探討其在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投入關係的調 節效果。

四、員工工作-家庭衝突、內外控人格、心理契約與工作投入的關係 研究有待了解

近年來,由於工作與家庭之間角色的界限難以界定,工作與家庭 平衡就越困難,使員工期望組織對於工作與家庭措施的需求也日益升 高(Osterman,1995),且依不同人格特質的員工面臨困難時,所處的 態度與心理注重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因此組織必須創造一個友善家庭 的職場環境,相關研究指出工作與家庭措施使用度的確對員工的工作 態度,包括情感性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均有顯著的提升(劉念琪、

王志袁、劉雯中,2010)。而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當二個互動 的雙方面臨各種情境,他們必須調整資源來符合對方的需要(Hallen, Johanson, & Seyed-Mohamed, 1991),進而說明當員工知覺其與組織存 在心理契約時,員工在履行工作義務或存在工作困難時,會同等地預 期組織亦會履行其承諾。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