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勞務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線服務的工作人員,在面對顧客(民眾)的服務過程中,所傳遞出來的 服務態度代表著所屬企業、機關、組織的文化、精神及形象;良窳影響所及,是 顧客們對服務品質的滿意度,攸關著未來顧客的忠誠度、支持度與風評口碑;即 與企業業績的成長與否?有最直接與密切的關係。因此,近年來研究組織行為的 學者,逐漸將員工在組織中不同的職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與功能,及其情緒表 現或表達方式,列入重點的研究項目(Hochschild,1983)。本節將從國內外有關 情緒勞務負荷的定義、類型、構面、表現方式等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以 形成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壹、情緒勞務之定義

一、國外方面:

(一)Hochschild(1983),1983 年於著作「情緒管理之探究」(The Managed Heart)首創「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一詞。認為「工作者在工作 時,需對自我的情緒進行控制,俾利能夠表現出顧客可接受的表情、聲 音或肢體語言等」。

(二)James(1989),認為「在工作中,從情緒觀點來看,情緒勞務是一種商 品,促進與規範了公共領域中的情緒表達。」

(三)Ashforth and Humphrey(1993),認為「表現適當情緒的行動,即遵守 表現規範(Affective Requirement)」。

(四)Morris and Feldman(1996),認為「在人際互動中,為表達組織所期望 的情緒時,所需付出的心力、計畫及控制」。

(五)Grandey(2000),認為「為了組織目標而調節情緒感受與情緒表現的歷 程」。

二、國內方面:

(一)張曉毓(1998)認為「(1)在工作上,必須和顧客具有高度的聲音或 面對面的接觸;(2)必須在組織的規範控制下,表達出合宜之情緒狀 態;(3)協助組織招來顧客與創造利潤。」

(二)林尚平(2000)認為「(1)情緒勞務工作者,必須和顧客具有高度的聲 音或面對面的接觸(2)必須在顧客面前,表現出特定的情緒態度;(3)

在組織的規範控制下,展現出適當且合於組織要求之情緒狀態。」

(三)吳宗佑(2003)認為「工作者的情緒勞動越大,表示其耗損的內在資源 也越大。」

表2-1-1:「情緒勞務負荷」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定義內容

Hochschild 1983

工作者,在工作時須對自我的情緒進行控制,俾 利能夠表現出顧客可接受的表情、聲音或肢體語 言等。

Grandey 2000 為了達成組織目標,而調節情緒感受與情緒表現 的歷程。

張曉毓 1998

(1)在工作上,必須和顧客具有高度的聲音或面 對面的接觸;(2)必須在組織的規範控制下,表 達出合宜之情緒狀態;(3)協助組織招來顧客與 創造利潤。

林尚平 2000

(1)工作者,必須和顧客具有高度的聲音或面對 面的接觸;(2)必須在顧客面前,表現出特定的 情緒態度;(3)在組織的規範控制下,展現出適 當合於組織要求之情緒狀態。

吳宗祐 2003 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情緒勞動越大,即表示其耗 損的內在資源也越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情緒勞務負荷的關點,筆者歸納其特性如下:

(一)情緒勞務的發生源自於企業、組織,為提升永續經營的利基,建立企業品 牌形象,及創造優良的顧客忠誠度,而對第一線服務人員的情緒表現,加 以律定、規範、控管,期能建立良好的顧客關係。

(二)將第一線服務人員的情緒表現,視同為企業無形的資產,而熱忱的服務態 度,使得顧客滿意不提升,就是在創造企業的營業額。

(三)當情緒勞務工作者在進行面對面,或藉由聲音對聲音的服務活動時,應依 據企業、組織的規範,機動地調控自我情緒,而與顧客(民眾)維持良性

的互動關係。

三、本研究定義

綜合以上各學者的定義,筆者歸納「情緒勞務」與「情緒勞務負荷」(emotional labor load)定義如下:

(一)情緒勞務:

「企業為創造其優良的業績,要求其員工依據企業內部所訂定的規範,

在面對顧客時應該有效地調控工作者個人的情緒表現,讓顧客留下美 好的回憶」。

(二)情緒勞務負荷:

「情緒勞務工作者,為達成公司內部所訂定的各項績效評核規定,將其 情緒狀態偽裝壓抑於個體內心深處,使得外露的情緒表現,符合組織 的規定。但當超過個體負荷量後,出現情緒內外期待的落差,致情緒 控制能力逐漸薄弱,進而直接影響與客戶間互動關係(CRM)」。

貳、情緒勞務負荷之表現方式

根據前揭國內外學者對情緒勞務的定義,筆者發現情緒勞務的表現方式,

大致可以區分為內隱的與外顯的兩種;從 Grandey、Hochschild、Morris and Feldman 等學者觀點認為,可將情緒勞務的偽裝行為,分為深層的演出(deep acting,DA)與淺層的演出(surface acting,SA),茲將該兩種演出表達方式分說明 如下:(轉引自簡紋潔,2005:22-24)

一、淺層的演出(surface acting,SA)

(一)淺層的演出,「牽涉到刺激非真實感受的情緒,此情緒伴隨著語言及非 語言的表達,如:臉部表達、姿勢、聲音語調」(Ashforth and Humphrey,

1993)。

(二)淺層的演出,「員工整合與控制他們的情緒表達,例如:當面對較難應 付的顧客或員工本身心情不好時,可能會偽裝出笑容」(Grandey,

2002)。這樣的過程,顯示內部情緒表達與外部行為表現的不一致,容 易產生情緒失調。

(三)淺層的演出,牽涉到偽裝出正面的情緒,而且要壓抑負面的情緒。因 此,James(2003),認為淺層的演出被描述為「不好信念的演出」(acting in bad faith);並且沒有牽涉到真實的內在情緒改變,是一種外在表現 與內在情緒呈現不一致的狀態。

二、深層的演出(deep acting,DA)

(一)深層的演出,是(1)激勵感覺:個人企圖去喚起或壓抑自己情緒;(2)

訓練想像:個人主動喚起自己的思想、想像與記億,將自己引入所聯想 的情緒之中,如想像婚禮般快樂(Ashforth and Humphrey,1993)。

(二)深層的演出,是(1)控制內部想法與感受,使其符合情緒歸定;(2)使 與組織所要求的情緒表達一致;(3)是一種想要讓自己的感覺與外在表 現一致的意圖與表現;(4)內在感受與外在情緒表現會趨於一致,員工 較不易感受到情緒失調。

(三)James(2003),認為深層的演出,是嘗試去經驗正面的情緒期待,所以 被描述為「良好信念的演出」(acting in good faith)。是一種想讓自己的 內在感覺與外在表現一致的意圖與表現。因此,比較關心顧客的感受,

並且是以真誠的情緒表達跟顧客接觸與互動。

參、情緒勞務負荷之形成構面

一、「情緒勞務負荷程度量表」發展歷程

(一)以往組織行為學者以Hochschild(1983)所定義的情緒勞務模式探討 相關議題,偏重以質化訪談、觀察等方式探究問題,因當時缺乏量化 的測量工具,因此無法作實證研究(林尚平,2000)。

(二)Morris and Feldman(1996)引用情緒交互作用模式,重新定義情緒 勞務,有關情緒勞務負荷的議題,方才突破研究瓶頸,初具量化概念

的雛型(魏金音,2005)。

(三)國內學者林尚平(2000),參考Hochschild(1983)、Adelmann(1989)、

Morris and Feldman(1996)等學者對情緒勞務的定義,經實證研究後 發現情緒勞務應該有五個構面:(1)基本的情緒表達;(2)表層的情緒 控制;(3)深層的情緒偽裝;(4)情緒多樣性程度;(5)互動程度等五 個構面;且其整體準確率高達97.92%。因此,林尚平所發展的「情緒 勞務負荷程度量表」,對情緒勞務工作者的情緒高低狀態,具相當準確 的預測能力;經本研究稍加修改後,適足以作為研究台中縣警察局員 警情緒勞務負荷的測量工具。

(四)林尚平(2000)「5 個情緒勞務負荷構面」,臚列說明如下:

1基本的情緒表達:

為情緒勞務工作者基本的情緒徵候,與 Hochschild(1983)對情緒 勞務的基本定義範疇一致。因而工作者,如在基本情緒表達構面得 分愈高者,表示情緒勞務負荷的程度愈高。

2表層的情緒控制:

為情緒勞務工作者對自己情緒進行層次較淺的控制;而且這種情緒 的控管,比較不易對工作者內在真實情感產生衝擊。如在表層的情 緒控制得分愈高,情緒勞務負荷的程度就愈高。

3深層的情緒偽裝:

對情緒勞務工作者而言,深層的情緒偽裝顯示一種失調程度,會對 工作者內在真實情感產生衝擊。因此在執行任務時,需要工作者投 注較多的努力,以控制內心真正的感受才能夠完成。因此,層級上 較表層的情緒控制更高一級。當組織對深層的情緒偽裝要求程度愈 高時,情緒勞務負荷程度就越高。

4情緒多樣性程度:

情緒勞務工作者是否必須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顧客群、不同階 層的人做出不同的情緒反應等等。一般而言,情緒多樣性程度構面

得分愈高者,情緒勞務負荷程度愈高。

5與顧客互動程度:

在工作上與顧客互動的頻率、互動的存續期間,及工作上是否必須 與顧客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或聲音的接觸。如與顧客互動程度越高 者,情緒勞務負荷程度越高。

第二節 職業倦怠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在緊張與繁忙的現代生活中,環境快速變遷對員工身心狀態產生負面影 響,而使得個人的身心健康、心理感受及人生觀發生變化,進而出現士氣低落、

生產力降低、以及離職率增高的情況發生,直接或間接地對組織的績效造成不利 影響,此一現象即所謂的職業倦怠(burnout)。因而自 1970 年代中期後,引起 專家學者們相當的關注與研究,企圖為此類日趨嚴重的身心負面反應提供診治之 道(轉引自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1994)。

綜 觀 中 外 文 獻 , 職 業 倦 怠 初 始 於 對 助 人 專 業 工 作 者 (people–helping professions)的研究,經學者的努力將研究範圍擴大至對整體組織發展與組織效 能所產生的影響。Pine & Aronson(1988) 研究發現層級愈龐雜的機關,員工的 職業倦怠感的比率愈高;Golembiewki & Munzenrider(1982) 研究發現,商業 組織中的員工有很高的職業倦怠現象。由上述得知職業倦怠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其影響層面涵括個體、服務對象、同儕家人、工作組織,甚至整體社會。因此,

如何避免與預防工作倦怠的產生,是組織管理上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本研究的

如何避免與預防工作倦怠的產生,是組織管理上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本研究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