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1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困境 1:專業枯竭,社工人員士氣低迷

社工的存在,乃為人群社會中為緩解人類因競爭所帶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的社會矛盾現象,目的乃為恢復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代人著想的和諧 機制,但近年來,社工處遇遭致社會抨擊的現象逐年增加,在此動力下社工人員 顯得士氣低迷,多年來,專業枯竭的問題已經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議題。

突破 1:以自身為例,研究者以社工碩士論文做為突破專業枯竭的第一 次嚐試

研究者於 2005 年完成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題目為「研究者社工認同的 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1,這本論文的目的在於解 決個人在社工界任職過程中的生涯困境,包括薪資待遇不理想、社會對社工專業 的評價度偏低、社工的專業養成教育問題、以及與心理諮商專業間之認同模糊等 等。

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同時我也藉著必須使用研究方法的論文書寫形式,批 判了在方法論上於學術界早已行禮如儀多年的諸多過失,也幾乎是自創一套研究 方法的新名詞,比方說像是過程取向的研究方法等。

在論文中,研究者參考了許多在文化、歷史、2哲學、3以及後現代4的相關文 獻。其中受之影響最深的乃為同理心(Empathy)之思想,「同理心」是助人工作 者必備的專業知能之一,舉凡醫師、護理師、心理師與社工師,在大學時期的專 業養成過程中,都會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專業訓練。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透過 這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 感受,並且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最主要則體現在情緒控制、換位思 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情緒智商的相關面向上。

1 請參考羅曉瑩:《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2 請參考 Palmer, R. E.(1969). Hermeneutics. Thousand Oaks, CA: Sage. 嚴平(譯):,《詮釋學》,

台北:桂冠,1992 年。Jenkins, K.(1991). Re-thinking history. 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 台北:麥田,1996 年。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2000 年。

3 請參考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1990 年。

4 請參考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2002 年。

2

困境 2:社工員的內在衝突

在社工碩士班的在學期間,研究者大量學習了由同理心延伸而來的相關知識,

5包括主體性實踐、自我敘說、行動研究、6以及參與各種弱勢團體7等,但是十年 來,社工員的內在衝突愈來愈多,探討社工員困境的相關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的 出現,8社工界的學者王行,9從知識殖民化、產品市場化、工具理性化、專業建 制化、與國家機器化等角度,分析出社工專業正處於在整體資本主義的大環境下,

無法避免的必須將「人」的問題視之為「事情」來處理,於是專業人員的主體性 也面臨了更嚴峻的衝擊。愈來愈多的實務工作者10將個人的困境書寫成論文,試 圖從論文中能獲得解脫,即便無法解決,也希望能得到一種新的視框,重新理解 自己與社會工作之間的依存關係。

隨著論文的完成,研究者開始將職場轉往兼任教職,以及在機構中擔任外聘 督導的兼職工作,雖然已解決個人毋須從事第一線實務工作的矛盾與衝突,但是 看著社工員面對體制時的無力感,心中難免憂愁,因為利他難道就無法完成自利 的目標嗎?

困境 3:社工師修法,專業改革過程中社工專業的內部鬥爭

在當時的時空脈絡下,研究者也經歷了一場與社工界之間的體制對抗,這段過 程必須要從 1997 年的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法通過開始說起。

1997 年社會工作師法通過,嚴格範訂了社工師的職稱與社會職責,至此清楚 區分出社工與義工的不同,同時也包括教育訓練與考試制度都朝向統一由學術界 領導的專業化進程邁進,社工師法通過的那一刻,社工界全面歡騰,因為社會工 作邁向專業化的指標從此也為之豎立。然而在施行近十年之後,卻出現愈來愈多 亟欲修法的聲浪,包括多年來社工師證照取得之不易,以及社工師的專業地位,

5 這些學習主要都來自 2001 年至 2003 年期間於輔仁大學心理所旁聽諮商組及社會心理組所開設 之課程,為期三年。

6 請參考王行、莫藜藜、李憶微、羅曉瑩:〈執行兒少保護中「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理念任務 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 10 期,2005 年,頁 113-168。

7 請參考丁興祥、潘英海、翁開誠:〈臺北市沒落產業勞工歷史研究--搶救值得保存之產業與勞工〉,

《臺北市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委託研究報告》,2003 年。研究者於該研究中擔任研究助理。

8 請參考於慰慈:《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年。郭妍君:《尋找失落的女性經驗與社工工作熱情--女性資深社工口述歷史》,東吳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林芳如:《從自身的敘事中探究「人本」--寫個有人味的故 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9 請參考王行:《從儒家經典與我的知行反映中體悟助人與諮商之道》,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 文,2012 年。

10 請參考吳月美:《在社工實踐中我對權力結構的詮釋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 文,2007 年。賴儀婷:《社工、音樂與家--為「我」找出口的實踐與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碩士論文,2011 年。

3

並不如預期在證照化時代中可以獲得令人為之安慰的專業身價等,於是一股修法 的勢力也為之醞釀。

其中由學術與行政菁英所倡導社工應邁向專科化的改革,並且是透過國家建制 的法律與考試手段為最大的改革重點,然而這種由上而下全面貫徹旨意的施行態 度,卻引發實務工作者極大的反彈11,最具代表性的為「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 這是一群由實務工作者發起的聯盟組織,指出修法的方向倘若朝專科化與二級 的考試制度發展,不僅並未解決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不足的問題,甚至還會全面挫 傷社工員的工作士氣,因此也將敵方以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 務社會工作協會、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 合會所組成的陣營稱之為「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的核心分子幾乎皆是由社會工作學界與實務界菁英所組成,其中 學界佔有極重要的意見領袖地位。但是相對於這些精英,社工基層實務界的屬性 與意見則相當分歧,即便是「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也難以整合,例如:偏遠地 區的原住民社工與醫療體系的社工師就持完全相反的態度,於是在面對「四大家 族」的菁英論述時,「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也經常處於以小博大的處境。

幾個月後,「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的行動力愈來愈弱,社工師修法也於 2007/12/19 完成三讀通過,「四大家族」的修法版本於隔年全面施行。

社工師修法在社工界可說是一項重大的專業改革,然而在這場社工界內部的鬥 爭之中,研究者觀察到運用對抗、語言暴力與對立,經常是在爭取制度建制的過 程中無法避免的必要手段,沒有人天生就喜歡做這些,然而在走投無路下,卻不 得不激發出內心的這股動力,但是經過了一場抗爭,留下的卻是無奈、失望、與 內挫更多的士氣,因為一門助人的行業,無法讓人安心實踐出助人的目標,要發 展出的卻是與體制對抗的能力,這也讓人愈來愈懷疑,助人事業何以會違背內心 的平安?

新曙光:福智,一樣助人,團體氛圍與社工界卻截然不同的民間團體

研究者欲試圖報考博士班解惑,然而卻並未能如願。在 2010 年底,在身心俱 疲下,同時又陷入了與家族人員之間的家庭衝突,在友人的介紹下,研究者進入 了福智《廣論》研討班學習。

福智團體也是實踐助人理想的民間團體,但發展出的團體氛圍卻與社工界截 然不同,在參與研討班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到福智團體相當強調團體的和合12, 研究者對於和合的理解為,一群人具有共同相互協助的共識,在意見相左與利益

11 請參考王行:《從儒家經典與我的知行反映中體悟助人與諮商之道》,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論文,2012 年,頁 85-86。

12 依《維基百科》的定義,和合是佛教術語,義為諸緣聚集。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心不相應行法 之一。因緣和合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

4

傾軋的過程之中,會傾向願意向內調伏個人的內心,而非要求外在環境的改變。

此外,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13的過程中,也相當強調聽聞

(聞)、思惟(思)與修行(修)之間的相互連結,研討一段法義,就會引導學 員進行身心相續的反省,這與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學習文化相當類似,心理學強 調覺察,社會學要求要反思與實踐,二者加起來正好就是在學修法義過程之中的 聞、思、修三個階段。

此外,佛法中的菩提心對於人們生命的關注並不亞於同理心,甚至還有超越 此生的理論背景做支持,這些都再度燃起研究者心中想要利益他人的信心。但是,

這些改變又是如何發生的?菩提心又要如何來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會遇到 什麼樣的身心拉拔與糾結?當一位工作者從同理心的實踐者變成是一位菩提心 的信仰者時,又會遇到什麼樣的衝擊與挑戰?

學習了《廣論》,就會有愈來愈多的機會開始提醒自己在知見與行為上的不 一致,也漸漸發覺,原來自己才是在這場生命中為自己製造痛苦的罪魁禍首。佛

學習了《廣論》,就會有愈來愈多的機會開始提醒自己在知見與行為上的不 一致,也漸漸發覺,原來自己才是在這場生命中為自己製造痛苦的罪魁禍首。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