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序論

第三節 解析《菩提道次第廣論》書名之內涵

20

三、小結

文獻整理至此,不禁對這些研究者們獻上深深地禮敬,因為他們都對經典做 出最詳實的分析與歸納,這些成果若無個人心血的投入,絕無法有這麼精闢地產 出,在筆者讀來除了讚嘆,依然是讚嘆不已,因為整理不易,而且研究者都相當 功德圓滿、功德無量。

但是,個體究竟是如何實踐?遇境時又要如何來突破?礙於書寫形式,這些 都無法在以上的文獻中呈現。此外,要讀懂這些文獻,必然也要以佛學知識為基 礎,否則將無法趣入,甚至要不是有極大的興趣,一般人也不太可能去翻閱。研 究者不禁反省,以自己接觸佛法僅僅六年的資歷,實無法寫出具深奧義理之佛學 論文,基於清楚自己在宗教學術界的貢獻將會相當有限,但是一套可以解決生命 困境的人類思想,卻又只能在近乎出世間的環境中流傳?於是,以自己目前的學 術實力,能不能讓這本論文的傳播生態能更加寬廣就是這本論文的研究價值,而 這或許也是這本論文的研究空間。

有鑑於此,為了要完成一本以佛法內涵為基礎,同時又是助人工作者都可以 易於閱讀的碩士論文,因此,採取在佛學研究一貫以來不同的研究方法乃為必要 之選擇,關於研究方法在第二章將有詳細之闡述。以下將先說明本論文何以採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敘說視框,以及《廣論》所代表之意義與重要性為何?以 下將解析《菩提道次第廣論》書名之內涵。

第三節 解析《菩提道次第廣論》書名之內涵

達賴喇嘛於 1959 年從拉薩流亡到印度時,唯一隨身攜帶的經典就是《廣論》

76,足見《廣論》在尊者生命最艱困時期所顯現出殊勝的意義,但是殊勝在哪?

沒看過、也沒接觸過《廣論》的人,實在也難以體會。於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 其中的意義,在此必須先解析《菩提道次第廣論》書名的內涵,讓讀者了解究竟

《廣論》是什樣的一本書,首先,就以真如老師的開示77來幫助吾人了解其中的 秘意。

真如老師乃福智創辦人常老和尚於 2004 年示寂之後的團體接班人,

2015 年於開示中指出,《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拆解成菩提、道次第、廣論來理 解,首先解釋菩提:

76 請參考宗喀巴大師(造)、達賴喇嘛(著)、蔣揚仁欽(譯):《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成滿智者 所願》,台北:商周,2012 年,頁 12。

77 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二講,詳見網路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31-02002

21

一、菩提

菩提是梵音,它的義譯就是覺。藏文是「བྱང་ཆུབ」,包含兩個詞義:「བྱང་」

是淨化的意思,…。而「ཆུབ」就是證悟的意思,…它是指現證一切諸法,

就是一切遍智。…

還有一種解釋,不把「菩提」兩個字分開解釋,合起來解釋為:非常 非常的熟練,達到一種境界的狀態,因此三乘道78的各乘,都會有其到達 究竟的智慧,即是三乘個別的菩提。…

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菩提,是指哪一種菩 提?它包含了小乘菩提,但是主要詮釋的是大乘的無上菩提。大乘的無上 菩提是究竟地遠離一切痛苦,要給有情達到究竟的安樂,所以它具足了悲 智力圓滿的無上果位,就是我們修行人所追求的一個生命的最高境界。所 以《菩提道次第廣論》這裡邊的菩提,也正說明了傑仁波切79著作本論80的 終極目的,是帶給所化機一個最圓滿的果位,就是無上菩提。

「菩提」乃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幫助吾人徹底離苦得樂的無上智慧, 常老和尚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這些快樂到後來都 會變質,甚至演變成更大的痛苦。比方說一開始是因為飢餓所以吃東西,但人 往往為了追求口腹之慾,倘若一直吃一直吃,吃到後來就變成是一種痛苦了。

又例如所有物質建設都是為促進人類更趨近於極致快樂的生活,但是到後來人 類的生存環境卻徹底被自己所毀滅。81這是沒有智慧的人對於快樂的追求方式,

但是真正具有菩提的無上智慧,是要追求一種不會變質,並且是可以達致生命 究竟離苦得樂的快樂,《廣論》正是一本闡述要如何獲得究竟智慧的書。

二、道次第

其次,來認識道次第的內涵,在此依然引用真如老師的開示:82

涉 及「 道 」這 個 字,不 知 道 大 家 有 沒 有 一 些 自 己 的 想 法 ? 比 如 說 為 什 麼 會 有 道 ? 一 定 是 和 你 的 目 標 有 關 , 不 然 為 什 麼 要 有 一 條 道 路 呢 ? 就 是 這 條 路 是 通 向 哪 裡 的 ? 這 條 路 是 通 向 哪 裡 的 , 都 是 根 據 它 的 目 的 來 確 定 道。那 麼「 菩 提 道 」,很 顯 然 是 趣 向 菩

78 「乘」即是交通工具,「三乘」是指佛教的三種交通工具,象徵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 的三種法門。其根據眾生的根機而對應為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三種教法。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4%B9%98

79 傑仁波切即是指宗喀巴大師。

80 本論即是指《菩提道次第廣論》。

81 請參考日常法師(講述):《儒家精神》,台北:福智文教基金會,2009 年,頁 33-35。

82 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詳見網路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48-02003

22

提 的 道 , 所 以 就 像 達 到 目 的 的 道 路 一 樣 , 它 是 趣 向 菩 提 的 。

實 際 上 道 次 第 的「 次 第 」,顯 示 了 沒 有 前 面 的 基 礎,就 無 法 產 生 後 面 結 果 的 這 種 關 連 性 。 次 第 有 很 多 種 , 比 如 說 因 果 是 一 種 次 第 ; 還 有 講 說 佛 法 的 時 候 先 講 什 麼 、 後 講 什 麼 , 也 是 有 次 第 的;還 有 修 道 的 次 第,像 一 定 要 先 修 親 近 善 知 識,83然 後 才 能 夠 生 起 後 面 的 道 次 第 等 等 。 比 如 先 講 火 , 再 講 煙 , 就 是 順 著 因 果 次 第 而 講 的 。

那 麼《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的「 道 次 第 」要 作 何 解 釋 呢 ?《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 開 示 了 幾 種 道 ? 共 下 士 、 共 中 士 和 上 士 道 。 它 的 果 位 --道 的 目 標 在 哪 裡 ? 無 上 菩 提。所 以 它 顯 示 的,一 定 是 將 共 下 和 共 中 這 兩 種 道,作 為 上 士 道 的 前 行,84是 這 樣 的 次 第。因 為 它 開 啟 了 我 們 所 有 的 修 行 者 , 能 夠 達 到 讓 自 己 去 證 得 無 上 菩 提 這 個 內 心 的 證 悟 , 所 以 稱 為 道 次 第 。

在 《 廣 論 》 裡 所 說 的 道 次 第 , 也 顯 示 了 一 種 沒 有 前 前 則 後 後 不 生 的 關 係 , 如 果 沒 有 前 面 的 就 不 生 後 面 的 。…, 有 了 前 面 的 , 就 一 定 會 生 起 後 面 的 嗎 ? 不 一 定 。…, 但 是 如 果 不 修 前 面 的 , 後 邊 的 會 不 會 有 呢 ? 可 以 確 定 不 會 有 的 , 若 無 前 前 , 則 沒 有 後 面 的 。 所 以 這 樣 的 道 次 第 是 須 依 次 第 出 生 , 是 因 果 故 。 所 以 有 一 位 大 德 說 , 所 謂 的 次 第 , 是 顯 示 若 無 前 前 則 後 後 不 生 的 關 係 。

大 家 還 記 得 師 父85有 關「 道 次 第 」的 譬 喻 嗎 ? 師 父 怎 麼 解 釋 的 ? 第 一 個 是 爬 樓 梯 , 說 任 何 人 走 路 一 定 要 有 他 的 次 第 , 像 爬 樓 梯 一 樣 , 一 定 是 從 下 面 一 級 一 級 上 來 的 , 沒 有 一 件 事 是 例 外 的 , 不 要 小 看 次 第 。 這 個 「 次 第 」, 師 父 說 是 非 常 非 常 重 要 的 , 平 常 我 們 做 任 何 事 情 的 時 候,要 注 意 幾 個 東 西 --質、量、次 第 。 師 父 舉 了 做 飯 和 燒 菜,說 次 第 一 定 不 能 亂。比 如 說 煮 菜 這 回 事 , 一 定 是 先 把 菜 摘 回 來,洗、切 然 後 再 煮,不 可 能 從 地 裡 拔 出 來 , 先 煮 熟 了 再 切 , 沒 人 敢 吃 這 樣 的 東 西 , 所 以 次 第 一 亂 了 之 後 , 就 發 現 煮 出 來 的 可 能 不 是 食 物 。 不 仔 細 想 的 時 候 , 可 能 覺 得 倒

83 參考本論文頁 16,註 60。

84 即前置作業、基礎等。

85 在福智團體,稱常老和尚為師父。

23

亂 次 第 也 沒 什 麼 , 但 是 把 它 落 實 到 具 體 的 事 情 上 , 像 我 們 上 學 的 時 候,先 上 大 學 再 上 幼 兒 園,這 是 非 常 匪 夷 所 思 的 一 件 事 情 。 以個人粗淺的認識,一本道次第的書就像是操作手冊,一定要先從前面著 手,其次才能進入到後面的次第,《廣論》正是一本教導人要如何成佛的操作 手冊。

此外,真如老師也提到了共下士道、共中士道、與上士道的概念,道次第 的鋪陳是作者宗喀巴大師傳承自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非常重要的思想結 構。

「下士道」的目標是希求現世的安樂,乃至於後世也能投身於善趣86或得 到人天果報;「中士道」則不僅希求投身善趣,還要得到人身,甚至還能生生 增上,一生比一生都還要好,藉著修行能徹底解脫三有輪迴,斷煩惱因而證得 二乘87果進入涅槃;「上士道」則是不以中士道的寂靜涅槃為目標,而是要發起 菩提心,修菩提行,進而證得大菩提果,即是佛果。

如圖一所示,其中共下士及共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礎,意即,假設沒有修 習好下士道的所有法類,則無法順利進入中士道的修行,同樣的,倘若沒修習 好中士道的所有法類,也無法順利進入上士道的修行。88

上士

共中士 中士

共下士 下士

圖一:三士道進程圖

至於為何在下士道及中士道之前要加上「共」字,上士道則沒有,其原因 乃為常老和尚所說「爬樓梯」的概念,因為假使沒有走上第一階樓梯就無 法到達第二階,沒有走上第二階就不會到達第三階,但是,我們卻可以只走到

86 即是要進入佛法六道輪迴中的三個善趣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87 指的是中乘獨覺與小乘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 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則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4%B9%98

88 請參考《廣論》,頁 595。

24

第一階或第二階就停止,不一定每個人在此生都會走到第三階。例如有人只走 到中士道就不走了,所以當他在學習下士道時,就與只專修下士道的人一起被 稱為共下士,因為這與只走下士道的人是相共的;同樣的,有些人一直走到了 上士道,當他在學習中士道時,與一群只學習到中士道的人則是相共的,於是 也可稱為「共中士」。至於為何會沒有共上士道,那是因為走到上士道已是最 到了頂端,與大家都共同走過了下士道及中士到,所以就不須再特別強調「共」

第一階或第二階就停止,不一定每個人在此生都會走到第三階。例如有人只走 到中士道就不走了,所以當他在學習下士道時,就與只專修下士道的人一起被 稱為共下士,因為這與只走下士道的人是相共的;同樣的,有些人一直走到了 上士道,當他在學習中士道時,與一群只學習到中士道的人則是相共的,於是 也可稱為「共中士」。至於為何會沒有共上士道,那是因為走到上士道已是最 到了頂端,與大家都共同走過了下士道及中士到,所以就不須再特別強調「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