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是在探討國一學生藉由擬題教學活動融入數學 科不同單元課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情形,並探討個案班級學生的擬題方法與 擬題內容,以及瞭解擬題教學與解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期 盼能針對新版本的數學課程教學,提供教師從事擬題教學之參考。

本章將根據前兩章所擬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提出本研究的研究 步驟、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流程及資料整理與分析等五節,加以說 明。

第一節 研究步驟

由於本研究的焦點在於數學課堂中,將針對不同的課程單元使學生 進行擬題活動,藉以探討擬題教學的實施對學習的影響,以及瞭解學生的 擬題方法、內容與擬題表現,為了能更深入的瞭解整個教與學的情形,本 研究利用觀察、訪談、擬題評量、文件收集等多樣的方式來收集資料,進 行內容的分析,最後藉擬題能力評量卷進一步地描述學生經由擬題教學後 的擬題能力表現。因此,研究步驟分二階段,如下:

階段一:首先進行四次的合作擬題活動,由研究者設計擬題卷、數學小日 記,接著配合不同課程單元進行擬題,而研究者將所收集到的資 料加以整理、分類。

階段二:接著進行三次的個別擬題,唯第一次的個別擬題方式允許學生二 至三人一小組進行擬題(目的是希望學生能逐漸瞭解如何單獨進 行個別擬題活動)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則是學生一個人自行想題 目。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情境

本研究進行時,正值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開跑之際

(民 91),全國所有國一學生的數學課程由舊有的國編本教科 書,改由民間出版社將編定的數學課程送教育部審定,而各學 校可自由選用審定通過之教科書。

而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位於高雄市的某國中,該校目前教 科書使用的情形如下使用的情形如下:

國中一年級所採用的數學教科書:仁林出版社編輯(新課程)

國中二年級所採用的數學教科書:國立編譯管編輯(舊課程)

國中三年級所採用的數學教科書:國立編譯管編輯(舊課程)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方式,因此研究對象主要是從研究者 所任教學校的任教班級中,選取一年級之中的一個班級為研究 樣本進行擬題教學活動。而研究者所任教的國中,一年級學生 共分成八個班級,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約 40 人(異質編班)。

因為九十一學年度的一年級新生是正式面臨九年一貫課程的新 生,所使用的教科書也是第一次開放由民間出版社編輯,而本 研究是期望能從新版本數學課程中探討擬題教學活動的融入對 學生學習的影響,因此,選定一年級新生做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 執行程序

研究者在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以仁林版第一冊的數學 課程為內容,進行一般傳統教學;而第二學期則利用每週一節 課自修課以相同的數學課程實施擬題教學(每節課約 45 分

鐘),活動的內容及擬題卷的設計是配合教科用書的單元,擬題 教學的方式則是採用小組合作和個別擬題的方式進行。

在小組合作擬題部分,由教師先依照學生數學段考成績異 質分組,全班有 42 人,共分成六組,每個小組有 7 人。在活動 進行時,由教師發給各組擬題卷,請各小組依據教師所給定的 條件進行擬題,之後各組上台發表成果,由其他組別成員試著 解題並給予評鑑及建議,然後再進行題目的修正。在個別擬題 部分,由學生自己根據擬題卷上所給定的條件想出一個題目 來,然後交給另一位同學解題並給予評鑑和建議,之後還給同 學進行題目的修正,以期能使題目更完整、更合適。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根據課本的各單元挑選擬題素材並 設計擬題卷,經由研究者與三位同事討論結果所擬訂的,其中 擬題類型是根據梁淑坤(民 88)的命題工具,將擬題類型分為 六大類:算式類、文字類、圖表類、解法類、答案類、題目類,

其中除了圖表類有 2 題之外,其餘的各 1 題,所以總共設計 7 個擬題的問題。前 4 個問題採用合作擬題的方式,後 3 個問題 則是採用個別擬題的方式來進行。表 3-1 是研究者配合仁林版 數學第一冊的內容所採用的擬題類型與擬題素材對照表。

最後在擬題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設計一份擬題能力評 量卷,以第一冊的各個單元為主要範圍(共有七個單元)讓學 生進行擬題,由研究者及二位同事對學生的擬題結果進行評分。

表 3-1 擬題類型與擬題素材對照表 階段一 擬題

類型 擬題素材 擬題方式

第一章 最大公因 數 與 最 小 公倍數

文字類 請根據以下的觀念擬出一個數學題 目來。

「所有公因數中最大的數稱為最大 公因數,所有大於 0 的公倍數中最小 的一個稱為最小公倍數」

(仁林版課本第 26 和 35 頁)

合作擬題

第二章

2-1 分數的除法

題目類 王家有

2

121公斤的米,如果每 3 公斤 裝一袋,可裝滿幾袋?

請同學先解出上面的題目,然後自己 再另外想出一個〝分數除法〞的數學 題目。

(仁林版課本第 55 頁)

合作擬題

第二章

2-2 四則運算

答案類 請依據下列運算過程擬出一個數學 題目來。

(5+8)×

13 1 ÷4

=13×13 1 ÷4

=1÷4=

4 1

(仁林版課本第 68 頁)

合作擬題

第二章 2-3 近似值

解法類 請擬出一個「求取近似值」的數學題 目。

合作擬題

階段二 擬題類型 擬題素材 擬題方式 第三章 體積、容

積與容量

圖表類 請根據課本第三章的概念,出一個應 用問題。

容量 1 公秉 — — 1 公升 1 分

公升 — 1 毫 公升

容積

(體積)

1 立方

公尺 — — 1000 立方 公分

— — 1 立 方公 分

(仁林版課本第 117 頁)

個別擬題

第四章 數量關係 圖表類 請利用三角形的各種變化擬出一個 數學題。

(仁林版課本第 137 頁)

個別擬題

第五章 負數 算式類 請根據以下的算式擬出一個數學文 字題。

〔 2 ×(-3) 〕+5= ( )

(仁林版課本第 180 頁)

個別擬題

第五節 實施流程

在本節中研究者將擬題活動的流程分為五階段,首先是研究準備的 階段,在準備的階段研究者先確定研究的教學班級並進行文獻探討、資 料收集等作業,配合課本單元設計擬題卷、決定擬題教學的方式。第二 是擬題教學活動階段,在此階段中研究者將擬題卷與同事討論之後就針 對教學班級進行分組實施合作擬題與個別擬題,另一方面設計擬題能力 評量卷。第三階段是資料的收集包括讓學生完成擬題卷、實施擬題能力 評量、進行教室觀察、錄影作業。第四階段則是資料整理分析,最後階 段是結果的歸納。以下是研究流程圖的整理說明。

表 3-2 研究流程圖

研究流程 工作說明

91 年 11 月∼92 年 2 月

92 年 2 月∼92 年 3 月

92 年 2 月∼92 年 4 月

92 年 4 月∼92 年 5 月

92 年 5 月∼92 年 6 月

1、確定教學班級

2、進行文獻探討、資料之收集 3、設計擬題卷

4、研討擬題教學模式

1、將擬題卷與同事討論,選定合適的題目 2、針對個案班級學生進行分組

3、編制擬題能力評量卷

1、實施擬題教學(合作擬題和個別擬題)

2、讓學生完成合作擬題卷和個別擬題卷 3、實施擬題能力評量

4、進行課堂錄影、教室觀察、學生訪談

1、利用內容分析整理訪談資料、觀察記 錄、錄影資料及文件資料

2、請同事針對學生的擬題能力皮量作評分

1、根據整理的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 2、提供教學上的建議

研究準備階段

擬題教學活動的執行

資料收集

資料整理分析

結果歸納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整理

研究者在擬題教學活動期間所收集的資料如下:

1、 教師觀察記錄

在本研究中,進行擬題活動的教師即是研究者,因此,針 對每一次進行的擬題課,教師會將上課流程、學生進行想題目 的狀況、師生互動的情形、同儕討論的過程做紀錄,並且在每 一堂下課後,寫下教師反省日記。

2、 訪談

為了能深入瞭解學生的想法與意見,在活動進行過程中,

教師會針對學生進行訪談,亦即在上課前或上課中以談話的方 式來進行,主要是想瞭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合作討論情形,以及 對每個擬題單元的看法與建議。

3、 錄影

研究者邀請一位本校的洪老師擔任錄影工作,洪老師於九 十一年研究所畢業後,到本校擔任自然科代理教師,洪老師除 了協助本研究的上課流程拍攝,也同時將上課所觀察到的事 件、學生的談話、師生互動的行為,做現場記錄,供研究者參 考。

4、 文件資料

包括合作擬題卷、個別擬題卷、評鑑資料、學生擬題能力 評量卷、學生的數學小日記,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

透過以上多方面的收集資料與整理,以期能充分解釋本研究結果所呈 現出來的現象。

相關文件